2010/4/29

立法院經濟委院會5月中初審地質法

【經濟日報╱記者林安妮/即時報導】2010.04.29 02:26 pm

北二高走山事件,立法院經委會亡羊補牢,經委會召委鍾紹和表示,兩周後,將初審推動立法長達15年的地質法。
曾經三讀通過的地質法,當年遭國民黨立委提出復議、遭到否決,今天一早,立法院藍、綠立委交相指責,綠委要求當年提出復議的藍營綠委要負責任,藍委則說,當年反對,是著眼於農民利益。

鍾紹和說,5月10日已敲定要初審地質法。
原始網頁

岩體滑動全台248處 民眾急查詢

2010-04-29中國時報【陳宥臻/台北報導】

國三順向坡走山事件引發關注,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指出,像國三七堵段走山段的岩體滑動區,全台有二四八處,面積一七二七公頃。而昨日地調所網站湧入太多民眾查詢自己建物所在地是否處於危險地段,塞爆網站。
地調所副所長江崇榮解釋,此次走山是順向坡中的「岩體滑動」地區,以目前北部地區有七一四六處順向坡,其中一一九處屬岩體滑動區,過去較著名的災害案例有汐止林肯大郡社區、基隆市深澳坑路健康博市社區工地等。

北部119處 包括雙溪、陽明山
依地調所「都會區及周緣坡地環境地質資料庫圖集」顯示,北部地區岩體滑動區包括雙溪、八堵、陽明山、北市、樹林、復興、竹東、頭份等;北市以陽明山、木柵和內湖部分地區為主。

江崇榮說,若發現自己家處於岩體滑動區,可請建商檢測建物施工方式是否適合或符合當地地形,以及工法是否安全。

目前北部地區岩體滑動比較零散,達一一九處、三四七公頃;中部地區有六十四處、五七二公頃;南部地區共三十處、五九六公頃;東部地區最少,共三十五處、二一二公頃。

據悉,多數順向坡也可能會因坡腳受損變成岩體滑動區。但地調所長林朝宗指出,目前地調所沒有國道、快速道路等路段順向坡、且坡腳被挖除的資料。相關單位應優先檢查坡腳被挖除的順向坡。

民眾湧入 地調所網站塞爆
地調所並表示,該所網站(www.moeacgs.gov.tw)平常每天只有約三百人次上網瀏覽,而昨日地調所網站湧入太多民眾查詢自己建物所在地是否處於危險地段,塞爆網站。地調所並表示,道路、順向坡等套圖因圖檔太多,以致畫面停滯,請民眾耐心等候。

由於地調所公布的岩體滑動區域沒有詳載路段,地調所呼籲,行政院送立法院審議的地質法草案應儘儘速立法,授權公告地質敏感區,日後如有土地開發或開路行為,開發者須提出因應對策,審核通過才能開發。地質法通過後,公共工程的路段地質資料也可每半年公布一次。
原始網頁

開始海上風力發電 可供5萬戶使用


(法新社柏林27日電) 距離北海(North Sea)海岸45公里、德國第1座海上風力發電廠的葉片今天開始轉動,發電廠12台渦輪機所生產的電力,可供5萬戶人家使用。

打造此發電廠的電力公司財團表示,每台高150公尺的渦輪機,可生產12百萬瓦電力,這項計畫的整體花費為2億5000萬歐元(3億3200萬美元)。

這座發電廠具「試驗場」性質,藉此檢視這類的渦輪機對當地物種的環境損害。

德國環境部長洛特根(Norbert Roettgen)正式為這座發電廠揭幕時表示,德國計畫在2030年前,使海上風力發電量達到2萬5000百萬瓦。

這項稱為阿爾法文圖斯(Alpha Ventus)的計畫,經費由德國首要能源供應商EON、瑞典能源巨擘的子公司瓦騰福歐洲(Vattenfall Europe)與EWE負擔。(譯者:中央社李致嫻)

全球最大望遠鏡 確定落腳智利

(法新社柏林26日電) 全球最大望遠鏡今天確定落腳智利阿瑪遜斯山(Armazones)。位於慕尼黑的歐洲南方天文臺(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ESO)表示,這項計畫是「地球對天空最大之眼」。

這個「極大望遠鏡」(Extremely LargeTelescope,ELT)預計從2011年12月開始建設,2018年開始運作,整個工程將花費1億2000萬美元。

ESO總負責人澤烏(Tim de Zeeuw)針對這項決定發表聲明指出:「這項決定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將讓我們得以完成這項目標非常遠大計劃的基礎設計,也將廣泛增進我們的天文知識。」

這項計畫需建造一個直徑42公尺的望遠鏡,跟奧運級游泳池一樣大小,讓天文學家得以透過光學與近紅外線儀器一窺天際奧秘。

根據ESO表示,完成後,這個極大望遠鏡將會是「地球對天空最大之眼」,ESO也盼這個望遠鏡能「解決天文研究裡最急迫,目前無解的問題。」(譯者:中央社蕭倩芸)

AMS-2計畫10年有成 年底上太空

中國時報【李宗祐/台北報導】

台美等十六個國家參與華裔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丁肇中主持的「反物質磁譜儀二號」(AMS─2)研究計畫,歷經十年漫長研發,最近終於通過整合測試,預定今年底由美國太空梭載送到國際太空站,展開「反物質」與「暗物質」搜尋任務,研究宇宙生命起源。

AMS─2四月十六日在位於荷蘭的歐洲太空環境測試中心完成整合測試,台灣研究團隊派遣國家太空中心工程師陳孟壕與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副技師林志勳支援系統熱真空測試。

國家太空中心AMS─2計畫主持人蔡志然表示,台灣研究團隊由中山科學院負責電子元件研製,國家太空中心專責電子元件熱真空測試,並支援系統熱控設計與測試。中研院和中央大學組成科學團隊與各國科學家共同搜尋「宇宙大爆炸」後,殘留在外太空的「反物質」和「暗物質」,希望能解開宇宙形成之謎。

台灣研究團隊經丁肇中多次返台評估,二○○○年正式獲邀參與。經過十年漫長研發過程,終於敲定發射時程

氣象預報 算出來的

《荀‧天論》的「天行有常」與「風雨之不時,是無世而不常有之」文辭,顯示氣候變動有周而復始的規律,也有許多難以預測的變異。近年來「氣象災害」頻傳,解答或許在於嚴謹的數學模式與觀測資料分析。
國家科學委員會主辦,台灣大學物理學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承辦,聯合報、科學月刊、科學發展月刊、Discovery頻道協辦的「2010春季展望系列演講」,正逢「世界地球日」發起40周年。已故美國天文學家Carl Sagen從太空船拍攝地球的照片中,稱地球是「一顆淡藍色的小點」,鑑於近年地球環境問題嚴重,本次主題就略為修改文字成為「一顆淡藍色的淚珠」。上周五第一場由教育部國家講座教授、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郭鴻基主講「問蒼茫大氣誰主浮沈?-談氣象數學建模」。

●數學運算 估空氣裡的事

郭鴻基教授主講「問蒼茫大氣誰主浮沉—談氣象數學建模 」,吸引滿場觀眾。 記者趙文彬/攝影

人們希望「風調雨順」,但天氣總難盡如人意。郭鴻基引用漢朝王充《論衡》裡的「五日一風,十日一雨。」他說,現在的科學比以前發達許多,天氣變化能不能透過數學方法,導出一個方程式研判或預估?但就算導出了方程式,又該怎麼解?

1705年,英國天文學家Edmond Halley(哈雷)運用牛頓運動定律,預測一顆在1531、1607和1682年被看到的彗星會在1758年再次回到太陽系,它就是周期76年的「哈雷彗星」。這引出一個問題:天文學可預測76年,為何氣象學不行?

郭鴻基說,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觀察認為,氣象是「空氣裡的事情」,隨著Galileo Galilei(伽利略)、Evangelista Torricelli (托里切利)等人對空氣的物理現象研究累積,18世紀,瑞士數學家Leonhard Euler(尤拉)運用許多偏微分方程式描述流體力學的流體塊、壓力梯度力、座標轉換和質量守恆現象;法國數學家Jean Le Rond d' Alembert(達朗伯)是第一個以流體力學模式解釋「風」的人,證實Euler的想法。後來,法國數學家Pierre-Simon Laplace(拉普拉斯)在19世紀初提出:歐洲應該設立一個資訊及時傳送整合的氣象觀測網,而當時熱力學的發展也增加人們對雲物理的了解。

郭鴻基指出,熱力學、流體力學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大氣科學。1911年,挪威學者Vilhelm Bjerknes提出氣象學的終極問題在於:如何運用儀器,正確地觀測大氣現狀和運作規律?二次大戰結束時,因空軍作戰,探空資料已很多;1950年,數值天氣預報(Numeric l Weather Prediction)模式建立,第一部用於預報天氣的電腦「ENIAC」也隨之誕生。

有了數學模式輔助,氣象科學逐漸成為實驗科學。郭鴻基認為,數學模式不只是解習題,而是有邏輯的思考過程,幫助人們了解「問題在哪裡」,進而試著解決它。拜幾何、代數、微積分、電腦計算繪圖陸續發展,電腦可以幫人們很快地計算大量數據,「數學模式」的推估更為重要。


●預測變準 但仍有誤差

郭鴻基說,其實現在的氣象科技對於3、5、7天的預報能力,準確率已經分別提高至95%、85%、70%;颱風路徑的誤差比起1990年來也減半,只是強度預報沒多少進展。即便如此,美國氣象學家Edward Norton Lorenz還是認為「就算模式與資料都是完美,預報仍有極限!」


●電腦進步 研究敲門磚

以目前的氣候,郭鴻基認為不能用全球暖化解釋所有的天氣。他舉例,美國前副總統高爾認為吐瓦魯會被海水淹沒,需要逃難到紐西蘭,但吐瓦魯卻是因「地層下陷」與風暴造成的「海岸侵蝕」,使環境惡劣,和全球暖化沒有直接相關;非洲乾涸中的查德湖應該是人口增加、過度取用灌溉水源、及區域氣候變遷影響。他強調,任何獨立天氣事件都不能直接被歸因於全球暖化。

郭鴻基指出,目前的氣候模式仍缺乏各年度之間和對激烈天氣變異的預測能力。「數學科學模式」幫助我們由片面觀察的自然界,統合了解共通完整的科學定律,但觀點要時時更新,也要嚴謹驗證資料。北極冰層在2007年達到極小值,2010年卻變多,和所有模式預測大大不同,郭鴻基認為這再次顯示我們對天氣氣候系統理解的不足。全球暖化趨勢值得關注,氣候自然變異幅度也不可輕忽,天氣預報、防災、減災更應受到最大重視。

數學模式與計算是探索科學的利器,隨著電腦的進步,計算更成為打開非線性科學研究的敲門磚。數學模式建立、計算、數位資料詮釋與驗證等過程,更是現今數理科學的典範。「生也有涯,知也無涯,」郭鴻基說自然界的觀察有侷限,「科學數學模式」可以幫助我們統合了解觀察,形成共通、完整的科學定律。

【2010-04-26/聯合報/D2版/展望】

2010/4/28

2010-04-28 中國時報 【許俊偉/台北報導】
國道順向坡打入之岩錨以上地層,可能成為國道防護設計和養護不定時炸彈!本報獨家報導國道三號七堵段走山災變疑因滑動規模超出岩錨防護力,當初施工的國道新建工程局昨日強調,岩錨絕無偷工減料。但他坦言,崩塌點高於岩錨,「上面調查不到」,且當初設計時,未將上處地層條件和坍滑力納考量。
高速公路局總工程司連錫卿也說,岩錨以上範圍非屬國道路權範圍,幾乎全是私地,高公局接管國道後,養護員平時巡查無法登上了解山坡狀況。他還說,路權範圍外的水保責任,「只能提醒地主注意」。


私地無法巡查 只能提醒地主注意

國工局前天調出當初災變路段的施工設計資料,比對現場受災狀況後,研判這次走山規模超乎當初預期,連打深卅多公尺的岩錨也被扯斷。

國工局副局長張純青說,國道每面岩錨擋土牆,經地層探測並推估可能坍滑力後,才設計規畫出岩錨數量和強度,強度可抵擋預估推力安全係數的三倍。

但他進一步算出粗估數據證實,災變段岩錨牆總高卅五公尺、打了約六百支岩錨,可承載近七萬八千噸坍滑推力,但這次走山規模逾十一萬噸。他補充,坍滑下來土方至少廿萬立方米,總重四十萬噸,計算坡面角度和重力等條件後,坍滑推力達到十一萬五千多噸,遠超乎預期。

不過他坦言,當初地層探測或坍滑推力預估,並未考量岩錨層以上的地層條件和走山推力,所以防護力無法納入來自上處坍塌層的坍滑力道。根據災變現場,這次走山位置約比岩錨頂端還高出近四、五十公尺,這段地層成了無法納入防護考量的不定時炸彈。


走山高出50米 坍滑推力遠超預期

但張純青強調,當初岩錨設計和施工過程絕對沒瑕疵,卅五公尺高的岩錨層高度需求,也是經過探測評估。國道三號當年是由中華顧問工程司設計,現更名世曦公司。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則提出強烈批評,強調工程設計考量當然要涵蓋整座山頭甚至整個周遭環境,工程後養護也哪有分路權內、外的道理,強調難道人民的生命財產就交到這樣的公共建設手裡嗎?如果真是如此,「不得了」,恐怕連當初環評怎麼通過的都有問題。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0,5243,50105164x112010042800104,00.html

二高基隆段大走山 疑埋5車

牟玉珮、張源銘、何祥裕/台北報導

國道三號高速公路南下三點一公里處,基隆巿七堵區瑪東山區旁,昨天下午二時半發生國道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走山意外,估計總面積六十萬立方公尺,約兩個足球場大、五、六層樓高的土方,由西往東轟然傾洩而下,掩蓋在國道公路上,南下北上各三個車道都被堵住。

至今天凌晨截稿未確定坍塌掩埋多少人、車,基隆巿消防局一一九勤務中心昨晚接獲民眾報案,除了已出面的男子葉茂竹家屬,還有四輛疑似失蹤車輛通報,加上葉共是五輛。包括台灣大車隊計程車、一輛廂型車及三輛自小客車。國工局宣布廿四小時輪班開挖救人。

金寶山業務經理蔡宗憲當時載著兩名客人返回台北途中,千鈞一髮之際緊急煞車,車子先擦撞護欄,再撞上坍塌的土石。他瞪著毀損的車頭,邊講話邊發抖「差一秒就掛了」,「以為是地震,怎麼山會動?電影的場景竟然發生在眼前」。

蔡宗憲把車停下後立即奪門而出,同時協助車上謝姓母子逃出,當時落石還在滑動,非常危險,三人倉皇逃離時,謝姓婦人還掉了一隻鞋子。蔡宗憲先請後方車輛載兩人離開,他留在現場處理毀損的車子,事發後一直無法回過神。

蔡宗憲說他當時以定速一百公里行駛,發現整座山從右邊滑到左邊,當下立即踩煞車,還猛打方向盤。

當時車子偏轉九十度,撞到左側護欄,再撞上落石堆,差點以為沒命,「記得前面有兩輛車,距離他大概卅、四十公尺,不知道他們躲過沒?」他說,他後面的車紛紛停下,還有一輛藍色法拉利車從中間車道跑到右側,藝人陳美鳳剛掃完墓回家,逃離現場時直呼「父母保佑」。

事發時,國道警員洪仁彬正在事故地點一公里外的基隆隧道前取締違規,他說,「當時看到車速變慢,南下車輛從他面前紛紛掉頭回轉,不知道怎麼回事,往南下方向一望,怎麼本來綠色的山變成黃色」,趕緊通報請求支援,疏導車輛。


順向坡崩滑 像當年林肯大郡

李承宇、朱婉寧、蔡惠萍/台北報導

北二高七堵路段昨天發生邊坡嚴重走山,由於沒有地震造成地層變形錯動,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陳宏宇根據現場空拍圖研判,可能因順向坡加上近日累積雨量到達地層可承受的臨界造成。他根據空照圖研判,出事地點的順向坡應該整治過。

中央氣象局在走山地點附近有三個測站:基隆、大坪及金山。這三個測站周五的雨量分別是十五、六十二、十六毫米。不過陳宏宇表示,可能是前一陣子雨量累積,雨水在地層中流竄,雨水壓力讓地層強度降低,「一直撐到昨天」,超過所能承受的臨界值而發生山崩。

氣象局統計,從十四日到廿四日,基隆測站累積雨量是五十六毫米、大坪測站兩百零七毫米,金山測站六十八毫米。

陳宏宇說,北二高走山地段的地質破碎狀況並不清楚,推測應是順向坡。順向坡過去都會整治,以工程的方式補強,像是用岩錨固定,並設置地下水位、水壓等監測系統。出事地段應是砂岩與頁岩互層。

他認為,走山並不是一、兩天變化就能造成,大自然風化現象讓地質變形、位移,可能前一陣子就已經發生「潛變」。加上下雨,地下水的壓力進一步破壞較脆弱的結構,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不過真正造成北二高走山的原因,還是要看該處地質監測資料。

昨天北二高大走山,與當年林肯大郡事件很類似,都是整個坡面處地層面往下滑動。經濟部地質調查所官員表示,基隆到台北間的地質結構布滿順向坡,可能是國道開挖時挖到坡腳,造成這次走山。

官員指出,今天會到現場去實際觀察,才能判斷主要原因,目前無足夠資訊判讀發生的原因。

中山高基隆到內湖路段,汐止收費站附近,在民國六十六年九月也曾發生過因豪雨山崩掩埋約三百公尺路面的狀況。

外界質疑,鄰近的萬瑞快路段施工時坍塌事故不斷,可能是走山的主因,不過高公局人員說,萬瑞快距離災害現場有一段距離,研判不是肇禍主因。

【2010/04/26 聯合報】


高公局:走山位置很高 無關地錨

謝蕙蓮/台北報導

為防範國道3號大走山災害再發生,高速公路局今天全面目視檢查高速公路全線邊坡。交通部長毛治國上午表示,根據高公局回報,初步檢測沒有發現其他路段有立即危險,但有些地點需要進深度檢測。

毛治國強調,在沒有大雨或地震的情況,發生這麼大面積的順向坡滑動,各種可能的原因和理論,目前都只是推測,交通部會一一確認排除,並且針對部分地區進行深度檢視。

國道3號近七堵路段在沒有地震、大雨的情況下,嚴重走山,外界開始推測各種原因,經濟部地調所提出,當初開路打下的地錨,可能發生問題;也有人質疑,國道3號3到5公里,最近非假日封閉施工,是否和這次大走山有關。

高速公局路局總工程司連錫欽上午表示,從崩塌的現場來看,走山的位置遠超過當初打地錨的位置,崩塌面距離高速公路邊坡上方,還有相當遠的距離,大走山應該和地錨無關。

至於近日國道3號3到5公里的施工,主要是針對高架橋梁的伸縮縫施工,施工的震動很小,和走山的地層也無關。

連錫欽說,高速公路每天都有例行的目視巡查,昨天災害發生前的例行檢查,都沒有發現任何異狀。此外,只要連續豪雨、颱風或地震過後,也會針對敏感邊坡,派人到邊坡上方查看截水溝是否有破裂,但該處路段之前也沒有發現任何異狀。

為了防範類似不幸再發生,高公局會盡速全面再詳細檢修所有邊坡 ,並不排除在沿線的順向坡,加裝偵測系統。
【2010/04/26 聯合晚報】











空勤總隊直昇機空拍走山覆蓋北二高狀況,大量土石掩蓋南北雙向道路,令人怵目驚心。
圖/空勤總隊提供








北二高七堵走山路段,崩落的順向坡岩層清晰可辨,學者推測,水壓超過臨界值可能是走山主因。
記者張源銘/攝影
















對照Google過去拍的衛星照片,原本的山坡已有一條大裂縫。
圖/翻攝自Google Earth

2010/4/25

北二高七堵段走山 交通中斷

【聯合報╱記者雷鳴/即時報導】 2010.04.25 08:21 pm
北二高走山,基隆段南北向交通中斷。今天下午約三時,北二高3.1公里處,靠近基隆七堵收費站往北一點,西部的山壁突然走山,大量土石往下滑落至北二高車道上,像是一座山壓在北二高道路上,南下、北上各三個車道全部中斷。目前尚不知有無人員傷亡。
目擊的駕駛人金寶山業務員蔡宗憲說,當時他開車從基隆往台北,看到山壁土石突然滑落到北二高車道上,他緊急煞車撞到掉落的石頭,幸無大譺,當時前方三、四十公尺處有兩輛車,土石阻斷視線,他不知道前方車輛有無被埋在土石堆中。

高公局、消防局、警方及基隆市長張通榮都趕往處理、救災,空中勤務中心也出動直升機到現場上方觀察。救難隊也趕赴現場救災。初步研判是山坡地層滑動,並已連繫國軍部隊協助救災、清除土石。









【中央社台北25日電】
國道3號山崩災變現場,救災單位極力搶救,動員至少7部的挖土機具連夜開挖。工程單位表示,現場走山大量土石崩落,最快恐要2天時間才能搶通。

主災變現場位於北二高往南下路段,包括高速公路局內湖段、國道新建工程局與民間單位極力搶救,希望第一時間先搶救出恐怕埋在現場的車輛駕駛。

現場工程專業人員表示,依照現場走山的狀況及災變現場後的情形研判,包含大量的土石、破碎岩盤,從北二高南下車道護欄外,於西側瞬間走山往東側滑走移動,跨越南北兩個車道,約200餘公尺,將整個車道阻斷。

大量土石堆積如山,有約40公尺高,在災變現場北端,至少已經有7部怪手開始全面開挖,南端斷橋處也積極救災,企圖雙向加速開挖。

高公局內湖段長潘文山指出,將日夜趕工,並且調度土資場收容大量的岩石與土方。

工程人員也說,以大量的土石研判,即使日夜趕工,恐要2天才能清完土石。

2名疑似失蹤的駕駛家屬晚間7時到現場哭訴,希望增派車輛與機具加速救災速度。

【2010/04/25 聯合報】
原始網頁


北二高山崩 里長疑順向坡釀災【中央社╱基隆25日電】 2010.04.25 08:29 pm
北二高南下3.1公里處今天發生嚴重山崩意外,由於這個路段並沒有施工,土質監測也沒有異狀,世居基隆七堵區瑪東里長楊秀雄表示,可能是順向坡釀災。

北二高走山的面積相當驚人,至少有1、2座足球場大,且山上的樹林完整,崩落處卻是黃土翻出,幾乎是橫向崩落,讓跨越橋梁應聲斷裂。國工局表示,南下兩側邊坡都有護坡且有定期養護,為何走山仍在調查中。

楊秀雄指出,造成北二高崩山的師公格山是近百米高的小山,國道三號跟萬瑞快速道路開發時,將師公格山一分為三全部挖空,並未採用明隧道施工方式,當時他就擔心會釀災。

不過,經過九二一地震後,師公格山並無異樣,但順向坡的師公格山下方在挖空後十分薄弱,楊秀雄一直很擔憂,沒想到真的出事。

楊秀雄表示,雖然基隆多雨,但最近並沒有明顯的大雨,地層下也沒有礦坑,也沒有開發土地,他今天接到基隆市長張通榮的電話通知也嚇了一跳,趕到現場仔細一瞧,懷疑是順向坡釀災。

【2010/04/25 中央社】
原始網頁

聞震色變 陝西高中生散佈地震謠言被拘

中央社更新日期:2010/04/25 15:54 (中央社台北25日電)青海地震的陰影未過,最近有陝西省咸陽市兩個高中學生,在網路上發佈地震謠言訊息,引起當地居民恐慌,昨天已被公安拘留。

大陸的中國廣播網報導,22日,陝西咸陽市公安局民警發現網路上有題為「陝西將發生強震」、「陝西興平2010 0613地震」、「中國地震安全局發佈的報導」等文章。

很多網友都看到文章,地震謠言也在網路上流傳開來,並且引起當地居民的關注和恐慌。

文章稱,美國航太總署、美國國家地震局預測,陝西大地震將於2010年6月13日降臨,震央為陝西興平市,芮氏規模7-8左右,位於渭北平原地震帶,此後還會有600多次餘震。

文章還說,中國國家地震局已經加強監控,地下火山活動加強,還出現和唐山地震相似的跡象,地震還會涉及相關縣市。文章指出,大部分官員準備撤出,還要大範圍停工停課等。

文章在網路發佈後引起關注,有網友就發文駁斥,認為純屬謠言。

陝西省咸陽市公安局發現謠言後,昨天在武功縣將涉嫌網上散佈「陝西興平613大地震」謠言的兩位高中在校學生逮捕,並在現場發現上網散佈假地震消息的手機及文章檔案。

兩個高中生承認,是為了提高自己的點閱率。目前,兩人已被武功縣公安局行政拘留,接受進一步的調查和處理。990425

原始網頁

2010/4/21

【聯合報╱記者莊琇閔/台北報導】 2010.04.19 03:16 am
為迎接世界地球日40周年,環保署、台北市政府與熱心環保的民間企業發起「環游世界愛地球」活動,邀請藝人「仔仔」周渝民、蕭敬騰參加「黃色小鴨趣味放游比賽」活動,鼓勵民眾愛護河川。

「仔仔」周渝民說,他是宜蘭人,印象最深刻的河川就是蘭陽溪,因為爸爸小時候常帶他去釣魚,蕭敬騰也提供節省水資源的方法,像是裝設省水裝置、用除濕機的水沖馬桶,洗澡使用蓮蓬頭等,都是省水愛地球的好方法。兩人為響應環保,也親筆彩繪黃色小鴨,將從4月19日凌晨起在雅虎網站競標,所得用於環保公益。

市長郝龍斌表示,他在內積極整治淡水河、基隆河,希望將台北打造成美麗的水岸城市,提供民眾更多元的休閒遊憩選擇。他並表示,期待藉由舉辦花博,展現北市府在河川整治及環保工作的成果。

環保署長沈世宏表示,淡水河從91年到現在,嚴重污染的長度從21%降到6.7%,減少了三分之二,水質合格率從13%改善至46%。

主辦單位並出動6艘獨木舟,獨木舟周圍繫上900多隻黃色小鴨,在基隆河面上浩浩蕩蕩漂浮。郝龍斌與沈世宏手持塑膠製的黃色小鴨高喊「愛地球」,呼籲民眾正視河川保育。

主辦單位表示,「黃色小鴨」源自於1992年時,一艘載滿2萬9000多隻塑膠黃色小鴨的貨櫃船在北太平洋發生船難,貨櫃破裂後,小鴨全掉入海中。15年後,這些小鴨隨著洋流,分批到達加拿大、美國東岸與英國北部海灘,完成3萬5000公里長征,也成為海洋學家觀察海洋環流的最佳機會。

【2010/04/19 聯合報】
原始網頁

2010/4/20

沙塵暴解析/沙塵暴 海洋浮游生物的大補帖

2010/04/12 【聯合報╱記者阮南輝】
沙塵暴造成空氣品質惡化,大家避之唯恐不及,不過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化學與生態研究所所長龔國慶帶領的研究團隊長期追蹤發現,沙塵暴懸浮微粒對海洋浮游植物卻是「大補帖」,會讓浮游植物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數量增加,甚至有助緩和全球暖化。

起自中國的沙塵暴一年比一年嚴重,影響範圍甚至遠至菲律賓,不過受害最深的還是中國當地民眾,圖中是一名西安民眾克難的防沙裝。 圖/路透 龔國慶的研究緣起於十年前,他那時開始針對長江三峽大壩從施工、封壩到截流,對東海海洋生態的影響。他說,長江河水排入大海的水量在亞洲排名第一,長江送到東海的氮、磷等營養鹽及其他養分,但因颱風、黑潮,季風、沙塵暴也會影響東海資源,這些因素有長期監測的必要。

東海最重要的漁場在長江口附近及基隆外海彭佳嶼附近黑潮湧昇流一帶,因為這些地方有豐富的營養鹽,也因浮游植物有足夠的食物來源,形成豐富的海洋食物鏈。

龔國慶幽默的說,別人追星、追風,「我可是追著沙塵暴的第一人」因為很多海洋研究學者,大都集中在北太平洋、赤道東太平洋與南太平洋幾個營養鹽豐富的海域,就是沒有人想到監測沙塵暴。

於是包括海大、台大、台師大、中央、中興等大學及中研院的海洋研究學者合組研究團隊,從2005年起以東北季風挾帶沙塵暴對浮游植物的影響作為研究重點。

沙塵暴襲台集中在每年3到5月,研究團隊包下海研二號實驗船在那段時間密集出海,在台灣東北外海黑潮流經海域,直接在海上採取沙塵、海水及浮游生物等樣本,也施放漂浮式有機顆粒沉降收集器。

因為海上風浪太大,龔國慶形容大家常是一邊做實驗,一邊吐,還有人把嘔吐袋就繫在腰際,「隨時都用得上呀」!

龔國慶研究團隊去年以「對海洋吸收二氧化碳與浮游植物解饑作用的影響研究」為題的研究結果,指出隨著東北季風而來的沙塵暴挾帶著大量的浮塵微粒中,含有豐沛的氮、磷等營養鹽,還有微量金屬。

此外,東北季風造成海浪變大,攪動海水把底層的營養鹽也往海水表層輸送,給表層浮游植物帶來充沛的營養,不但有助生長,浮游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效率也提高,因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所以也有緩和暖化的效用。

龔國慶說,東北季風也會攪動底層海水,但對海水表面浮游植物的營養鹽、微量金屬的「補給」,不似挾著沙塵暴來時的效果好。

原始網頁


沙塵暴解析/沙塵暴 也汙染海洋

2010/04/12 【聯合報╱記者阮南輝】

沙塵暴對於海洋會提供養分,是否也會造成汙染?
海洋大學教授龔國慶表示,來自中國北方的沙塵暴懸浮微粒偏鹼性;帶正電的含鈣矽酸鹽和碳酸鹽的微粒,在空中運送過程,可能會吸附重金屬及酸性物質,甚至是殺蟲劑及多氯聯苯等環境毒物,這些物質都會隨著沙塵進入海洋,有可能進入食物鏈中層層傳遞。

根據以往對淡水河及河口附近海域的研究發現,海底底泥顆粒越細,所含的有機物與黑炭成分越高,多氯聯苯及殺蟲劑的濃度也越高,顯示環境荷爾蒙會依附在微細黑炭顆粒上,在河川及海洋傳播。以生物基因檢測技術偵測淡水河的魚類發現,烏魚等四種魚類樣本的肝臟中,檢驗出有明顯受到環境荷爾蒙干擾的基因表現。

不過龔國慶也強調,過去從水河魚類體內氯聯苯含量僅有幾奈克,相當微量,在安全範圍內,民眾不必擔心。

風塵入海 生態盎然

海洋大學教授龔國慶的沙塵暴研究報告,被英國SOLAS News(海洋表面與低層大氣研究)期刊選為今年元月的封面故事,得力於女兒龔品禎一幅插圖,把沙塵暴跟海洋浮游植物的關係,用生動有趣的筆觸表達出來。

龔國慶說明龔品禎的作品,主要描述沙塵暴對西北太平洋所引發的大氣效應及其輸送至海洋表面的微量元素,會增加貧瘠海域浮游植物的基礎生產力,同時提升二氧化碳及顆粒有機碳往深海的傳送通量,並迅速改變海洋浮游植物生態相。

龔國慶的沙塵暴研究,成了英國SOLAS News期刊的封面故事,他唸大四的女兒龔品禎畫的「和風同塵─海洋沙漠變雨林」插圖也跟著登上了期刊。


原始網頁

海洋大學發表沙塵暴生態研究成果 龔國慶:沙塵暴對海洋有如「荒漠甘泉」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00323 17:39:42)這兩天台灣歷經史上最大的沙塵暴吹襲,空氣中懸浮微粒急速上升,天空一片霧茫茫的,空氣品質更是糟糕,緊接著新一波的沙塵又將報到,引起大家密切的關注。

每年在春初伴隨東北季風而來的大陸沙塵暴,對於陸地上的空氣品質造成嚴重的影響,引起許多負面的反應,但這些大量的沙塵,對廣大的海洋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化學與生態研究所所長龔國慶所帶領的研究團隊,進行一項「和風同塵-對海洋吸收二氧化碳與浮游植物解饑作用的影響」的研究,經過三年期間的監測與研究,發現沙塵暴不但可以增加海水表層的營養鹽,幫助浮游植物生長,還可以減輕全球暖化的影響,這項研究成果去年底已在美國知名國際期刊「MARINE CHEMISTRY(海洋化學)」中發表,並獲英國「solas news(海洋表面與低層大氣研究)」刊物選為封面報導。

 這項研究成果,是全球首度發現亞洲沙塵暴所引發的大氣效應及其所夾帶的微量元素,會增加西北太平洋浮游植物的基礎生產力以及大氣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並且迅速改變海洋浮游植物的生態相以及基因功能的表現,讓大家了解氣候變遷對台灣及全球貧營養鹽海域浮游生物生態的影響有全新的認識。

 龔國慶說,台灣東北海域是廣大的西太平洋,海水暨明亮又溫暖,但是卻沒有什麼養份,生活在其中的浮游植物,經常處於飢餓的狀態,因此它們進行光合作用合成醣類與吸收二氧化碳的能量效率也比較低。然而每年春初亞洲沙塵暴爆發的時候,會帶來大量的沙塵顆粒,將吸附在沙塵上的微量重金屬及營養鹽灑入海洋表面,增加浮游植物的營養來源。

 另外,在沙塵暴發生的時候,也是東北季風盛行的季節,季風會造成海面上風浪變大,攪拌海水,讓原本沉寂在無光深處但養份較豐富的海水,有機會被帶到明亮溫暖的表層。這兩種氣候因素的交陳影響作用,龔教授稱它為「和風同塵」,它為原來貧瘠的海洋,帶來肥沃的養份。

 在教育部五年五百億海大水產生物頂尖研究中心及國科會的經費支持下,龔國慶所領導的水域生態研究團隊特別選在「風起雲湧加上黑風暴」的惡劣海況下,利用海洋二號,在黑潮強勁的台灣東北外海進行海水、大氣、有機顆粒與浮游植物樣本的收集,以及基因檢測等實驗工作。

 研究結果發現,在「和風同塵」的時機下,原來海水中以原核綠藻為主要群集的光合作用生物,會被另一種屬於CladeII的聚球藻族群所取代。海洋中的光合作用生物(主要是浮游植物),每天在每平方公里的面積下,可以多吸收約400公斤的二氧化碳,其中約有70公斤會被帶入深海,對於減少溫室氣體,緩和溫室效應,有一定的幫助。

 另外,研究團隊也應用了最先進的基因檢測技術,直接進入浮游植物的基因世界,探索期生理功能的反應,發現原本處於飢餓裝態下所表現出來的缺氮、缺磷、缺鐵等三種訊息核糖核酸基因,在「和風同塵」的作用時,也不再出現飢餓的訊息了。

 對於沙塵暴是否會對海洋造成汙染或傷害,龔教授表示,沙塵暴中的沙塵微粒,經過了大陸的城市與工業污染,可能吸附了一些環境賀爾蒙及重金屬等汙染物,也會同時帶入海洋中,但這些沙塵對於海洋生態及整個食物鏈會造成什麼影響,目前已著手進行了解,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圖說: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化學與生態研究所長龔國慶指出,沙塵暴在陸地會是「爭相走避」的景象,但在海洋卻有如「荒漠甘泉」。


圖說: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化學與生態研究所長龔國慶指出,沙塵暴在陸地會是「爭相走避」的景象,但在海洋卻有如「荒漠甘泉」。
原始網頁

2010/4/17

冰島火山爆 恐禍殃全球

煙竄4000米高空 憂現洪災 2010年03月24日蘋果日報
【陳怡妏╱綜合報導】冰島南部的艾雅法拉冰河火山在沉睡200年後,前天多次噴發宣告復活,冰河遇到滾燙岩漿產生的水蒸氣直衝4000公尺高空,儘管並未造成財物損失,但科學家警告持續不斷的火山活動,可能引爆鄰近更大的卡特拉火山,帶來洪水,甚至影響全球氣候。

位於冰島首都雷克亞維克東方120公里處的艾雅法拉冰河(Eyjafjallajokull)火山,上周六深夜開始蠢蠢欲動,幾天下來火山活動頻率有增無減,噴發的力道愈來愈猛,岩漿愈流愈多。冰島地震學家華格佛觀察到:「岩漿從火山口南邊的隘口流下峽谷,碰到冰雪就冒出大量水氣。」冰島政府擔心冰河融化後演變成洪水,周日宣布當地進入緊急狀態,強制疏散住在火山附近的500名居民,往來冰島的國際航班為了避開火山灰全都繞道而行。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陳正平教授表示,本次冰島火山噴發對於全球影響有多大,取決於噴發規模,如果火山灰噴得夠高,進入平流層很快會散布到全球,也有可能影響台灣,但火山灰範圍愈大、濃度愈低,所以全球氣候會不會受到影響,還是要看火山噴發規模。

全球有三大火山帶,包括美國加州的聖安地列斯斷層,台灣、日本所在的環太平洋地區,和類似冰島所處的板塊擴張地帶。位於板塊交界地帶的冰島,經常因為板塊擴張運動,發生地震和火山爆發,最近一次發生火山爆發是在2004年。冰島因為同時坐擁火山和冰河,又有「冰火之國」的美名。不過,冰島火山又多在冰河底下爆發,很難事先察覺示警,例如這次火山爆發前的地震規模甚至不到2.6,要靜止不動才會感覺到微小搖晃。不幸中的大幸是,冰島火山大多分布在人煙稀少的南部郊區,鮮少造成人員和財物損失。

冰島南部沉睡近200年的艾雅法拉冰河火山,從上周六深夜又開始蠢蠢欲動,前天更噴出岩漿及水蒸氣,科學家擔心可能帶動旁邊更大的卡特拉火山爆發。
※資料來源:美聯社

報你知
冰島境內有130座火山
冰島境內約有130座火山,其中有18座曾經噴發,活火山密度極高。過去500年間,冰島火山噴發的熔岩佔全球火山熔岩產出的1/3,其中規模最大是1783年拉奇(Laki)火山爆發。地質學家指出,冰島的火山活動頻繁是因為該島位於大西洋中脊,加上地底為火山熱點所致。此外,冰島位於歐亞板塊與北美板塊交界處,由東北至西南貫穿該島的板塊邊界線,正是當地火山活動最頻繁處。

原始網頁
動新聞影片



冰島火山爆發全國進入緊急狀態



冰島火山爆發(2010年3月21日)

在星期六午夜冰島南部發生強烈火山爆發後,星期天( 3 月21 日)冰島政府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
火山周圍地區的約五百名當地居民被撤離,冰島的幾個主要機場已經關閉,貫穿該國的東西主幹道被切斷。
由於火山爆發地區人煙稀少,所以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任何人員傷亡或建築損害的報道。
這座火山在冰島的 B yjafjallajoekull 冰川附近,已經休眠了兩百多年。
有人擔憂,這次火山爆發可能會在導致附近的冰川融化後造成洪災。
冰島電台報道說,火山灰已經開始向冰川附近傾倒,當地居民還看見冰川放射出很亮的光。
但是專家說,由於該火山爆發的地區大多是無冰地區,這就意味著引起洪水泛濫的危險性非常小。
冰島火山上一次爆發是在近兩百年前的 1821 年。
原始網頁


冰島火山爆不停 恐致全球氣候災難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
2010.03.24 11:00 am
沈睡兩百年,冰島南部艾雅法拉(Eyjafjallajokull)冰川附近的火山從20日午夜因不斷噴發而宣告復活,約500位當地居民強制撤離。幾天下來,火山噴發頻率有增無減,而且力道越來越強。不斷蔓延出來的岩漿,碰到冰雪便溶化成水氣,冰島政府擔心並和融化會演變成洪水,火山灰若噴發得夠高、進入平流層,很快就會散布全球,甚至影響全球氣候。

1783年冰島南部也曾有火山爆發,連續噴發半年多,噴出的二氧化硫毒氣一共毒死了包括冰島在內的西歐居民好幾千人。
原始網頁

2010/4/14

2010智慧鐵人創意競賽 第二梯開始報名

關於比賽
智慧鐵人創意競賽,就像是一個真人實境的電腦遊戲,在這72小時的小型社會中,參賽者必須藉由闖關賺取虛擬貨幣、購買材料來製作主軸任務,競賽過程中,無論是學識、常識、體力、耐力、創意、謀略、團隊默契、領導統馭,都是比賽欲測試的能力之一,更是每一隊能否獲勝的關鍵!

比賽方式
1. 分「初賽」、「複賽」與「決賽」共三階段。
2. 初賽共分兩梯次,每梯次有三場次,同一場次有全國十個場地同步開賽。參賽隊伍ㄧ個梯次只能選擇一場次中 的一個場地參賽,但第一梯次未晉級可以報名第二梯次,請依分區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場次及場地參加!

比賽時間
初賽:每一場次均全國分區同步進行
第二梯次日期2010 5/23、5/30、6/6

活動網頁 http://ironman.creativity.edu.tw/

捍衛地球大作戰開始了

活動對象: 全國高中、高職學生。
活動時間: 2010年3月15日~2010年7月15日。
報名時間: 2010年3月15日~2010年5月24日下午五時止。
報名方式: 學生自行透過官方網站報名參賽,其餘方式一律不接受。
比賽時間:
初賽:2010年3月15日~20010年5月24日。
封測:2010年5月8日(六)上午10時起共20分鐘。2010年5月25日(二)晚上十時起共20分鐘。
複賽:2010年5月29日(六)上午 10:30於官方網站進行線上30分鐘比賽。
決賽:2010年6月13日(日)於各區(北、中、南區)分區舉辦(東區視報名情況),詳細決賽本法審定後公布!

活動網頁 http://guard.tise.org.tw/

2010/4/6

虛構殉情出名 燕巢養女湖將錯就錯

小說電影 造就觀光
記者蘇福男/專題報導

高雄縣燕巢鄉「養女湖」遠近馳名,但作家呂自揚考證發現,「養女湖」根本是小說虛構情節,應正名「大滾水沫」或「滾水湖」。

燕巢鄉境是全台最密集的泥火山區,特殊景觀原本沒沒無聞,1956年台北女作家繁露寫了一本約4萬字的小說「養女湖」,內容描述200多年前,千秋寮山深谷裡有一清水湖,湖畔有一人家的養女,被養父母凌虐逼婚而投湖自盡,養女的情郎也跟著跳湖殉情。


清水湖水從此變濁,且日夜噴冒泥漿,發出忿怒、哀怨的聲響,好像在為養女的坎坷際遇抱不平,清水湖從此名為「養女湖」。淒美的愛情故事賺人熱淚,23年後更被拍成電影「秋蓮」,由當紅歌星鳳飛飛主演,燕巢養女湖頓時成為家喻戶曉的景點。

1979年8月,繁露在報紙副刊發表文章,指控電影「秋蓮」抄襲自她的小說,並首度披露「養女湖」小說是虛構故事,後人才知養女湖的「身世」。

新養女湖沿用故事

遊客在失去好奇心後,湖面淤積縮小的養女湖也風華不再,10幾年前,高雄縣政府為發展地方觀光,另在養女湖西南方山腳下一處竹林,發現到一個噴泥盆,並開發為「新養女湖」,湖旁看板仍舊寫著:「據傳古時有養女投湖殉情於此而得名。」

「自古以來,這裡就攏無啥米『養女湖』的傳說!」金山村千秋寮在地人50幾年來,老是被好奇的遊客追問「養女湖」由來,常常瞠目結舌。

出身高縣的作家呂自揚表示,因一本小說虛構的地名造就觀光景點,養女湖是首例。而且養女湖小說描寫的年代為清乾隆初年(1756年),當時千秋寮地區根本蠻荒未開,養女投湖的情節與事實差距太大。

燕巢鄉長吳德雄則認為,「養女湖」已成為燕巢泥火山的代名詞,沒有正名的必要。

原文出自:自由電子報


真有殉情! 不倫戀投湖 被泥漿卡住

記者蘇福男/專題報導

「養女投養女湖殉情」是小說虛構出來的愛情故事,但50年前養女湖確曾發生一段「真人跳湖」趣聞,在地方傳笑了好一陣子。

1960年代,一名18歲少女到高雄縣燕巢鄉某村庄,幫剛剛生產的大姊坐月子,孰料,小姨子與姊夫朝夕相處,竟發生不倫戀。東窗事發後,小妹要求與大姊共事一夫,大姊不肯,家人更是群起反對。

少女和姊夫因此密謀殉情,2人半夜跑到養女湖邊,用麻繩將腳綁在一起,然後跳入湖裡,沒想到養女湖的泥漿太濃稠,兩人的身軀沉陷到一半就卡住了,動彈不得。

所幸當時正值割竹筍旺季,天未亮,就有人挑竹筍路過,飽受蚊蟲一夜折騰的2人,一見有人靠近,再也顧不了面子,趕緊放聲大喊:「救人喔!」

這起真人版的跳湖趣聞,至今仍在當地耆老口中流傳,成為茶餘飯後的趣談。

原文出自:自由電子報

2010/4/4

2010 校慶照片

2010.3.27羅東高中66週年校慶

活動照片

校慶嘉年華
..202照片.
..203照片.
..204照片.
..205照片.
..206照片.
..207照片.
..208照片.
..209照片.
..210照片.
..211照片.
..212照片.
..213照片.
..214照片.

文學步道啟用

環保義工

科技園遊會 之 天文社

2010/4/3

愛地球守住九大防線

2010年第98期4月號雜誌專文

科學家對地球的環境設定了九大的安全防線,一旦超過這個底線,我們可能無法繼續在地球上生存。可怕的是,其中有三項已經失守!
撰文╱佛里(Jonathan Foley)
翻譯/甘錫安
重點提要
■儘管氣候變遷已經獲得普遍注意,但物種減少與氮污染已經大幅超過安全底線。我們的環境也正在逐漸接近危險的邊緣。
■立即改用低碳能源、限制土地開墾,以及改革農業生產方式,是讓地球和人類永續生存的重要對策。

曾經有將近一萬年的時間(從人類文明剛剛萌芽到全新世時期),我們的世界似乎廣闊得無法想像,遼闊的土地和海洋提供無窮無盡的資源,人類可以恣意污染,而且只要遷徙到其他地方,就能輕鬆愉快地逃避污染造成的區域性影響。人類揮霍著彷彿用之不竭的財富,建立起帝國和經濟體系,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恩典會有消失的一天。

但在公共衛生進步、工業革命以及後來的綠色革命影響下,地球人口從1800年的10億人暴增到今日近70億人,過去50年來,人口數量增加了超過一倍。而在生活富足的推波助瀾之下,我們消耗的資源也十分驚人,近50年內,全球食物與淡水的消耗量增加到三倍以上,化石燃料的消耗量更增加四倍,我們現在佔用了全地球光合作用產物的1/3~1/2。

如此毫無節制的成長,也使污染從地區問題擴大成全球的困擾。平流層臭氧破壞和溫室氣體濃度顯然已經相當棘手,但其他有害的影響也已開始浮現。

人口突然加速成長、資源消耗殆盡和環境損害已經改變了地球。我們現在居住的是「客滿」的世界,資源有限,吸納廢棄物的容量也是有限的。居住在這樣的世界必須遵守的規則也不一樣。最基本的,我們必須採取行動,確保我們的活動不要超出目前環境系統的「安全運作範圍」。如果不改變生活方式,我們將造成災難性的變化,最後釀成全人類的悲慘結局。

那麼又是什麼因素造成這些變化?我們該怎麼避免?一支由世界科學家組成的團隊,由瑞典斯德哥爾摩復原力中心的洛克斯壯(Johan R鐼kstrom)領軍,成員包括歐洲、美國(包括本文作者)以及澳洲的學者,近來從一個範圍更廣、關係更深的角度來尋找答案:我們是不是逐漸接近地球的「引爆點」?超過這個點,我們將把全球環境推入危險的新領域,而且人類史上完全沒有類似的狀況可供參考?

仔細審查幾個物理與生物系統的跨學科研究後,我們的團隊認為有九項環境問題可能影響地球支持人類生存的能力。接著我們定義出這些問題的底線,也就是人類活動只要不超過這個範圍就能確保安全。其中有七項問題有明確的底線(見右頁圖示),能以科學方式定出數字(當然其中仍有少許不確定性),其中三項(氣候變遷、海洋酸化和平流層臭氧破壞)已經到達引爆點,而剩下四項也面臨無法復原的惡化狀態。另外有兩項問題(大氣懸浮微粒污染和全球化學污染)尚未進行深入研究,因此還沒有確定的底線數字。

我們這個團隊的分析顯示,目前有三項問題已經超過底線,分別是生物多樣性喪失、氮污染和氣候變遷。其他幾項問題也在慢慢逼近底線。個別的安全底線數字或許會有少許調整,未來也可能再增加其他須注意的問題,但這幾項問題可說是歸納出目前全世界最嚴峻的環境問題中的「優先順序」,同時提供一套整體架構,讓我們思考如何面對這些威脅。

化石燃料引發危機

探究是什麼原因造成目前最急迫的環境問題,可以提供一些解決問題的線索。在兩項問題中(氣候變遷和海洋酸化),有一個成因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人類使用化石燃料,將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中。

氣候變遷。儘管地球已經承受了人類造成的顯著暖化,而且暖化還會更嚴重,科學家和政策制定者仍在尋求方案,避免出現最嚴重的後果,包括兩極冰原融化、淡水供應枯竭,以及地區氣候系統崩潰等。目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經高達387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的體積濃度),但溫室氣體濃度究竟要達到何種程度,才會使氣候變遷具有危險性,目前仍有爭議。一般的建議值為350~550ppm的二氧化碳當量(各種溫室氣體總濃度的代表值)。依據我們的分析,我們建議單以二氧化碳而言,比較保守而且必須長期維持的數字是350ppm,才可盡量與氣候引爆點保持一定的距離。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全世界必須立刻採取行動,遏止溫室氣體排放量上升,並在未來數十年內降到低於目前的數字。

海洋酸化。海洋持續酸化是氣候變遷中較不為人知的連帶反應。隨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提高,有更多的碳溶於水中,形成碳酸,使海洋表面酸性更強。海洋在自然狀態下為鹼性,pH值大約是8.2,但資料顯示目前海洋的pH值已經降低到8.0左右,而且還在持續下降。我們的團隊透過在海洋表面層形成的霰石(一種碳酸鈣礦物)減少幅度,來量化海洋酸化造成的損害。許多生物(從珊瑚到海洋食物鏈底層的多種浮游植物)都依靠霰石形成骨架或外殼。酸性提高可能嚴重影響海洋生態系和食物網,因此也是促使各國朝低碳能源發展的強力誘因。

資料取自科學人雜誌網頁

礦物演化論

科學人2010年第98期4月號專文

「無生命」是礦物的基本定義之一,但當我們用地球長遠的時間尺度來看各種礦物的形成,竟然發現:大多數礦物的存在必須歸功於生命。
撰文╱赫森(Robert M. Hazen)
翻譯/邱淑慧
重點提要

■就我們所知,46億年前,組成太陽系的物質中,只有12種礦物(結晶的化合物)存在,但現在地球上的礦物超過4400種。
■在整個地質年代中,隨著新礦物的生成,地球上的礦物越來越多樣化。
■地球上的礦物種類中,有一半以上的形成與生命有關,地球上的生命至少在20億年前就開始改變地球表面的地質成份。


曾經有段時間,宇宙中沒有任何礦物,大霹靂後的炙熱漩渦,使固態物質幾乎無法存留,大約過了50萬年,最早的原子──氫、氦和少許的鋰,從宇宙創生的大熔爐中現身,再經過數百萬年,重力誘使這些初始氣體聚集,形成最早的星雲,然後塌縮成第一代既火熱又緻密的閃亮恆星。

只有在某些巨大恆星爆發形成超新星時,才能合成其他的化學元素並向太空噴發。恆星的氣體層會向外膨脹而冷卻,此時固態的初始礦物才得以形成。但即便如此,大部份元素與其化合物仍然太少而且太鬆散,不然就是太容易揮發,因此都只是在氣體與塵埃間的零星原子和分子。因為不同化合物和原子間,並未以重複有序的方式組織排列,也就是沒有形成結晶,這樣雜亂的物質並不能稱為礦物。

鑽石與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組成的純物質,其微晶體可能是最早形成的礦物。而不久後就有其他10幾種堅硬的微晶體加入,包括碳矽石(碳化矽)、鈦氧石(氮化鈦)以及某些氧化物和矽酸鹽類。在這之後數千萬年裡,這些最早的「初始礦物」或許是宇宙中僅有的晶體。相較之下,地球上目前已知的礦物超過4400種,而且還有更多有待發現。從只有10多種結晶型態到數千種,是什麼因素造成如此顯著的多樣化?最近我和七位同仁發表了一個「礦物演化」的新構想,來回答這個問題。百年來傳統礦物學把各種礦物視為化學與物理性質各異的貴重物品,但奇怪的是,從未與地質學上關鍵的第四維度,也就是時間,有所關聯。我們改用不同的方法,利用地球歷史做為架構,來了解礦物及其形成過程。

我們很快就知道,礦物演化的故事是開始於岩質行星的形成,因為行星是形成礦物的動力來源。在過去46億年來,地球經歷了許多階段,各個階段都有新的現象發生,使地球表面的礦物有顯著的改變並更加豐富。

這個故事的某些細節仍有著很大的爭議,而且將來必定也會因為新的發現而修改,但礦物演化的整體構想已是既定的科學概念。我們並不針對地球歷史各階段所發生的事,發表任何具爭議的新想法或是激進的新理論,而是以礦物的演化做為核心概念來重寫地球的歷史故事。

然而我想強調一個耐人尋味的想法,就是地球的數千種礦物大多數是有賴於地球上的生命發展而存在。如果你更進一步把非生命的世界也當做生命演化舞台的一個階段,你會發現這些演員一直不斷翻修著舞台。這個觀點也可延伸到在其他星球尋找生命跡象,比起研究零碎的殘餘有機物質,研究礦物或許可以提供生物學更強力且持續的線索。

宇宙中的大熔爐

行星源自於星雲內部,而星雲則是來自超新星爆炸。星雲的大部份質量會快速向內塌縮,產生中心的恆星,而剩餘的物質則形成環繞恆星的巨大旋轉圓盤。這些殘餘物質逐漸聚集為越來越大的團塊,先是泥砂般大小,然後如礫石,逐漸成為拳頭般大小的鬆散圓球,組成物質主要是初始塵埃,含有10多種有限的初始礦物,並混雜著其他的原子和分子。

一旦初生恆星開始點燃核反應,使周遭密集的塵埃和氣體處於烈焰中,便開始發生劇烈變化。在我們的太陽系內,唯一的恆星──太陽,約在46億年前點燃核反應,一波波來自初生太陽的熱,使元素熔化並混合,產生結晶,呈現出多種新礦物,在這個礦物演化的最初階段,最早的結晶是鐵鎳合金、硫化物、磷化物和大量氧化物與矽酸鹽,這些礦物有許多也出現在最原始隕石的球粒中,球粒是熔融的岩漿液滴急速冷卻凝固而成。(這些古老的球粒隕石也證明球粒形成前就有初始礦物存在。礦物學家發現,在隕石中,初始礦物是以奈米和微觀尺度的顆粒存在。)在古太陽星雲中,球粒快速聚集成微行星,有些會成長達直徑超過160公里,足以發生部份熔融並且分化,依礦物種類而形成洋蔥狀分層,其中包含一個緻密且富含金屬的核心。在擁擠的太陽周圍,頻繁的碰撞產生強烈的衝擊以及更多的熱,進一步改變大型微行星內的礦物。水在其中也扮演了一個角色,而且是從一開始就有的,在太陽系形成前的星雲內是以冰粒的方式存在,而在微行星中則是融化且聚集在裂痕和隙縫中。這些冰粒後來融化成液態水,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產生了新的礦物。

在形成行星的動態過程中,可能依序有250種不同的礦物產生。這250種礦物是每個岩質行星形成時所需的原料,時至今日,在掉落地球表面的多種隕石中,仍然可以找到這些礦物。

黑色玄武岩覆蓋地球

原始地球越來越大,大的微行星會併吞成千上萬個較小的微行星,直到只剩下兩個足以匹敵的對手留在我們現在的軌道上,除了原始地球之外,還有一個如火星般大小的較小天體,稱為忒伊亞(Theia),是以希臘神話月神的母親命名。最後一次難以想像的激烈爆發中,忒伊亞側面撞擊原始地球,使地球外層蒸發並向太空爆發出約100億兆公噸的熾熱岩石蒸氣,形成月球。這個情境解釋了地月系統的高角動量,以及月球的許多奇異特徵,包括為什麼月球整體的組成類似地球的地函(厚度約2900公里,介於地球的鐵鎳地核與5~50公里厚的地殼之間)。

約45億年前生成月球的那次碰撞後,熔融的地球開始冷卻,至今仍持續著。雖然地球的原始表面含有鈾、鈹、金、砷、鉛等數十種稀有元素,足以形成多樣不同的礦物,但忒伊亞的撞擊就像宇宙中的復原鍵,讓地球的外層徹底混合,因而使罕見的礦物變得分散而無法個別形成晶體。我們的地球是荒涼的世界,而且四周充滿敵意,不斷遭到星雲碎屑轟擊,而且地表大多覆蓋著大片黑色玄武岩。玄武岩是岩漿冷卻固化後形成的,現在仍不斷形成。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0年第98期4月號】
資料取自科學人網頁

潮汐發電 夏威夷成新能源天堂

TVBS 2010/04/02 22:36
全球積極開發替代能源,美國夏威夷,奧勒岡沿岸的巨浪,都是能源科技業者眼中的能源寶藏,不僅取之不竭,也能造福沿岸的用戶,儘管利用潮汐發電供電量目前還是有限,不過業者還在開發更先進的裝置,提高生產效能。
夏威夷變化無窮的巨浪,是衝浪客的天堂,不過在環保科技業者的眼中,是無窮的資源,壯觀的海浪生生不息,也能成為能源寶藏,這間海洋能源科技公司,專門開發潮汐發電。海洋能源科技唐利威:「海洋能源最大的優點是,靠近海岸,你看看全世界,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地方,是在海邊附近。」

在得到當地美軍基地的同意和支持,海洋能源科技公司,在海面上蓋了一座大型「水力發電」浮標設施,水壓在底部的發電機供電,透過海底電纜傳到岸上,估計今年春天可產生40千瓦的電力,供24戶使用。

正在建更大的浮標發電裝置,直徑35英尺,高16英尺,產生150千瓦,奧勒岡州的沿岸,驚濤駭浪,最高可以衝到40到50英尺,令人嘆為觀止!

海洋能源科技業者,看準奧勒岡沿岸潮汐發電的絕佳條件,計畫在但在海面裝發電裝置,,估計可以生產出更多電力。海洋能源科技派勒葛林:「我們想要看到,奧勒岡沿岸能產生,數百個百萬瓦特電力,成為海浪農場。」

不過奧勒岡的海邊景觀,繁榮的漁業,也可能因此受到衝擊,讓養殖業者相當憂心。漁業代表:「我們接受的事實是,這裡是黃金蟹的棲息地,我們將會把十個漂浮裝置,從水裡弄走。」

開發替代能源勢在必行,不過這些設施也可能影響漁民的生計,如何找出平衡點,雙方還在協調當中。

原始網頁

中國:乾旱致湄公河水位下降 與水壩無關

(中央社台北3日電)參加湄公河高峰會的中國代表陳明忠2日在泰國表示,湄公河幹流水量減少和水位下降,主要是當地區域性乾旱氣候所致,中國瀾滄江 (湄公河上游)水電站運行對下游水量減少沒有影響。
首屆湄公河高峰會2日至5日在泰國華欣 (Hua Hin)召開,泰國、寮國、越南、柬埔寨4個成員國高層與會外,中國及緬甸以觀察員身分派代表出席。中方由外交部副部長宋濤領軍,農業部和水利部等相關部門官員與會。

新華網轉述中國水利部國際合作與科技司巡視員陳明忠的話指出,中國雲南省境內瀾滄江流域去年9月至今年3月的平均降雨量只有37公釐,較往年同期少65%,來水量較往年同期少50%以上。

他說,湄公河流域降雨也超常偏少,來水量異常減少。瀾滄江出境處水量年均約640億立方公尺,只佔全流域多年平均水流量的13.5%。瀾滄江來水減少對下游影響有限,湄公河幹流水量和水位下降主要是當地區域性乾旱引發的。

據了解,中國在瀾滄江已建的漫灣、大朝山、景洪電站都是日調節電站,沒有調蓄能力,出入庫水量平均。因此,陳明忠認為,瀾滄江水電站運行對下游水量減少沒有影響,湄公河幹流水位下降與中國瀾滄江水電開發無關。990403

原始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