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3/12

牢記傷痕/震後3分鐘 速發海嘯警報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 2011.03.12 03:21 am

「海嘯」(tsunami)這個字是日本人發明的,源自日文「津波」,即「港邊的波浪」(「津」即「港」)。海嘯由地震引起,位於幾個板塊連接點上的日本,每年平均約有一千次地震,日本史上地震和海嘯災難不斷,也讓日本人練就一身應變本領。

一七○七年的沿海地震引發海嘯,造成四國島數千人喪生。更遠溯到十五世紀,巨浪衝毀奈良山頂上的巨大佛像。



民眾感覺不到一些小地震,對中級地震也習以為常。但一些大地震令他們心有餘悸,例如一九二三年的東京大地震和一九九五年的神戶大地震。

東京居民一直預期會再有大地震,按理早該發生了。日本是全球對地震和海嘯準備最齊備的國家,包括應變系統、基礎建設和民眾教育。

政府大手筆投資監測系統。日本氣象局一九五二年成立海嘯警報中心,從六個位於各地的中心監測海嘯活動,評估由地面和海上地震觀測站送來的資訊,總稱為地震與海嘯觀測系統。

利用這套系統,氣象局在地震發生三分鐘內發布海嘯警報。地震發生後,NHK電視台立刻播出地震發生地點和規模。大部分城鎮有擴音廣播系統,向民眾廣播。

某些鄉下地區,政府發給民眾收音機,收聽疏散指示。學校定期舉行地震演習,成人被告知最近的疏散中心,可能是體育場或公園。基礎建設檢查制度完善,大城市的大樓必須有防震設計。神戶地震後,建築防震規定更嚴格,政府提供民眾檢查屋況的服務。
原始網頁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