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30

[新聞]台大研究:黑潮發電 夠台灣用還有剩

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謀求能源自主,發展替代能源是台灣不得不面對的課題;在所有替代能源中,「黑潮發電」可能是台灣最有希望的機會。

行政院產業科技策略會議昨天召開,行政院科技顧問、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在會中指出,氣候變遷與能源問題,將成為未來產業發展的重要契機。經建會已訂定目標,要在2025年,讓再生能源占總發電量百分之八。台灣去年再生能源只占總發電量百分之三點八五。

然而就目前的再生能源來看,台灣的水力發電發展有限,且不穩定;風力強度不高;太陽能與生質能的發展,受限於土地面積的因素,發展也有困難。李嗣涔直指,黑潮發電是台灣很好的機會。黑潮發電的優點在於「乾淨」,零二氧化碳排放;且發電量大,發電裝置容量可達60GW(百萬瓩)。台灣目前總發電裝置容量約34GW。

黑潮由南向北經過台灣東岸,流速每秒平均一公尺以上,是強勁且穩定的洋流;李嗣涔指出,黑潮在經過台灣東部時,流速加快、位置與流向穩定,很適合開發。黑潮的流量是亞馬遜河的一百倍,是密西西比河、長江的一千倍。根據今年五月「台大對新政府的期許」報告書,台大黑潮發電研究團隊初步規畫未來在東部靠近蘭嶼、綠島、花蓮、蘇澳的海域中,選擇四個廠址,在各約一百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布放海流渦輪機。

黑潮發電是將海流渦輪機組和系統平台以纜線錨固在海床上,利用黑潮的洋流力量帶動渦輪發電機。李嗣涔表示,這項技術的最大挑戰是開發高性能的海流渦輪機,以及將這些渦輪機錨固的技術。

「就看國人有沒有信心要開發,」李嗣涔希望台灣能打破「老二觀念」,不一定要等到別人有了我們才跟著做。他以巴西發展生質酒精為例,他們在三、四十年前就投入發展,至今已成該國主要能源來源。

聯合新聞網
轉貼日期:2008.12.30



黑潮發電 台電10年前研究過

台電主管表示,台電十年前曾研究過利用黑潮發電的可能性,但黑潮位於深水區、離岸遠、台灣又多颱風,設備的建立及供電的穩定都有技術問題待克服。

台電主管指出,黑潮流速快、流量又穩定,若能利用確實很有價值;但要利用黑潮,必須先克服深度、距離、氣候、生態等問題。

台電表示,黑潮流經台灣東海岸,水深幾千公尺,如何將機器放到那麼深的地方,還能挺住平均每秒流速高達一點五公尺的黑潮水,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另外,黑潮流位在距離岸邊卅至五十公尺的地方,離岸很遠,怎麼拉輸電線也是非常大的考驗。目前海流發電技術最先進的英國,距岸邊也僅一至廿公尺而已;離岸五十公尺以上者,目前只有示範系統,而沒有實際運轉的例子。

同時,因為黑潮流經的東海岸,是颱風容易侵襲的地區,要如何維持又遠又深的發電系統而不被颱風吹壞。此外,攔下黑潮更可能會影響生態,更必須慎重考慮。

台電主管表示,台灣四面環海,海洋能確實是可以開發的部分,但實際面的確有些因素要克服,如潮汐發電,台灣因為潮差不夠就無法發展。若台大有心要研究如何利用黑潮發電,台電樂觀其成。

聯合新聞網
轉貼日期:2008.12.30



洋流發電 學者:每年產值逾2000億
「黑潮是上天給台灣最好的禮物,也是台灣能源自主的唯一希望。」台灣大學應用力學所教授陳發林在「台大對新政府的期許─台灣能源自主與產業開創契機」報告書中表示,目前全球尚未有針對洋流發電的設備技術;如果台灣率先投入,不只發電,相關的設備與技術每年就可帶來超過兩千億元的產值。

陳發林指出,在深海中以纜線錨固渦輪機的技術,目前只有美國能辦到,但美國不擔憂能源問題,沒有研發替代能源的迫切性,尚未進入這個技術領域。

目前世界上的海流渦輪機錨固技術,都是放在淺海,以潮汐發電為目標來設計,但是陳發林指出,在比黑潮更強的墨西哥灣流中,石油公司的錨固技術可以固定海面下三千公尺的平台,所以深海錨固技術並非不可行。

如果技術成熟,一台海流渦輪機的發電裝置容量約一百萬瓦,廿四小時運轉,一年可以工作約三百天,初步估計一台海流渦輪機的成本要數千萬元。陳發林說,廠址的調查、選擇是這項計畫的重點,最適合的地點是海流強、深度淺、地質穩固,且離岸近的海域。要離岸近,是因為可以節省拉海底電纜輸電的成本。

陳發林希望能花三到五年進行先導型實驗測試及可行性評估,包括渦輪機可行與否、錨固工程的研究、電力系統的建置工程評估、營運與後續維護方式以及環評。

海流渦輪機的轉速很慢,每分鐘約十幾轉。陳發林說,這種裝置會吸引魚群聚集,未來也可以進一步發展遊憩功能,讓遊客坐船欣賞數以千計海流渦輪機的壯觀景象,以及附近的魚群。

渦輪機的缺點是會有像是貝殼之類的海中生物附著,需要利用無人潛艇以高壓水柱清理維護。

聯合新聞網
轉貼日期:2008.12.3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