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1

阿拉斯加油污多年不散 科學家找出原因

環境資訊中心 2010/01/20 15:10 謝雯凱 編譯

1989年艾克森公司瓦爾狄茲號(Exxon Valdez)油輪發生漏油,蹂躪了阿拉斯加的威廉王子灣。科學家在17日發表報告指出,當時的油污目前仍殘留於當地海岸,繼續污染其原始海岸。
研究人員說明,在氣候變遷開啟北極區域得以鑽探石油與航行之際,此項研究發現可證明,規劃有效方式以清理未來的原油外溢事件至關重要。

直到目前,專家還在思索當年污染阿拉斯加海岸線長達1300公里的1100萬加侖原油能存留這麼久的原因。

原本預期自然力量輔以部份的科技協助,便可以清除這起歷史上最大的環境災難。然而近十年以來,油污消失的速率急速減緩,由每年70%降低到每年約4%。據估計目前仍有約2萬加侖的原油殘餘。

來自費城天普大學的包菲德(Michael Boufadel)與李海龍(Hailong Li)教授試圖尋找原油未因生物分解與風化而消散的原因。他們藉由搜集現場數據與電腦模擬,發現關鍵在於受損的海灘乃由兩種地層組成,每種均具備不同特性。

根據這篇發表於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期刊上的研究,油污當時暫存於多孔隙的上層地層,使得油污因風化作用而消散的速度減緩。

潮汐力量作用致使細微孔隙增加,營造出貧氧且營養鹽較少的環境,使油污生物分解的能力降低。

兩層地層相較,大部分的組成物質相同,但下層地層孔隙遠少於上層。平均而言,水流過上層地層的速度較下層快1千倍。

而地下水位升降所造成地理上改變的影響,亦為重要因素。

當地下水位低於兩層地層交界處,特別是是僅有少數或完全沒有淡水得以補注地層的地方,油污會由上層地層滲入下層。

研究作者表示:「一旦油污進入下層地層,便會因毛細作用力而陷入其中,永久留存。」而地層底層的含氧量甚低,原油無法分解,因而維持殘存狀態。

「油污可能位於海灘表面底下約1英尺深度,相對於海水富含氧氣,氧氣卻無法進入底層。」作者補充說明,其發現因上層地層滲透性高,地下水位會隨潮汐升降。然而下層地層的滲透性很差,地下水位無法降至該地層並滲入其中。

根據以往數次原油外溢記錄,研究亦指出,較之於沙灘,原油較易殘留於礫石灘。這是根據前幾次的外溢紀錄研判而得:1970年加拿大新斯科細亞(Nova Scotia)箭號油輪(Arrow)漏油事件、1974年智利麥哲倫海峽梅圖拉號(Metula)漏油事件,以及1978年法國布列塔尼(Brittany)沿阿莫柯公司卡迪茲號(Amoco Cadiz)漏油事件。

研究指出:「當全球暖化使冰蓋消融暴露出北極海,使石油得以鑽探以及諸如西北航道的海洋航線通航,則原油外溢於高緯度區域礫石灘的危險將會增加。」

此研究由艾克森公司瓦爾狄茲號原油外溢事件信託委員會(Exxon Valdez Oil Spill Trustee Council)所資助,3年共120萬美元。該委員會設立於事故之後,經費來自9億美元的民事和解金,成員為來由聯邦與阿拉斯加州的6位信託管理人,目的為監督威廉王子灣生態系的修復工作。

原始網頁
貼文日期:2010.1.2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