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3

100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考解答

高二地科
01-03.ECD__04.送分__05-10.DDCAAB.
11-15.EACEC__16-17.CE__18.C/E__19-20.AC.
21-25.DCECD__26-30.ACABC.
31-35.AABCD__36-39.EBBE__40.B/C.
41-45.DBBDA__46.送分__47-50.AADB.

座號劃卡錯誤扣分
203-19, 204-1, 204-12, 210-36, 213-30.
座號未劃扣分
203-3.


高一地理
01-05.DCCCA__06-10.ACBCC
11-12.AA__13.B/D__14-20.CABDCAA
21-25.CBACC__26-27.BA__28.B/C__29-30.BD
31-35.ACDCB__36-40.DBABA
41-45.CACCC__46-50.ABCDD

2012/1/12

今天衝一趟台北,11:25抵達,但是服務台已經掛出下午1:30開始發放號碼牌,
(網路上明明寫上午時間9:30-11:30的說,如果是公部門,一定被網路罵透)。

所以只好進行午餐+行天宮一日遊(到行天宮還走錯路 :P)

下午回到辦事處,資料交給櫃臺,她給我937號,立刻叫被廣播叫號繳費,
繳了資料及費用,遞還給我一張收據,然後說明天可以領件,
就這樣....不到五分鐘

證件要明天才能領取,如果要當天拿,需要另交500元,
還好有善心人士可以領

:>



2012/1/11

2012.1.11 google首頁圖


2012.1.11
一開啟google首頁,往常的圖形變了,
變成疊置定律(law of superposition,又稱為疊積或疊加定律)的google,
一堆地科人眼睛一亮,紛紛在FB上轉載。

因為今天是丹麥地質學家史坦諾(Nicolas Steno)374歲的生日,
右圖是維基上的照片

但是我的中文版google滑鼠一移到google時,出現的連結竟是晶面角法則(Steno's Law),
雖然是同一個人提出的理論,但圖片明明就不是晶面角ㄚ,
聽朋友說英文版google第一條連結就是疊置,看來英文版編輯地科觀念比中文編輯強喔


疊置定律:
這是1669年史丹諾(NiLholas Steno)最早所提出來的。這定律說明在沒有受過變動的沉積岩層中,老的地層在底部,新的地層在頂上,就是新的地層依次疊覆在老的地層的上面。這樣一層疊覆在另一層上面繼續下去,就造成地層的層序(Sequence)。這定律有兩個先決的條件:第一是原來沈積的地層一定是水平的即原始水平原理(Original Horizontality),第二是沈積的岩層在其形成時,必定向側面各方面延長,直至無堆積而尖減或緊接原始沈積盆地之邊緣為止。這就是原始連續定律(Law of Continuity)。
....文字取自此

西元1669年丹麥的礦物學家Nicolaus Steno〈1638-1686〉發現:不論晶體的大小和形狀如何,不同的石英標本,在相對應的兩結晶面之間,都具有相同的夾角,稱之為晶面角不變定律。《Law of the Constancy of Interfacial Angles》
文字取自此

2012/1/4

千萬元海象浮標 「離家出走」

【聯合報╱記者蔡永彬/台北報導】
一周前,中央氣象局設在台灣和東沙島間的海氣象資料浮標跑掉了,這個價值約台幣一千萬元的浮標,正在台灣西南外海上打轉迷路。目前海象惡劣,氣象局沒辦法帶它回家,氣象局海象測報中心主任滕春慈表示,今年颱風季以前一定會修復。

這個浮標一年多前設立,在高雄外海兩百多海浬處。夏天時,只要有颱風通過巴士海峽或菲律賓北方海域,它可以看到颱風靠近之前的海況,協助判斷颱風的風速、暴風半徑和相對位置。冬天時它則能偵測海浪、風的狀況和海溫等。

上周三下午三點左右,氣象局人員發現該浮標的位置越來越偏,代表海面下的錨碇和錨鍊已經拉不住海面上的資料浮標。滕春慈說,錨鍊可能被海浪扯斷,也可能是拖網或人為破壞;依目前海流狀況,它在鵝鑾鼻西南外海一、兩百多公里處,以順時針方向繞圈。

滕春慈指出,海上觀測儀器維修困難,短期內無法恢復;但浮標上有無線電和雷達警示器,晚上還有警示燈,氣象局也透過海軍大氣海洋局發布航行布告,應該不會有船撞到它。氣象局已經連絡合作廠商、海巡署或有拖吊能力的私人船家,如果海況配合,就會趕快去帶它回來檢修。

目前設於我國遠洋海域的海象浮標有三個,除了東沙外,另外兩個在台東外海和馬祖。去年二月馬祖的浮標也曾飄走,滕春慈回憶,當時浮標被中國大陸福建平潭島人士拖上岸,後來氣象局透過兩岸協商取回。

新聞網頁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823195.shtml

2012/1/2

薩摩亞變更時區成第一個見到太陽國家

2011-12-31 現代快報

從當地時間的2011年12月29日起,薩摩亞已經把自己所處的時區從西12區調整到東12區,從過去最後一個見到太陽的國家一夜之間變成了第一個見到太陽的國家。而這一舉措意味著薩摩亞將“丟掉”今年的12月30日,直接過渡到12月31日。不過,對于不少在12月30日過生日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日卻突然間沒了。
早在2011年5月,薩摩亞政府就宣布了把時區從西12區調整到東12區的決定,6月份得到正式批准。

從理論上來說,薩摩亞本是每天最晚見到太陽的地方之一,在劃歸國際日期變更線另一側的時區後,將成為最早看到日出的地區之一。

按照計劃,薩摩亞當地時間12月29日的最後1個小時在頌歌、祈禱以及總理圖伊拉埃帕‧薩伊萊萊‧馬利埃萊額奧伊的演說中度過,然後進入午夜時分,之後就直接迎來12月31日的星期六,也就是說跳過了12月30日這一天。

為此而倡導發行“國際日期變更線紀念郵票”的薩摩亞交通部長索法拉‧阿沃在電視上表示說,薩摩亞人民29日入睡後,“一覺醒來將是12月31日,跳過本月30日”。



根據薩摩亞政府的解釋,這一決定是為了促進與鄰國澳州及新西蘭之間的貿易。總理圖伊拉埃帕在解釋變換時區的原因時說:“我們與新西蘭和澳州通商時,每周都要損失兩個工作日。”他解釋說:“當我們是周五的時候,新西蘭已是周六;而當我們周日上教堂時,澳州的悉尼和布里斯班已經在上班。”他強調稱,從國際日期變更線的東方變換至西方,能使時間與薩摩亞的主要貿易伙伴新、澳兩國更接近,以利雙方貿易往來。

在調整之後,也就是從12月29日之後,薩摩亞的時間將比新西蘭的惠靈頓快1小時,比悉尼快3小時。時區的調整將使薩摩亞更容易與新西蘭、澳州這兩個最大貿易伙伴合作。

據悉,近年來,不少薩摩亞人紛紛移民,或者選擇居住在澳州和新西蘭,該國僅剩下居民大約18萬人,這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希望以提升國家經濟的做法來吸引本國人返回國內居住與生活。



不過,為提升國家貿易而“丟掉”一天卻帶來了一些不便。那些在12月30日出生的人發現自己的生日沒了,一名生于20年前的12月30日的大學生無奈地表示說,今年得改變過生日的日子了,因為這一天根本就不存在了。本周在薩摩亞各酒店下榻的旅客,雖然不必為不存在的這一天付費,但酒店的雇主卻要付這不存在的一天的工資給他們的員工。

此外,薩摩亞航空公司和旅行社已經提前提醒所有准備出行的人士在出發前一定要再三確認自己的行程單,以免受到影響,耽誤自己的行程。

原始網頁 http://news.sina.com.hk/news/12/1/1/25358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