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4/20

沙塵暴解析/沙塵暴 海洋浮游生物的大補帖

2010/04/12 【聯合報╱記者阮南輝】
沙塵暴造成空氣品質惡化,大家避之唯恐不及,不過海洋大學海洋環境化學與生態研究所所長龔國慶帶領的研究團隊長期追蹤發現,沙塵暴懸浮微粒對海洋浮游植物卻是「大補帖」,會讓浮游植物提高光合作用效率、數量增加,甚至有助緩和全球暖化。

起自中國的沙塵暴一年比一年嚴重,影響範圍甚至遠至菲律賓,不過受害最深的還是中國當地民眾,圖中是一名西安民眾克難的防沙裝。 圖/路透 龔國慶的研究緣起於十年前,他那時開始針對長江三峽大壩從施工、封壩到截流,對東海海洋生態的影響。他說,長江河水排入大海的水量在亞洲排名第一,長江送到東海的氮、磷等營養鹽及其他養分,但因颱風、黑潮,季風、沙塵暴也會影響東海資源,這些因素有長期監測的必要。

東海最重要的漁場在長江口附近及基隆外海彭佳嶼附近黑潮湧昇流一帶,因為這些地方有豐富的營養鹽,也因浮游植物有足夠的食物來源,形成豐富的海洋食物鏈。

龔國慶幽默的說,別人追星、追風,「我可是追著沙塵暴的第一人」因為很多海洋研究學者,大都集中在北太平洋、赤道東太平洋與南太平洋幾個營養鹽豐富的海域,就是沒有人想到監測沙塵暴。

於是包括海大、台大、台師大、中央、中興等大學及中研院的海洋研究學者合組研究團隊,從2005年起以東北季風挾帶沙塵暴對浮游植物的影響作為研究重點。

沙塵暴襲台集中在每年3到5月,研究團隊包下海研二號實驗船在那段時間密集出海,在台灣東北外海黑潮流經海域,直接在海上採取沙塵、海水及浮游生物等樣本,也施放漂浮式有機顆粒沉降收集器。

因為海上風浪太大,龔國慶形容大家常是一邊做實驗,一邊吐,還有人把嘔吐袋就繫在腰際,「隨時都用得上呀」!

龔國慶研究團隊去年以「對海洋吸收二氧化碳與浮游植物解饑作用的影響研究」為題的研究結果,指出隨著東北季風而來的沙塵暴挾帶著大量的浮塵微粒中,含有豐沛的氮、磷等營養鹽,還有微量金屬。

此外,東北季風造成海浪變大,攪動海水把底層的營養鹽也往海水表層輸送,給表層浮游植物帶來充沛的營養,不但有助生長,浮游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效率也提高,因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所以也有緩和暖化的效用。

龔國慶說,東北季風也會攪動底層海水,但對海水表面浮游植物的營養鹽、微量金屬的「補給」,不似挾著沙塵暴來時的效果好。

原始網頁


沙塵暴解析/沙塵暴 也汙染海洋

2010/04/12 【聯合報╱記者阮南輝】

沙塵暴對於海洋會提供養分,是否也會造成汙染?
海洋大學教授龔國慶表示,來自中國北方的沙塵暴懸浮微粒偏鹼性;帶正電的含鈣矽酸鹽和碳酸鹽的微粒,在空中運送過程,可能會吸附重金屬及酸性物質,甚至是殺蟲劑及多氯聯苯等環境毒物,這些物質都會隨著沙塵進入海洋,有可能進入食物鏈中層層傳遞。

根據以往對淡水河及河口附近海域的研究發現,海底底泥顆粒越細,所含的有機物與黑炭成分越高,多氯聯苯及殺蟲劑的濃度也越高,顯示環境荷爾蒙會依附在微細黑炭顆粒上,在河川及海洋傳播。以生物基因檢測技術偵測淡水河的魚類發現,烏魚等四種魚類樣本的肝臟中,檢驗出有明顯受到環境荷爾蒙干擾的基因表現。

不過龔國慶也強調,過去從水河魚類體內氯聯苯含量僅有幾奈克,相當微量,在安全範圍內,民眾不必擔心。

風塵入海 生態盎然

海洋大學教授龔國慶的沙塵暴研究報告,被英國SOLAS News(海洋表面與低層大氣研究)期刊選為今年元月的封面故事,得力於女兒龔品禎一幅插圖,把沙塵暴跟海洋浮游植物的關係,用生動有趣的筆觸表達出來。

龔國慶說明龔品禎的作品,主要描述沙塵暴對西北太平洋所引發的大氣效應及其輸送至海洋表面的微量元素,會增加貧瘠海域浮游植物的基礎生產力,同時提升二氧化碳及顆粒有機碳往深海的傳送通量,並迅速改變海洋浮游植物生態相。

龔國慶的沙塵暴研究,成了英國SOLAS News期刊的封面故事,他唸大四的女兒龔品禎畫的「和風同塵─海洋沙漠變雨林」插圖也跟著登上了期刊。


原始網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