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家祥老師,台北市麗山高中地科老師
參考文章:格陵蘭的維京人
配合課程:氣候變遷
第九世紀開始的「中世紀暖期」(Medieval Warm Period),使得維京人得以向西航行,大約在西元870年左右先到冰島,於是千餘人在此定居。
西元985年,因案被冰島驅逐出境的埃里克(Erik)回冰島召募了一夥人,分搭25艘船隨他至新發現並命名的「樂土」-Grrenland開疆闢土,最後有14艘船共450位移民登岸。接下來十年間,更多移民陸續遷入,在格陵蘭的峽灣之間建造農場和教堂、牧養牛羊、狩獵,並以其作為探索北美洲海岸的跳板。到了西元1000年全盛時期,共有移民五千人,主要分居在兩個大聚落的250個牧場中,牧場領主擁有對日常事務的控制權,連教堂都是領主所有。
從諸多證據推知,當時格陵蘭的氣溫和現代相似。維京人在格陵蘭的殖民地,就緯度來說比冰島大部分地區都還要偏南,但由於冰島受北大西洋暖流流經的影響,氣候反而較為溫和,維京人的原鄉-挪威海岸也是如此;而格陵蘭卻飽嘗來自北極海的寒風、冷霧和浮冰,即使在夏季,浮冰也經常結成冰山而堵住峽灣,八月就開始結霜,十月起峽灣也開始結冰。顯然中世紀暖期的格陵蘭距真正的「Green Land」還是有很大一段差距!由於氣候嚴寒、生長季短,農產產量非常有限,根據中世紀挪威人的紀錄,大多數格陵蘭的維京人終其一生不知小麥為何物,從未看過麵包,也沒喝過啤酒,他們的主食是馴鹿肉和海豹肉。
即使位處歐陸二千四百公里之外,氣候條件又不佳,格陵蘭的維京人仍堅持過歐式生活,和歐陸維持頻繁的貿易關係:輸出海象牙和獸皮,換來歐式服飾、建材,以及貴族奢侈品。格陵蘭人甚至一度擁有自己的教會主教,居民奉獻上繳羅馬教廷;西元1261年起挪威將格陵蘭納為屬地,14世紀時還曾派官員進駐。格陵蘭並非沒有原住民,伊努特愛斯基摩人(Inuit)曾在此活動,中世紀暖期也使得他們更有能力往各處發展,所以維京人並沒有機會和伊努特人往來,也因此無緣學習真正在地的生活方式。一旦氣候開始轉冷時,維京人即面臨了嚴酷的考驗。
格陵蘭在「小冰期」(Little Ice Age)來臨時氣溫驟降,最長的寒冷期從西元1343年持續至1362年,維京移民生活日趨困難。過去溫暖時期的開發行為已導致僅有的林木破壞,土壤流失嚴重,現在加上天候惡化,本來就生長不良的作物更是連續多年歉收。氣候轉冷使極區動物向南遷徙,伊努特人也隨獵物南移,雙方人馬短兵相接,競逐有限的狩獵資源,而顯然伊努特人技高一籌。對這批歐洲人的最後一擊,就是狂暴的天候和日漸增多的浮冰終於阻斷了來往歐陸的航運,歐洲夢碎。西元1410年,最後一艘離開格陵蘭的大船啟航,大約25年之後,最後的殖民地也消失了。
我們可以說氣候變遷是格陵蘭維京殖民地消失的主因,但伊努特人卻一直在冰原大地上馳騁至今,表示人類並非不能適應酷寒氣候環境。顯然,一個和在地環境完全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在環境轉趨嚴酷的考驗下,終將左支右絀而步向敗亡。
資料來源:
繆靜芬、黃柏瑄譯(2007):天氣改變了歷史,第9章。台北:究竟出版社。
廖月娟譯(2006):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第6~8章。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