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聞2009/08/30 14:31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美國太空探測船先鋒11號(Pioneer 11),於1979年9月11日飛掠土星,成為第一個探訪土星的人造物體,至今剛好屆滿30週年,目前先鋒11號正朝天鷹座方向的太陽系邊界而去。
先鋒11號,又稱為先鋒G(Pioneer G),發射於1973年4月6日,經歷漫長飛行之後,先鋒11號於1974年12月4日飛掠木星,並利用木星強大的重力場,改變太空船飛行的方向並增加飛行速度;這種太空技術稱為「重力輔助(gravity assist)」,於現今的太空探索任務中相當常見。
後來於1979年9月1日飛掠土星時,距離土星大氣雲頂僅約2萬1000公里之遙,並穿越土星環,因此得以仔細研究土星大氣和土星環的詳細物理特徵。在此同時,航海家1號和2號也已經掠過木星,正在前往土星的路途中,並將以與先鋒11號類似的軌跡來穿越土星環,以取得更詳盡的土星環細節,因此先鋒11號成為航海家1、2號的測試「先鋒」。
在通過土星之後,先鋒11號就順著它的逃離軌道離開太陽系,目前正朝天鷹座方向的太陽系邊界而去。據維基百科資料,先鋒11號的運作及遙測數據於1995年9月30日終止傳送,當時正處於離開太陽約44.7天文單位的距離,與太陽赤道面形成17.4度的傾斜角,並正以每年2.5天文單位(每秒12公里)的速度飛行。原本被列為九大行星、距離太陽最遠的冥王星,距離太陽約39.5天文單位。
天文單位(Astronomical Unit,簡寫AU)是一個長度的單位,約等於地球跟太陽的平均距離,平均為約1億5000萬公里或9300萬英里。(文/取自台北市天文館)
原始網頁
貼文日期:
2009/8/31
[新聞]新證據:彗星可能在地球播下生命之種
2009年8月20日
科學家今天宣布首度在彗星上發現構成蛋白質的基礎材料,一種稱為「甘胺酸」(glycine)的胺基酸。這項發現使生命原始物質來自外太空的理論再次沸揚。
藉由顯微鏡檢視所發現甘胺酸跡象,包含在由「魏德2號」(Wild 2)彗星尾巴採集到的粒子樣本中。2004年1月,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星塵號」太空船(Stardust)深入太陽系3億9千萬公里,採集到魏德2號的樣本。
這些從一小塊塗了極輕薄「空氣膠」(Aerogel)碟片上採集到的氣體和塵粒樣本經裝罐密封後,2年後脫離太空船,以降落傘在猶他州(Utah)沙漠著陸。
「魏德2號」彗星是以發現它的天文學家魏德(Paul Wild)命名。據信與它類似的彗星,包含多種保存良好的數十億年前太陽系初形成時物質的原始成分,因此成為追尋太陽和行星球形成之初情況的線索。
甘胺酸是地球上蛋白質內20種胺基酸中最常見者,早在去年即已傳出在慧星樣本上初步檢測到甘胺酸的消息,但科學家需要時間證實這些化合物確實來自太空。
胺基酸鏈匯集構成各種蛋白質分子,再形成由頭髮到控制生物體內化學反應的酵素等無所不包的各種生物物質。而這些複雜的有機化合物究竟是來自太空還是地球,長久以來讓科學家困惑不已。
生命起源學說之一主張,隕石、慧星等地球以外物體,可能以源自宇宙其他地區的生命原始材料,在古老地球及其他行星上播下生命之種。最新發現為這個學說增加了可信度。中央社(翻譯)
資料引自路透社
貼文日期:2009.8.31
科學家今天宣布首度在彗星上發現構成蛋白質的基礎材料,一種稱為「甘胺酸」(glycine)的胺基酸。這項發現使生命原始物質來自外太空的理論再次沸揚。
藉由顯微鏡檢視所發現甘胺酸跡象,包含在由「魏德2號」(Wild 2)彗星尾巴採集到的粒子樣本中。2004年1月,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星塵號」太空船(Stardust)深入太陽系3億9千萬公里,採集到魏德2號的樣本。
這些從一小塊塗了極輕薄「空氣膠」(Aerogel)碟片上採集到的氣體和塵粒樣本經裝罐密封後,2年後脫離太空船,以降落傘在猶他州(Utah)沙漠著陸。
「魏德2號」彗星是以發現它的天文學家魏德(Paul Wild)命名。據信與它類似的彗星,包含多種保存良好的數十億年前太陽系初形成時物質的原始成分,因此成為追尋太陽和行星球形成之初情況的線索。
甘胺酸是地球上蛋白質內20種胺基酸中最常見者,早在去年即已傳出在慧星樣本上初步檢測到甘胺酸的消息,但科學家需要時間證實這些化合物確實來自太空。
胺基酸鏈匯集構成各種蛋白質分子,再形成由頭髮到控制生物體內化學反應的酵素等無所不包的各種生物物質。而這些複雜的有機化合物究竟是來自太空還是地球,長久以來讓科學家困惑不已。
生命起源學說之一主張,隕石、慧星等地球以外物體,可能以源自宇宙其他地區的生命原始材料,在古老地球及其他行星上播下生命之種。最新發現為這個學說增加了可信度。中央社(翻譯)
資料引自路透社
貼文日期:2009.8.31
2009/8/28
[新聞]9/4前後 土星光環將消失不見
太陽系第2大行星-土星,最大的特徵就是土星有像呼拉圈一樣的美麗光環,通常用口徑5公分以上的小望遠鏡就可以觀測到土星環,不過下個月9月4號前後,土星光環因為太陽、地球、土星的相對位置改變,從地球望去土星環將會消失,不過這次土星環消失的觀測條件,並不如上一次,下一次要再見到土星環消失不見則要等到2025年。(林麗玉報導)
台北市立天文教育館表示,土星光環是個非常龐大的結構,寬達250,000公里以上,相當於19.5倍地球直徑,但厚度不足1公里,就像個用紙片剪下的甜甜圈環,放在一顆球周圍一樣,而當地球與土星環繞太陽公轉的過程中,隨著太陽、地球、土星的相對位置改變,地球上所見的土星光環也會隨之改變,每隔14~15年,也就是土星繞太陽公轉半圈的時間,薄薄的光環恰巧側面朝向地球,從地球上望去,光環像是消失不見。而9月4號就是每14~15年,一度的土星環消失的日子,這樣的現象一次是發生在1995-1996年,下一次則將在2025年發生。不過今年的土星環側向地球現象,並不像1995那時容易觀察,主要的原因是土星亮度只有1.1等,幾乎與太陽同方向,黃昏日落後的仰角高度不到10度,手腳必須快一點,才能欣賞到這個少了光環陪襯的土星。另外由於受限於周邊建築物遮擋,臺北天文館無法觀察到土星光環側向地球的景象,想要觀測的民眾,必須到西邊地平線附近完全無遮擋的地方,利用望遠鏡來觀測。(圖片:北市立天文教育館提供)
原始網頁
貼文日期2009.8.28
台北市立天文教育館表示,土星光環是個非常龐大的結構,寬達250,000公里以上,相當於19.5倍地球直徑,但厚度不足1公里,就像個用紙片剪下的甜甜圈環,放在一顆球周圍一樣,而當地球與土星環繞太陽公轉的過程中,隨著太陽、地球、土星的相對位置改變,地球上所見的土星光環也會隨之改變,每隔14~15年,也就是土星繞太陽公轉半圈的時間,薄薄的光環恰巧側面朝向地球,從地球上望去,光環像是消失不見。而9月4號就是每14~15年,一度的土星環消失的日子,這樣的現象一次是發生在1995-1996年,下一次則將在2025年發生。不過今年的土星環側向地球現象,並不像1995那時容易觀察,主要的原因是土星亮度只有1.1等,幾乎與太陽同方向,黃昏日落後的仰角高度不到10度,手腳必須快一點,才能欣賞到這個少了光環陪襯的土星。另外由於受限於周邊建築物遮擋,臺北天文館無法觀察到土星光環側向地球的景象,想要觀測的民眾,必須到西邊地平線附近完全無遮擋的地方,利用望遠鏡來觀測。(圖片:北市立天文教育館提供)
原始網頁
貼文日期2009.8.28
2009/8/26
'09_0825觀星日誌
今天是在中正紀念堂 科學季:仰觀蒼穹400年最後一天值班,
有濃濃不捨的心情
這次的活動,
認識很多小朋友,這些小朋友們超級可愛、超級活潑、超級優秀!
認識這些朋友,是最棒的收穫
最後這一天 適逢水星東大距
我們一小群人開完晚會後就留在中正紀念堂
沒錯,台北看得到星星耶
這天,看到了天蝎 北斗斗柄 織女 牛郎
還有天蝎鉤鉤上方的 M7 M6
當然,水星落在建築物後方前,有看到它一眼
還有,用雙筒 有看到一顆木星衛星!!!好神奇
有濃濃不捨的心情
這次的活動,
認識很多小朋友,這些小朋友們超級可愛、超級活潑、超級優秀!
認識這些朋友,是最棒的收穫
最後這一天 適逢水星東大距
我們一小群人開完晚會後就留在中正紀念堂
沒錯,台北看得到星星耶
這天,看到了天蝎 北斗斗柄 織女 牛郎
還有天蝎鉤鉤上方的 M7 M6
當然,水星落在建築物後方前,有看到它一眼
還有,用雙筒 有看到一顆木星衛星!!!好神奇
2009/8/14
2009/8/13
火星地表 赫見神祕巨石
【大紀元 8 月 6 日訊】 2009.08.06 03:01:47 am
【大紀元8月6日訊】〔自由時報編譯羅彥傑/綜合報導〕美國亞利桑納大學科學家,用「火星偵測衛星」(MRO )搭載的特製高解析度攝影機,拍到火星地表上一處像是神祕巨石遺跡的影像,已激起世界各地太空迷的興趣。
這塊「巨石」是去年7月間,從二百六十五公里遠的距離拍攝。英國「每日郵報」5日報導說,自從影像本週張貼上網後,立刻在網路上引起火星上是否曾有生命的熱烈討論。
但亞歷桑納大學科學家判斷,這只是一塊不引人注目的石頭,直徑約五公尺。該校月球暨星球實驗室「高解析度影像科學實驗部」(HiRISE )部門發言人史賓諾沙說:「把它說成是『巨石』或結構體都屬無稽,因為這暗示它是一種人造物,譬如它是某人立在那裡的。實際上,比較可能的情況是,這塊石頭是因為脫離岩床所產生的,而且產生出長方形的形狀。」郵報說,這幅影像有點像是史丹利庫柏力克導演作品「二○○一太空漫遊」中的黑色巨石。
美國「阿波羅十一號」第二位登月太空人艾德林,提到在火星的衛星弗伯斯也偵測到類似的巨石。他上週在美國一家有線電視頻道上表示:「我們應拜訪火星的衛星。那裡有一塊巨石—在每七小時環繞火星一次、馬鈴薯狀的火星衛星小星體裡,這算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結構體。」
原始網頁
【大紀元8月6日訊】〔自由時報編譯羅彥傑/綜合報導〕美國亞利桑納大學科學家,用「火星偵測衛星」(MRO )搭載的特製高解析度攝影機,拍到火星地表上一處像是神祕巨石遺跡的影像,已激起世界各地太空迷的興趣。
這塊「巨石」是去年7月間,從二百六十五公里遠的距離拍攝。英國「每日郵報」5日報導說,自從影像本週張貼上網後,立刻在網路上引起火星上是否曾有生命的熱烈討論。
但亞歷桑納大學科學家判斷,這只是一塊不引人注目的石頭,直徑約五公尺。該校月球暨星球實驗室「高解析度影像科學實驗部」(HiRISE )部門發言人史賓諾沙說:「把它說成是『巨石』或結構體都屬無稽,因為這暗示它是一種人造物,譬如它是某人立在那裡的。實際上,比較可能的情況是,這塊石頭是因為脫離岩床所產生的,而且產生出長方形的形狀。」郵報說,這幅影像有點像是史丹利庫柏力克導演作品「二○○一太空漫遊」中的黑色巨石。
美國「阿波羅十一號」第二位登月太空人艾德林,提到在火星的衛星弗伯斯也偵測到類似的巨石。他上週在美國一家有線電視頻道上表示:「我們應拜訪火星的衛星。那裡有一塊巨石—在每七小時環繞火星一次、馬鈴薯狀的火星衛星小星體裡,這算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結構體。」
原始網頁
2009/8/1
[新聞]恆春近海規模5.9、南化泥火山大噴發
中國時報 2009/07/31 04:09
〔記者許敏溶、楊美紅、蔡宗憲/綜合報導〕地震活躍期果真到來?繼日前南投、花蓮接連發生規模五.四、五.五有感地震後,昨天凌晨零點五十三分,恆春近海發生規模五.九有感地震,這是過去五天來第四起規模五以上有感地震;台南的南化泥火山今天也兩度大噴發,昨日油氣從地底溢出,滾滾泥漿在直徑十五米的池中噴發七公尺高,地方人士議論紛紛。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指出,地震活動相對頻繁,可能代表另一個地震活躍期的開始,甚至可能是大地震前的序列前震,氣象局等相關單位應加強防災宣導。
台南南化泥火山昨日噴發,地質生態調查者賴銘章多年來記錄南化泥火山活動,他表示,往年南化泥火山約三至四個月噴發一次,但去年有五次大噴發,其中二月一日和二月十八日的噴發間隔最短,根據氣象局資料,去年嘉南一帶的地震也相當頻繁,兩者是否相關須學者投入調查。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則指出,最近地震活動的確比起過去兩年來得相對活躍,但以現有科技水準,各國都無法預測地震何時發生,更別提會發生規模多大地震。民眾只要平時將家中物品固定好,留意經常行走路線的避難方式,不用過度擔憂影響正常作息。
據氣象局統計,規模五以上的地震,過去平均一個月大約二到三次,過去五天卻就有四起規模五以上地震,引發揣測;但郭鎧紋表示,今年上半年僅有九個規模五以上地震,去年和前年各有十九個、十六個,正常年份每年約有二十六個規模五的地震,並非特別頻繁。
至於昨天凌晨恆春外海的五.九地震,郭鎧紋指出,這起地震是二○○六年底恆春規模七左右強震的後續地震活動,累積一定能量而引發地震,反而不容易有更大強震發生。
陳宏宇強調,他並不是要危言聳聽,也沒預測哪個地方何時會發生大地震,但是數字會說話,從六月底至今,台灣地震活動明顯轉趨活躍,他根據專業提出警語,包括地調所、氣象局都應該加強防災宣導,不能老是對民眾說:「這是正常能量釋放」,一語帶過。
貼文日期:2009.8.1 原始網頁
〔記者許敏溶、楊美紅、蔡宗憲/綜合報導〕地震活躍期果真到來?繼日前南投、花蓮接連發生規模五.四、五.五有感地震後,昨天凌晨零點五十三分,恆春近海發生規模五.九有感地震,這是過去五天來第四起規模五以上有感地震;台南的南化泥火山今天也兩度大噴發,昨日油氣從地底溢出,滾滾泥漿在直徑十五米的池中噴發七公尺高,地方人士議論紛紛。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指出,地震活動相對頻繁,可能代表另一個地震活躍期的開始,甚至可能是大地震前的序列前震,氣象局等相關單位應加強防災宣導。
台南南化泥火山昨日噴發,地質生態調查者賴銘章多年來記錄南化泥火山活動,他表示,往年南化泥火山約三至四個月噴發一次,但去年有五次大噴發,其中二月一日和二月十八日的噴發間隔最短,根據氣象局資料,去年嘉南一帶的地震也相當頻繁,兩者是否相關須學者投入調查。
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則指出,最近地震活動的確比起過去兩年來得相對活躍,但以現有科技水準,各國都無法預測地震何時發生,更別提會發生規模多大地震。民眾只要平時將家中物品固定好,留意經常行走路線的避難方式,不用過度擔憂影響正常作息。
據氣象局統計,規模五以上的地震,過去平均一個月大約二到三次,過去五天卻就有四起規模五以上地震,引發揣測;但郭鎧紋表示,今年上半年僅有九個規模五以上地震,去年和前年各有十九個、十六個,正常年份每年約有二十六個規模五的地震,並非特別頻繁。
至於昨天凌晨恆春外海的五.九地震,郭鎧紋指出,這起地震是二○○六年底恆春規模七左右強震的後續地震活動,累積一定能量而引發地震,反而不容易有更大強震發生。
陳宏宇強調,他並不是要危言聳聽,也沒預測哪個地方何時會發生大地震,但是數字會說話,從六月底至今,台灣地震活動明顯轉趨活躍,他根據專業提出警語,包括地調所、氣象局都應該加強防災宣導,不能老是對民眾說:「這是正常能量釋放」,一語帶過。
貼文日期:2009.8.1 原始網頁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