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4/5

伽利略流風400年-400年前 從望遠鏡裡觀看星空

作者:傅學海教授
1609年7月,伽利略到威尼斯訪友,聽到荷蘭眼鏡商發明望遠鏡的消息。他沒看到實物,但依據光學知識,自行製作了一台望遠鏡,用來觀察月亮、木星、金星、太陽等天體,他從這台舉世無雙的望遠鏡裡,看到了人類從來沒看過的景象:太陽表面有黑子、月球表面到處是坑坑洞洞、金星像月亮一樣有盈虧、木星竟然有4個衛星環繞著…。這些現象打破了流傳千古「天體完美論」的信念,他很快將望遠鏡所看到的現象寫成《星際信使──伽利略開創宇宙新章》(天下遠見),在1610年3月出版,轟動全歐洲,贏得巨大的名聲。

人性有多面,望遠鏡這件事反映了伽利略追求名利的個性。他製作了許多望遠鏡,送給威尼斯市議會、各國王公貴族,威尼斯市議會因而決議增加他的待遇,他也順利成為帕多瓦大學的終身教授。他將發現的4個木星衛星命名為「麥迪錫之星」,成為多斯加尼大公的宮廷首席自然哲學家與數學家。

人類心靈得以釋放

在伽利略的時代,歐洲被教會勢力籠罩,認為人類是上帝所鍾愛的,位居宇宙的中心,太陽、行星等天體繞著地球轉動。雖然哥白尼、布魯諾等人宣揚太陽中心說,但卻無法提出令人信服的觀測證據;無論是地球自轉或地球公轉,伽利略也都無法證明。但是伽利略卻發現了木星有4個衛星,它們繞著木星,顯示宇宙另有一個被天體圍繞的中心。所以,雖然伽利略在天體上有許多重大發現,木星有4個衛星圍繞這現象,卻動搖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信念,「太陽中心說」有如潮流掩至,勢不可擋。

可以說,伽利略用望遠鏡將人類的視覺延伸至宇宙深處,將人類的心靈由地球中心釋放。很快的,人類的視野擺脫肉眼的限制,藉著望遠鏡深入宇宙;人類的心靈掙脫教會的束縛,歐洲文明重新接續古希臘文明的理念,以理性探討萬事萬物,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神為大。

伽利略的書與人生

伽利略一生的成就,可以用他寫的3本書來呈現,《星際信使》、《兩大體系對話錄》與《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大塊),分別反映了他的人生階段:以書成名,以書成罪,以書留名。

《星際信使》使伽利略成為歐洲最有名望的人之一,並藉此獲得豐厚的報酬與終身保障的職務。在1632年出版的《兩大體系對話錄》,轉彎抹角地宣揚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貶抑托勒密的地球中心說,成為教廷控訴他的依據。教廷在1633年宣判,將伽利略軟禁。軟禁期間,伽利略完成了力學方面的論述,而在1638年出版《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討論力學和局部運動,被視為牛頓力學的奠基者,也是讓伽利略登上偉大物理學家之列的著作。

伽利略的《星際信使》不像學術著作,更像現今流行科普書,不僅影響當代,也流傳至今。即使到了21世紀的今天,出版社也以科普書來出版。而有關伽利略生平的著作中,百佳利(Mario Biagioli)的《廷臣伽利略》與梭貝爾(Dava Sobel)《伽利略的女兒》(時報),是值得推薦的著作。

科普與科幻

但伽利略的影響不止於天文學,也顯現於科幻文學中。他在《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中說明生物骨骼截面積與承受力的關係,可以證明《格列佛遊記》大人國中的巨人是虛幻的,真實世界中不可能存在與人體相同比例的巨人。

20世紀後,隨著科學與技術的進展,一般人雖然無法理解深奧的科學,但也想要知道科學家在做些什麼,想要知道最新的科技發展與應用,這些需求與渴望推動了科普與科幻文學的崛起。科普不但是重要的出版類型,一些著名的科學家成為科普或科幻作家,更是名利雙收。喬治.加莫(George Gamow)與艾西莫夫便是其中的典範代表。國內在此方面也非一片空白,張系國與葉李華多年來積極推動科幻文學,學者如丘宏義也加入科普的翻譯行列。

在科普作家中,學術成就最大的當推喬治.加莫,他是著名的物理學家,提出宇宙是由一個奇異點膨脹產生的霹靂說。他的科普著作暢銷全球,著作等身,如《一個叫太陽的星球》(復興)、《一、二、三…無窮大》(徐氏)、《地球古今談》(今日世界)、《湯普金夢遊記》(徐氏)…等。

艾西莫夫是生物化學教授,卻以科幻作家名揚世界,被譽為20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之一。他的《基地三部曲》(奇幻基地),被好萊塢改拍成一系列的「星際大戰」;他在《我,機器人》(貓頭鷹)中提出著名的機器人三定律,成為此後機器人科幻小說與電影的規範。

如今,一些科幻作品中的寓言已經成為事實,例如美國著名作家克拉克二戰後撰文預測,人造衛星將使全球廣播成為事實,多年後證實他的預測為真。科普與科幻不僅滿足讀者的好奇心,也激發讀者的想像力,更預告了未來世界的面貌。伽利略用望遠鏡所發現的眾多天體與現象,衝擊當代思潮,更徹底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看法。


原始網頁:中時電子報
貼文日期:2009.4.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