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3/31

校慶園遊券存根聯摸彩得獎名單

請同學或老師帶著存根聯至學務處活動組兌換獎品
得獎名單如附加檔案
學校所提供的名單,依獎項名稱排列
下面的名單依編號排列,應該更加方便對獎

我沒中獎!希望大家能得獎
得獎編號:獎項-獎品

0000040:六獎-鏡子鑰匙圈(5名)
0000097:十獎-97年徽章一個任選(15名)
0000123:十獎-97年徽章一個任選(15名)
0000142:四獎-扇子一隻(5名)
0000153:九獎-98年徽章一個任選(10名)
0000168:十獎-97年徽章一個任選(15名)
0000199:八獎-資料夾(10名)
0000234:十獎-97年徽章一個任選(15名)
0000241:八獎-資料夾(10名)
0000273:七獎-手提袋(5名)
0000295:八獎-資料夾(10名)
0000313:十獎-97年徽章一個任選(15名)
0000330:七獎-手提袋(5名)
0000352:八獎-資料夾(10名)
0000368:十獎-97年徽章一個任選(15名)
0000387:六獎-鏡子鑰匙圈(5名)
0000405:八獎-資料夾(10名)
0000446:二獎-65週年紀念徽章一套六個(2名)
0000451:七獎-手提袋(5名)
0000483:六獎-鏡子鑰匙圈(5名)
0000491:十獎-97年徽章一個任選(15名)
0000525:八獎-資料夾(10名)
0000547:十獎-97年徽章一個任選(15名)
0000561:七獎-手提袋(5名)
0000570:五獎-桌墊一張(5名)
0000624:八獎-資料夾(10名)
0000644:十獎-97年徽章一個任選(15名)
0000671:參獎-95年紀念包包(3名)
0000738:十獎-97年徽章一個任選(15名)
0000749:四獎-扇子一隻(5名)
0000777:五獎-桌墊一張(5名)
0000797:十獎-97年徽章一個任選(15名)
0000850:十獎-97年徽章一個任選(15名)
0000880:頭獎-65週年紀念商品一整組(1名)
0000924:九獎-98年徽章一個任選(10名)
0000990:九獎-98年徽章一個任選(10名)
0001002:四獎-扇子一隻(5名)
0001051:九獎-98年徽章一個任選(10名)
0001124:參獎-95年紀念包包(3名)
0001157:九獎-98年徽章一個任選(10名)
0001205:九獎-98年徽章一個任選(10名)
0001252:九獎-98年徽章一個任選(10名)
0001299:九獎-98年徽章一個任選(10名)
0001315:六獎-鏡子鑰匙圈(5名)
0001511:八獎-資料夾(10名)
0001690:五獎-65週年紀念徽章一套六個(2名)
0001723:四獎-扇子一隻(5名)
0001867:二獎-65週年紀念徽章一套六個(2名)
0001891:六獎-鏡子鑰匙圈(5名)
0001997:五獎-桌墊一張(5名)
0002154:五獎-桌墊一張(5名)
0002219:七獎-手提袋(5名)
0002265:參獎-95年紀念包包(3名)
0002314:九獎-98年徽章一個任選(10名)
0002339:四獎-扇子一隻(5名)
0002363:九獎-98年徽章一個任選(10名)
0002392:八獎-資料夾(10名)
0002448:八獎-資料夾(10名)
0002468:十獎-97年徽章一個任選(15名)
0002518:十獎-97年徽章一個任選(15名)
0002546:十獎-97年徽章一個任選(15名)

原始網頁請見此

2009/3/30

第三屆蔔城影展得獎名單

獎項/班級、團隊、個人/影片
最佳勇氣/111班團隊/DEATH NOTE惡搞筆記本
最佳剪輯/309班團隊/高三生的瘋狂228
最佳創意/204班、210班團隊 生化危機校園篇
最佳編劇/114班簡孜霖/一顆心的距離
最佳演技/204班謝明瑋、210班董以理/周正保嗆聲光碟
最佳導演/309班張俊翔/高三生的瘋狂228
最佳影片/114班黃怡萍/一顆心的距離


哇哇~~ 一顆心的距離獲得兩個獎耶
最佳編劇 及 最佳影片.........(最佳影片,是不是就是最佳丫?)

恭喜孜霖
恭喜怡萍

片名:一顆心的距離
隊員:簡孜霖(編劇)、黃怡萍(後製)、林育萩(攝影)、蔡沂君(演員)、許燕(演員)

LTSH第65屆校慶 活動照片

羅東高中第65屆校慶活動

開幕前準備、二年級校慶嘉年華
活動照片請見此
http://picasaweb.google.com.tw/su.janni/2009328LTSH_aP#

體操表演、國標舞表演、頒獎、弦樂演奏、國樂演奏、校慶園遊會、科技園遊會、抽獎、閉幕
活動照片請見此
http://picasaweb.google.com.tw/su.janni/2009328LTSH_qV#

2009/3/26

「2009全球天文年-星空之旅」公視錄影轉播播出時間

3月21日(週六)在中正紀念堂民主大道舉辦的「2009全球天文春分活動-星空之旅」由公視現場錄影,將按上下半場分兩集播出。

預定於4月11日(週六)及4月18日(週六)上午10:00-11:00播出,敬請準時收看!

公視節目表 http://www.pts.org.tw/php/programX/main.php

2009/3/25

【97-2】高二地科ch3習作解答


習題四
地區有海蝕平台及海蝕崖,表示曾受到波浪侵蝕作用,
海蝕平台上有數組節理,表示岩石曾受到擠壓而造成破裂。
海蝕平台必須於海平面處形成,目前的海蝕平台位於陸地,
表示可能受到造山運動而使陸地上升,或海平面下降,因此該地由海平面處露出於海面之上。

評量:
1.BD 2.D 3.A 4.D 5.(1)C (2)B (3)C. 6.(1)B (2)D
7.C 8.ABC 9.(1)C (2)B 10.庚甲丁 11.ACDF
12.
山區-豪大雨:ABCEFGHK
山區-颱風:ABCFGHKLO
山區-地震:AGO
山區-晴朗:JM
沿海-豪大雨:DEFGK
沿海-颱風:DFKGLO
沿海-地震:DGO
沿海-晴朗:JM
平地-豪大雨:EFK
平地-颱風:FKLO
平地-地震:GO
平地-晴朗:JM

2009/3/23

智慧鐵人第一梯第一場初賽 錄取名單

第七屆智慧鐵人創意競賽 初賽第一梯 第一場 錄取名單

東區 1. 按門鈴(羅東高中)
東區後補1孔甲戊(羅東高中)
東區後補2後青春期的房東樓上冰箱裡無怨無悔的荷包蛋(羅東高中)

恭喜恭喜~~~ 全東區(含宜蘭場及花蓮場)的前三名耶!
啪啦啪啦~~


按門鈴(羅東高中)
114陳加苓、陳彥如、陳若瑄、陳品妤、楊宜嫺、楊宜庭






東區後補1孔甲戊(羅東高中)
103林楷文、吳炫慶、黃惠農、賴以平、童奕翔、林育誠






東區後補2後青春期的房東樓上冰箱裡無怨無悔的荷包蛋(羅東高中)
211

2009/3/22

2009年第七屆智慧鐵人第一梯初賽

活動日期2009.3.22
活動地點:蘭陽技術學院
活動照片

2009全球天文年,主題歌曲

Shoulders of Giants

影片檔 下載按此
(34.13mb,mpg檔,就是這個,裡面還有400年前伽利略的觀測記錄喔)

音樂檔 下載按此
(2.04mb,mp3檔)

全球天文年iGoogle首頁

全球天文年推出iGoogle,設為首頁獲得最新消息!
http://my.astronomy2009.tw/

「伽」字正音 讀「ㄍㄚ」利略才對

李宗祐 2009.03.20  中國時報
一六○九年,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伽利萊(Galileo Galilei)走到自家附近田裡,把自製的望遠鏡指向天月球、行星與恆星,開始利用望遠鏡觀測天空,首度把人類的視野拓展到無垠的宇宙,也把天文研究帶進新的領域。
為紀念天文學家伽利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二○○七年底聯合國第六十二屆會員大會正式通過訂定今年為「全球天文年」。

學術界規畫台灣天文年系列活動時,認為台灣多年來一直弄錯「伽」讀音,決定利用「全球天文年」發起正音運動。

依教育部《國語小字典》,「伽」有「ㄑ一ㄝ」和「ㄐ一ㄚ」兩個讀音。但國內天文與物理領域學者仔細考據後,認為「ㄍㄚ」利略才是正確讀音;東吳大學前校長劉源俊還為此發表〈釋說新語之十二〉。

劉源俊指出,「伽」首先出現在唐朝翻譯的佛經中,當時音譯ga,於是譯成「伽」,讀「ㄍㄚ」。gamma rays譯為伽瑪射線,可見伽利略的正確讀音應是「ㄍㄚ」。

原始網頁
貼文日期2009.3.22

伽利略實驗重現 大球小球同時落

【聯合報╱記者楊正敏/台北報導】
台北中正紀念堂廣場上的數千觀眾,昨天彷彿搭乘時光機,回到四百年前的義大利,化身為比薩市的市民,看著伽利略從比薩斜塔上丟下大小兩個球,「碰」一聲,兩個球同時落在地面上,現場響起如雷掌聲。
全球天文年科學藝術活動昨晚登場,重頭戲「仰觀蒼穹四百年伽利略的一生」,不但在舞台上重現經典的科學實驗,更結合音樂、多媒體與戲劇,敘述一個偉大科學家的故事,巧妙結合科學與藝術。

昨晚活動由國科會主辦,中華民國天文學會規畫,台灣大學天文物理研究所承辦。台達電子和麗訊科技贊助高畫質投影機,中正紀念堂成了最佳布景,當炫麗的星雲映照在白色的建築上時,看不到什麼星星的台北夜空,剎時成為繁星點點的浩翰宇宙,觀眾不禁驚呼。

國科會主委李羅權禮贈台達電子董事長鄭崇華為全球天文年的「星空大使」,感謝他慷慨贊助,打造別開生面的多媒體舞台。

「仰觀蒼穹四百年酖伽利略的一生」由動見体劇團、神秘失控人聲樂團、台大合唱團共同帶出四百年前教會主宰的背景,舞台劇則演出伽利略拿著望遠鏡觀察星空的重大發現,並重現經典的比薩斜塔實驗。

現場搭建的塔高達十五公尺,主演伽利略的劉亮佐抱著一大一小兩顆球爬上塔,全場屏氣凝神盯著兩顆球,如果同時落到地面,就只會碰一聲,不同時間落地的話就會有兩聲,實驗結果,果然只有碰一聲;而螢幕上出現的是,一九七一年太空人在月球上,以鎯頭和羽毛重現伽利略的實驗。

不少觀眾稱讚整個活動創意十足,就讀高中二年級的郭同學說,「真的太令人感動了,看了這齣戲,我大概永遠忘不了伽利略的故事。」

就在觀眾準備要散場時,很多人說沒看清楚,要劉亮佐再爬上去一次。劉亮佐說,「我有懼高症,要上去就叫編劇上去。」

編寫劇本的台大物理系教授孫維新親自上塔,重做一次落體實驗,現場觀眾又是一陣驚喜。散場時,還有不少意猶未盡的學生討論,「為什麼兩顆重量不同的球,卻會同時落地的原理」。

【2009/03/22 聯合報】原始網頁
貼文日期2009.3.22


星空之旅》哇!木星紅斑會眨眼睛

【聯合報╱記者楊正敏/台北報導】 2009.03.22
霍爾斯特「行星組曲」迴盪在中正紀念堂廣場,火星上的沙塵暴、金星凌日等天文奇景與氣勢磅礡的古典樂聲相互輝映,全球天文年系列活動之一「星空之旅」昨天上半場節目結合音樂與天文圖像,讓許多民眾開了眼界,很難想像原來太空船、望遠鏡也都這麼美麗。

「哇!」當木星的大紅斑,隨著行星組曲中木星一曲的節拍躍動時,現場驚呼連連。「第一次發現原來木星的大紅斑是會動的。」兩名拿著紙望遠鏡的高中生,一邊看著大螢幕上的畫面,一邊讚嘆。「土星環超清楚的說,原來裡面有這麼多層。」

這次的天文圖像是由美國芝加哥天文館塞爾加多博士設計,是第一次在美國以外的地區演出,也是第一次在真正露天的場地演出。

台灣大學物理系教授孫維新指出,這次演出十分困難,因為演奏的台大交響樂團要配合畫面上的影像,時間流程是固定的,大家可以有視覺上的享受,更能深刻認識音樂。

畫面上見到的木星大紅斑,是長期的觀測影像結合成動畫,紅斑就像在眨眼睛一樣。孫維新說,紅斑是木星是大氣層裡的氣旋、風暴,而這個大紅斑,其實可以放下三個地球。

影片裡面,天文圖像沒有任何解說,現場不少觀眾是全家總動員,不時可以聽到爸爸在考小朋友,「這顆是什麼星?」陳先生說,這是非常好的機會教育,一邊聽音樂,一邊認識太陽系。

孫維新說,這項演出希望能啟發和激發靈感,讓大家覺得天文是有趣的,未來主動找相關的文章閱讀。

昨天現場也擠進了數千名觀眾,現場準備的椅子都不夠坐,準備進場看表演的觀眾大排長龍,不少人抱怨應該讓觀眾自由入席,不應管制。
【2009/03/22 聯合報】 原始網頁
貼文日期2009.3.22


全球天文年 音樂戲劇觀星空

2009.03.20中國時報 李宗祐/台北報導

「我接受了宇宙新知,卻要遭受人間的折磨!」劇場演員劉亮佐在舞台上慷慨激昂陳辭,時光彷彿瞬間回到十七世紀初,文藝復興時代天文學家伽利略接受宗教審判的場景…。國科會配合「全球天文年」推出《仰觀蒼穹四百年》舞台劇,明晚在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演出,重現伽利略的傳奇人生。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紀念伽利略觀測天空四百年,訂定今年為「全球天文年」,國科會慶祝成立五十周年,也推出台灣天文年系列活動,由明晚登場的「星空之旅」揭開序幕。

*** 紀念伽利略觀測天空四百年 ***

台大天文物理究研所兼天文年活動策畫人孫維新指出,「星空之旅」是我國首次以交響樂和舞台劇呈現的大型戶外科學活動。

「星空之旅」上半場為「星空下的樂音」,由台大交響樂團演奏古典音樂家霍爾斯特創作的《行星組曲》,結合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的各種天文圖片,如土星探測船卡西尼號飛行接近土星的珍貴影像。

*** 「星空之旅」打頭陣不看可惜 ***

下半場登場的是《仰觀蒼穹四百年─伽利略的一生》,也是首齣由國人(孫維新)編寫劇本的科學舞台劇。劇情描寫四百年前,伽利略將望遠鏡指向天空,開創人類天文研究新視野,也挑戰舊有學說。

此外,台達電子董事長鄭崇華去年經國際天文聯合會審議通過,以其名為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發現的編號一六八一二六小行星正式命名,今年又獲頒台灣天文年系列活動「星空大使」。他為善盡職責,逢人便說:「一定要來參加天文年的活動」,尤其是周末的「星空之旅」,不來看,很可惜!

台達電並贊助台灣天文年系列活動,提供高畫質投影機,把《星空下的樂音-行星組曲》壯麗的天文影像投射中正紀念堂牆面;《仰觀蒼穹四百年-伽利略的一生》舞台劇中的主角伽利略也會與大型螢幕投射出來的人物對戲。

*** 重現比薩斜塔自由落體實驗 ***

伽利略堅定地支持哥白尼提出地球繞著太陽轉的「日心說」,卻因此觸怒主張地球才是宇宙中心的天主教會,被迫在宗教法庭上認罪,被判終生在家軟禁。

孫維新指出,為了戲劇效果,也在劇情中加進許多正史沒有記載的情節,例如此劇最受矚目的伽利略爬上比薩斜塔進行自由落體實驗。為啟發國人對科學研究的興趣,製作團隊在自由廣場搭建十五公尺高的比薩斜塔,重現傳說中的自由落體實驗。

原始網頁
貼文日期2009.3.22

2009/3/21

氣球綁相機 高中生拍到太空畫面

中國時報 2009.03.19 楊明暐/綜合報導
四名西班牙高中生將一顆用廉價相機操作的氣象氣球送上三萬二千公尺高的平流層,成功捕捉到壯觀的太空畫面。

英國《每日電訊報》十八日報導,西班牙加泰隆尼亞「IES畢斯巴爾中學」的四名學生合組了一個「氣象科技」(Meteotek)小組。這四名年齡十八到十九歲的青年在老師指導下,自行設計電子感應器,然後用一枚氣球攜帶感應器和相機上太空。

這枚高逾兩公尺,重約一.五公斤的氦氣球,成本四十五歐元(約台幣二千元)。感應器和相機的重量也差不多一.五公斤。而他們使用的尼康(Nikon)數位相機,售價僅六十歐元(約台幣二千六百元)。

今年二月底某天上午,四名學生按計畫施放他們的氣象氣球。他們藉氣球上的感應器獲取爬升數據,同時利用「Google Earth」和氣球上的無線電接收器追蹤氣球動向。

氣球以每分鐘二七○公尺的速度上升,隨著氣壓變化,這枚氦氣球會不斷膨脹,最大預計可達九.五公尺。氣球在過了三萬多公尺高度時到達極限,隨後便回落到地面。

幾位青年走了十公里路,找到仍在發送訊號的感應器和相機。而他們拍攝到的太空照片,證明要取得氣象資料,不需動用數十億美元預算,也不需借助氣象中心的資源。

原始網頁
貼文日期2009.3.21

2009/3/19

2009.7.20~25江南日食觀測團

2009年全球天文年 日全食觀測計畫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天文學會
協辦單位: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
承辦單位: 中國時報旅行社

出發日期:2009年7月20日
成人團費:【直航】新台幣24,500元,【轉機】新台幣23,000元
備註:1.訂金每位5,000元整。2.高中生團,請家長於同意欄位簽名。

行程參考,詳細資料及報名表可向Janni詢問
第一天7/20 桃園-杭州 或 桃園-香港-杭州
抵達杭州西湖遊覽。
【西湖南線】

第二天7/21 杭州
搭乘專車前往海寧中國觀潮第一城:鹽官古鎮,遊覽“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的最佳觀賞地-觀潮勝地公園。
錢塘江觀潮。
專車返回杭州
交流會
由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及中華民國天文學會安排前往參加天文科學交流會。
專車返回酒店

第三天7/22 杭州-南京
由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及中華民國天文學會安排前往杭州高中日全食觀測站,觀測本世紀全食時間最長的日全食。
專車前往西湖花港觀魚公園,南宋時,內侍官允升曾在離這裡不遠的花家山下結廬建私家花園,園中花木扶疏,引水入池,蓄養五色魚以供觀賞怡情,漸成遊人雜沓頻頻光顧之地,以地近花家山而名以花港。 宮廷畫師創作西湖十景組畫時將它列入其中。
專車前往南京
專車前往酒店

第四天7/23南京 紫金山天文臺-南京-天文儀器廠
前往參觀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位於南京城東紫金山第三峰上,建成於1934年9月,中國國第一座自行建立的現代天文臺。 幾十年來,出色地完成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測軌預報方案的製定等一系列重要任務,尤其是於1994年7月對蘇梅克維9號慧星與木星碰撞事件進行了預報,受到國際天文學界的稱譽。
紫金山天文臺在長期的觀測研究中,先後發現了30餘顆新變星、10餘顆暗星區Hα發射線星。 並發現了一大批小行星,其中100顆已獲得國際小行星中心的正式編號,並取得命名權。
專車前往南京天文儀器廠,實地參觀暸解望遠鏡生產過程‧操作和維護。
安排【夜遊夫子廟及秦淮河畔】的繁華風光,此大街是南京一個重要的商業區,從六朝到明清都是繁華之地。
專車前往酒店

第五天7/24 南京-深圳-桃園 或 南京-香港-桃園
前往存放國父 孫中山先生遺體所修建規模宏大之陵墓【中山陵】中山陵謁祭一番,坐落在紫金山,前臨開闊平原,背靠巍峨山峰,佈局嚴整,氣象雄偉,具有中國傳統的民族風格。陵園共佔地8萬多平方公尺,依山而建,從下到上依次是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主要建築都放在一條中軸線上,建築均為白牆頂覆青色琉璃瓦。墓堂中央安葬著 孫中山靈柩的大理石,上覆臥像,莊嚴肅穆,令人肅然起敬。
專車前往機場,帶著依依不捨的心情,搭機經香港返回台北,結束愉快的江南水鄉日全食觀測之旅

2009/3/14

2009.3.14 google logo紀念喬范尼·夏帕雷利誕生

2009/3/14 向義大利天文學家喬范尼·弗吉尼奧·夏帕雷利致敬

喬范尼·弗吉尼奥·夏帕雷利(1835年3月14日-1910年7月4日)是一名義大利天文學家及科學史家。他曾於都靈大学和柏林天文台就讀,並在布雷拉的天文台工作了超過40年。曾任義大利王國的参議員,並且是著名的山貓學會(Accademia dei Lincei,位於羅馬近郊)及都靈科學院的會員。他以對火星的研究而聞名於世。

(右圖)喬范尼·夏帕雷利所繪之火星地圖。
他畢生觀測太陽系各種天體,而在觀測火星後,统合了當時觀火星的各家說法,並繪制火星地圖。在他的火星地圖裡,地名取自地中海、中東等的地名和聖經等作為來源,而其餘則依照舊有的觀念:暗區被認為是湖(lacus)海(mare)等水体,如太陽湖(Solis Lacus——Lake of the Sun)、塞壬海(Mare Sirenum——the Sea of Sirens)、明顯的暗大三角——大塞地斯(Syrtis Major);而亮區则是陸地,如亞馬遜(Amazonis)。這個命名系统一直延續下来,為世人做出了貢献。在1877年的火星大衝,夏帕雷利觀察到了一種地形,canali為其義意大利语,意思是“峡谷”,但是被誤翻譯為“運河”。幾十年後世人肯定了這些火星運河實際上是一種視錯覺。他也是證明英仙座和獅子座流星雨是因彗星而起的第一人。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97-2】 高二地科 習作簿解答

第一章

一.(1)橄欖石→角閃石→白雲母。(2)石英是最後結晶的礦物,能夠結晶的空間很小,只能填充於剩餘的空間。(3)輝長岩主礦物為長石.輝石.角閃石,花岡岩主要為石英.長石.雲母,由包溫氏反應系列中可知輝長岩形成時間較早。
二.答案不只一種,有多種可能的答案,同學可以練習看看。
評量:
1.D 2.D 3.B 4.B 5.D 6.AB


第二章
一.略
二.略
三.(1)順向坡.崩塌.土石流 (2)山崩 (3)A落石崩塌,B順向坡山崩,C土石堆積與崩塌.
評量:
1.ACD 2.C 3.ABC 4.C 5.AB 6.ABCD 7.B 8.A 9.D 10.D

【97-2】高一地科講義錯誤修正

p11.第3題:無解
p11.第10題:無解,正確答案應為 53124
p12.第20題:沙棒,生痕化石之一,軟體動物鑽孔爬行後的孔道,岩化成棒狀型態

2009/3/10

[新聞]台中縣 首見乳齒象化石 年代比長毛象早

2009-03-04 公視晚間新聞

最近台中大甲溪中下游一帶,被民眾挖掘到大象化石,而為了追根究底,今天日本研究遠古象的專家,特地遠道而來 ,進行化驗。結果發現,在大甲溪中下游,所挖掘到的象牙和上下臼齒,是乳齒象的化石,首次在台灣發現。 發現大象化石的地點,就在東豐自行車道,梅子鐵橋下方,日本學者和台灣學者,採集這個區域的頁石標本,要進一步化驗地質年代。從出土的化石及地層來看,發現並不是外傳的長毛象化石,而是比長毛象更古老的「乳齒象」。這是乳齒象第一次在台灣被發現,分佈在大甲溪流域中游東勢到石崗一帶,它至少是一百萬年的古生物,生活森林中的「林象」,圓錐狀的牙尖是牠的特徵。雖然有些化石已經缺損不全,已經讓這群業餘考古的社區大學民眾很興奮。除了二到三公尺高的乳齒象,還有更高大的劍齒象也在同一個地區被發現,學者推論石岡鄉曾是史前森林的草原區。這些挖掘到的古生物大象化石,除了確定根本不產大象的台灣,曾經是象群的棲息地,它在氣候變化或生物遷徒的意義上,學者必需蒐集更完整的地質氣候資料進行比對,才能詮釋它在生物演化上的意義。
原始網頁
貼文日期2009.3.10

[新聞]發現號後天升空 兩自然科學老師參與任務

中廣新聞網 2009/03/09
美國發現號太空梭後天升空,這趟太空任務,將有兩個自然學科的老師參與,這是美國太空史上,第一次把兩個老師同時送上太空,在為期兩個禮拜的任務期間,兩人都有機會嘗試太空漫步。
發現號太空梭這趟任務,因為燃料槽活門有故障疑慮,比原先排定的日子得延後了一個月才上路。七個任務組員裡面,有兩個是老師,美國上一次有老師參與太空任務,已經是一年半前的事了,(芭芭拉摩根)是在二十多年前,挑戰者號遴選參與太空任務的老師時入選,當時她是備取,正取的老師(麥考利芙),隨著挑戰者號罹難。

芭芭拉摩根等了二十年,才等到美夢成真,後天將隨發現號升空的阿卡巴和阿諾二世,夢想實現得比較快,他們加入太空總署科學計畫才五年。在太空任務中,他們最主要的任務,是幫學生們解答疑問。

原始網頁
貼文日期2009.3.10

[新聞]海洋溫度 兩萬年升3度

中廣新聞網 2009/03/10
地球暖化造成海洋溫度上升,但是上升幅度有多少?海洋大學教授陳明德和國際研究團隊,針對兩萬年前全球冰期海洋古溫度變化與現代氣候的比較研究,現在海洋溫度比當時高出1到3度,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比當時高出60ppm,未來將可根據這樣公式,準確預估地表溫度增加的程度。(陳映竹報導)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曾經提出警告,全球溫度如果超過攝氏2度,到了2050年,至少有20億人缺水,30%的世界物種滅絕。如果依照現在的廢氣排放水平,全球溫度在2100年上升6度。

為釐清二氧化碳在全球暖化扮演的角色,海洋大學教授陳明德與國際「多重指標方法重建冰期表層海洋(MARGO)」研究團隊,自2002年起針對全球冰期海洋古溫度變化與現代氣候的比較研究。

研究團隊發現,現在海洋溫度比當時高出1到3度,而現在的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較當時高出60ppm左右。「這個關係可以繼續推演,外差到未來如果二氧化碳濃度繼續上升,海洋溫度上升的幅度。」

這項項研究已刊登在「自然」地球科學期刊(Nature geoscience),陳明德表示,未來還將繼續針對西太平洋的古海洋進行研究。
原始網頁
貼文日期2009.3.10


海洋現在比2萬年前高1-3度

2009/03/10
地球暖化造成海洋溫度上升,但是上升的幅度有多少?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參與國際團隊的研究發現,現在的海洋溫度比兩萬年前高出1到3度,而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也比當時高出60ppm左右,由於海洋溫度上升,大氣溫度上升更快,未來將可預估地表溫度將會增加到什麼程度,而這項研究已刊登在「自然」地球科學期刊(Nature geoscience)。

海洋大學應用地球科學研究所陳明德教授參與國際研究團隊,透過分析海底沉積物岩心標本,估算過去海洋溫度變化,結果發現,現在的海洋溫度比2萬年前冰河時期的海洋高出1到3度,而現在的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也比當時高出60ppm左右,陳明德教授說,這樣的結果,未來將可預估在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持續增加的情況下,地表溫度可能增加的幅度。

陳明德教授表示,未來還將繼續針對西太平洋的古海洋進行研究,並納入全球冰期海洋古溫度變化進行分析,希望能提高臺灣在海洋研究的國際能見度。

原始網頁
貼文日期2009.3.10

[新聞]海洋酸化侵蝕貝殼重量

REUTERS 2009/03/09
(路透新加坡8日電)澳洲研究學者今天表示,由於溫室氣體增加,導致海洋酸化,使得微小的海洋甲殼類生物的外殼重量下降,加劇全球溫室效應。
澳洲塔斯馬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Tasmania)的學者霍華德(William Howard)表示這項研究發現將是一個警訊,並稱該研究是第一個直接證明海洋生物確實受到海洋酸化影響的田野研究。

海洋大量吸收人類因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在澳洲和南極洲之間的南冰洋(Southern Ocean)是地球沉積最多二氧化碳的海洋。中央社(翻譯) 

原始網頁
貼文日期2009.3.10

[新聞]科學家:外星人就在你身邊

自由時報 2009/03/08 04:09

〔編譯陳成良/綜合報導〕科學家們一直試圖在宇宙中尋找外星生命,但事實上外星生命可能就存在地球上,只不過它們是以微生物的狀態存在,以人類目前的科技還無法進行觀測。

英國媒體報導,提出前述論點的美國亞利桑納州大學宇宙生命理論家戴維斯表示,外星來的生物跟地球生物的有機體不一樣,生物學家是依據地球經驗分析生物,所以無法辨識出這些外星朋友。他強調,只要打破刻板印象,重新檢視地球上的生物,或許就能找到外星生命。

戴維斯認為,這些外星來的生物可在充滿毒物的河裡等極端惡劣的環境下生存,儘管地球生物必須仰賴碳、氧、氫、氮和磷這五種元素才能生存,但外星生物未必需要這些元素。所以,按照已知的生物形式來找外星生物是找不到的,如果能夠加以識別,將有助於人類在火星或太陽系的其他地方發現類似的生命。

科學家為研究生命起源,曾將裝有微生物的人造隕石送入太空,後來隕石重返地球,發現岩石中的部分生物化合物存活下來,這說明如果外星真的存在生命,將有可能抵禦高溫、輻射等惡劣條件,隨隕石到達地球。據此推論,現在地球生物可能擁有外星血統。

至於人類尋求「第二地球」的發展,華府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天體物理學專家鮑斯,十五日在美國科學促進協會年會上指出,如地球般可維持生命的行星群,正在我們附近的銀河系中繞著恆星打轉,只是我們還沒發現罷了。根據歐洲太空總署(ESA)和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衛星研究,他認為距離太陽十、二十或三十光年處,有很大機會可以找到類地球行星。換句話說,天文學家可望在三到四年內發現第一個類似地球的星球。


原始網頁
貼文日期2009.3.10

[新聞]水也可以成為電力 台大、工研院技術突破

2009.3.10 記者慶正/台北報導

再生能源是世界各國最夯的高科技研發,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教授劉如熹9日指出,氫氣具有非常高的能量密度,且燃燒後的產物為水,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因此被視為極具潛力可取代石化燃料的次世代能源。他強調,「水可以透過裂解,轉化成為電力。」

行政院國科會、英國文化協會指導,臺大與英國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共同主辦的「第二屆台英青年科學家國際交流計畫─先進氧化物材料之催化、能源與自旋電子研討會」,9日在台大凝態中心暨物理學館進行討論,一連2天。

研討會由臺大物理系教授郭光宇、英國愛丁堡大學(University of Edinburgh)教授J.Paul Attfield及臺大化學系教授劉如熹3人共同提出。

劉如熹說,面臨二氧化碳減量與能源需求大增的壓力,各國紛紛在尋找取代傳統石化燃料的再生能源;研究發現,氫氣極具潛力,成為取代石化燃料的次世代能源。

他指出,太陽能產氫技術與電解水產氫相似,可將水分解成為氫氣與氧氣。不過,太陽能產氫技術是利用光觸媒藉由太陽光的能量,在不需供給任何電力的情況下,便可分解水產生純淨的氫氣,並將所產生的氫氣轉化為電力來源。

台大研究團隊自2007年籌備,利用太陽光,以二氧化鈦等氧化物觸媒,吸收紫外線催化反應,將水分解產生氫氣;現在進一步研究使用氮化物,大幅提高了催化作用。

劉如熹說,二氧化鈦利用的紫外線佔太陽光5%,最新添加的氮化物,可擴大利用太陽光55%,強化了催化作用和分解氫氣,此技術與世界先進的日、美等國尖端研究成果並駕齊驅。

工研院也是此計畫共同研究單位之一,能環所研究員張文昇指出,環能所由琉化物和氧化物著手,成功完成「小型產氫示範系統」。目前結合中正大學、台大、奈精科技公司,進行先期投入量產。

張文昇說,台灣實驗發現,添加氧化鐵的光觸媒壽命可長達500小時,美國則計畫在2013年前,研發壽命長達1000小時的光觸媒。「一旦技術突破,未來家家戶戶只要裝置小型設備,扭開水龍頭加水,就可以供應日常生活用電了。甚至市區還可能出現許多便利的『加氫站』。」


原始網頁
貼文日期2009.3.10

2009/3/9

星空之旅


台灣首次大型科學藝術戶外活動,3/21(週六)晚間中正紀念堂廣場,請您來體驗天文年「星空之旅」!
3月21日,就是2009年的重要天文節氣「春分」了,也是台灣慶祝「全球天文年」第一個戶外大型科學藝術活動舉辦的日子。當天晚上7時30分,我們將在中正紀念堂的民主大道上,豎起比薩斜塔,搭起宗教法庭,重現「全球天文年」的關鍵人物—伽利略—傳奇的一生。(「伽」念為ㄍㄚ,請廣為宣傳,謝謝!)

這項為天文年揭開序幕的大型活動,將在中正紀念堂戶外民主大道及兩廳院廣場舉行,分為上下半場;上半場請美國天文學家和視覺藝術家Dr. Salgado來台,結合天文圖像的精準放映與台大交響樂團的演奏,在「行星組曲」悠揚的旋律中,讓民眾欣賞天文歷史和重要發現的圖像;下半場為新編的多媒體舞台劇「仰觀蒼穹四百年—伽利略的一生」,由動見体劇團、神秘失控人聲樂團、台大合唱團和專業舞群,結合戲劇、音樂,和藝術,敘述中世紀宗教與科學的衝突,並呈現伽利略影響深遠的一生。其中伽利略登上比薩斜塔,扔下輕重兩球,證明質量不同的物體仍然同時墜地的實驗更是傳頌千古。我們希望能在兩廳院廣場上重現這個經典實驗,以說明當年伽利略光輝燦爛的科學發現過程。(我們正在規劃「落體實驗」的細節,希望在設計上能簡單、可靠、精準、壯觀,若您對這個實驗的設計有任何想法,請於3月10日前將您的意見傳至 cchliu@phys.ntu.edu.tw 這個 E-mail 地址已經被防止灌水惡意程式保護,您需要啟用 Java Script 才能觀看 ,我們將邀請大學物理教授審閱來函,最佳設計前三名將有好禮相送!)

這種大規模的科學界結合藝術界的作品,在舞台規劃和和服裝設計上將創造特色,重新呈現古典歐洲的環境,探討科學與宗教的衝突。這在台灣尚屬首次,我們籌備得戰戰兢兢,備極辛苦,只希望您能屆時前來,參與這歷史性的一刻,共襄科學結合藝術的盛舉!


一、活動主題:2009全球天文年大型科學藝術活動「星空之旅」

二、活動宗旨:紀念伽利略將望遠鏡指向天空四百週年,舉辦「全球天文年」首場大型戶外活動,推出富含人文氣息的科學活動,邀請全民一起參與,以喚起全民對天文的喜愛,並使一般大眾都能分享天文知識進步的喜悅。

三、指導單位:教育部、國科會、文建會、中研院

四、規劃單位:中華民國天文學會、台灣大學、清華大學、中央大學、成功大學、師範大學、淡江大學

五、協辦單位:臺北天文館、南瀛天文教育園區、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六、演出單位:動見体劇團、神秘失控人聲樂團、台大交響樂團、台大合唱團、台南科技大學

七、活動時間:三月二十一日(週六)晚間7:30~9:30 pm

八、活動地點:中正紀念堂民主大道、兩廳院自由廣場
(活動開場前有「天文年」小禮物贈送,份數有限,送完為止。)

九、活動規劃:
人聲樂團揭開序幕 → 交響樂結合星空圖像 → 戲劇表演

(一) 開場:人聲樂團演出天文年的主要曲目: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Shoulders of Giants,英文版)。

(二) 「星空下的樂音—行星組曲」
(芝加哥天文館Dr. Salgado結合音樂與影像的壯觀視聽演出)
交響樂團演奏霍爾斯特的「行星組曲」。
天文圖像投影在銀幕上,襯托悠揚樂聲,讓現場民眾感受星空天籟之美。

(三) 「多媒體舞台劇—仰觀蒼穹四百年」
戲劇表演(結合多媒體放映、舞蹈表演,及合唱)
重現天文學家伽利略一生的主要階段,以紀念伽利略影響深遠的貢獻。

主要內容分為三個段落:

(1)伽利略將望遠鏡指向天際,開啟了現代天文觀測:
伽利略將望遠鏡指向天空,發現了太陽黑子的出現及消失、月亮有火山口及隕石坑、木星有四大衛星、銀河群星,及金星的盈虧變化,推翻了當年托勒密提出而由教會支持的「地心說」,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導致了天文學上的重大進展。

(2)伽利略在運動學上的重要發現—比薩斜塔落體實驗:
我們將在戲劇中重現當年的比薩斜塔實驗,驗證輕重兩球墜落的時間相同,這個實驗所代表的科學意義也極為重要,相信將引起大眾高度關注。

(3)伽利略出版「兩大體系的對話錄」,受到宗教審判:
劇團將演出伽利略因提倡「日心說」,而受到宗教審判畫面的過程。整體表現充滿戲劇張力,希望讓民眾能融入伽利略生活之時代背景,理解天文發現的辛苦與珍貴。

(四)活動落幕,觀眾賦歸。

活動網頁

[課程補充]如何面對天外危機──小天體的撞擊?

撰文╱李名揚
6500萬年前,一顆長數公里的小行星落在墨西哥的猶加敦半島,揚起巨量灰塵,遮蔽陽光,使地球陷入冰河時期,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也為之中斷,食物鏈被破壞,導致當時的地球霸主恐龍滅絕。人類未來是否也會面臨這種危機?又該如何應付?

在太陽系中,除了八大行星外,還存在著為數眾多的小行星和彗星,這些小天體在運行中不時會接近、甚至撞上其他行星。1994年,舒梅克–李維九號彗星(Shoemaker-Levy 9)在接近木星時,被引潮力扯碎為21塊碎片並撞上木星,引發一連串的大爆炸,澳洲國立大學的太空望遠鏡拍下了當時的畫面,震撼全球(見右圖),並且讓人們開始注意到小行星或彗星可能帶給地球的威脅。

可能會撞上地球的小行星或彗星統稱為「近地天體」(near-Earth object, NEO),目前估計長度超過一公里的近地天體約有2000個,這些小天體萬一與地球相撞,估計會造成全球1/4的人口滅絕;即使小一點的,例如長100公尺的小天體,也足以毀掉好幾個台灣,而這種近地天體的數量估計多達30萬個(見右頁圖〈近地天體的數量與破壞力〉)。

近地天體撞到地表時,會造成一個比自身直徑大10倍的洞,而實際破壞的範圍更遠超於此。以造成恐龍滅絕的數公里長的近地天體來看,顯然全球都蒙受其難;即使小一點的,如1908年一顆僅長數十公尺的小天體撞上西伯利亞,也毀了方圓40公里內的森林,爆炸威力相當於600顆廣島原子彈(參見2008年7月號〈西伯利亞的隕石懸案〉)。

撞擊威力之所以會那麼強大,原因在於速度太快。已知火箭脫離地球所需的速度至少每秒11公里,若地球重力吸引一顆原本靜止在外太空的小天體撞進來,撞擊速度至少如此,加上近地天體在地球附近時並非靜止,而是以大約每秒10幾公里到數十公里的速度繞行太陽,若真的發生撞擊,速度極可能超過每秒30公里。一般砲彈落地的速度還不到每秒2公里,比砲彈重千萬倍以上、速度又快那麼多的近地天體若撞上地表,可以想見後果有多嚴重。

威脅程度

近地天體的軌道可分為三種:阿波羅(Apollo)、阿托恩(Aten,埃及神話中的朝之太陽神)和阿莫爾(Amor,即愛神丘比特),其中和地球軌道相交的阿波羅和阿托恩對地球較有威脅性(見126頁〈近地天體及地內天體軌道〉);另外還有一種「地內天體」(inner Earth object, IEO),這類天體的軌道也可能很接近地球軌道,不過目前僅發現六顆。國際天文聯合會(IAU)現在的定義是:只要和地球最近距離小於0.05天文單位(AU,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1AU約為1億5000萬公里)且體積夠大,就列為「潛在危險天體」(potentially hazardous object, PHO)。

這些天體的危險程度,則合併考慮碰撞機率以及撞擊時所釋放的能量,分為0到10級,數字越大表示對地球的威脅越大,稱為「杜林災難指數」(Torino Impact Hazard Scale)。目前只有兩顆近地天體被列為2級,其他均為0級或1級(見127頁〈杜林災難指數〉)。

雖然長100公尺的近地天體估計數量多達30萬個,但目前看來對地球具有威脅性的卻寥寥無幾,原因就在於宇宙實在太空曠了,中央大學天文所教授陳文屏舉例:若地球是桌上的一粒鹽,太陽就像是4公尺外的一顆番茄,木星則是20公尺外的木瓜子;會威脅地球的近地天體主要來自10幾公尺外的小行星帶,是遠比鹽粒更小的顆粒,儘管有一部份公轉軌道與地球公轉軌道相交,但要撞上的機率還是很低。

觀測近地天體

要決定某顆近地天體的危險程度,得先由世界各地的天文台對該小天體進行多次觀測,再根據其移動軌跡計算軌道,並估算未來與地球的接近程度,然後將結果匯集到國際天文聯合會的小行星中心(Minor Planet Center)進行統計。

到今年1月14日為止,我們已經觀測到1009個潛在危險天體,其中比較大的如編號1991 BA的小天體(以最接近地球時的年份來編號),長度約5~10公里,1991年距離地球僅約10萬公里,不到地月距離(約38萬公里)的1/3。近幾年觀測設備益發精良,能夠偵測到越來越小的天體,例如2004 FH僅長30公尺,距離地球只有破紀錄的4萬3000公里;但沒多久,這個紀錄就被2004 FU162打破,這個小天體距離地球最近時只有6500公里,不過由於長度只有6公尺,就算真的落入地球,也很可能在大氣中就燃燒殆盡,所以並未引起太多關注。

然而,卻也發生過小天體造訪地球後,天文學家才後知後覺的情形,2002年6月14日,長100公尺的2002 MN從距離地球不到12萬公里處掠過,天文學家直到三天後才發現,而且這樣的情況還發生過不只一次。


資料來源:科學人2009年第84期2月號
貼文日期20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