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1

[教育新聞]引領學生享受研究的樂趣

作者:張瀞文 出處:親子天下

以科學教育聞名的麗山高中,平均每年超過四十件作品獲國內外科學競賽大獎,這些作品多是普通班學生利用必修專題研究課做出來的。「專題研究像一張白紙,你可以在上面任意寫你要的東西,」麗山高中的學生這樣形容。
--------------------------------------------------------------------------------

「要不要抓日均溫的資料?」、「你看看評估一個地方是否適合蓋風力發電廠時,需不需要日均溫。」這是台北市麗山高中高一研究方法課程裡的師生對話。

在每週三小時的研究方法課裡,原本教授地球科學的老師萬義昺,請學生依據台北各區的地形及人口分布,選擇一個地區,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分析適不適合蓋發電廠。這堂課,學生要看懂研究文獻並摘要重點、使用軟體分析老師提供的氣象站資料、與同學討論該區是否適合蓋發電廠,並提建議。

在麗山高中,每個高一學生都要上研究方法,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收集資料、解決問題,探索各個領域的研究。對許多孩子而言,這是人生第一次認識「研究」。

短短幾週內,任課老師依著自己的專長設計課程,養成學生的研究基礎能力。自製環保綠電池、分析各家電信業的手機費率、做出成本二十元卻叫價三百元的奈米黃金等,教務主任邱淑娟說,她常常為學生的成果感到驚喜。

高一下學期,進入選定的研究領域,跟著同一個老師的帶領,深入探究一個主題。

以教資優生方式 培育全校孩子

當台灣許多高一學生正如履薄冰適應高中生活、戰戰兢兢憂心三年後的學測時,麗山高一新生,卻「享用」著專題研究的必修課,這個在一般高中只有資優生才學得到的學習方法。

校長陳偉泓認為,升學之外,高中教育應該是大學學習的準備,培養孩子自主學習、時間規劃及對問題的探究能力,更是重要。

的確,若學生在麗山的課程設計下仍兼顧課業、專題研究和社團活動,面對大學學習就比較能遊刃有餘。

自麗山高中畢業,目前就讀台大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四年級的孫自怡回憶,高中時她選擇「果蠅」為專題研究主題,為了研究報告,有好長一段時間,在天未亮就進實驗室,放學後又埋首實驗至深夜,過程很辛苦,「可是很有成就感,」孫自怡說。這些訓練讓她在大學的學習裡很快抓到重點、報告時表達清晰。

有更多的校友回校分享在大學中的學習,談起專題研究帶來的能力,有著掩不住的驕傲。尤其是在他們進入實驗室、開始專題研究時,在研究方法、學習態度與合作學習上的優異表現,常讓系上老師好奇這孩子的養成教育,「很多教授原本不認識我們學校,卻因為校友的表現,在某些場合向人推薦「麗山高中」,說起自家的孩子,邱淑娟臉上漾著溫柔的笑。

尊重學生興趣 跨領域也無妨

在高一上學期的最後一節「大選課」前,老師會將課程大綱上傳到學校網站,鼓勵孩子和家長討論後選擇。一旦選定主題,未來一年半的研究就是照著這個方向走。除非在高二選擇類組後,為了搭配學習,學生才有機會換研究方向。

「但是我們的學生很可愛,有一些人不換,他們不會因為了選擇社會組就失去了探索其他領域的機會,」說明課程規劃時,邱淑娟忍不住溫柔地補充,「甚至也有社會組的孩子參加英特爾科學競賽,拿到大獎。」

她說的,是在三年前曾被媒體大幅報導的邢本元。一個社會組學生,參加全球規模最大、有五十六年歷史的英特爾科學競賽,和同學黃維綱以「熱聲效應改善微電子裝置散熱」研究拿下五項大獎,是我國參賽二十四年來年最佳表現,並獲得評審「雖然只是簡單的樣品,但卻是一個劃時代的發明」的佳評。

為了學生 老師更努力學習

不過,要帶出全校這傲人的成就,老師一點也不輕鬆。

每學年有十五位老師上場,高一加上高二,兩個課程全校就同時有三十個任課教師,幾乎每個老師都有機會教授專題研究課程。

除了專業領域的知識,老師還要精進研發課程的能力。他們為高一上學期的研究法設計課程,並在「麗山教學論壇」分享。在論壇場合中,可以看見令人讚嘆的創意教案,也會聽見老師分享教案實施不如預期時的省思與想法,以及下一次,他打算如何修正。

高一下學期到高二一整年的專題研究,更是考驗老師的能力。

每個學生因為興趣和專長不同,形成不同的研究主題;因為需求不同,有人獨立研究一個主題,也有兩、三個人組一個研究團隊;因為程度不一,有些孩子表現不錯,研究成果甚至可以在國內外許多競賽中獲獎,也有孩子一年半的時間仍做不出完整作品。從研究主題、人數到學習狀況,都需要老師個別化指導。

創校之初就開設研究方法和專題研究至今的老師張堯卿坦承,上專題研究,老師永遠不可能「準備好」,因為學生永遠會有新的問題。他的方式就是多閱讀,不斷吸收,學得比學生更用力。

專題研究 養著夢想的課程

在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索知識的熱情之外,專題研究課程在本質上就吸引著學生。因為這三小時裡,養著一個高中生的夢想。

每當麗山的高一學生跟國中同學談到學校的課程時,總是得來「哇,好酷」的回應,話語中滿是羨慕,不僅是因為課程「相信孩子做得到」的基本假設,更在於這堂課裡,當他想做什麼,可以用這三小時來嘗試、實踐;當他想做研究,隨時可以進實驗室。

以高中自然組學生身分就讀屬於社會組的台大生傳系,孫自怡說,她正準備考戲劇研究所,問她對未來的想像,她說不知道未來會做什麼,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會用心為自己喜歡的事而努力。「高中時學了很多,讓我知道人生有很多的可能性,」她笑著說。

這套獨一無二的課程,使孩子在進入大學,面對更深更廣的學術探索時,充滿信心;也讓他們在生命未來的日子裡,欣然面對各種問題與挑戰。

原始網頁 請按此
貼文日:期2009.1.1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