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展競賽的過程中,在評審時的口頭發表是非常多同學的一項大障礙,科學研究做得再精準、再深入,如果無法清楚地表達給評審委員們,那這項作品的成績將會大打折扣。進行口頭發表練習時,要如何精確掌握重點,避免因為表達的缺失而造成缺憾,以下幾點大家可以注意:
1.不要背稿、要記重點
許多同學把科展的口頭發表當作是「演講比賽」,會把每一字每一句練得精準到位、滾瓜爛熟。但口頭發表的重點不是把稿子「念完」,而是把評審委員「教懂」。科展的作品說明書可以當做是一個論文來寫作,但口頭發表並不是把作品說明書裡面的字念出來;而是把說明書中想要表達的內容,利用口語的方式告訴大家。這個毛病就像是常常會聽到同學抱怨「某某老師上課都是照著課本念」一樣。同學練習時不應該是拿著作品說明書;而是把說明書中的重點寫在一張一張的便條紙上,便條紙的目的是在提醒同學們作品的重點與順序,同學們要看著便條紙,用自己的話把重點依照順序講出來。
2. 自顧自講、如入無人之地
在台上的發表或是演講,主講人可以掌握所有的演講順序與內容;但口頭發表是評審委員站在同學們的身邊聽講,這個過程是一場「與聽者的互動」。許多同學們常常練習的太過充分,確實熟記了每一個要表達的細節與步驟,但請同學們注意一點,「你想講的,未必是評審想聽的」。同學很想告訴大家實驗過程中某個非常值得一提的重點、或是牢記了學校指導老師交代一定要講的部分,但這些同學們覺得「非講不可」的內容,有可能評審已經覺得同學應該已經了解,不用講那麼多也沒關係、又或者評審想把有限的時間拿來問評審自己最有興趣的部分。同學們要切記,近距離的溝通與互動,聽者們的反應千萬不能忽略。
3. 分工太精準、這段是他負責
組隊參加的科展同學們,通常會把口頭發表的比重平均分散在每一個同學的身上。這是很好的安排,但往往也會出現一種情形,就是A同學負責第一段、B同學負責第二段、C同學負責第三段。在完全沒人打斷時,這樣的組合或許沒有問題,但口頭發表時,評審可能在任何一個瞬間打斷發表提出問題,我們假設評審在B同學發表第二段時提出問題,但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與A同學的第一段有關。如果A同學對第二段的內容沒有清楚的了解;或是B同學在發表的時候,A同學覺得自己已經講完,沒有自己的事而開始鬆懈的話,失去的不正是出手相救同學的時機,更重要的,A同學會失去一個「表現團隊精神」的好機會。正確的練習方式,應該是A、B、C三位同學都可以獨立完從自始至終的完整發表之後,再依照個人專長或習慣,將發表內容平均分配。
4. 器材過多、有用沒有都帶去
口頭發表時,發表台上有一個梯型的空間,可以讓同學們把實驗過程中的成品或是器材帶到發表現場。很多同學會不知不覺想要把「能帶的東西都帶去」。現場展示品的目的是要讓評審「更了解這個作品」。如果這個作品中做了染出不同顏色的花、或是組合出了吸收衝擊的材料,這些物品可以幫助同學讓評審對作品有更深的感受,也可以讓評審更進一步了解實驗。而在發表的過程中,也要盡量讓這些物品讓整達的過程更為生動。當同學講到「我們用到一個U型管,在一端橡皮塞塞起來…」時,請不要只是用講的,記得把這個器材拿在手上,讓評審更清楚的了解你在講什麼。
口試時還有許多無法掌握的變因,開始練習時,可以先從以上幾項重點開始著手。
文章出自 http://doctorx.pixnet.net/blog/post/305095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