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共有三隊成績優異(全國成績前10%),包含一隊正取、一隊備取
初賽第一梯 第三場 東區錄取名單(東區包含宜蘭、花蓮、台東地區的參賽隊伍)
[東區進入複賽正取]
隊名:老人進香團(羅東高中) ==>東區第一名
隊員:
214陳加苓、205林立真、207楊宜庭、
211林宜萱、211陳若萱、212邱珮欣
[東區候補]
隊名:嘰哩呱啦(羅東高中,宜蘭高中) ==>東區第二名
隊員:
211俞晏婷、212蕭妍琳、宜中.林瑋柔、
宜中.林巧文、宜中.周鈺哲、宜中.陳奕儒
[全國成績前10%]
隊名:老人進香團(羅東高中)
隊名:嘰哩呱啦(羅東高中,宜蘭高中)
隊名:明明帶的是計算機拿出來的卻是大波露巧克力(羅東高中,蘭陽女中.宜蘭高中) ==>東區第三名
官方網頁
本校同學參賽照片
鐵人小記者採訪新聞
「撿球機」考驗團隊默契 各隊輕鬆面對
老鳥帶新手 「老人進香團」四平八穩進複賽
看清規則再動手 違規0分得不償失
童話陷阱中搶晉複賽 高中職智慧鐵人賽激戰
2010/3/30
廣大的群眾往往是沉默的
[轉貼朋友 Huey-Ling Chiou 的文章]
我一直鼓勵學生要勇敢發言,不爽就要說。
沒想到這卻害了我。
今天是我教書以來第二次被投訴,理由比第一次在某校被投訴的時候正常多了。
那次被投訴的理由是:「老師不照著課本上。」
他似乎比較喜歡念課本的老師,而我喜歡補充、延伸、動腦筋。
這次被投訴的理由是:「我問老師問題,老師說不于回答。」
唉呀呀!
這斷章取義還斷的真乾淨。
下課前5分鐘不到。
學生自己找時間考的考卷,本來他們是說沒時間檢討大家私下問就好。
(我可沒叫他們考喔!我最討厭考試了!)
結果我太好心了,想說剩下5分鐘把比較難的題目檢討一下免得要被問好幾次。
「我們時間不多嚕!比較簡單、找的到答案的就不講噜!」
恩!我確實有一題因為太過簡單說過:不予回答(後面還補上:課本有,自己先看一下..不過這句被學生"斷"掉了)
因為只有這一題,我很清楚是誰找爸媽去投訴。
孩子~也許你只是撒嬌,或是想為自己的成績差找個理由。
(我也鼓勵他們多跟爸媽聊天~)
阿不過,爸媽翻譯過後就是:小孩受委曲啦~
我自己對這種投訴是無所謂啦!我也不怕被約談。
我覺得廣大的、沉默的同學們的權利應該也很重要吧?
總不能為了一個自己可以解決的問題,壓榨了其他人解決難題的時間。
更何況,我那邊每天下課跟中午都一堆人在問問題,怎麼就不見這位「殷殷向學」的同學來問過呢?
所以,我應該介意他只出一張嘴,卻不願意為自己多花一點時間的態度嗎?
我相信今天小璇子跟我講的時候已經準備好要安慰我了...
結果我的反應一般般...
對於我錯的事情我都會自己說對不起,對學生也是一樣的。
不過,對於我沒錯的事情...恩...
我比較介意的是,ˋ這種事情會連累小璇子、教務處要回報上簽呈什麼的。
(sorry~)
未來?
繼續做對的事情。
一個人的聲音之所以會很有力量,是因為廣大的人群都沉默的關係。
所以這些廣大的、沉默的人,權利往往就被犧牲。
往好的地方想,我教出了一個會勇敢說出來的學生。
失敗的是,他沒有勇氣自己說出來。
= ="
好啦!做個紀錄,免得哪天被問到我什麼都忘了,變成弱勢團體了。
(放心~我不會秋後算帳的!那不是我的風格。)
原始網頁
我一直鼓勵學生要勇敢發言,不爽就要說。
沒想到這卻害了我。
今天是我教書以來第二次被投訴,理由比第一次在某校被投訴的時候正常多了。
那次被投訴的理由是:「老師不照著課本上。」
他似乎比較喜歡念課本的老師,而我喜歡補充、延伸、動腦筋。
這次被投訴的理由是:「我問老師問題,老師說不于回答。」
唉呀呀!
這斷章取義還斷的真乾淨。
下課前5分鐘不到。
學生自己找時間考的考卷,本來他們是說沒時間檢討大家私下問就好。
(我可沒叫他們考喔!我最討厭考試了!)
結果我太好心了,想說剩下5分鐘把比較難的題目檢討一下免得要被問好幾次。
「我們時間不多嚕!比較簡單、找的到答案的就不講噜!」
恩!我確實有一題因為太過簡單說過:不予回答(後面還補上:課本有,自己先看一下..不過這句被學生"斷"掉了)
因為只有這一題,我很清楚是誰找爸媽去投訴。
孩子~也許你只是撒嬌,或是想為自己的成績差找個理由。
(我也鼓勵他們多跟爸媽聊天~)
阿不過,爸媽翻譯過後就是:小孩受委曲啦~
我自己對這種投訴是無所謂啦!我也不怕被約談。
我覺得廣大的、沉默的同學們的權利應該也很重要吧?
總不能為了一個自己可以解決的問題,壓榨了其他人解決難題的時間。
更何況,我那邊每天下課跟中午都一堆人在問問題,怎麼就不見這位「殷殷向學」的同學來問過呢?
所以,我應該介意他只出一張嘴,卻不願意為自己多花一點時間的態度嗎?
我相信今天小璇子跟我講的時候已經準備好要安慰我了...
結果我的反應一般般...
對於我錯的事情我都會自己說對不起,對學生也是一樣的。
不過,對於我沒錯的事情...恩...
我比較介意的是,ˋ這種事情會連累小璇子、教務處要回報上簽呈什麼的。
(sorry~)
未來?
繼續做對的事情。
一個人的聲音之所以會很有力量,是因為廣大的人群都沉默的關係。
所以這些廣大的、沉默的人,權利往往就被犧牲。
往好的地方想,我教出了一個會勇敢說出來的學生。
失敗的是,他沒有勇氣自己說出來。
= ="
好啦!做個紀錄,免得哪天被問到我什麼都忘了,變成弱勢團體了。
(放心~我不會秋後算帳的!那不是我的風格。)
原始網頁
2010/3/28
桑田曾經是滄海
撰文╱李名揚滄海桑田,絕不只是詩人的想像而已。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中,陸地的分分合合本是常態,而何時分合,為何分合,以現有的科學證據已可拼湊出一些輪廓。 現在的地球陸地可分為歐亞大陸、非洲、南美洲、北美洲、澳洲、南極洲等大型陸塊和數不清的島嶼,這是歷經漫長的時間所形塑出來的模樣。究竟地球上最早的陸塊是在何時形成,以及形成後如何演變成現在的樣子,一直讓地質學家充滿興趣。
要了解地球陸塊的分合歷史,首先得確認各種可供佐證的岩石年代。目前公認地球的年齡約為45億6700萬年,但這並非根據地球上的物質定年,而是根據隕石。因為在地球形成後,有長達數億年時間遭受密集的隕石轟炸,地表上在地球誕生初期所形成的物質早就被摧毀殆盡,而現代的科技又還無法深鑽到地心取樣,因此只能根據被認為是「太陽系最老固體」、存在於碳質球粒隕石內的「富鈣鋁包體」(Ca-Al-rich inclusion, CAI)來推算地球年齡。
而地表上最古老的地球岩塊是在加拿大西北找到的艾加斯塔片麻岩,約在40億年前形成,因此過去大多數地質學家都認為,在地球誕生後的前5億年,地表是處於高熱熔融的狀態,還沒形成陸塊。不過1980年代,地質學家在澳洲西部發現了幾顆43億年前形成、大小僅有數百微米的鋯石結晶(見104頁〈如何幫鋯石定年?〉),到了1999年,隨著分析技術的進步,地質學家不但進一步找到44億年前形成的鋯石,更發現這些鋯石形成時地表的溫度並不會太高,應該已經有液態水存在,甚至可能已經有大陸地殼形成了。
超大陸的形成
但是,現在地球上的各大陸卻不是在那時候生成的,也許有一點點是,可是到目前為止,地質學家在地表上找到40多億年前生成的物質,就只有那些極微小的鋯石結晶,因此,若非當時形成的陸塊太小,不容易找到,就是經過40多億年的侵蝕、風化,已經把那時形成的陸塊所遺留的痕跡全都消滅了。
現在地球上的各大陸,是在40多億年的歷史中逐漸形成的。地質學家對於大部份陸地的形成時間分成兩派主張:一派認為早在30億年之前,大部份的大陸地殼就已經形成;另一派則認為大部份是在距今25億年之內才形成的。
地球板塊是位於具有可塑性的軟流圈之上,地函各處溫度差異所形成的對流會帶動板塊跟著漂移,因此陸地的形狀會慢慢改變。但我們要怎麼知道過去的陸地長什麼模樣呢?
比對不同地方的岩石年齡,再拼湊在一起,是第一種方式。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鍾孫霖指出,現今大陸地殼的年齡呈現不連續的分佈,若在不同大陸上找到相同年齡的岩石,就可推測這些岩石過去是在同一處生成,後來才分開;只要找到這些年齡相同的岩石,連接在一起,就可以把不同大陸拼湊起來,成為「超大陸」(supercontinent)。目前學術界已有相當共識的是,在距今3~1.8億年前,地球陸地是一塊「盤古超大陸」(Pangaea),後來分裂並各自漂移,才演變成現在的陸地。
另一種方法是測量大陸地殼中不同區域岩石的古地磁記錄。鍾孫霖表示,地球磁場平均約25萬年會南北極反轉一次,當熔岩冷凝形成地殼岩石時,岩石中所包含磁性礦物的磁軸會與當時的地磁方向一致,另外帶磁性的細粒沉積物在沉積過程中,也會按照當時的地磁方向排列而形成沉積岩。因此只要配合同位素定年,就可利用不同年代岩石中的磁性方向,回推不同年代的古地磁南北極。
由於地表磁場在不同緯度的傾斜角度不一樣,會造成不同緯度岩石中的磁性方向不同,因此這個方法還可以推算出某一區域的岩石在過去某個年代的所在位置;若能找到不同時間、地點古地磁的連續記錄,就可畫出地殼漂移的路徑。
目前推算古地磁反轉年代的一大利器是海洋地殼。我們已經知道海洋地殼是從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三大中洋脊冒出,向兩側擴張,海洋地殼擴張的速度已可精確掌握,因此根據海洋地殼中的岩石磁性變化,可以精確算出古地磁反轉的時間。然而海洋地殼最終會隱沒到大陸地殼下方,目前所見的海洋地殼,最老只有約兩億年,因此古地磁記錄只能用於盤古超大陸年齡樣貌的推論,要重建更早以前的超大陸,就必須依靠其他證據。
其他地質證據包括岩漿活動的痕跡、沉積岩中的地層特性及化石記錄、火成岩及變質岩中記錄的地球化學性質等,古氣候證據如煤層、熱帶沙漠、珊瑚礁的分佈和冰河痕跡,以及現有各大陸海岸線的形狀等。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0年第97期3月號】
原始網頁
要了解地球陸塊的分合歷史,首先得確認各種可供佐證的岩石年代。目前公認地球的年齡約為45億6700萬年,但這並非根據地球上的物質定年,而是根據隕石。因為在地球形成後,有長達數億年時間遭受密集的隕石轟炸,地表上在地球誕生初期所形成的物質早就被摧毀殆盡,而現代的科技又還無法深鑽到地心取樣,因此只能根據被認為是「太陽系最老固體」、存在於碳質球粒隕石內的「富鈣鋁包體」(Ca-Al-rich inclusion, CAI)來推算地球年齡。
而地表上最古老的地球岩塊是在加拿大西北找到的艾加斯塔片麻岩,約在40億年前形成,因此過去大多數地質學家都認為,在地球誕生後的前5億年,地表是處於高熱熔融的狀態,還沒形成陸塊。不過1980年代,地質學家在澳洲西部發現了幾顆43億年前形成、大小僅有數百微米的鋯石結晶(見104頁〈如何幫鋯石定年?〉),到了1999年,隨著分析技術的進步,地質學家不但進一步找到44億年前形成的鋯石,更發現這些鋯石形成時地表的溫度並不會太高,應該已經有液態水存在,甚至可能已經有大陸地殼形成了。
超大陸的形成
但是,現在地球上的各大陸卻不是在那時候生成的,也許有一點點是,可是到目前為止,地質學家在地表上找到40多億年前生成的物質,就只有那些極微小的鋯石結晶,因此,若非當時形成的陸塊太小,不容易找到,就是經過40多億年的侵蝕、風化,已經把那時形成的陸塊所遺留的痕跡全都消滅了。
現在地球上的各大陸,是在40多億年的歷史中逐漸形成的。地質學家對於大部份陸地的形成時間分成兩派主張:一派認為早在30億年之前,大部份的大陸地殼就已經形成;另一派則認為大部份是在距今25億年之內才形成的。
地球板塊是位於具有可塑性的軟流圈之上,地函各處溫度差異所形成的對流會帶動板塊跟著漂移,因此陸地的形狀會慢慢改變。但我們要怎麼知道過去的陸地長什麼模樣呢?
比對不同地方的岩石年齡,再拼湊在一起,是第一種方式。台灣大學地質系教授鍾孫霖指出,現今大陸地殼的年齡呈現不連續的分佈,若在不同大陸上找到相同年齡的岩石,就可推測這些岩石過去是在同一處生成,後來才分開;只要找到這些年齡相同的岩石,連接在一起,就可以把不同大陸拼湊起來,成為「超大陸」(supercontinent)。目前學術界已有相當共識的是,在距今3~1.8億年前,地球陸地是一塊「盤古超大陸」(Pangaea),後來分裂並各自漂移,才演變成現在的陸地。
另一種方法是測量大陸地殼中不同區域岩石的古地磁記錄。鍾孫霖表示,地球磁場平均約25萬年會南北極反轉一次,當熔岩冷凝形成地殼岩石時,岩石中所包含磁性礦物的磁軸會與當時的地磁方向一致,另外帶磁性的細粒沉積物在沉積過程中,也會按照當時的地磁方向排列而形成沉積岩。因此只要配合同位素定年,就可利用不同年代岩石中的磁性方向,回推不同年代的古地磁南北極。
由於地表磁場在不同緯度的傾斜角度不一樣,會造成不同緯度岩石中的磁性方向不同,因此這個方法還可以推算出某一區域的岩石在過去某個年代的所在位置;若能找到不同時間、地點古地磁的連續記錄,就可畫出地殼漂移的路徑。
目前推算古地磁反轉年代的一大利器是海洋地殼。我們已經知道海洋地殼是從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三大中洋脊冒出,向兩側擴張,海洋地殼擴張的速度已可精確掌握,因此根據海洋地殼中的岩石磁性變化,可以精確算出古地磁反轉的時間。然而海洋地殼最終會隱沒到大陸地殼下方,目前所見的海洋地殼,最老只有約兩億年,因此古地磁記錄只能用於盤古超大陸年齡樣貌的推論,要重建更早以前的超大陸,就必須依靠其他證據。
其他地質證據包括岩漿活動的痕跡、沉積岩中的地層特性及化石記錄、火成岩及變質岩中記錄的地球化學性質等,古氣候證據如煤層、熱帶沙漠、珊瑚礁的分佈和冰河痕跡,以及現有各大陸海岸線的形狀等。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10年第97期3月號】
原始網頁
地震可以預測嗎?
自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2月7日,台灣共發生五起規模6.0以上的大地震,頻率相當高。地震學家是否能從蛛絲馬跡預測下一次大地震,或退而求其次,發展完備的地震預警系統,再次成為關注焦點。
文/吳泓昱
審稿/師大地球科學系助理教授 葉恩肇
近來南投名間及花蓮外海等區域,相繼發生芮氏規模 6.0 以上的地震,國外海地也發生規模 7.0 的強震並造成嚴重傷亡,使得「地震為何不易預測」的問題,再次受到矚目。日前國科會曾發表過一則新聞,指出嘉義「梅山斷層」、花蓮「米崙斷層」50 年內恐有大地震,不過也表示機率誤差值可高到 50%,在在突顯了地震預測的難度。
這幾年台灣平均一年有近 1 萬 8500 次的地震被中央氣象局地震網偵測到,其中有感地震約 1000 次。到目前為止,科學家依然無法精確預測地震的時間、地點和規模,這是因為地震孕震過程複雜、現有觀測地震的記錄太短,且地下的應力狀態、裂隙系統、孔隙水壓和地質狀況等許多不同的條件,都會影響地震的發生。即使已用強大的電腦來協助運算,依然無法事先預知。
但是,科學家並未放棄尋找「地震前兆」,目前這方面的研究,有針對地震前大氣中的電離層電子濃度的改變,如 921 大地震發生前數天有明顯變化;也有利用井下應變儀,量測地殼受擠壓時該地應力的變化,結果發現在大地震發生之前,應變儀會有異常的變形徵兆出現;甚至利用井下水位的變化,來探索地震發生前所造成的特殊波動變化。
此為2009年11月5日名間地震發生時,台灣寬頻地震網測站所收到的資料,左下圖則為地震發生前所記錄到的約2秒的波型資料。這微小的震幅中,是否隱含著地震即將發生的訊息?仍有待科學家做進一步的分析研究。(影像來源:全球地震即時監測網IRIS)
不過這些研究尚未能提供足夠的證據來幫助我們預測地震,可以這麼想:即使我們撕開相同形狀的海綿蛋糕,也無法得到一模一樣的蛋糕裂痕,因為有許多未知的參數是我們尚無法掌控的。何況是更複雜,充滿許多變數的台灣地體構造?只能希望將來可以更精確了解地球所傳達出來的訊息,掌握地震的前兆。
地殼由於板塊運動,會互相擠壓產生應力,當應力累積到一定程度後,便可能造成斷層兩側地塊的相對滑移,引發地震;在斷層癒合之後,應力會繼續累積,引發下一次地震。科學家一直希望了解在大地震發生後,會改變哪些地方的應力,進而激發其他地方的大地震。
圖為台中地區活動斷層分佈圖。921集集地震發生後,車籠埔斷層的應力得到釋放,但鄰近的彰化斷層應力卻上升了,危險性提高。右下圖為921集集地震震央附近之東西向剖面圖。由此圖可發現大地震後,車籠埔斷層產生滑移,而且計算到彰化斷層面剪應力上升的數值(紅色為應力上升;藍色為應力下降)。(影像來源: 德國科學研究中心(GFZ)博士後研究員 詹忠翰博士)
大地震之後,通常會在其斷層面附近接連發生許多規模較小的餘震,這些餘震有助於我們了解斷層錯動的尺度,以及其所影響的範圍。科學家通常使用「庫倫應力破裂法」(Coulomb Stress Failure)來計算地殼應力,即根據斷層的摩擦係數、岩石強度和孔隙水壓、地表錯動等資料,計算出此斷層面上的應力變化大小,並由此判斷地震發生後,會造成附近區域應力的上升或下降。
地震後, 斷層帶滑移區域的應力經釋放後而下降,於斷層癒合後,地殼擠壓的應力將重新累積,因而在應力重新累積的時間內,再次發生大地震的機率會比其他的區域較低,相對而言比較安全;反而是周遭區域的應力卻可能因地震釋放應力的轉移而誘發新的地震,若附近有其他斷層帶,該斷層帶又因長期未發生大地震而累積了足夠的應力,便有可能因此觸發該斷層重新活動,也就是下一次大地震可能發生的位置。
雖然目前的科技尚無法準確預知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與規模,但有一種稱為「地震預警」的觀念,在這幾年已被強力推廣。地震預警並非在地震發生前,事先偵測到一些細微變化來預知其即將發生,而是在大地震發生後,緊急通知震央之外的區域尚未感受到震動的民眾立即避難。
地震發生時,震源會同時發生初達波(P 波,縱向波)與剪力波(S 波,橫向波),P 波振動幅度小,引起地表強烈振動的通常是 S 波。預警原理是利用 P 波行進速度比 S 波快(P 波平均約每秒 7~8 公里;S 波每秒 3~4 公里)。當地震站偵測到 P 波後,即時計算出震央、推測斷層尺度及釋放能量等資料後,以電子訊號在 S 波尚未到達之前,向遠方發出警報。依距離遠近可讓遠處地區在 10~30 秒前知道大地震震波即將到達,而能有一些準備與避難時間。例如,可以通知測報中心鄰近的大眾交通網如高鐵、捷運暫停運作,或令工地暫停施工、工廠停止製造、人員避難甚至發出海嘯預報。
然而地震預警系統仍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在震央數公里至數十公里以內(視斷層情形及地震測站密度而有所不同)的區域,由於距離太近,會導致預警時間極短或無法預警;某些區域地形如台北盆地,因我們對於其盆地地形的變化及地質鬆軟條件還不夠了解,也易造成誤判;儀器也可能計算出錯而發出假警報,因此地震預警系統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靠近地震發生的測站收到震波訊號、解算出震源位置後,由於電流行進速度比震波快,在 S 波尚未傳遞到遠處時,可先將警報以電子訊號送至即將受到震波影響的區域,以提前做好受震的準備。(影像來源:吳泓昱)
原始網頁
文/吳泓昱
審稿/師大地球科學系助理教授 葉恩肇
近來南投名間及花蓮外海等區域,相繼發生芮氏規模 6.0 以上的地震,國外海地也發生規模 7.0 的強震並造成嚴重傷亡,使得「地震為何不易預測」的問題,再次受到矚目。日前國科會曾發表過一則新聞,指出嘉義「梅山斷層」、花蓮「米崙斷層」50 年內恐有大地震,不過也表示機率誤差值可高到 50%,在在突顯了地震預測的難度。
這幾年台灣平均一年有近 1 萬 8500 次的地震被中央氣象局地震網偵測到,其中有感地震約 1000 次。到目前為止,科學家依然無法精確預測地震的時間、地點和規模,這是因為地震孕震過程複雜、現有觀測地震的記錄太短,且地下的應力狀態、裂隙系統、孔隙水壓和地質狀況等許多不同的條件,都會影響地震的發生。即使已用強大的電腦來協助運算,依然無法事先預知。
但是,科學家並未放棄尋找「地震前兆」,目前這方面的研究,有針對地震前大氣中的電離層電子濃度的改變,如 921 大地震發生前數天有明顯變化;也有利用井下應變儀,量測地殼受擠壓時該地應力的變化,結果發現在大地震發生之前,應變儀會有異常的變形徵兆出現;甚至利用井下水位的變化,來探索地震發生前所造成的特殊波動變化。
此為2009年11月5日名間地震發生時,台灣寬頻地震網測站所收到的資料,左下圖則為地震發生前所記錄到的約2秒的波型資料。這微小的震幅中,是否隱含著地震即將發生的訊息?仍有待科學家做進一步的分析研究。(影像來源:全球地震即時監測網IRIS)
不過這些研究尚未能提供足夠的證據來幫助我們預測地震,可以這麼想:即使我們撕開相同形狀的海綿蛋糕,也無法得到一模一樣的蛋糕裂痕,因為有許多未知的參數是我們尚無法掌控的。何況是更複雜,充滿許多變數的台灣地體構造?只能希望將來可以更精確了解地球所傳達出來的訊息,掌握地震的前兆。
下一次大地震在哪裡?
地殼由於板塊運動,會互相擠壓產生應力,當應力累積到一定程度後,便可能造成斷層兩側地塊的相對滑移,引發地震;在斷層癒合之後,應力會繼續累積,引發下一次地震。科學家一直希望了解在大地震發生後,會改變哪些地方的應力,進而激發其他地方的大地震。
圖為台中地區活動斷層分佈圖。921集集地震發生後,車籠埔斷層的應力得到釋放,但鄰近的彰化斷層應力卻上升了,危險性提高。右下圖為921集集地震震央附近之東西向剖面圖。由此圖可發現大地震後,車籠埔斷層產生滑移,而且計算到彰化斷層面剪應力上升的數值(紅色為應力上升;藍色為應力下降)。(影像來源: 德國科學研究中心(GFZ)博士後研究員 詹忠翰博士)
大地震之後,通常會在其斷層面附近接連發生許多規模較小的餘震,這些餘震有助於我們了解斷層錯動的尺度,以及其所影響的範圍。科學家通常使用「庫倫應力破裂法」(Coulomb Stress Failure)來計算地殼應力,即根據斷層的摩擦係數、岩石強度和孔隙水壓、地表錯動等資料,計算出此斷層面上的應力變化大小,並由此判斷地震發生後,會造成附近區域應力的上升或下降。
地震後, 斷層帶滑移區域的應力經釋放後而下降,於斷層癒合後,地殼擠壓的應力將重新累積,因而在應力重新累積的時間內,再次發生大地震的機率會比其他的區域較低,相對而言比較安全;反而是周遭區域的應力卻可能因地震釋放應力的轉移而誘發新的地震,若附近有其他斷層帶,該斷層帶又因長期未發生大地震而累積了足夠的應力,便有可能因此觸發該斷層重新活動,也就是下一次大地震可能發生的位置。
地震預警 減少災害
雖然目前的科技尚無法準確預知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與規模,但有一種稱為「地震預警」的觀念,在這幾年已被強力推廣。地震預警並非在地震發生前,事先偵測到一些細微變化來預知其即將發生,而是在大地震發生後,緊急通知震央之外的區域尚未感受到震動的民眾立即避難。
地震發生時,震源會同時發生初達波(P 波,縱向波)與剪力波(S 波,橫向波),P 波振動幅度小,引起地表強烈振動的通常是 S 波。預警原理是利用 P 波行進速度比 S 波快(P 波平均約每秒 7~8 公里;S 波每秒 3~4 公里)。當地震站偵測到 P 波後,即時計算出震央、推測斷層尺度及釋放能量等資料後,以電子訊號在 S 波尚未到達之前,向遠方發出警報。依距離遠近可讓遠處地區在 10~30 秒前知道大地震震波即將到達,而能有一些準備與避難時間。例如,可以通知測報中心鄰近的大眾交通網如高鐵、捷運暫停運作,或令工地暫停施工、工廠停止製造、人員避難甚至發出海嘯預報。
然而地震預警系統仍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在震央數公里至數十公里以內(視斷層情形及地震測站密度而有所不同)的區域,由於距離太近,會導致預警時間極短或無法預警;某些區域地形如台北盆地,因我們對於其盆地地形的變化及地質鬆軟條件還不夠了解,也易造成誤判;儀器也可能計算出錯而發出假警報,因此地震預警系統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靠近地震發生的測站收到震波訊號、解算出震源位置後,由於電流行進速度比震波快,在 S 波尚未傳遞到遠處時,可先將警報以電子訊號送至即將受到震波影響的區域,以提前做好受震的準備。(影像來源:吳泓昱)
原始網頁
敲平珊瑚礁建觀景台 環團氣炸
2010/03/27 23:01
高雄知名景點西子灣正在進行的圍堤造地工程,將在海上興建觀景台,但卻得敲平高於4公尺的珊瑚礁,使得天然海岸景觀完全改變,讓環保團體簡直氣炸了,他們出面喊話,高雄口口聲聲要拼觀光,如今卻把美麗的珊瑚礁打掉,只留下水泥堤防,觀光客恐怕會更少。
架在海平面上的挖土機不斷施工,不過往岸邊看,西子灣原本美麗的珊瑚礁景觀似乎變了調,被打掉的珊瑚礁岩就堆在一旁,讓經過的民眾大呼不可思議。
耗資1億7000萬的圍提造地工程,將在離岸邊50公尺海面上興建一座300公尺的景觀平台,而觀景平台高度大約4公尺,因此凸出的珊瑚礁必須被打掉,讓海岸美景整個變調,這個舉動除了民眾不可置信之外,環保團體更是氣炸了。
環保團體會這麼生氣不是沒道理,可以看到放在一旁的土堆中,除了有碎成一塊塊的土以及珊瑚礁之外,就連得有幾萬年時間才會形成的青灰泥岩也在其中,工程看來沒有停工的跡象,急得環保團體出面喊話,就希望政府能聽到民眾心聲,畢竟要吸引觀光人潮,百萬年才形成的美麗珊瑚礁應該比硬梆梆的水泥堤防魅力來的大多了。(民視新聞曾依翔、鄧山田高雄市報導)
原始網頁
高雄知名景點西子灣正在進行的圍堤造地工程,將在海上興建觀景台,但卻得敲平高於4公尺的珊瑚礁,使得天然海岸景觀完全改變,讓環保團體簡直氣炸了,他們出面喊話,高雄口口聲聲要拼觀光,如今卻把美麗的珊瑚礁打掉,只留下水泥堤防,觀光客恐怕會更少。
架在海平面上的挖土機不斷施工,不過往岸邊看,西子灣原本美麗的珊瑚礁景觀似乎變了調,被打掉的珊瑚礁岩就堆在一旁,讓經過的民眾大呼不可思議。
耗資1億7000萬的圍提造地工程,將在離岸邊50公尺海面上興建一座300公尺的景觀平台,而觀景平台高度大約4公尺,因此凸出的珊瑚礁必須被打掉,讓海岸美景整個變調,這個舉動除了民眾不可置信之外,環保團體更是氣炸了。
環保團體會這麼生氣不是沒道理,可以看到放在一旁的土堆中,除了有碎成一塊塊的土以及珊瑚礁之外,就連得有幾萬年時間才會形成的青灰泥岩也在其中,工程看來沒有停工的跡象,急得環保團體出面喊話,就希望政府能聽到民眾心聲,畢竟要吸引觀光人潮,百萬年才形成的美麗珊瑚礁應該比硬梆梆的水泥堤防魅力來的大多了。(民視新聞曾依翔、鄧山田高雄市報導)
原始網頁
不插電廝殺 桌上遊戲揪團熱
中國時報【蘇瑋璇/北縣報導】2010.3.28
線上電玩風靡年輕世代,但「桌上遊戲」也開始引領風潮!有玩家透過網路組成「桌遊團」,每周定期聚會面對面廝殺。玩家曾仁佐說,比起電玩,桌上遊戲益智性更強,玩家間情感交流更緊密,且遊戲過程完全不插電,「相當節能減碳。」
桌上遊戲(Board Games或Table Games)起源於德國,十多年前雖已引進台灣,直至六年前才有業者代理推廣,因桌上遊戲有售價昂貴、規則繁複、說明書多為英文及德文、遊戲時數長、須多人參與等門檻,至今仍不普及。
現在全台定期聚會的桌遊團約十餘團,曾仁佐一年前透過「台大批踢踢實業坊」和「臉書」,每周末組成「新莊桌遊團」,騎機車和網友瘋狂大玩,每次聚會長達八至十小時,參與者多為男性,其中不乏國中教師、電腦工程師、軍人及高中生。
曾仁佐說,每套桌遊售價數百元至五千元不等,但因保存價值高,絕版遊戲能逐年增值。還是學生身分的他,每月至少撥出四千元買遊戲,且樂此不疲。
桌上遊戲種類上千,至今引進台灣的約有三千種,玩家在遊戲中可扮演指揮千軍萬馬的大將軍、深入荒山開採寶石的商人、或經紀人,還能透過遊戲學歷史、地理,或在團體遊戲中體驗商場炒作及爾虞我詐的刺激。
「新莊桌遊團」常利用假日南征北討,曾至新竹和當地團交流,帶回大批遊戲後繼續廝殺。玩家「魚兒」說,桌遊好玩之處在於變幻莫測,須用謀略才能獲勝;且玩家面對面,可當場嗆聲、觀察對手表情,比起冰冷的電腦螢幕更引人入勝。
原始網頁
線上電玩風靡年輕世代,但「桌上遊戲」也開始引領風潮!有玩家透過網路組成「桌遊團」,每周定期聚會面對面廝殺。玩家曾仁佐說,比起電玩,桌上遊戲益智性更強,玩家間情感交流更緊密,且遊戲過程完全不插電,「相當節能減碳。」
桌上遊戲(Board Games或Table Games)起源於德國,十多年前雖已引進台灣,直至六年前才有業者代理推廣,因桌上遊戲有售價昂貴、規則繁複、說明書多為英文及德文、遊戲時數長、須多人參與等門檻,至今仍不普及。
現在全台定期聚會的桌遊團約十餘團,曾仁佐一年前透過「台大批踢踢實業坊」和「臉書」,每周末組成「新莊桌遊團」,騎機車和網友瘋狂大玩,每次聚會長達八至十小時,參與者多為男性,其中不乏國中教師、電腦工程師、軍人及高中生。
曾仁佐說,每套桌遊售價數百元至五千元不等,但因保存價值高,絕版遊戲能逐年增值。還是學生身分的他,每月至少撥出四千元買遊戲,且樂此不疲。
桌上遊戲種類上千,至今引進台灣的約有三千種,玩家在遊戲中可扮演指揮千軍萬馬的大將軍、深入荒山開採寶石的商人、或經紀人,還能透過遊戲學歷史、地理,或在團體遊戲中體驗商場炒作及爾虞我詐的刺激。
「新莊桌遊團」常利用假日南征北討,曾至新竹和當地團交流,帶回大批遊戲後繼續廝殺。玩家「魚兒」說,桌遊好玩之處在於變幻莫測,須用謀略才能獲勝;且玩家面對面,可當場嗆聲、觀察對手表情,比起冰冷的電腦螢幕更引人入勝。
原始網頁
2010/3/21
氣候變遷?這兩年沙塵襲台次數少影響卻加劇
2010/03/21 14:35
台灣出現史上最大沙塵暴,懸浮微粒濃度不斷飆升,中午左右,突破環保署監測儀器極限植1000,已經達20個測站,創歷年之最,多數是在北部、外島地區,空氣品質已經達到非常不良等級,觀察這兩年雖然沙塵暴襲台次數減少,但是影響程度卻越來越嚴重,環保署指出成因非常複雜,可能與氣候變遷、沙漠化面積有關。(陳奕華報導)
去年四月,台灣曾發生一千微克/每立方公尺的高濃度沙塵,21號今年第二波的大陸沙塵來襲,規模影響之大,再創歷史紀錄,環保署監資處處長朱雨其指出,以2004年為例,有八到九波沙塵襲台,不過時間都不長,影響程度與範圍也沒這麼嚴重,但是這一、兩年,大陸沙塵對台的影響,由過去的次數多,轉變為影響程度變嚴重,改變的原因複雜,研判可能與氣候變遷有關。
「我們這一兩年,去年跟今年大概目前就是說頻率可能不是那麼高,但是如果的話就很大,可能是氣候變遷或是其它因素,或是比較乾,沙漠化的面積,這個成因就很複雜。」
由於空氣懸浮微粒正常值應該是50,不過這波劇烈沙塵,同時間讓20個測站,監測到破千以上的指數,影響程度創下新高,環保署表示,歷年11到5月都是沙塵容易影響台灣的時間,將持續監測,後續影響仍要觀察。
原始網頁
2010/03/21 13:35
大陸一年多來最強沙塵暴襲台,上午開始,北部、外島被高濃度沙塵籠罩,包括松山、萬里跟馬祖等20測站,小時懸浮微粒濃度破千,寫下歷年沙塵指數同時破表最多紀錄!沙塵來襲,空氣跟能見度都很差,讓今天的台北「很朦朧」,連知名地標101大樓模糊到快消失,不少機車騎士則多半戴口罩防「吃沙」,路上行人除了口罩不夠,還多帶條圍巾掩住口鼻,不少網友甚至反應「空氣差到肺快爆了」。(陳奕華報導)
沙塵暴來襲,敏感族群感受最深,有民眾前一天,呼吸道不適、咳嗽等症狀一一出現,提前預告沙塵爆的到來,21號大陸沙塵隨著冷鋒來襲,清晨五點多開始,北部、馬祖地區,空氣品質跟能見度大受影響,放眼看去一片灰濛濛,連知名地標101、新光大樓都變得模模糊糊,擔心一出門猛吃沙,路上騎士行人口罩、圍巾、眼鏡全出籠,甚至有人連呼吸都變得小心翼翼,也有些民眾索性就不出門躲沙去。接近中午,北部空氣中懸浮微粒平均達五百以上,達不良等級,隨著沙塵南移,中部、花東地區的懸浮微粒濃度也開始飆升,提醒民眾特別注意。
環保署監資處處長朱雨其說:「空氣品質已經達到不良程度,包括基隆、馬祖、新莊、三重還有士林以及松山,這幾個台北地區測站,隨著冷空氣南移,我們估計在今天午後,這個沙塵會逐漸影響中南部地區空氣品質,所以我們要提醒中南部地區留意。」
從環保署監測資料觀察,這波強烈沙塵的影響範圍與規模都突破之前紀錄,去年四月號稱史上沙最大的沙塵暴,有七個測站懸浮微粒指數破千,已經寫下紀錄,不過今年這波沙塵更勝以往,讓十多個測站的懸浮微粒指出同時超過一千,環保署指出,依據目前氣象條件研判,這波沙塵直到22號才會逐步趨緩,提醒抵抗力較弱、敏感族群要特別小心防護。
原始網頁
2010/03/21 18:08 TVBS 簡大程
史上最大的沙塵暴隨著鋒面襲台!全台灣到處都是灰濛濛,民眾出門不管是走在戶外,還是搭公車,幾乎都要戴上口罩才敢出門。環保署偵測,光是北部就有超過20個測站,懸浮微粒是平常的20倍,其中士林還高達34倍,最誇張,氣象局表示是鋒面水氣少,才會讓沙塵暴威力如此驚人,這波的沙塵暴最快要到禮拜一才會減緩。
手一劃,車窗上這片又黃又厚的沙子,冰店老闆看傻了,店門口這一排的車,早上起來就變這副德性。冰店老闆:「這輩子以來,從來沒遇過這麼恐怖的沙塵暴。」
拉起水管拚命沖又洗,因為眼前看到的一切,通通都被黃沙覆蓋。冰店老闆:「這個不洗不行,整輛車子都看不到了,車子都是黃色的泥沙。」
「恐怖」連講了好幾次,今年最強的沙塵暴隨著鋒面襲台,戶外的空氣差到不行。101也幾乎看不見,環保署偵測,全台超過20個測站,懸浮微粒超標20倍以上,士林站中午還高達1724微克,將近平常背景值的34倍,幾乎破表!
從台北、台中、高雄甚至是宜蘭等地,全台灣都被沙塵暴蓋住,灰矇矇的一大片,讓外出的民眾,不管是搭公車的、騎單車出門的,還是走在路上的都「凍不著」,趕快戴上口罩防塵。
民眾:「不到10分鐘,就完了,10分鐘車子就變這樣,對對對,10分鐘就變這樣。」
家裡沒開出門的車,也有被沙塵波及,車窗玻璃全被黃沙蓋著,環保署預估這波沙塵暴至少要到星期一,威力才會減緩。只能提醒老人家、兒童,呼吸器官敏感和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儘量待在家裡,同時避免深呼吸的動作,減少沙塵暴對身體的傷害。
而下一波鋒面預計24日報到,預計氣溫下探13度,會不會再有沙塵暴隨著而來,春天多變的天氣 還得再觀察。
原始網頁
(中央社台北21日電)歷來最強沙塵暴襲台,宜蘭今天一早沙塵就隨著雨水而下,許多駕駛一開雨刷,泥水就沿著擋風玻璃流下,明顯感受沙塵威力。台北縣雙和醫院的呼吸道疾病急診患者增加3成。
停在路旁的車輛不管是黑的、白的,還是其他顏色,都可見到滿滿一層黃沙,一些車主受不了車身都是沙塵,趁著假日休息時自己清洗愛車;許多透天厝經過一整天沙塵暴侵襲,頂樓地板上都是沙塵,住戶們抱怨,「就算房子一整年都沒打掃,也沒這麼髒」。
宜蘭南方澳漁港受沙塵暴影響,天空也灰濛濛,船隻在港口進進出出的景象,宛如「霧都」。
沙塵暴來襲,不少空氣品質測站都檢測出有害等級的懸浮微粒濃度,但民眾似乎不以為意,外出或運動時大多未戴口罩,但台北縣政府環保局仍在各地電子看板籲請民眾減少外出,若外出應戴口罩。
台北縣政府環保局科長廖啟承表示,北縣8個監測站測得有害等級的空氣污染物,指標污染物為懸浮微粒,但較台北市士林、萬華等地測站相對較低。
由於沙塵可能誘發呼吸道疾病,亞東醫院急診部主任蔡光超表示,今天求診民眾多屬氣喘,少數有胸悶、胸痛情形,但病情大多不嚴重,經治療後就返家休息。雙和醫院表示,因呼吸道疾病急診的病患較平日增加3成。
南投受到沙塵暴影響較小,天空雖有灰濛濛現象,遠山景觀變得模糊不清,從埔里郊區向東遠望合歡山連峰,幾乎完全看不見。竹山鎮社寮地區陳姓民眾也說,平時從社寮可看到集集鎮,但今天觸目所及一片灰濛濛,「集集完全看不到」。
在離島部分,澎湖地區今天中午過後能見度忽然大幅降低,下午4時左右能見度只有1.5公里;馬公航空站班機起降也受到影響,德安航空馬公與七美島之間的航班被迫取消。台灣本島飛馬公的班機也有若干班次延後降落。
環保署指出,中、南部地區可能在稍晚受到影響,民眾應注意,至於影響時間,得視未來天氣條件而定。990321
原始網頁
2010/03/21 13:35 大陸一年多來最強沙塵暴襲台,上午開始,北部、外島被高濃度沙塵籠罩,包括松山、萬里跟馬祖等20測站,小時懸浮微粒濃度破千,寫下歷年沙塵指數同時破表最多紀錄!沙塵來襲,空氣跟能見度都很差,讓今天的台北「很朦朧」,連知名地標101大樓模糊到快消失,不少機車騎士則多半戴口罩防「吃沙」,路上行人除了口罩不夠,還多帶條圍巾掩住口鼻,不少網友甚至反應「空氣差到肺快爆了」。(陳奕華報導)
沙塵暴來襲,敏感族群感受最深,有民眾前一天,呼吸道不適、咳嗽等症狀一一出現,提前預告沙塵爆的到來,21號大陸沙塵隨著冷鋒來襲,清晨五點多開始,北部、馬祖地區,空氣品質跟能見度大受影響,放眼看去一片灰濛濛,連知名地標101、新光大樓都變得模模糊糊,擔心一出門猛吃沙,路上騎士行人口罩、圍巾、眼鏡全出籠,甚至有人連呼吸都變得小心翼翼,也有些民眾索性就不出門躲沙去。接近中午,北部空氣中懸浮微粒平均達五百以上,達不良等級,隨著沙塵南移,中部、花東地區的懸浮微粒濃度也開始飆升,提醒民眾特別注意。
環保署監資處處長朱雨其說:「空氣品質已經達到不良程度,包括基隆、馬祖、新莊、三重還有士林以及松山,這幾個台北地區測站,隨著冷空氣南移,我們估計在今天午後,這個沙塵會逐漸影響中南部地區空氣品質,所以我們要提醒中南部地區留意。」
從環保署監測資料觀察,這波強烈沙塵的影響範圍與規模都突破之前紀錄,去年四月號稱史上沙最大的沙塵暴,有七個測站懸浮微粒指數破千,已經寫下紀錄,不過今年這波沙塵更勝以往,讓十多個測站的懸浮微粒指出同時超過一千,環保署指出,依據目前氣象條件研判,這波沙塵直到22號才會逐步趨緩,提醒抵抗力較弱、敏感族群要特別小心防護。
原始網頁
2010/03/21 17:36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隨著冷空氣南下,大陸華北一帶的強烈沙塵暴影響台灣,各地的懸浮微粒濃度破表,宜蘭甚至還下起了泥漿雨。環保署預計這波沙塵暴會影響到明天(22日),呼吸系統敏感的患者建議出門要戴口罩。
沙塵暴來了!從高空往下看,台北盆地上空一片灰濛濛,中正紀念堂勉強看得見藍色屋頂,白色的牆面怎樣看也看不清。來自大陸華北的沙塵暴堪稱10年來最強,預估對台北的影響最為嚴重,但是中南部地區也不可輕忽。
今天台北101大樓被掩蓋在一層泥沙下頭,看不到整棟大樓的面貌;台中中港路上也是朦朦朧朧,好像蓋了一層薄紗;高雄的85大樓也沒比較好,幾乎是看不清楚。北中南三個地標在沙塵暴襲台前跟襲台後,真的是差很大。
這次沙塵暴所帶來的懸浮微粒濃度值,每立方公尺高達500微克,宜蘭連下起雨來也混合著泥沙,變成泥漿雨。吃飯和著泥沙,車子灰頭土臉,小孩和老人咳嗽咳不停,民眾都想問,沙塵暴要影響到什麼時候?
對此,環保署表示,這波威力超強的沙塵暴要到明天晚間之後才會逐漸緩和,周一開始上班上課之後,不想眼睛、皮膚和呼吸道受到刺激,出門前記得做足防護措施。(新聞來源:東森新聞)
原始網頁
台灣出現史上最大沙塵暴,懸浮微粒濃度不斷飆升,中午左右,突破環保署監測儀器極限植1000,已經達20個測站,創歷年之最,多數是在北部、外島地區,空氣品質已經達到非常不良等級,觀察這兩年雖然沙塵暴襲台次數減少,但是影響程度卻越來越嚴重,環保署指出成因非常複雜,可能與氣候變遷、沙漠化面積有關。(陳奕華報導)
去年四月,台灣曾發生一千微克/每立方公尺的高濃度沙塵,21號今年第二波的大陸沙塵來襲,規模影響之大,再創歷史紀錄,環保署監資處處長朱雨其指出,以2004年為例,有八到九波沙塵襲台,不過時間都不長,影響程度與範圍也沒這麼嚴重,但是這一、兩年,大陸沙塵對台的影響,由過去的次數多,轉變為影響程度變嚴重,改變的原因複雜,研判可能與氣候變遷有關。
「我們這一兩年,去年跟今年大概目前就是說頻率可能不是那麼高,但是如果的話就很大,可能是氣候變遷或是其它因素,或是比較乾,沙漠化的面積,這個成因就很複雜。」
由於空氣懸浮微粒正常值應該是50,不過這波劇烈沙塵,同時間讓20個測站,監測到破千以上的指數,影響程度創下新高,環保署表示,歷年11到5月都是沙塵容易影響台灣的時間,將持續監測,後續影響仍要觀察。
原始網頁
懸浮微粒濃度破千 台灣史上沙最大創新高
2010/03/21 13:35
大陸一年多來最強沙塵暴襲台,上午開始,北部、外島被高濃度沙塵籠罩,包括松山、萬里跟馬祖等20測站,小時懸浮微粒濃度破千,寫下歷年沙塵指數同時破表最多紀錄!沙塵來襲,空氣跟能見度都很差,讓今天的台北「很朦朧」,連知名地標101大樓模糊到快消失,不少機車騎士則多半戴口罩防「吃沙」,路上行人除了口罩不夠,還多帶條圍巾掩住口鼻,不少網友甚至反應「空氣差到肺快爆了」。(陳奕華報導)
沙塵暴來襲,敏感族群感受最深,有民眾前一天,呼吸道不適、咳嗽等症狀一一出現,提前預告沙塵爆的到來,21號大陸沙塵隨著冷鋒來襲,清晨五點多開始,北部、馬祖地區,空氣品質跟能見度大受影響,放眼看去一片灰濛濛,連知名地標101、新光大樓都變得模模糊糊,擔心一出門猛吃沙,路上騎士行人口罩、圍巾、眼鏡全出籠,甚至有人連呼吸都變得小心翼翼,也有些民眾索性就不出門躲沙去。接近中午,北部空氣中懸浮微粒平均達五百以上,達不良等級,隨著沙塵南移,中部、花東地區的懸浮微粒濃度也開始飆升,提醒民眾特別注意。
環保署監資處處長朱雨其說:「空氣品質已經達到不良程度,包括基隆、馬祖、新莊、三重還有士林以及松山,這幾個台北地區測站,隨著冷空氣南移,我們估計在今天午後,這個沙塵會逐漸影響中南部地區空氣品質,所以我們要提醒中南部地區留意。」
從環保署監測資料觀察,這波強烈沙塵的影響範圍與規模都突破之前紀錄,去年四月號稱史上沙最大的沙塵暴,有七個測站懸浮微粒指數破千,已經寫下紀錄,不過今年這波沙塵更勝以往,讓十多個測站的懸浮微粒指出同時超過一千,環保署指出,依據目前氣象條件研判,這波沙塵直到22號才會逐步趨緩,提醒抵抗力較弱、敏感族群要特別小心防護。
原始網頁
沙塵暴來襲 北縣朦朧沙塵暴21日來襲,從台北縣政府32樓俯瞰,新板特區周圍的街頭呈現一片朦朧美。中央社記者王鴻國攝 99年3月21日
沙塵「爆」表 懸浮微粒平常值34倍
2010/03/21 18:08 TVBS 簡大程
史上最大的沙塵暴隨著鋒面襲台!全台灣到處都是灰濛濛,民眾出門不管是走在戶外,還是搭公車,幾乎都要戴上口罩才敢出門。環保署偵測,光是北部就有超過20個測站,懸浮微粒是平常的20倍,其中士林還高達34倍,最誇張,氣象局表示是鋒面水氣少,才會讓沙塵暴威力如此驚人,這波的沙塵暴最快要到禮拜一才會減緩。
手一劃,車窗上這片又黃又厚的沙子,冰店老闆看傻了,店門口這一排的車,早上起來就變這副德性。冰店老闆:「這輩子以來,從來沒遇過這麼恐怖的沙塵暴。」
拉起水管拚命沖又洗,因為眼前看到的一切,通通都被黃沙覆蓋。冰店老闆:「這個不洗不行,整輛車子都看不到了,車子都是黃色的泥沙。」
「恐怖」連講了好幾次,今年最強的沙塵暴隨著鋒面襲台,戶外的空氣差到不行。101也幾乎看不見,環保署偵測,全台超過20個測站,懸浮微粒超標20倍以上,士林站中午還高達1724微克,將近平常背景值的34倍,幾乎破表!
從台北、台中、高雄甚至是宜蘭等地,全台灣都被沙塵暴蓋住,灰矇矇的一大片,讓外出的民眾,不管是搭公車的、騎單車出門的,還是走在路上的都「凍不著」,趕快戴上口罩防塵。
民眾:「不到10分鐘,就完了,10分鐘車子就變這樣,對對對,10分鐘就變這樣。」
家裡沒開出門的車,也有被沙塵波及,車窗玻璃全被黃沙蓋著,環保署預估這波沙塵暴至少要到星期一,威力才會減緩。只能提醒老人家、兒童,呼吸器官敏感和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儘量待在家裡,同時避免深呼吸的動作,減少沙塵暴對身體的傷害。
而下一波鋒面預計24日報到,預計氣溫下探13度,會不會再有沙塵暴隨著而來,春天多變的天氣 還得再觀察。
原始網頁
沙塵害 北台灰霾
(中央社台北21日電)歷來最強沙塵暴襲台,宜蘭今天一早沙塵就隨著雨水而下,許多駕駛一開雨刷,泥水就沿著擋風玻璃流下,明顯感受沙塵威力。台北縣雙和醫院的呼吸道疾病急診患者增加3成。
停在路旁的車輛不管是黑的、白的,還是其他顏色,都可見到滿滿一層黃沙,一些車主受不了車身都是沙塵,趁著假日休息時自己清洗愛車;許多透天厝經過一整天沙塵暴侵襲,頂樓地板上都是沙塵,住戶們抱怨,「就算房子一整年都沒打掃,也沒這麼髒」。
宜蘭南方澳漁港受沙塵暴影響,天空也灰濛濛,船隻在港口進進出出的景象,宛如「霧都」。
沙塵暴來襲,不少空氣品質測站都檢測出有害等級的懸浮微粒濃度,但民眾似乎不以為意,外出或運動時大多未戴口罩,但台北縣政府環保局仍在各地電子看板籲請民眾減少外出,若外出應戴口罩。
台北縣政府環保局科長廖啟承表示,北縣8個監測站測得有害等級的空氣污染物,指標污染物為懸浮微粒,但較台北市士林、萬華等地測站相對較低。
由於沙塵可能誘發呼吸道疾病,亞東醫院急診部主任蔡光超表示,今天求診民眾多屬氣喘,少數有胸悶、胸痛情形,但病情大多不嚴重,經治療後就返家休息。雙和醫院表示,因呼吸道疾病急診的病患較平日增加3成。
南投受到沙塵暴影響較小,天空雖有灰濛濛現象,遠山景觀變得模糊不清,從埔里郊區向東遠望合歡山連峰,幾乎完全看不見。竹山鎮社寮地區陳姓民眾也說,平時從社寮可看到集集鎮,但今天觸目所及一片灰濛濛,「集集完全看不到」。
在離島部分,澎湖地區今天中午過後能見度忽然大幅降低,下午4時左右能見度只有1.5公里;馬公航空站班機起降也受到影響,德安航空馬公與七美島之間的航班被迫取消。台灣本島飛馬公的班機也有若干班次延後降落。
環保署指出,中、南部地區可能在稍晚受到影響,民眾應注意,至於影響時間,得視未來天氣條件而定。990321
原始網頁
懸浮微粒濃度破千 台灣史上沙最大創新高
2010/03/21 13:35 大陸一年多來最強沙塵暴襲台,上午開始,北部、外島被高濃度沙塵籠罩,包括松山、萬里跟馬祖等20測站,小時懸浮微粒濃度破千,寫下歷年沙塵指數同時破表最多紀錄!沙塵來襲,空氣跟能見度都很差,讓今天的台北「很朦朧」,連知名地標101大樓模糊到快消失,不少機車騎士則多半戴口罩防「吃沙」,路上行人除了口罩不夠,還多帶條圍巾掩住口鼻,不少網友甚至反應「空氣差到肺快爆了」。(陳奕華報導)
沙塵暴來襲,敏感族群感受最深,有民眾前一天,呼吸道不適、咳嗽等症狀一一出現,提前預告沙塵爆的到來,21號大陸沙塵隨著冷鋒來襲,清晨五點多開始,北部、馬祖地區,空氣品質跟能見度大受影響,放眼看去一片灰濛濛,連知名地標101、新光大樓都變得模模糊糊,擔心一出門猛吃沙,路上騎士行人口罩、圍巾、眼鏡全出籠,甚至有人連呼吸都變得小心翼翼,也有些民眾索性就不出門躲沙去。接近中午,北部空氣中懸浮微粒平均達五百以上,達不良等級,隨著沙塵南移,中部、花東地區的懸浮微粒濃度也開始飆升,提醒民眾特別注意。
環保署監資處處長朱雨其說:「空氣品質已經達到不良程度,包括基隆、馬祖、新莊、三重還有士林以及松山,這幾個台北地區測站,隨著冷空氣南移,我們估計在今天午後,這個沙塵會逐漸影響中南部地區空氣品質,所以我們要提醒中南部地區留意。」
從環保署監測資料觀察,這波強烈沙塵的影響範圍與規模都突破之前紀錄,去年四月號稱史上沙最大的沙塵暴,有七個測站懸浮微粒指數破千,已經寫下紀錄,不過今年這波沙塵更勝以往,讓十多個測站的懸浮微粒指出同時超過一千,環保署指出,依據目前氣象條件研判,這波沙塵直到22號才會逐步趨緩,提醒抵抗力較弱、敏感族群要特別小心防護。
原始網頁
懸浮微粒破表!10年最強沙塵暴罩台 宜蘭下泥漿雨
2010/03/21 17:36 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隨著冷空氣南下,大陸華北一帶的強烈沙塵暴影響台灣,各地的懸浮微粒濃度破表,宜蘭甚至還下起了泥漿雨。環保署預計這波沙塵暴會影響到明天(22日),呼吸系統敏感的患者建議出門要戴口罩。
沙塵暴來了!從高空往下看,台北盆地上空一片灰濛濛,中正紀念堂勉強看得見藍色屋頂,白色的牆面怎樣看也看不清。來自大陸華北的沙塵暴堪稱10年來最強,預估對台北的影響最為嚴重,但是中南部地區也不可輕忽。
今天台北101大樓被掩蓋在一層泥沙下頭,看不到整棟大樓的面貌;台中中港路上也是朦朦朧朧,好像蓋了一層薄紗;高雄的85大樓也沒比較好,幾乎是看不清楚。北中南三個地標在沙塵暴襲台前跟襲台後,真的是差很大。
這次沙塵暴所帶來的懸浮微粒濃度值,每立方公尺高達500微克,宜蘭連下起雨來也混合著泥沙,變成泥漿雨。吃飯和著泥沙,車子灰頭土臉,小孩和老人咳嗽咳不停,民眾都想問,沙塵暴要影響到什麼時候?
對此,環保署表示,這波威力超強的沙塵暴要到明天晚間之後才會逐漸緩和,周一開始上班上課之後,不想眼睛、皮膚和呼吸道受到刺激,出門前記得做足防護措施。(新聞來源:東森新聞)
原始網頁
東沙環礁盜獵 驅離20艘外船
鄭國樑/高雄報導
東沙環礁資源豐富,引來盜獵者覬覦,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昨天表示,日前執行本月第一波取締行動,總計驅離20艘外籍漁船,查獲鐘螺等盜獵品,全部投入海裡,還沒入毒魚用的氰酸鉀。
海管處指出,東沙環礁是我國海域唯一發育完整的環礁,漁業資源豐富,雖然被畫為禁止漁撈、採集區,但鄰海國家漁民仍有所覬覦,侵入捕撈海洋生物,我國在96年1月17日起公告畫設為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目的就是要保護這片珍貴的海洋資源。
本月初,海管處等單位執行海上驅離非法外籍漁船作業,出動6艘船艦,總計登船檢查後驅離12艘,廣播驅離8艘,其中登船檢查時查獲鐘螺、大法螺、蜘蛛螺、海參等,立即倒入海中,另查扣毒魚用氰酸鉀溶液將送回台灣處理。
海管處表示,東沙海域遼闊,這次與海巡署等單位共同聯合執行驅離行動,除了宣示主權,也等於向國際說明我國保護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海域生態資源決心。
【2010/03/21 聯合報】
東沙環礁資源豐富,引來盜獵者覬覦,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昨天表示,日前執行本月第一波取締行動,總計驅離20艘外籍漁船,查獲鐘螺等盜獵品,全部投入海裡,還沒入毒魚用的氰酸鉀。
海管處指出,東沙環礁是我國海域唯一發育完整的環礁,漁業資源豐富,雖然被畫為禁止漁撈、採集區,但鄰海國家漁民仍有所覬覦,侵入捕撈海洋生物,我國在96年1月17日起公告畫設為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目的就是要保護這片珍貴的海洋資源。
本月初,海管處等單位執行海上驅離非法外籍漁船作業,出動6艘船艦,總計登船檢查後驅離12艘,廣播驅離8艘,其中登船檢查時查獲鐘螺、大法螺、蜘蛛螺、海參等,立即倒入海中,另查扣毒魚用氰酸鉀溶液將送回台灣處理。
海管處表示,東沙海域遼闊,這次與海巡署等單位共同聯合執行驅離行動,除了宣示主權,也等於向國際說明我國保護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海域生態資源決心。
【2010/03/21 聯合報】
2010/3/18
台灣有海洋文化嗎?
先問大家一個台灣地理的常識題:「花蓮靠不靠海?」
李偉文部落格 2010-03-10
我想絕大部份人一定會直覺的回答:「廢話!這還用問嗎?」甚至還會補充說明全台灣只有南投縣沒有與海相連,其他所有縣市都靠海。
但是這個題目的答案是:「花蓮不靠海,花蓮靠消波塊!」這是老百姓的真實感受,當然我們也可以補充說明,台灣的西半部靠堤防,因為沿著海岸線都是快速道路,高高的堤防阻擋了人與海接觸的機會,甚至彰化以南全都是沿海工業區,不然就是垃圾焚化廠,至於東半部只要是人可以接近得了的地方都丟滿了消波塊。
我們常常號稱台灣是個「寶島」,但是這些年來大量的海埔新生地、海港、海岸公路不斷建設,也丟下了大量的消波塊,造成如同「監獄台灣」般的水泥圍城,台灣「寶島」變成了台灣「堡」島。
即便以防範強浪與海岸侵蝕的功能而言,專家學者早就不斷呼籲,珊瑚礁,紅樹林等自然海岸,才是人類對抗天災最好的屏障,除了可以省下人民的納稅錢之外,也能夠讓民眾親近海洋,認識海洋,這也是建立海洋文化最基本的條件啊!
這些年來,有許多人夸夸而談台灣的海洋文化,說台灣是個海洋國家,其實,直至目前為止,我們從來沒有傳統的海洋文化,更不是海洋民族,所以當然更談不上是個海洋國家了,雖然幾百年來,在台灣落地生根的絕大部份民眾都是住在海島上沒有錯。
從歷史上來說,幾百年來,台灣民眾不管先來後到,大都是從大的陸地板塊那一端來的,所以從歷史文化到風俗民情,或起居作息,都還是屬於陸地的思惟,甚至到了台灣島這數百年來,因為很少接近海,很少看見海,所以也沒有產生新的屬於海洋的文化,甚至在地理上,我們雖然是一個海島,但是這個海島是個非常特別的海島,因為台灣的高山非常多,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就有二百多座,這麼多的高山擠在一座海島上,當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面積是高山林地的島,我們簡直可以形容說:「台灣就是從海底冒出的一座山。」
的確,台灣是個島,因此我們離海很近,但是,我們卻是住在山裏頭,或者山邊,山腳下。
所以,說我們是海洋民族基本上是個誤解,台灣人是山的子民。
不過,台灣的確是個島,海洋文化所代表的寬容壯闊,勇於冒險,視野胸襟的恢弘,甚至常常面對海天一線自然生命所領悟呈現的純真浪漫,的確是值得追求或塑造的文化意象。很可惜的,若是我們沒有改變我們的環境,改變我們與海洋接觸的關係,在先天不足加後天失調的情況下,台灣的海洋文化只會變成海鮮文化!
君不見直至目前為止,各地縣市政府所想到推動海洋文化所舉辦的活動不是「鮪魚季」、「曼波魚季」就是「活魚幾吃」,台灣的觀光客到海邊,想到的最重要一件事就是大吃海鮮,從來沒有人會仔細的感受海,想像海所延伸出去的無限世界,台灣人念茲在茲的是有沒有好吃的海鮮。
至於先天不足的地方是,華人幾千年來,所有文人哲士口頭上追求所謂生命最高的境界「天人合一」,但是自古以來,華人思想中,從來沒有真正尊重過大自然,真正享受過大自然,陶淵明的田園之樂對於往後做官的大部份文人而言只是個藉口推託之詞,甚至是隱居終南山所盼望的「終南捷徑」。
華人口口聲聲講的「天人合一」真實的狀況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全都合到我們的肚子裏」。
當我們看不見海時,是不可能變成海洋民族的,只可能形成島國心態,島國心態與海洋民族剛好是個對立面,海洋民族象徵了勇於冒險,視野寬闊以及天真浪漫,至於島國心態則是胸襟狹窄,眼光淺短且勇於內鬥,當我們被高高的堤防給擋住,看不見海,只能朝內看,因為島的資源有限,當然只能勇於內鬥爭搶那小小的餅,無法理解外面的世界是何等的廣大啊!
從這些年台灣媒體報導所呈現的瑣碎,充斥雞毛蒜皮大小的事,明星政治人物的口水之爭可以連續數天數周佔據所有視聽焦點,不得不令人感慨,台灣真的變成了詩人陳克華曾經形容的:「整天只關心自己的肚臍眼,偶而抬起頭悲情的責怪別人為什麼不來關心我的肚臍眼」這樣的井底之蛙心態。
建築學上有一句名言:「人塑造環境,環境塑造人」也就是說,人有能力改變環境,人也有能力選擇環境,可是人一旦住進去之後,環境就回過頭來改變我們的思想,改變我們的個性,甚至改變我們的基因。
因此,假若想要塑造台灣的海洋文化,首先要讓老百姓從看得到海,可以親近海洋開始吧!(文訊雜誌專欄)
李偉文部落格 2010-03-10
我想絕大部份人一定會直覺的回答:「廢話!這還用問嗎?」甚至還會補充說明全台灣只有南投縣沒有與海相連,其他所有縣市都靠海。
但是這個題目的答案是:「花蓮不靠海,花蓮靠消波塊!」這是老百姓的真實感受,當然我們也可以補充說明,台灣的西半部靠堤防,因為沿著海岸線都是快速道路,高高的堤防阻擋了人與海接觸的機會,甚至彰化以南全都是沿海工業區,不然就是垃圾焚化廠,至於東半部只要是人可以接近得了的地方都丟滿了消波塊。
我們常常號稱台灣是個「寶島」,但是這些年來大量的海埔新生地、海港、海岸公路不斷建設,也丟下了大量的消波塊,造成如同「監獄台灣」般的水泥圍城,台灣「寶島」變成了台灣「堡」島。
即便以防範強浪與海岸侵蝕的功能而言,專家學者早就不斷呼籲,珊瑚礁,紅樹林等自然海岸,才是人類對抗天災最好的屏障,除了可以省下人民的納稅錢之外,也能夠讓民眾親近海洋,認識海洋,這也是建立海洋文化最基本的條件啊!
這些年來,有許多人夸夸而談台灣的海洋文化,說台灣是個海洋國家,其實,直至目前為止,我們從來沒有傳統的海洋文化,更不是海洋民族,所以當然更談不上是個海洋國家了,雖然幾百年來,在台灣落地生根的絕大部份民眾都是住在海島上沒有錯。
從歷史上來說,幾百年來,台灣民眾不管先來後到,大都是從大的陸地板塊那一端來的,所以從歷史文化到風俗民情,或起居作息,都還是屬於陸地的思惟,甚至到了台灣島這數百年來,因為很少接近海,很少看見海,所以也沒有產生新的屬於海洋的文化,甚至在地理上,我們雖然是一個海島,但是這個海島是個非常特別的海島,因為台灣的高山非常多,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就有二百多座,這麼多的高山擠在一座海島上,當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面積是高山林地的島,我們簡直可以形容說:「台灣就是從海底冒出的一座山。」
的確,台灣是個島,因此我們離海很近,但是,我們卻是住在山裏頭,或者山邊,山腳下。
所以,說我們是海洋民族基本上是個誤解,台灣人是山的子民。
不過,台灣的確是個島,海洋文化所代表的寬容壯闊,勇於冒險,視野胸襟的恢弘,甚至常常面對海天一線自然生命所領悟呈現的純真浪漫,的確是值得追求或塑造的文化意象。很可惜的,若是我們沒有改變我們的環境,改變我們與海洋接觸的關係,在先天不足加後天失調的情況下,台灣的海洋文化只會變成海鮮文化!
君不見直至目前為止,各地縣市政府所想到推動海洋文化所舉辦的活動不是「鮪魚季」、「曼波魚季」就是「活魚幾吃」,台灣的觀光客到海邊,想到的最重要一件事就是大吃海鮮,從來沒有人會仔細的感受海,想像海所延伸出去的無限世界,台灣人念茲在茲的是有沒有好吃的海鮮。
至於先天不足的地方是,華人幾千年來,所有文人哲士口頭上追求所謂生命最高的境界「天人合一」,但是自古以來,華人思想中,從來沒有真正尊重過大自然,真正享受過大自然,陶淵明的田園之樂對於往後做官的大部份文人而言只是個藉口推託之詞,甚至是隱居終南山所盼望的「終南捷徑」。
華人口口聲聲講的「天人合一」真實的狀況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全都合到我們的肚子裏」。
當我們看不見海時,是不可能變成海洋民族的,只可能形成島國心態,島國心態與海洋民族剛好是個對立面,海洋民族象徵了勇於冒險,視野寬闊以及天真浪漫,至於島國心態則是胸襟狹窄,眼光淺短且勇於內鬥,當我們被高高的堤防給擋住,看不見海,只能朝內看,因為島的資源有限,當然只能勇於內鬥爭搶那小小的餅,無法理解外面的世界是何等的廣大啊!
從這些年台灣媒體報導所呈現的瑣碎,充斥雞毛蒜皮大小的事,明星政治人物的口水之爭可以連續數天數周佔據所有視聽焦點,不得不令人感慨,台灣真的變成了詩人陳克華曾經形容的:「整天只關心自己的肚臍眼,偶而抬起頭悲情的責怪別人為什麼不來關心我的肚臍眼」這樣的井底之蛙心態。
建築學上有一句名言:「人塑造環境,環境塑造人」也就是說,人有能力改變環境,人也有能力選擇環境,可是人一旦住進去之後,環境就回過頭來改變我們的思想,改變我們的個性,甚至改變我們的基因。
因此,假若想要塑造台灣的海洋文化,首先要讓老百姓從看得到海,可以親近海洋開始吧!(文訊雜誌專欄)
2010/3/17
學者:學測地科考題 偏離高中課綱
更新日期:2010/03/14 14:48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14日電)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李通藝今天表示,大考中心學科能力測驗自然科地球科學試題偏離高中課綱,反而像是國中國小考題,他懷疑與大考中心未編制地科研究員有關。
中華民國科學教育學會、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連續3天舉辦「科學素養、科學課程與評量研討會」,今天最後一天,李通藝在問與答時間提出上述質疑。
李通藝表示,學測自然科地科考題16題,其中有一半偏離高中課綱,像把國中、國小題目拿到學測,例如今年考題中「月相」一題,是小四到國中一直在學的內容。
李通藝認為,學測地科試題出不好,是與大考中心未編制地科研究員有關,沒有地科研究員,就無法有系統收集或是進一步改善試題,大考中心不應該以財務困難、請不起研究員為由而未編制地科研究員,家長對大考中心期待也不是如此。
李通藝在會中發表「從入學考試命題談地球科學教育」一文,文中表示,學測地科考題中,部分是掛著地球科學的題目敘述,實際上卻是單純的計算或是讀圖的計算,充其量稱為應用題。990314
中央社 原始網頁
立報╱游婉琪 2010-03-14 22:30 調整字級: 【記者游婉琪台北報導】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李通藝14日於科學素養、科學課程與評量」研討會中表示,大學學測自然科地球科學試題偏離高中課綱,歷年來地科考題經常出現錯誤,質疑命題教授並未完整了解課綱。
李通藝表示,地球科學內容包含天文、大氣、地質及海洋四大領域,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觀察今年學測自然科16題地科考題,李通藝指出,將近一半「特殊題型」不是僅有國中小學程度,就是掛著地球科學的敘述,實際上只是單純的計算測驗或讀圖。
以自然科第18題「月相」為例,測驗考生日食發生當晚最可能觀察到眉月、弦月、滿月還是新月。李通藝表示,這種「一翻兩瞪眼」的題型,學生從國小四年級到國中一直在學,不懂為何會出現在大學學測考題中。
推究地科考題偏離課綱主因,李通藝表示,目前大考中心物理、化學等科目除命題委員外,皆有專門研究員。地球科學在缺乏研究員指導下,地科命題缺乏專業性,即使高中老師想努力教學,學生在準備考試時仍然被命題方向牽著走,認為地科只要會計算或會看圖就足夠。
羅東高中地科老師蘇敬怡表示,地球科學的確需要物理化學相關知識作為基礎,然而,從命題方向與課綱內容來看,地科確實遭到邊緣化。
李通藝表示,少子化現象加劇,以考試報名費作為經費來源的大考中心,因財務困難請不起地科研究員的處境可以諒解。然而,921大地震和莫拉克風災過後,透過教育善待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受到關注。李通藝呼籲政府不能袖手旁觀,應適時提撥經費協助大考中心。
立報 原始網頁
【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
甲仙地震,民眾爭睹「地震雲」,並忙著問:「與智利地震有沒有關係?」這些似是而非的觀念,讓學校地球科學教師搖頭。如果考試真的能領導教學,學者認為,台灣的升學考試並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地科專業知識。
台師大地科系教授李通藝在「科學素養、科學課程與評量」研討會上,直指大學學測地科考題和高中地科課教學脫節。
他分析今年學測自然科的地科試題,有一半題目不是從國中小就反覆在考的觀念,就是只要單純計算就能得到答案,「跟中學地科素養的養成,關係不是很大」。例如考日食發生當晚的月相,這是「從小學就開始考的題目」。
李通藝更指出,大考中心有物理、化學、生物科的研究員,就獨缺地科研究員,出題者多半是大學教授,但大考中心研究員的工作是調整、改善試題,李通藝認為學測地科題目不盡理想,可能與沒地科研究員有關。
大考中心不聘地科研究員的原因,是因經費實在拮据,還是因大學指考不考地科,所以「能省則省」?
李通藝的兒子現在念高二,他站在家長的立場,認為大考中心不能因為財務困難就不聘地科研究員,且政府也不應坐視大考中心因財務拮据而犧牲測驗品質。
羅東高中地科教師蘇敬怡也說出了第一線教師的心聲:「地科真的這麼不重要嗎?」理、化、生物科都有研究員分析試題、整理學生的迷思概念,讓身為地科教師的她深感無力。
【2010-03-15/聯合報/AA4版/教育】 原始網頁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14日電)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李通藝今天表示,大考中心學科能力測驗自然科地球科學試題偏離高中課綱,反而像是國中國小考題,他懷疑與大考中心未編制地科研究員有關。
中華民國科學教育學會、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連續3天舉辦「科學素養、科學課程與評量研討會」,今天最後一天,李通藝在問與答時間提出上述質疑。
李通藝表示,學測自然科地科考題16題,其中有一半偏離高中課綱,像把國中、國小題目拿到學測,例如今年考題中「月相」一題,是小四到國中一直在學的內容。
李通藝認為,學測地科試題出不好,是與大考中心未編制地科研究員有關,沒有地科研究員,就無法有系統收集或是進一步改善試題,大考中心不應該以財務困難、請不起研究員為由而未編制地科研究員,家長對大考中心期待也不是如此。
李通藝在會中發表「從入學考試命題談地球科學教育」一文,文中表示,學測地科考題中,部分是掛著地球科學的題目敘述,實際上卻是單純的計算或是讀圖的計算,充其量稱為應用題。990314
中央社 原始網頁
學者:地科考題偏離課綱不專業
立報╱游婉琪 2010-03-14 22:30 調整字級: 【記者游婉琪台北報導】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李通藝14日於科學素養、科學課程與評量」研討會中表示,大學學測自然科地球科學試題偏離高中課綱,歷年來地科考題經常出現錯誤,質疑命題教授並未完整了解課綱。
李通藝表示,地球科學內容包含天文、大氣、地質及海洋四大領域,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觀察今年學測自然科16題地科考題,李通藝指出,將近一半「特殊題型」不是僅有國中小學程度,就是掛著地球科學的敘述,實際上只是單純的計算測驗或讀圖。
以自然科第18題「月相」為例,測驗考生日食發生當晚最可能觀察到眉月、弦月、滿月還是新月。李通藝表示,這種「一翻兩瞪眼」的題型,學生從國小四年級到國中一直在學,不懂為何會出現在大學學測考題中。
推究地科考題偏離課綱主因,李通藝表示,目前大考中心物理、化學等科目除命題委員外,皆有專門研究員。地球科學在缺乏研究員指導下,地科命題缺乏專業性,即使高中老師想努力教學,學生在準備考試時仍然被命題方向牽著走,認為地科只要會計算或會看圖就足夠。
羅東高中地科老師蘇敬怡表示,地球科學的確需要物理化學相關知識作為基礎,然而,從命題方向與課綱內容來看,地科確實遭到邊緣化。
李通藝表示,少子化現象加劇,以考試報名費作為經費來源的大考中心,因財務困難請不起地科研究員的處境可以諒解。然而,921大地震和莫拉克風災過後,透過教育善待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受到關注。李通藝呼籲政府不能袖手旁觀,應適時提撥經費協助大考中心。
立報 原始網頁
學者:學測地科 與教學脫節
【記者李承宇/台北報導】
甲仙地震,民眾爭睹「地震雲」,並忙著問:「與智利地震有沒有關係?」這些似是而非的觀念,讓學校地球科學教師搖頭。如果考試真的能領導教學,學者認為,台灣的升學考試並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地科專業知識。
台師大地科系教授李通藝在「科學素養、科學課程與評量」研討會上,直指大學學測地科考題和高中地科課教學脫節。
他分析今年學測自然科的地科試題,有一半題目不是從國中小就反覆在考的觀念,就是只要單純計算就能得到答案,「跟中學地科素養的養成,關係不是很大」。例如考日食發生當晚的月相,這是「從小學就開始考的題目」。
李通藝更指出,大考中心有物理、化學、生物科的研究員,就獨缺地科研究員,出題者多半是大學教授,但大考中心研究員的工作是調整、改善試題,李通藝認為學測地科題目不盡理想,可能與沒地科研究員有關。
大考中心不聘地科研究員的原因,是因經費實在拮据,還是因大學指考不考地科,所以「能省則省」?
李通藝的兒子現在念高二,他站在家長的立場,認為大考中心不能因為財務困難就不聘地科研究員,且政府也不應坐視大考中心因財務拮据而犧牲測驗品質。
羅東高中地科教師蘇敬怡也說出了第一線教師的心聲:「地科真的這麼不重要嗎?」理、化、生物科都有研究員分析試題、整理學生的迷思概念,讓身為地科教師的她深感無力。
【2010-03-15/聯合報/AA4版/教育】 原始網頁
2010/3/14
明天,我會不會就變成黑人了?
這三天去開科學素養的會,就很想提問:怎麼地科常被忽略了....
昨天,討論太熱烈,沒有對大考中心提問,
正想在今天的綜合座談提出,
then...李老師出現了,他說他會先提沒有地科研究員的事,
then我再呼應!
啊知,水果日報在會場!
很高興他們願意瞭解這事,也願意提出這事,
但,他們會怎麼寫?
我給了我的名字和校名,會不會明天變成黑名單上的人啊?????
又期待怕派受傷害啊~~~
昨天,討論太熱烈,沒有對大考中心提問,
正想在今天的綜合座談提出,
then...李老師出現了,他說他會先提沒有地科研究員的事,
then我再呼應!
啊知,水果日報在會場!
很高興他們願意瞭解這事,也願意提出這事,
但,他們會怎麼寫?
我給了我的名字和校名,會不會明天變成黑名單上的人啊?????
又期待怕派受傷害啊~~~
2010/3/12
把你玩到死的國文課
什麼是好老師?
跟你稱兄道弟的?滿堂嘻嘻笑笑?
讓學生害怕的、學生不喜歡的、堅持自己原則的
恐怕是更高深的境界吧
國文課是國立殯儀館的那萬年本?
然後講一堆死人說的話,叫你們全背起來?
朋友傳來了一則短片,是關於一位任職於輔大英文系、卻教國文的專任老師謝錦桂毓的紀錄片。十分鐘的精彩短片,看了好笑又感動。
我上大學以後再也沒遇過這麼可怕的老師,因為不討喜的老師會自動刪除在選課名單之外,除非必修不得已。
這位謝錦老師教的不只是國文,而是認識自己的基本思維,對於剛上大學的孩子來說,歷經六年的教科書填鴨,有多少人有餘力、有機會瞭解甚麼叫做思考?難怪片中這群孩子,面對謝錦連珠砲似提問,一個比一個害怕,甚至嚴厲質疑老師的教法。
在輔大任教三十三年,謝錦於2008年退休,學生幫他製作了一部紀錄短片。看著影片裡的謝錦,也給了正在水深火熱的我一帖苦藥,硬是被驚醒!
究竟這堂號稱史上最難的國文課,學生給了什麼樣的評價?看看影片就知道。
跟你稱兄道弟的?滿堂嘻嘻笑笑?
讓學生害怕的、學生不喜歡的、堅持自己原則的
恐怕是更高深的境界吧
國文課是國立殯儀館的那萬年本?
然後講一堆死人說的話,叫你們全背起來?
朋友傳來了一則短片,是關於一位任職於輔大英文系、卻教國文的專任老師謝錦桂毓的紀錄片。十分鐘的精彩短片,看了好笑又感動。
我上大學以後再也沒遇過這麼可怕的老師,因為不討喜的老師會自動刪除在選課名單之外,除非必修不得已。
這位謝錦老師教的不只是國文,而是認識自己的基本思維,對於剛上大學的孩子來說,歷經六年的教科書填鴨,有多少人有餘力、有機會瞭解甚麼叫做思考?難怪片中這群孩子,面對謝錦連珠砲似提問,一個比一個害怕,甚至嚴厲質疑老師的教法。
在輔大任教三十三年,謝錦於2008年退休,學生幫他製作了一部紀錄短片。看著影片裡的謝錦,也給了正在水深火熱的我一帖苦藥,硬是被驚醒!
究竟這堂號稱史上最難的國文課,學生給了什麼樣的評價?看看影片就知道。
2010/3/10
2010/3/8
100個即將消失的地方 100 Places To Remember
http://www.100places.com/
http://www.youtube.com/user/100PlacesToRemember#g/u
http://www.youtube.com/user/100PlacesToRemember#g/u
「正負2度」哪裡不對勁
作者: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2010.03.02
最近「正負2度C」電影發表引起不少討論, 部分人士建議應該當作基本教材全臺灣各學校放送; 本會仔細觀之, 發現該片除大量採用電視台的紀錄片外, 對氣候變遷問題避重就輕, 內容有不少錯誤; 僅適合茶餘飯後閒聊之用。 以下簡述發現的不對之處。
片名本身就可能引起誤會。 工業革命以來, 因為煤、石油等能源大量使用, 所排放的CO2遠超過自然的吸收速度, 迅速在大氣中累積: 溫室效應日益嚴重, 地表氣溫逐漸上升, 開始改變氣候。 多年來, 國際間氣候變遷的討論在如何減緩氣候改變至’地球生態可接受範圍’, 雖然對該如何才能達到仍有許多歧見, 至少多數國家已然同意增溫不應該超過攝氏2度。 沒有’負’的問題。
仍有機會減緩, 就應該認真面對。 2006年底英國史登爵士「氣候變遷的經濟」指出: 不起而行的損失比現在做要高出許多; 這一、二十年不做, 穩定氣候變遷在可接受範圍的機會就喪失! 所以不僅是臺灣可能受到的影響, 還應該正視臺灣多年錯誤的能源與產業政策。 可惜該電影沒有提及。
我們的責任, 不能推給下一代! 1997年討論出的京都議定書直到2005年才生效,因為大家都希望別人做, 自己不做。 除了史登爵士的報告外, 2007年跨政府氣候變遷研究小組(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 要穩定氣候在可接受範圍, 全球CO2排放應該在2020年前達最高峰, 以後必需持續下降。 氣候變遷的影響逐漸在各地出現, 緩和氣候變遷需要規劃、準備, 非一僦可及, 所有有能力的人都該設法、實踐; 是我們的責任, 不是「你們」或下一代(第五段, 4:50-5:14(註1) ; 第八段,6:04(註2) )的責任!
不當的誇耀「學術性」。 該片學者顧問Stephen Schneider, 擔任IPCC三個工作小組中第二個小組(WGII, 衝擊、適應與脆弱性)的主要撰寫人, 並非工作小組召集人。 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由高爾與IPCC這單位共同獲得(http://nobelprize.org), 由印度籍主席Rajendra Pachauri代表IPCC領獎。 Schneider教授有其學術地位, 但非該片製作所述的諾貝爾獎得主(第七段, 5:30)。 片中數度提及IPCC於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出版報告; 去年IPCC並未出任何報告(http://www.ipcc.ch), 應該指的是IPCC於2007年初的報告。
錯誤的「真相」。「臺灣人口密度世界第二高」是該片所提臺灣必需面對的幾大真相之一, 查國際人口資料就知並非如此(http://www.prb.org), 2009年中人口密度排名在臺灣前面的依序為: 摩納哥, 澳門, 新加坡, 香港, 巴林, 馬爾他, 孟加拉, 馬爾地夫, Channel Islands, 巴貝多, 巴勒斯坦等十一地; 超過一百萬人口的也有新加坡, 香港, 巴林, 孟加拉, 巴勒斯坦不只一處呀。 「臺灣土地侵蝕率每年2%」是該片所提另一真相; 依此推論, 五十年不到臺灣就會侵蝕殆盡, 那四百年歷史, 原住民更可追溯兩三千年又是怎麼回事?
科學上的錯誤: 第五段5:49, ‘如果北極冰融, 海平面上升…”, 應該是南極冰融非北極, 北極海的冰消失會影響太陽入射光由反射變吸收(註3) , 海平面高度不會改變 – 違反阿基米得原理。 第三段(4:10)述說氣候變遷的成因時, 二氧化碳、甲烷與氧化亞氮以相同尺度表示(0-1800ppb); 實際上三個氣體2005年大氣濃度分別為379ppm, 1.77ppm及319ppb, 只有甲烷的表示正確, 其他兩項錯誤。 該片若是教材, 老師該怎麼教?
重要訴求缺乏根據。 近兩年中央氣象局都因為預測降雨不準受高層責難; 氣象預報是根據過去的觀測、瞭解的理論來推測未來可能情境; 但無法像物理、化學等科學可以重複實驗以修正理論; 影響天氣變化的氣象參數太多: 氣壓、溫度、溼度、地形、海溫、風速、風向… 降水已經是最後的結果。 預測氣候改變如何影響降雨更加困難, 目前全球各國氣候模式尚無法正確估計可能的改變, 該片所述“臺灣氣溫上升攝氏一度, 降雨增加100%”, 實在過於武斷。(註4)
註1:』你們的未來, 你們的挑戰, 你們的使命, 你們在創造歷史”(check exact wording again)”
註2:』你們拿回生命的主導權”
註3:section 4; 4:09 “北極冰由反射變吸收, 一出一入相差200倍”?
註4:Other things not certain: 全球暖化難民排名梯次? 地質脆弱度全球前十名?
原始網站
貼文日期:2010.3.8
今天一早33個民間團體,到總統府前陳情,要求馬政府要正視地球暖化問題,同時也針對前陣子話題十足的「正負2度C」,提出一些錯誤更正!比方說,影片中提到北極冰融,海平面會上升,事實上應該是南極,還有台灣氣溫上升攝氏1度,降雨會增加百分之百,前環保聯盟會長、也是台大大氣系徐教授表示,是有科學家提出,但是結論並不是如此,影片中的說法似乎太過武斷。
抗議團體:「降能源稅!降所得稅!」
33個環保社團,齊聚凱達格蘭大道,要馬政府重視環保問題!抗議團體成員:「我們要平平安安長大。」
童言童語,卻道出環保危機!送給馬總統的一封信,寄件人點名媒體人陳文茜,主導拍攝的環保影片「正負2度C」,但環保聯盟卻指出,這影片似乎有問題。
片名「正負2度C」就是個誤會,為了減緩氣候變遷,不應該增溫超過攝氏2度,根本沒有負的問題,科學上的錯誤也有!「正負2度C」影片旁白:「最快10年後,北極融冰會完全消失,格陵蘭一旦融冰,也將帶動海平面上升。」
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冰的密度比水來的小,所以在水面下的體積,就是冰融掉的體積,在水上的冰融解,是不會使水的體積增加的。」
大氣系教授、也是環保盟前會長,更直接評論,有些結論太過武斷。徐光蓉:「是有科學家預估,氣溫上升1度的時候,台灣的降水極端的時候,就是大雨,突然來暴雨的時候,它增加會增加到100%,而不是所有的雨,加起來會增加100%。」
大錯一堆,小失誤也有,不過一同拍攝的團隊卻表示,一切都是依照專業學者提供,如果有錯,當然歡迎指正,但拍攝初衷,喚起全民關心全球暖化,沒變!
原始網頁
貼文日期:2010.3.8
最近「正負2度C」電影發表引起不少討論, 部分人士建議應該當作基本教材全臺灣各學校放送; 本會仔細觀之, 發現該片除大量採用電視台的紀錄片外, 對氣候變遷問題避重就輕, 內容有不少錯誤; 僅適合茶餘飯後閒聊之用。 以下簡述發現的不對之處。
片名本身就可能引起誤會。 工業革命以來, 因為煤、石油等能源大量使用, 所排放的CO2遠超過自然的吸收速度, 迅速在大氣中累積: 溫室效應日益嚴重, 地表氣溫逐漸上升, 開始改變氣候。 多年來, 國際間氣候變遷的討論在如何減緩氣候改變至’地球生態可接受範圍’, 雖然對該如何才能達到仍有許多歧見, 至少多數國家已然同意增溫不應該超過攝氏2度。 沒有’負’的問題。
仍有機會減緩, 就應該認真面對。 2006年底英國史登爵士「氣候變遷的經濟」指出: 不起而行的損失比現在做要高出許多; 這一、二十年不做, 穩定氣候變遷在可接受範圍的機會就喪失! 所以不僅是臺灣可能受到的影響, 還應該正視臺灣多年錯誤的能源與產業政策。 可惜該電影沒有提及。
我們的責任, 不能推給下一代! 1997年討論出的京都議定書直到2005年才生效,因為大家都希望別人做, 自己不做。 除了史登爵士的報告外, 2007年跨政府氣候變遷研究小組(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指出: 要穩定氣候在可接受範圍, 全球CO2排放應該在2020年前達最高峰, 以後必需持續下降。 氣候變遷的影響逐漸在各地出現, 緩和氣候變遷需要規劃、準備, 非一僦可及, 所有有能力的人都該設法、實踐; 是我們的責任, 不是「你們」或下一代(第五段, 4:50-5:14(註1) ; 第八段,6:04(註2) )的責任!
不當的誇耀「學術性」。 該片學者顧問Stephen Schneider, 擔任IPCC三個工作小組中第二個小組(WGII, 衝擊、適應與脆弱性)的主要撰寫人, 並非工作小組召集人。 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由高爾與IPCC這單位共同獲得(http://nobelprize.org), 由印度籍主席Rajendra Pachauri代表IPCC領獎。 Schneider教授有其學術地位, 但非該片製作所述的諾貝爾獎得主(第七段, 5:30)。 片中數度提及IPCC於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出版報告; 去年IPCC並未出任何報告(http://www.ipcc.ch), 應該指的是IPCC於2007年初的報告。
錯誤的「真相」。「臺灣人口密度世界第二高」是該片所提臺灣必需面對的幾大真相之一, 查國際人口資料就知並非如此(http://www.prb.org), 2009年中人口密度排名在臺灣前面的依序為: 摩納哥, 澳門, 新加坡, 香港, 巴林, 馬爾他, 孟加拉, 馬爾地夫, Channel Islands, 巴貝多, 巴勒斯坦等十一地; 超過一百萬人口的也有新加坡, 香港, 巴林, 孟加拉, 巴勒斯坦不只一處呀。 「臺灣土地侵蝕率每年2%」是該片所提另一真相; 依此推論, 五十年不到臺灣就會侵蝕殆盡, 那四百年歷史, 原住民更可追溯兩三千年又是怎麼回事?
科學上的錯誤: 第五段5:49, ‘如果北極冰融, 海平面上升…”, 應該是南極冰融非北極, 北極海的冰消失會影響太陽入射光由反射變吸收(註3) , 海平面高度不會改變 – 違反阿基米得原理。 第三段(4:10)述說氣候變遷的成因時, 二氧化碳、甲烷與氧化亞氮以相同尺度表示(0-1800ppb); 實際上三個氣體2005年大氣濃度分別為379ppm, 1.77ppm及319ppb, 只有甲烷的表示正確, 其他兩項錯誤。 該片若是教材, 老師該怎麼教?
重要訴求缺乏根據。 近兩年中央氣象局都因為預測降雨不準受高層責難; 氣象預報是根據過去的觀測、瞭解的理論來推測未來可能情境; 但無法像物理、化學等科學可以重複實驗以修正理論; 影響天氣變化的氣象參數太多: 氣壓、溫度、溼度、地形、海溫、風速、風向… 降水已經是最後的結果。 預測氣候改變如何影響降雨更加困難, 目前全球各國氣候模式尚無法正確估計可能的改變, 該片所述“臺灣氣溫上升攝氏一度, 降雨增加100%”, 實在過於武斷。(註4)
註1:』你們的未來, 你們的挑戰, 你們的使命, 你們在創造歷史”(check exact wording again)”
註2:』你們拿回生命的主導權”
註3:section 4; 4:09 “北極冰由反射變吸收, 一出一入相差200倍”?
註4:Other things not certain: 全球暖化難民排名梯次? 地質脆弱度全球前十名?
原始網站
貼文日期:2010.3.8
「升溫1度降雨倍增」 學者批誇張本文圖轉載Yahoo 奇摩新聞 2010年3月4日 08:44:43
今天一早33個民間團體,到總統府前陳情,要求馬政府要正視地球暖化問題,同時也針對前陣子話題十足的「正負2度C」,提出一些錯誤更正!比方說,影片中提到北極冰融,海平面會上升,事實上應該是南極,還有台灣氣溫上升攝氏1度,降雨會增加百分之百,前環保聯盟會長、也是台大大氣系徐教授表示,是有科學家提出,但是結論並不是如此,影片中的說法似乎太過武斷。
抗議團體:「降能源稅!降所得稅!」
33個環保社團,齊聚凱達格蘭大道,要馬政府重視環保問題!抗議團體成員:「我們要平平安安長大。」
童言童語,卻道出環保危機!送給馬總統的一封信,寄件人點名媒體人陳文茜,主導拍攝的環保影片「正負2度C」,但環保聯盟卻指出,這影片似乎有問題。
片名「正負2度C」就是個誤會,為了減緩氣候變遷,不應該增溫超過攝氏2度,根本沒有負的問題,科學上的錯誤也有!「正負2度C」影片旁白:「最快10年後,北極融冰會完全消失,格陵蘭一旦融冰,也將帶動海平面上升。」
台大大氣系教授徐光蓉:「冰的密度比水來的小,所以在水面下的體積,就是冰融掉的體積,在水上的冰融解,是不會使水的體積增加的。」
大氣系教授、也是環保盟前會長,更直接評論,有些結論太過武斷。徐光蓉:「是有科學家預估,氣溫上升1度的時候,台灣的降水極端的時候,就是大雨,突然來暴雨的時候,它增加會增加到100%,而不是所有的雨,加起來會增加100%。」
大錯一堆,小失誤也有,不過一同拍攝的團隊卻表示,一切都是依照專業學者提供,如果有錯,當然歡迎指正,但拍攝初衷,喚起全民關心全球暖化,沒變!
原始網頁
貼文日期:2010.3.8
2010/3/3
高一地科作業:閱讀心得 完成名單
名單資料至3月3日12:00截止
作業如果已經上傳,但不在名單上,請跟老師確認
作業最後截止時間:3月15日中午12:00
班級/姓名-標題<書名>投稿日期
101賴宜 -地科讀書心得<不願面對的真相>2010/2/22
101何庭維-地科報告<高度3858>2010/2/28
101高子珺-高度3858<高度3858>2010/2/28
101吳芷菱-「高度3858」讀書心得<高度3858>2010/3/1
101杜奐葳-高度3858<高度3858>2010/3/1
101林子安-高度3858心得<高度3858>2010/3/2
101陳玲萱-高度3858<高度3858>2010/3/2
班級/姓名-標題<書名>投稿日期
102李佳霖- 令人動容的3858 < 高度3858 > 2010/2/22
102張鈞涵- 鈞涵閱讀《台灣的特殊地景-北台灣》之心得 < 台灣的特殊地景:北台灣 > 2010/2/22
102張雅筑- 氣象博物館 < 台灣是座氣象博物館 > 2010/2/22
102陳怡靜- 依舊神秘的自然奇觀 < 神秘自然奇觀 > 2010/2/22
102余孟芩- 和星星做朋友 < 和星星做朋友:完全觀星手冊 > 2010/2/24
102呂敏禎- 星星的故事讀後心得 < 星星的故事 > 2010/2/24
102林以琇- 風 讀書心得 < 風:改造大地、生命與歷史的空氣流動 > 2010/2/24
102林琦方- 宇宙的生成 < 創世紀:宇宙的生成 > 2010/2/24
102林鈺茹- 尋找宇宙刻度的我 < 尋找地球刻度的人 > 2010/2/24
102莊雅茜- 雲‧天空裡的名字─讀書心得 < 雲‧天空裡的名字 > 2010/2/24
102黃郁蓁- 讀恐懼之邦心得 < 恐懼之邦 > 2010/2/24
102賴如音- 智慧海洋 < 群 > 2010/2/24
102沈培瑜- 星星戀曲 < 星星戀曲 > 2010/2/25 請帶書給老師審查
102邱芝蓉- 群讀後心得 < 群 > 2010/2/25
102林以婕- 我的閱讀心得 < 地球相簿:劇變的一百年 > 2010/2/26
102吳綾亞- 高度3858讀書心得 < 高度3858 > 2010/2/27
102陳苡佳- 曲奏樂音的神之花園 < 星空:諸神的花園 > 2010/2/27
102蕭妤任- 面對繁華城市的微小螞蟻們 < 高科技十萬個為什麼:宇宙 > 2010/2/27
102林彥妤- 古海荒漠閱讀心得。 < 古海荒漠 > 2010/2/28
102林雯毓- 看“海” < 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 > 2010/2/28
102林煒珺- 星星戀曲讀書心得 < 星星戀曲 > 2010/2/28 請帶書給老師審查
102林靖芬- 林靖芬閱讀「地球暖化怎麼辦?」之心得 < 地球暖化怎麼辦?:請看「京都議定書」的退燒妙方 > 2010/2/28
102荊明璇- 用孫維新的眼看世界 < 孫維新談天 > 2010/2/28
102張芷綺- 讀書心得 < 高度3858 > 2010/2/28
102張瑋珊-THE SUN < 你從來沒看過的太陽 > 2010/2/28
102陳鈺文-跟著月亮過日子讀書心得 < 跟著月亮過日子 > 2010/2/28
102曾維盈-不願面對的真相之讀後感 < 不願面對的真相 > 2010/2/28
102游濙檍- 與哈里遜尋找地球刻度 < 尋找地球刻度的人 > 2010/2/28
102黃詩涵-《追星族的天空奇緣》閱讀心得 < 追星族的天空奇緣 > 2010/2/28
102黃慶妮-就是那個光 < 追著極光跑:阿拉斯加費爾班克斯雪地風情 > 2010/2/28
102葉乃慈-高度3858 < 高度3858 > 2010/2/28
102廖心渝-尋找地球刻度的人心得 < 尋找地球刻度的人 > 2010/2/28
102廖憶華-廖憶華的讀書心得 < 星空:諸神的花園 > 2010/2/28
102劉又慈-<<不願面對的真相>>讀書心得寫作 < 不願面對的真相 > 2010/2/28
102簡佑穎-群-讀後感想 < 群 > 2010/2/28
102楊羽樺-不願面對的真相 < 不願面對的真相 > 2010/3/1
班級 姓名 標題 書名 投稿日期
107 薛景之 - 不願面對的真相 < 不願面對的真相 > 2010/2/22
107 陳乃慈 - 高度3858 < 高度3858 > 2010/2/23
107 黃憲騰 - 太陽風暴 < 太陽風暴 > 2010/2/23
107 林柏融 - 自然生態保護教育-地球科學 < 毛高文 > 2010/2/24 請帶書給老師審查
107 陳衍 - 圖解不可不知的天災地變 < 圖解不可不知的天災地變 > 2010/2/24
107 邱鉉証 - 台灣的特殊地景:北台灣 < 台灣的特殊地景:北台灣 > 2010/2/25
107 俞翰霖 - 閱讀地球科學課外書籍 < 火星未解之謎 > 2010/2/25
107 陳乙君 - 不願面對的真相 < 不願面對的真相 > 2010/2/25
107 楊文衍 - 不可思議自然之謎 < 不可思議自然之謎 > 2010/2/25
107 盧瑞晟 - 高度3858 < 高度3858 > 2010/2/25
107 劉璿志 - 高度3858心得 < 高度3858 > 2010/2/26
107 李奕嬋 - 地球相簿:劇變的一百年 < 地球相簿:劇變的一百年 > 2010/2/27
107 林以婕 - 變色的天空 < 變色的天空:大氣與氣候變遷的故事 > 2010/2/27
107 林芳婕 - 高度3858讀後感想 < 高度3858 > 2010/2/27
107 張辰蔚 - 讀書心得 < 圖解時間簡史 > 2010/2/27
107 游翔孟 - 黑洞旅遊指南:用最輕鬆的方式帶領你暢遊驚險萬分的黑洞 < 黑洞旅遊指南:用最輕鬆的方式帶領你暢遊驚險萬分的黑洞 > 2010/2/27
107 黃奕嘉 - 高度3858讀書心得 < 高度3858 > 2010/2/27
107 廖湘昀 - 圖解地球的奧秘 < 圖解地球的奧秘 > 2010/2/27
107 古士杰 - 不可思議的科學實驗室 < 不可思議的科學實驗室:地球科學篇 > 2010/2/28
107 李洋銨 - 板塊構造學說紀事 < 板塊構造學說紀事 > 2010/2/28
107 李雅晴 - 不願面對的真相 < 不願面對的真相 > 2010/2/28
107 張珮婕 - 高度3858 < 高度3858 > 2010/2/28
107 陳彥偉 - 不願面對的真相 < 不願面對的真相 > 2010/2/28
107 陳郁萍 - 第二次工業革命 < 從搖籃到搖籃: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 > 2010/2/28 請帶書給老師審查
107 游祥志 - 地科報告 < 是你,製造了天氣:全球暖化危機 > 2010/2/28
107 賴柏廷 - 火山爆發:地熱.熔岩.海島天堂 讀書心得 < 火山爆發:地熱.熔岩.海島天堂 > 2010/2/28
107 陳彥偉 - 不願面對的真相 < 不願面對的真相 > 2010/3/1
作業如果已經上傳,但不在名單上,請跟老師確認
作業最後截止時間:3月15日中午12:00
班級/姓名-標題<書名>投稿日期
101賴宜 -地科讀書心得<不願面對的真相>2010/2/22
101何庭維-地科報告<高度3858>2010/2/28
101高子珺-高度3858<高度3858>2010/2/28
101吳芷菱-「高度3858」讀書心得<高度3858>2010/3/1
101杜奐葳-高度3858<高度3858>2010/3/1
101林子安-高度3858心得<高度3858>2010/3/2
101陳玲萱-高度3858<高度3858>2010/3/2
班級/姓名-標題<書名>投稿日期
102李佳霖- 令人動容的3858 < 高度3858 > 2010/2/22
102張鈞涵- 鈞涵閱讀《台灣的特殊地景-北台灣》之心得 < 台灣的特殊地景:北台灣 > 2010/2/22
102張雅筑- 氣象博物館 < 台灣是座氣象博物館 > 2010/2/22
102陳怡靜- 依舊神秘的自然奇觀 < 神秘自然奇觀 > 2010/2/22
102余孟芩- 和星星做朋友 < 和星星做朋友:完全觀星手冊 > 2010/2/24
102呂敏禎- 星星的故事讀後心得 < 星星的故事 > 2010/2/24
102林以琇- 風 讀書心得 < 風:改造大地、生命與歷史的空氣流動 > 2010/2/24
102林琦方- 宇宙的生成 < 創世紀:宇宙的生成 > 2010/2/24
102林鈺茹- 尋找宇宙刻度的我 < 尋找地球刻度的人 > 2010/2/24
102莊雅茜- 雲‧天空裡的名字─讀書心得 < 雲‧天空裡的名字 > 2010/2/24
102黃郁蓁- 讀恐懼之邦心得 < 恐懼之邦 > 2010/2/24
102賴如音- 智慧海洋 < 群 > 2010/2/24
102沈培瑜- 星星戀曲 < 星星戀曲 > 2010/2/25 請帶書給老師審查
102邱芝蓉- 群讀後心得 < 群 > 2010/2/25
102林以婕- 我的閱讀心得 < 地球相簿:劇變的一百年 > 2010/2/26
102吳綾亞- 高度3858讀書心得 < 高度3858 > 2010/2/27
102陳苡佳- 曲奏樂音的神之花園 < 星空:諸神的花園 > 2010/2/27
102蕭妤任- 面對繁華城市的微小螞蟻們 < 高科技十萬個為什麼:宇宙 > 2010/2/27
102林彥妤- 古海荒漠閱讀心得。 < 古海荒漠 > 2010/2/28
102林雯毓- 看“海” < 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 > 2010/2/28
102林煒珺- 星星戀曲讀書心得 < 星星戀曲 > 2010/2/28 請帶書給老師審查
102林靖芬- 林靖芬閱讀「地球暖化怎麼辦?」之心得 < 地球暖化怎麼辦?:請看「京都議定書」的退燒妙方 > 2010/2/28
102荊明璇- 用孫維新的眼看世界 < 孫維新談天 > 2010/2/28
102張芷綺- 讀書心得 < 高度3858 > 2010/2/28
102張瑋珊-THE SUN < 你從來沒看過的太陽 > 2010/2/28
102陳鈺文-跟著月亮過日子讀書心得 < 跟著月亮過日子 > 2010/2/28
102曾維盈-不願面對的真相之讀後感 < 不願面對的真相 > 2010/2/28
102游濙檍- 與哈里遜尋找地球刻度 < 尋找地球刻度的人 > 2010/2/28
102黃詩涵-《追星族的天空奇緣》閱讀心得 < 追星族的天空奇緣 > 2010/2/28
102黃慶妮-就是那個光 < 追著極光跑:阿拉斯加費爾班克斯雪地風情 > 2010/2/28
102葉乃慈-高度3858 < 高度3858 > 2010/2/28
102廖心渝-尋找地球刻度的人心得 < 尋找地球刻度的人 > 2010/2/28
102廖憶華-廖憶華的讀書心得 < 星空:諸神的花園 > 2010/2/28
102劉又慈-<<不願面對的真相>>讀書心得寫作 < 不願面對的真相 > 2010/2/28
102簡佑穎-群-讀後感想 < 群 > 2010/2/28
102楊羽樺-不願面對的真相 < 不願面對的真相 > 2010/3/1
班級 姓名 標題 書名 投稿日期
107 薛景之 - 不願面對的真相 < 不願面對的真相 > 2010/2/22
107 陳乃慈 - 高度3858 < 高度3858 > 2010/2/23
107 黃憲騰 - 太陽風暴 < 太陽風暴 > 2010/2/23
107 林柏融 - 自然生態保護教育-地球科學 < 毛高文 > 2010/2/24 請帶書給老師審查
107 陳衍 - 圖解不可不知的天災地變 < 圖解不可不知的天災地變 > 2010/2/24
107 邱鉉証 - 台灣的特殊地景:北台灣 < 台灣的特殊地景:北台灣 > 2010/2/25
107 俞翰霖 - 閱讀地球科學課外書籍 < 火星未解之謎 > 2010/2/25
107 陳乙君 - 不願面對的真相 < 不願面對的真相 > 2010/2/25
107 楊文衍 - 不可思議自然之謎 < 不可思議自然之謎 > 2010/2/25
107 盧瑞晟 - 高度3858 < 高度3858 > 2010/2/25
107 劉璿志 - 高度3858心得 < 高度3858 > 2010/2/26
107 李奕嬋 - 地球相簿:劇變的一百年 < 地球相簿:劇變的一百年 > 2010/2/27
107 林以婕 - 變色的天空 < 變色的天空:大氣與氣候變遷的故事 > 2010/2/27
107 林芳婕 - 高度3858讀後感想 < 高度3858 > 2010/2/27
107 張辰蔚 - 讀書心得 < 圖解時間簡史 > 2010/2/27
107 游翔孟 - 黑洞旅遊指南:用最輕鬆的方式帶領你暢遊驚險萬分的黑洞 < 黑洞旅遊指南:用最輕鬆的方式帶領你暢遊驚險萬分的黑洞 > 2010/2/27
107 黃奕嘉 - 高度3858讀書心得 < 高度3858 > 2010/2/27
107 廖湘昀 - 圖解地球的奧秘 < 圖解地球的奧秘 > 2010/2/27
107 古士杰 - 不可思議的科學實驗室 < 不可思議的科學實驗室:地球科學篇 > 2010/2/28
107 李洋銨 - 板塊構造學說紀事 < 板塊構造學說紀事 > 2010/2/28
107 李雅晴 - 不願面對的真相 < 不願面對的真相 > 2010/2/28
107 張珮婕 - 高度3858 < 高度3858 > 2010/2/28
107 陳彥偉 - 不願面對的真相 < 不願面對的真相 > 2010/2/28
107 陳郁萍 - 第二次工業革命 < 從搖籃到搖籃: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 > 2010/2/28 請帶書給老師審查
107 游祥志 - 地科報告 < 是你,製造了天氣:全球暖化危機 > 2010/2/28
107 賴柏廷 - 火山爆發:地熱.熔岩.海島天堂 讀書心得 < 火山爆發:地熱.熔岩.海島天堂 > 2010/2/28
107 陳彥偉 - 不願面對的真相 < 不願面對的真相 > 2010/3/1
2010/3/1
[新聞]南極冰舌被撞斷 新冰山比北縣大
澳洲和法國科學家昨天(26日)指出,一座巨大冰山撞斷了南極冰河的一角,造成一塊巨冰崩離,這個新的冰山面積相當於歐洲小國盧森堡,比台北縣的面積還大一點。而目前這兩座冰山已經雙雙漂離南極海域。
南極雖然遙遠,但攸關地球生態的變化,科學家仍嚴密監控。根據澳洲和法國科學家指出,一塊從「羅斯冰棚」脫落的「B-9B冰山」,在本月12或13日撞斷上南極大陸的「梅爾茲冰舌」,造成一塊巨冰脫離,成為一塊新的冰山,它的面積2500平方公里,和盧森堡的面積差不多,約台灣面積的1/15。
澳洲冰河學家尼爾楊表示:「我們現今最關心的是,兩座冰山多久會離開,我們也關注它們飄向何方。」據了解,目前兩座冰山都已經漂離南極海域。
科學家表示,雖然這次的斷冰事件和暖化沒有直接關連,卻可能擾亂全世界的洋流和氣候型態,長期而言,,可能會使北大西洋的冬天更加寒冷。(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何中、許乃文)
編譯莊蕙嘉/美聯社雪梨26日電
澳洲和法國科學家26日指出,一座巨大冰山撞擊南極冰河後,造成一塊巨冰崩離,面積相當於歐洲小國盧森堡,兩座冰山已經一齊漂離南極海域,可能影響海洋生態,造成海中含氧量降低,長期而言將影響氣候,使北大西洋冬天更為寒冷。
澳洲南極部冰川學家楊恩表示,這座97公里長、編號B9B的冰山,本月12日或13日時撞到默茨(Mertz)冰舌後,造成冰舌一塊巨冰崩落,形成一座長78公里,寬39公里,面積約2,500平方公里的冰山,和盧森堡國土面積2,586平方公里差不多,約為台灣的15分之1,比台北縣稍大。B9B撞擊冰舌後亦有損傷,它的大小和新冰山相當。兩座冰山各重8600億噸和7000億噸。
冰舌是冰河的冰沿地表或冰面向雪線以下緩慢移動而形成,是冰河或冰川的延伸部分。默茨冰舌是長約160公里的浮冰,這次被B9B冰山碰撞而崩離的冰山,長度幾達冰舌之半。
該座新冰山的體積相當於全球年用水量的五分之一,科學家擔心,接二連三的冰山崩落,漂流到無冰海域,可能影響洋流,密度高的低溫海水生成速度減緩,導致海水含氧量降低,海域生態改變。德國海洋學家霍普馬說:「全球海洋有些區域可能會缺氧,絕大多數的生物都活不了。」
科學家說,這些影響可能數十年後才會顯現。不過,科學家也藉由這次事件,首次觀察到冰山撞擊的完整且詳細過程。
近三個月內,南極至少發生四次大規模冰山崩落。去年11月12日,澳洲南極部亦在東南方麥夸利島附近發現兩座大冰山,其中一座約是北京鳥巢體育場的兩倍大。同月23日,逾百座南極冰山朝紐西蘭南島漂移,為該國外海1931年以來首次發現冰山,紐國政府發布沿海航運警報。
去年12月9日,科學家又在澳洲南部外海發現另一座大冰山,面積幾乎是香港島的兩倍。
圖說:衛星照片顯示,一座冰山(下)本月12或13日撞到默茨冰舌(上),後者斷裂成一座78公里長的巨大冰山,面積和盧森堡差不多。(美聯社)
【2010/02/27 聯合報】
南極雖然遙遠,但攸關地球生態的變化,科學家仍嚴密監控。根據澳洲和法國科學家指出,一塊從「羅斯冰棚」脫落的「B-9B冰山」,在本月12或13日撞斷上南極大陸的「梅爾茲冰舌」,造成一塊巨冰脫離,成為一塊新的冰山,它的面積2500平方公里,和盧森堡的面積差不多,約台灣面積的1/15。
澳洲冰河學家尼爾楊表示:「我們現今最關心的是,兩座冰山多久會離開,我們也關注它們飄向何方。」據了解,目前兩座冰山都已經漂離南極海域。
科學家表示,雖然這次的斷冰事件和暖化沒有直接關連,卻可能擾亂全世界的洋流和氣候型態,長期而言,,可能會使北大西洋的冬天更加寒冷。(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何中、許乃文)
南極冰舌撞斷→新冰山比盧森堡大
編譯莊蕙嘉/美聯社雪梨26日電
澳洲和法國科學家26日指出,一座巨大冰山撞擊南極冰河後,造成一塊巨冰崩離,面積相當於歐洲小國盧森堡,兩座冰山已經一齊漂離南極海域,可能影響海洋生態,造成海中含氧量降低,長期而言將影響氣候,使北大西洋冬天更為寒冷。
澳洲南極部冰川學家楊恩表示,這座97公里長、編號B9B的冰山,本月12日或13日時撞到默茨(Mertz)冰舌後,造成冰舌一塊巨冰崩落,形成一座長78公里,寬39公里,面積約2,500平方公里的冰山,和盧森堡國土面積2,586平方公里差不多,約為台灣的15分之1,比台北縣稍大。B9B撞擊冰舌後亦有損傷,它的大小和新冰山相當。兩座冰山各重8600億噸和7000億噸。
冰舌是冰河的冰沿地表或冰面向雪線以下緩慢移動而形成,是冰河或冰川的延伸部分。默茨冰舌是長約160公里的浮冰,這次被B9B冰山碰撞而崩離的冰山,長度幾達冰舌之半。
該座新冰山的體積相當於全球年用水量的五分之一,科學家擔心,接二連三的冰山崩落,漂流到無冰海域,可能影響洋流,密度高的低溫海水生成速度減緩,導致海水含氧量降低,海域生態改變。德國海洋學家霍普馬說:「全球海洋有些區域可能會缺氧,絕大多數的生物都活不了。」
科學家說,這些影響可能數十年後才會顯現。不過,科學家也藉由這次事件,首次觀察到冰山撞擊的完整且詳細過程。
近三個月內,南極至少發生四次大規模冰山崩落。去年11月12日,澳洲南極部亦在東南方麥夸利島附近發現兩座大冰山,其中一座約是北京鳥巢體育場的兩倍大。同月23日,逾百座南極冰山朝紐西蘭南島漂移,為該國外海1931年以來首次發現冰山,紐國政府發布沿海航運警報。
去年12月9日,科學家又在澳洲南部外海發現另一座大冰山,面積幾乎是香港島的兩倍。
圖說:衛星照片顯示,一座冰山(下)本月12或13日撞到默茨冰舌(上),後者斷裂成一座78公里長的巨大冰山,面積和盧森堡差不多。(美聯社)
【2010/02/27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