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習時間:民國100年1月8~9日(星期六日)
研習地點:羅東高中生活科技館3F工藝教室
免收報名費
報名時間:即日起~民國99年12月29日放學截止
詳係內容請洽地科老師或教務處設備組
2010/12/28
2010/11/29
王品集團董事長 戴勝益:我為何斷絕孩子的退路
作者:李翠卿
出處:親子天下
育有一兒一女的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跟一般的企業家老爸很不一樣。
其他企業家無不處心積慮安排子女在家族企業接班,但戴勝益卻完全不做此想。
王品是全台最大餐飲連鎖集團,除了王品牛排以外,旗下事業體還包括陶板屋、夏慕尼、西堤牛排、原燒、聚北海道昆布鍋等 多個品牌,兩岸店數逾百家,年營業額高達五十多億。
但是,戴勝益卻堅決不讓子女進入他的餐飲王國,不要說是「接班」了,連去任何一個事業體「上班」都不行。
他不只擋了他們的「前途」,甚至還斷了他們的「財路」。明年王品股票即將掛牌上市,戴勝益瀟灑宣布要捐出個人八○%的財產做公益,只各留五%給兒女,而且還設下三十五歲才能動用的限制條款。
他並不打算讓王品變成一個家族企業;他的孩子,只是「戴勝益的兒子女兒」,絕對不會是「王品集團的少東、公主」。
王品這座江山是他自己白手起家打下來的,如果孩子們也想要一座大好江山,那麼,不好意思,請自己努力。
Q你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父親?教養哲學是什麼?
A我很民主,對小孩幾乎是寬容到極點,對我來說 ,小孩子只要不犯法,做什麼都可以。
我的教養觀跟一般家長不大一樣。很多家長逼著小孩補習、做功課、學很多才藝,但我觀察,很多家長要孩子學東西,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小時候的遺憾;而很多被硬逼著學這學那的小孩,長大以後的表現反而比較平庸。為什麼呢?因為他忙著應付父母的期望,根本沒有空閒去發掘自己真正的興趣。
我的小孩一開始都沒學才藝,我也不讓他們補習,等到他們發現自己的興趣時,他會自己來說。像我女兒是在小五那年,才跑來跟我說她想學鋼琴、長笛;我兒子則是在高中時,發覺自己對電腦很有興趣,才開始不斷深入鑽研。我對孩子的課業只有一個要求:只要能夠如期畢業就好,不管排第幾名,我都可以接受。
上課,真的是最重要的事嗎?我小學六年都拿全勤獎,這張獎 狀就像是「貞節牌坊」一樣,為了得到它,你就不能隨便「改嫁」。於是在小學六年中,我錯過了太多重要的事:三年級時,我小阿姨結婚,我沒參加;我阿公、阿嬤過世,我沒去送;我家附近做醮,那是六十年一次的大拜拜,可以想像那是多麼熱鬧的場面,但我也未能恭逢其盛……這些事後回想會讓人遺憾萬分的事,六年來大概有十幾件,而我卻為了那一紙無聊的「貞節牌坊」,全都錯過了,這值得嗎?
所以我很鼓勵小孩請假,只要家裡有需要家族成員參與的事:旅遊、聚餐……沒問題,儘量請假;就連公司開股東會,他們也可以請假旁聽;甚至只要他們感覺今天很想去爬爬山,也可以請假。他們兩個在班上功課沒拿第一名,但請假次數都是第一名,請到最後,老師還打電話問我:「戴先生,你是存心跟學校作對 嗎?」其實我不是要跟學校作對,只是覺得應該要把時間花在真正有價值的地方。
我公司現在也是這樣辦,公司員工只要有重要事情,什麼老婆生孩子、小孩畢業典禮、母姊會,都可以優先請假,人生的關鍵時刻,絕不可缺席。
Q你有刻意幫子女規劃或引導他們未來的生涯嗎?
A我給他們的刻意規劃就是:徹底斷絕他們的後路。早在十幾年前,王品就訂下了「非親條款」,所有幹部的親人都不得進王品工作。我連他們去王品旗下事業打工都不准。拜託!哪個店長敢使喚董事長的兒女啊?那打工有什麼意義?還壞了店裡的規矩。
前不久,我又決定把八○%的個人財產捐出去做公益,僅留給他們各五%,而且要到三十五歲以後才能動用。這下徹底斷絕了他們繼承家產的退路,這樣才能逼出他們的潛力 !不然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橫豎有靠山,不用努力也不用掙扎,甚至不用去「想像」自己以後要做什麼,反正只要回去當王品的繼承人,坐著吃、躺著吃,甚至當植物人都可以活下去,幹嘛還奮鬥?
Q你這種「斷絕小孩後路」的做法,跟你個人的人生經驗有關係嗎?
A我先講一個故事。我小時候家裡養了一隻雞,但我媽從不餵牠,每天早上把牠從雞舍放出來,牠就「咯咯咯」叫著、抖擻羽毛跑到後山去覓食。因為運動足夠,牠的肌肉結實、雞冠鮮紅、羽毛有光澤。後來,我媽把這隻雞關進穀倉,從此那隻雞每天只要吃飽睡、睡飽吃就好,但是牠反而變得垂頭喪氣,不再活蹦亂跳,沒多久就生病死了。
你覺得,小孩做穀倉雞,還是做放山雞好?如果小孩變成穀倉雞,那不是小孩的錯,是父母的錯。
我幼時家 裡很窮,但國中以後,我爸的製帽事業逐漸上軌道,家境變得很好,偏偏我爸又沒「斷絕我的後路」,於是我從一隻放山雞,變成穀倉雞。我念台大中文,中文系的學生出路比較窄,班上同學都很有危機意識,為了前途轉系、輔修什麼的,只有我一路混到底。反正我畢業後有三勝製帽可以待啊,怕什麼?我一直到三十九歲孑然一身離開家族企業,另起爐灶創業,才開始發揮自己的潛力,積極求生存,從穀倉雞又變成野外的放山雞。雖然已經是一隻「老雞」,但那時候我才真正充滿企圖心。
我之前也掙扎過,要不要捨棄家業自立門戶,後來想到洛夫的詩:「如果你迷戀厚實的屋頂,就會失去浩瀚的繁星。」
而我,不想要失去浩瀚的繁星。
我的體會是:一定要讓小孩走投無路,他們才會闖出屬於他們的生存之 道。每次看到媒體上企業後代跑趴、泡夜店、玩名牌的新聞,我都很不以為然。我覺得這是未富先貴,這種光鮮亮麗的日子過慣了,以後怎麼可能任勞任怨、苦幹實幹?我不要我的小孩不知人間疾苦,而要讓小孩知道人間疾苦的方法,就是先讓他們過得很疾苦。
Q你怎麼讓他們「了解人間疾苦」?
A我有很多朋友都把小孩送去念私立的貴族學校,由司機開著黑頭大轎車接送上下課,同學的爸媽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但我的孩子國中以前,都念最普通的公立學校。我女兒國中時,坐她附近的同學,有爸爸當水電工的、媽媽在菜市場賣滷味的,也有同學下課後必須去打工貼補家用。我要我小孩接觸的社會是庶民社會,而不是上流社會,我希望他們了解,那才是大多數人真實的人生。
我對孩子很寬容,很少給 他們訂規矩,但我不會讓他們過得太舒服。我兒子女兒一直到高中,每個月零用錢都只有一千塊,他們如果遭遇什麼困難,通常我也是袖手旁觀。我兒子以前曾跟同學集資了一千美元,想在網路上買電腦,賣方遠在印度。我心想,這八九不離十是個騙局,但我沒說破,眼睜睜看他把錢匯出去被騙,之後也沒幫他善後,他就自己變賣身邊的東西籌錢還給同學。我就是要讓他經歷過慘痛的教訓,他才會知道什麼叫做「陷阱」,這是一門寶貴的功課。
他們兄妹倆出國念書,我事先都沒協助他們申請學校、安排住所;我唯一做的事情就是送他們去機場,給他們一張「留學生活須知」,之後就讓他們「自生自滅」。我女兒到了紐約以後,自己查資料,跟七所學校交涉,爭取面試機會。雖然英文不太通,但憑著筆談、口談、比手 畫腳,竟也讓她弄到一所學校念。解決問題本來就是一種學習,若我什麼都幫他們弄好,甚至還親自帶他們過去,那他們要學什麼?
我告訴他們,出國讀書的目的有四項:文憑、語言、國際觀,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我不要求他們念什麼名校,只要是教育部承認的學校就好,功課也只要「能畢業」就好,所以,我叫他們不要整天待在圖書館,要擴大視野,多體驗文化、多結交形形色色的朋友,深入當地人的家庭這些都比功課還要重要。
Q你的孩子遇到困難,難道都不會跟你求救嗎?
A我很少幫他們收拾殘局,他們早已「習慣」,所以很少求救,因為求救也不大有用。我兒子當兵時在官田新兵訓練營服役,除了要煮飯、整理靶場,晚上還要站衛兵,很操。他常傳簡訊跟我訴苦,說幾乎沒有時間睡覺, 累得快瘋掉,「爸爸不是很有辦法嗎?怎麼不想辦法讓我調單位?」
我一直都不理他,只是勉勵他要忍耐、這是濃縮的學習,直到他退伍前三個月,我才去找他的指揮官。指揮官一看到我的名片,肅然起敬問我:「有何貴幹?」我說:「貴幹是沒有啦,只是聽說我兒子快被你操死了。我是來感謝你的,當兵就是要操才好,如果你這裡很涼,我就想盡辦法把他調走了。」
當天晚上,指揮官找來官田地區的鄉紳辦桌歡迎我。之後就把我兒子調到軍官室修電腦,不用戴鋼盔、打綁腿,還有自己的寢室,讓他最後的當兵生活過得比較爽,不過也只剩三個月了。
我之所以退伍前三個月才去「關說」,是為了讓兒子覺得,這個老爸其實有在關心他,既然「訓練效果」已經達到了,我也不好做得太「趕盡殺絕」啊,哈哈 哈。
Q你覺得你的孩子跟一般養尊處優的企業二代有何不同?
A他們真的比較有憂患意識,我兒子早在高中時,就已經開始用一種「如喪考妣」的態度來摸索自己的人生。爸爸這樣「無情無義」,以後真的要靠自己欸,不緊張點怎麼行?他對電腦很有興趣,高中畢業時,就辛辛苦苦去考了一張 CCIE(Cisco Certified Internetwork Expert)證照。這張證照很難考,他年僅十九歲就考上,是考上這張證照最年輕的華人。我問他:「你考這張證照幹嘛?」他回答:「啊你都斷我後路了,我要自己想辦法啊!」
我兒子女兒現在在紐約讀書,每一次我去看他們,他們都跟我講很多未來想做的計畫。他們這麼有想法,都是因為我斷他們後路,他們得自力救濟啊。
他們對物質缺乏的容忍度也比較高。我去年寒假去紐約看他們,我女兒還是拎著她在逢甲夜市買的、一只不到台幣五百元的大包包。她敢在紐約這個時尚大都會,這麼理直氣壯、毫不自卑的拿著這個夜市包包,有這種精神,我以她為榮。
我兒子跟他女朋友在紐約登記結婚,連捧花都自己紮。因為美國新娘捧花很貴,一束要一百五十美元,自己做成本才七十幾元。登記當天,我看其他人都 穿著豪華的燕尾服,只有他穿著一件四十美元的H&M西裝,裡頭搭一件圓領的素色上衣。因為沒有領帶,他拿了一支麥克筆現場在衣服上「畫」了條領帶,旁觀者看了都用力幫他鼓掌,我也覺得我這兒子真有創意!這個婚禮,保證他一生難忘。
今年寒假他們回來,我把他們叫過來,宣布我的財產處置計畫。他們其實可以跟我「張」(台語,耍賴)一下,或至少討價還價、看可不可以提高比例,畢竟法律上他們本來可以各得我一半財產,但他們都不假思索就答應了。
因為他們知道,我是愛他們才這麼做的。他們明白,爸爸不給他們財富、不讓他們進公司,都是為他們好。
畢竟,要有血有汗有淚的人生,才是精采的真人生啊!
戴勝益給兒女的「留學須知」
(1) 順利完成學業拿到文憑(成績毋需太好,不能整天待在圖書館)。
(2) 英文要學到非常好,說、聽、寫自如(CNN懂 90%以上)。
(3) 交很多外國朋友(各行業各年齡層均有)。
(4) 遊遍全美國各州、各大城、各景點。
(5) 看遍 N.Y. 的所有歌劇、舞台劇、電影、博物館、美術館。
(6) 每日步行10,000步以上,養成每日運動的習慣。
(7) 在「安全保障」與「固定預算費用」下,極力擴大見聞與視野,千萬不要儲蓄。
(8) 深入當地一般人的生活領域。
(9) 開始練習理財,培養「讓每分錢發揮最大效益的本事」。
(10) 培育第一流的公關技巧(讓大家願意接受你、信賴你、協助你)。
(11) 需熟讀《Taiwan Today 》,以及寄去的經濟資訊剪報,不能與台灣的經濟圈脫節。
(12) 四年內務必完成以上事項,回台創業。
出處:親子天下
育有一兒一女的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跟一般的企業家老爸很不一樣。
其他企業家無不處心積慮安排子女在家族企業接班,但戴勝益卻完全不做此想。
王品是全台最大餐飲連鎖集團,除了王品牛排以外,旗下事業體還包括陶板屋、夏慕尼、西堤牛排、原燒、聚北海道昆布鍋等 多個品牌,兩岸店數逾百家,年營業額高達五十多億。
但是,戴勝益卻堅決不讓子女進入他的餐飲王國,不要說是「接班」了,連去任何一個事業體「上班」都不行。
他不只擋了他們的「前途」,甚至還斷了他們的「財路」。明年王品股票即將掛牌上市,戴勝益瀟灑宣布要捐出個人八○%的財產做公益,只各留五%給兒女,而且還設下三十五歲才能動用的限制條款。
他並不打算讓王品變成一個家族企業;他的孩子,只是「戴勝益的兒子女兒」,絕對不會是「王品集團的少東、公主」。
王品這座江山是他自己白手起家打下來的,如果孩子們也想要一座大好江山,那麼,不好意思,請自己努力。
Q你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父親?教養哲學是什麼?
A我很民主,對小孩幾乎是寬容到極點,對我來說 ,小孩子只要不犯法,做什麼都可以。
我的教養觀跟一般家長不大一樣。很多家長逼著小孩補習、做功課、學很多才藝,但我觀察,很多家長要孩子學東西,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小時候的遺憾;而很多被硬逼著學這學那的小孩,長大以後的表現反而比較平庸。為什麼呢?因為他忙著應付父母的期望,根本沒有空閒去發掘自己真正的興趣。
我的小孩一開始都沒學才藝,我也不讓他們補習,等到他們發現自己的興趣時,他會自己來說。像我女兒是在小五那年,才跑來跟我說她想學鋼琴、長笛;我兒子則是在高中時,發覺自己對電腦很有興趣,才開始不斷深入鑽研。我對孩子的課業只有一個要求:只要能夠如期畢業就好,不管排第幾名,我都可以接受。
上課,真的是最重要的事嗎?我小學六年都拿全勤獎,這張獎 狀就像是「貞節牌坊」一樣,為了得到它,你就不能隨便「改嫁」。於是在小學六年中,我錯過了太多重要的事:三年級時,我小阿姨結婚,我沒參加;我阿公、阿嬤過世,我沒去送;我家附近做醮,那是六十年一次的大拜拜,可以想像那是多麼熱鬧的場面,但我也未能恭逢其盛……這些事後回想會讓人遺憾萬分的事,六年來大概有十幾件,而我卻為了那一紙無聊的「貞節牌坊」,全都錯過了,這值得嗎?
所以我很鼓勵小孩請假,只要家裡有需要家族成員參與的事:旅遊、聚餐……沒問題,儘量請假;就連公司開股東會,他們也可以請假旁聽;甚至只要他們感覺今天很想去爬爬山,也可以請假。他們兩個在班上功課沒拿第一名,但請假次數都是第一名,請到最後,老師還打電話問我:「戴先生,你是存心跟學校作對 嗎?」其實我不是要跟學校作對,只是覺得應該要把時間花在真正有價值的地方。
我公司現在也是這樣辦,公司員工只要有重要事情,什麼老婆生孩子、小孩畢業典禮、母姊會,都可以優先請假,人生的關鍵時刻,絕不可缺席。
Q你有刻意幫子女規劃或引導他們未來的生涯嗎?
A我給他們的刻意規劃就是:徹底斷絕他們的後路。早在十幾年前,王品就訂下了「非親條款」,所有幹部的親人都不得進王品工作。我連他們去王品旗下事業打工都不准。拜託!哪個店長敢使喚董事長的兒女啊?那打工有什麼意義?還壞了店裡的規矩。
前不久,我又決定把八○%的個人財產捐出去做公益,僅留給他們各五%,而且要到三十五歲以後才能動用。這下徹底斷絕了他們繼承家產的退路,這樣才能逼出他們的潛力 !不然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橫豎有靠山,不用努力也不用掙扎,甚至不用去「想像」自己以後要做什麼,反正只要回去當王品的繼承人,坐著吃、躺著吃,甚至當植物人都可以活下去,幹嘛還奮鬥?
Q你這種「斷絕小孩後路」的做法,跟你個人的人生經驗有關係嗎?
A我先講一個故事。我小時候家裡養了一隻雞,但我媽從不餵牠,每天早上把牠從雞舍放出來,牠就「咯咯咯」叫著、抖擻羽毛跑到後山去覓食。因為運動足夠,牠的肌肉結實、雞冠鮮紅、羽毛有光澤。後來,我媽把這隻雞關進穀倉,從此那隻雞每天只要吃飽睡、睡飽吃就好,但是牠反而變得垂頭喪氣,不再活蹦亂跳,沒多久就生病死了。
你覺得,小孩做穀倉雞,還是做放山雞好?如果小孩變成穀倉雞,那不是小孩的錯,是父母的錯。
我幼時家 裡很窮,但國中以後,我爸的製帽事業逐漸上軌道,家境變得很好,偏偏我爸又沒「斷絕我的後路」,於是我從一隻放山雞,變成穀倉雞。我念台大中文,中文系的學生出路比較窄,班上同學都很有危機意識,為了前途轉系、輔修什麼的,只有我一路混到底。反正我畢業後有三勝製帽可以待啊,怕什麼?我一直到三十九歲孑然一身離開家族企業,另起爐灶創業,才開始發揮自己的潛力,積極求生存,從穀倉雞又變成野外的放山雞。雖然已經是一隻「老雞」,但那時候我才真正充滿企圖心。
我之前也掙扎過,要不要捨棄家業自立門戶,後來想到洛夫的詩:「如果你迷戀厚實的屋頂,就會失去浩瀚的繁星。」
而我,不想要失去浩瀚的繁星。
我的體會是:一定要讓小孩走投無路,他們才會闖出屬於他們的生存之 道。每次看到媒體上企業後代跑趴、泡夜店、玩名牌的新聞,我都很不以為然。我覺得這是未富先貴,這種光鮮亮麗的日子過慣了,以後怎麼可能任勞任怨、苦幹實幹?我不要我的小孩不知人間疾苦,而要讓小孩知道人間疾苦的方法,就是先讓他們過得很疾苦。
Q你怎麼讓他們「了解人間疾苦」?
A我有很多朋友都把小孩送去念私立的貴族學校,由司機開著黑頭大轎車接送上下課,同學的爸媽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但我的孩子國中以前,都念最普通的公立學校。我女兒國中時,坐她附近的同學,有爸爸當水電工的、媽媽在菜市場賣滷味的,也有同學下課後必須去打工貼補家用。我要我小孩接觸的社會是庶民社會,而不是上流社會,我希望他們了解,那才是大多數人真實的人生。
我對孩子很寬容,很少給 他們訂規矩,但我不會讓他們過得太舒服。我兒子女兒一直到高中,每個月零用錢都只有一千塊,他們如果遭遇什麼困難,通常我也是袖手旁觀。我兒子以前曾跟同學集資了一千美元,想在網路上買電腦,賣方遠在印度。我心想,這八九不離十是個騙局,但我沒說破,眼睜睜看他把錢匯出去被騙,之後也沒幫他善後,他就自己變賣身邊的東西籌錢還給同學。我就是要讓他經歷過慘痛的教訓,他才會知道什麼叫做「陷阱」,這是一門寶貴的功課。
他們兄妹倆出國念書,我事先都沒協助他們申請學校、安排住所;我唯一做的事情就是送他們去機場,給他們一張「留學生活須知」,之後就讓他們「自生自滅」。我女兒到了紐約以後,自己查資料,跟七所學校交涉,爭取面試機會。雖然英文不太通,但憑著筆談、口談、比手 畫腳,竟也讓她弄到一所學校念。解決問題本來就是一種學習,若我什麼都幫他們弄好,甚至還親自帶他們過去,那他們要學什麼?
我告訴他們,出國讀書的目的有四項:文憑、語言、國際觀,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我不要求他們念什麼名校,只要是教育部承認的學校就好,功課也只要「能畢業」就好,所以,我叫他們不要整天待在圖書館,要擴大視野,多體驗文化、多結交形形色色的朋友,深入當地人的家庭這些都比功課還要重要。
Q你的孩子遇到困難,難道都不會跟你求救嗎?
A我很少幫他們收拾殘局,他們早已「習慣」,所以很少求救,因為求救也不大有用。我兒子當兵時在官田新兵訓練營服役,除了要煮飯、整理靶場,晚上還要站衛兵,很操。他常傳簡訊跟我訴苦,說幾乎沒有時間睡覺, 累得快瘋掉,「爸爸不是很有辦法嗎?怎麼不想辦法讓我調單位?」
我一直都不理他,只是勉勵他要忍耐、這是濃縮的學習,直到他退伍前三個月,我才去找他的指揮官。指揮官一看到我的名片,肅然起敬問我:「有何貴幹?」我說:「貴幹是沒有啦,只是聽說我兒子快被你操死了。我是來感謝你的,當兵就是要操才好,如果你這裡很涼,我就想盡辦法把他調走了。」
當天晚上,指揮官找來官田地區的鄉紳辦桌歡迎我。之後就把我兒子調到軍官室修電腦,不用戴鋼盔、打綁腿,還有自己的寢室,讓他最後的當兵生活過得比較爽,不過也只剩三個月了。
我之所以退伍前三個月才去「關說」,是為了讓兒子覺得,這個老爸其實有在關心他,既然「訓練效果」已經達到了,我也不好做得太「趕盡殺絕」啊,哈哈 哈。
Q你覺得你的孩子跟一般養尊處優的企業二代有何不同?
A他們真的比較有憂患意識,我兒子早在高中時,就已經開始用一種「如喪考妣」的態度來摸索自己的人生。爸爸這樣「無情無義」,以後真的要靠自己欸,不緊張點怎麼行?他對電腦很有興趣,高中畢業時,就辛辛苦苦去考了一張 CCIE(Cisco Certified Internetwork Expert)證照。這張證照很難考,他年僅十九歲就考上,是考上這張證照最年輕的華人。我問他:「你考這張證照幹嘛?」他回答:「啊你都斷我後路了,我要自己想辦法啊!」
我兒子女兒現在在紐約讀書,每一次我去看他們,他們都跟我講很多未來想做的計畫。他們這麼有想法,都是因為我斷他們後路,他們得自力救濟啊。
他們對物質缺乏的容忍度也比較高。我去年寒假去紐約看他們,我女兒還是拎著她在逢甲夜市買的、一只不到台幣五百元的大包包。她敢在紐約這個時尚大都會,這麼理直氣壯、毫不自卑的拿著這個夜市包包,有這種精神,我以她為榮。
我兒子跟他女朋友在紐約登記結婚,連捧花都自己紮。因為美國新娘捧花很貴,一束要一百五十美元,自己做成本才七十幾元。登記當天,我看其他人都 穿著豪華的燕尾服,只有他穿著一件四十美元的H&M西裝,裡頭搭一件圓領的素色上衣。因為沒有領帶,他拿了一支麥克筆現場在衣服上「畫」了條領帶,旁觀者看了都用力幫他鼓掌,我也覺得我這兒子真有創意!這個婚禮,保證他一生難忘。
今年寒假他們回來,我把他們叫過來,宣布我的財產處置計畫。他們其實可以跟我「張」(台語,耍賴)一下,或至少討價還價、看可不可以提高比例,畢竟法律上他們本來可以各得我一半財產,但他們都不假思索就答應了。
因為他們知道,我是愛他們才這麼做的。他們明白,爸爸不給他們財富、不讓他們進公司,都是為他們好。
畢竟,要有血有汗有淚的人生,才是精采的真人生啊!
戴勝益給兒女的「留學須知」
(1) 順利完成學業拿到文憑(成績毋需太好,不能整天待在圖書館)。
(2) 英文要學到非常好,說、聽、寫自如(CNN懂 90%以上)。
(3) 交很多外國朋友(各行業各年齡層均有)。
(4) 遊遍全美國各州、各大城、各景點。
(5) 看遍 N.Y. 的所有歌劇、舞台劇、電影、博物館、美術館。
(6) 每日步行10,000步以上,養成每日運動的習慣。
(7) 在「安全保障」與「固定預算費用」下,極力擴大見聞與視野,千萬不要儲蓄。
(8) 深入當地一般人的生活領域。
(9) 開始練習理財,培養「讓每分錢發揮最大效益的本事」。
(10) 培育第一流的公關技巧(讓大家願意接受你、信賴你、協助你)。
(11) 需熟讀《Taiwan Today 》,以及寄去的經濟資訊剪報,不能與台灣的經濟圈脫節。
(12) 四年內務必完成以上事項,回台創業。
2010/11/24
高一數理實驗班 天文試卷解答
單選題:
01-10....DCBBC..DEECD.
11-21....CCCAD..DAAAB..D.
多選題:
22.AC
23.A
24.B
25.A
26.C
27.C
28.C
29.AB
30.BC
31.A
32.A
33.AB
填充題:
34.BCH
35.A
36.B
37.B
38.B
39.E
40.略
41.←
42.↑
43.ζ
44.右
計算題:
45.早上10點
2010/10/31
2010/10/30
瑞士小孩不尖叫
轉貼文章,原始網頁
前一陣子,去瑞士玩了兩個星期,頭幾天,總覺得有哪裡不太對勁,但想也想不出來就竟是哪裡不對。後來終於發現瑞士跟台灣最大的不同:
就是瑞士的小孩完全不尖叫…
在台灣,到處都可以聽到小孩的尖叫聲,鄰居的小孩、大賣場裡的小孩、百貨公司裡的小孩、路上的小孩、捷運裡的小孩,無處不尖叫。我非常怕吵,聽見小孩的尖叫聲,真的讓我神經都快斷掉。但常常看到旁邊疲倦不堪的父母,我也不忍心在內心苛責:「究竟是怎麼教小孩的…」只能默默的想:「小孩可能就是天生會尖叫的動物吧…」
但這個想法,在瑞士完全被打破。瑞士小孩不但不尖叫,個個還乖得很。無論是小到還躺在嬰兒車裡的嬰兒,一直到國小年紀的小孩,各個乖巧有禮,即使亂跑也不會脫離父母的視線。瑞士的父母看起來都一派輕鬆,養個小孩,似乎比養狗還簡單。
後來在瑞士各地旅遊,我特別觀察瑞士父母究竟有什麼秘方,每天可以把自己打理的光鮮亮麗(台灣的父母看起來都無力打理自己還兼精神萎靡),小孩又不吵不鬧,規矩守禮。而且,也很少在路上看到保母,多是父母自己帶著小孩。我只能說,這實在是太神奇了。
後來我發現,瑞士人對於小孩的教養方式很簡單,就是「生活以大人為中心」、「大人做什麼,小孩就做什麼」。跟台灣人完全相反,台灣大人的生活只剩圍著小孩團團轉,婚前的活動,幾乎全部放棄。
但瑞士人可不是這樣做的,大人的活動不會因為小孩停止。而且,絕對不是開玩笑。由於瑞士盛行健行爬山,我在火車上看到一對父母背著登山重裝備,帶著四個小孩,最小的大概三歲,大的不超過十歲。這在台灣,根本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台灣父母不可能帶三歲的小孩登山健行的)
然後在維威(就是EVIAN礦泉水的來源地附近),我看到更扯的事。大人都在玩帆船,小孩在幹嘛呢?(看來都只有十歲上下)也在玩帆船啊,不過換成小型的帆船而已(旁邊有救生員)。
瑞士的大人要做什麼事,小孩就得去幹嘛。大人在山路上騎越野腳踏車,對不起,只要是脫離嬰兒車的小孩,照樣得騎。在瑞士,沒有大人要配合小孩,大人放棄自己活動這件事。
甚至夫妻用餐也是,要是台灣,夫妻雙方在餐桌上一定只關心小孩,小孩變成大人唯一的焦點。但在瑞士,可沒這回事。我在蘇黎士看到一對夫婦,兩人帶著兩個小孩,一個能走,一個還躺在嬰兒車裡。夫妻兩人談笑調情(是真的在調情),絕沒小孩說話的份,更不會將餐桌焦點從夫妻互動變成只看小孩吃什麼、小孩有沒有受傷這種無聊事情。
但這個想法,在瑞士完全被打破。瑞士小孩不但不尖叫,個個還乖得很。無論是小到還躺在嬰兒車裡的嬰兒,一直到國小年紀的小孩,各個乖巧有禮,即使亂跑也不會脫離父母的視線。瑞士的父母看起來都一派輕鬆,養個小孩,似乎比養狗還簡單。
後來在瑞士各地旅遊,我特別觀察瑞士父母究竟有什麼秘方,每天可以把自己打理的光鮮亮麗(台灣的父母看起來都無力打理自己還兼精神萎靡),小孩又不吵不鬧,規矩守禮。而且,也很少在路上看到保母,多是父母自己帶著小孩。我只能說,這實在是太神奇了。
後來我發現,瑞士人對於小孩的教養方式很簡單,就是「生活以大人為中心」、「大人做什麼,小孩就做什麼」。跟台灣人完全相反,台灣大人的生活只剩圍著小孩團團轉,婚前的活動,幾乎全部放棄。
但瑞士人可不是這樣做的,大人的活動不會因為小孩停止。而且,絕對不是開玩笑。由於瑞士盛行健行爬山,我在火車上看到一對父母背著登山重裝備,帶著四個小孩,最小的大概三歲,大的不超過十歲。這在台灣,根本是不可思議的事情。(台灣父母不可能帶三歲的小孩登山健行的)
然後在維威(就是EVIAN礦泉水的來源地附近),我看到更扯的事。大人都在玩帆船,小孩在幹嘛呢?(看來都只有十歲上下)也在玩帆船啊,不過換成小型的帆船而已(旁邊有救生員)。
瑞士的大人要做什麼事,小孩就得去幹嘛。大人在山路上騎越野腳踏車,對不起,只要是脫離嬰兒車的小孩,照樣得騎。在瑞士,沒有大人要配合小孩,大人放棄自己活動這件事。
甚至夫妻用餐也是,要是台灣,夫妻雙方在餐桌上一定只關心小孩,小孩變成大人唯一的焦點。但在瑞士,可沒這回事。我在蘇黎士看到一對夫婦,兩人帶著兩個小孩,一個能走,一個還躺在嬰兒車裡。夫妻兩人談笑調情(是真的在調情),絕沒小孩說話的份,更不會將餐桌焦點從夫妻互動變成只看小孩吃什麼、小孩有沒有受傷這種無聊事情。
(有圖有真相。請看看這對夫妻當場有沒有保母?沒有的。所以夫妻相處沒時間不要全部推給有沒有保母。而且兩個人都把自己外表打理得很好,在台灣,有看到穿洋裝跟鞋出去的媽媽?很少吧…多半都穿可怕的休閒服,頭上紮個鯊魚夾就出門了…姑且不論品味,這位爸爸也的衣服看來也是配過的,身上沒有亂七八糟的恐怖服飾。) |
可是,瑞士的小孩看起來比台灣小孩情緒穩定,看起來也比較幸福,個個都像小天使。
(我的拍攝技術差,雖然不是很清楚,但看看這個小孩的笑容,這種平靜的笑容,我沒在台灣看過。) |
而且,在瑞士,大人非常尊重小孩,我沒看過有任何大人去逗小孩,例如摸頭捏臉等等把小孩當寵物玩的行為。(但我回程在華航班機上就看到空姐這樣對待乘客的小孩,小孩的父母也認為這很正常,完全不管小孩是否情願。)
相對的,在比較之下,我覺得台灣的小孩非常神經質跟焦躁。後來想想,我覺得很多台灣的夫妻,在生了小孩之後,放棄婚前自己喜愛的活動,不登山、不到高級餐廳用餐、不騎腳踏車;然後生活只剩小孩,賺錢為了給小孩上補習班,生活內容只剩接送小孩,話題也只有小孩。但這樣的行為卻養成經常尖叫躁動的小孩,以及疲倦不堪的父母。
後來,我想台灣小孩的尖叫是有原因的,他們可能藉由不斷的尖叫,想告訴父母,大人太多的注意力,讓他們喘不過氣吧…
PS.可能有人說台灣高級餐廳不歡迎小孩,當然沒辦法帶小孩上高級餐廳。但請大家想想,如果餐廳沒有經常碰到尖叫的小孩,怎麼會不歡迎小孩呢?
「陸龍捲」現蹤台東
:2010/10/29 18:38 劉錦源
TVBS記者獨家在台東看到難得一見的陸龍捲,馬上用攝影機紀錄下來,就連在氣象站服務了30年的專家也說,在台灣,這可是一輩子都很難看到的奇景,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影響,龍捲風不容易生成,陸龍捲出現的機率更低,就算出現,也只維持大約5分鐘,而這樣的罕見景象,也讓氣象站人員直呼大開眼界。
開車在路上,天空中突然出現一朵奇特的雲,拖著長長的尾巴,但是再仔細一看,這不是龍捲風嗎?
才一會兒的時間,空中的細線被風吹散,而這種龍捲風,俗稱陸龍捲,通常呈現漏斗狀,是梅雨包覆積雨雲,向下延伸形成,但是出現時間也不長,大約只有5分鐘左右,也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影響,陸龍捲的出現機率非常低,但是如果繼續向下延伸到地面,恐怕會帶來嚴重災害。台東氣象站主任林壽賜:「陸龍捲通常出現機率比較低,而且不容易到達地面,如果到達地面的話,它的破壞力非常的強。」
民國93年在台東成功外海,出現3條水龍捲的照片,這可讓已經在氣象站服務了20、30年的專家,當作珍藏,而「陸龍捲」在台灣更是稀奇,一輩子都不一定看的到,TVBS記者獨家在台東看到這般奇景,用攝影機紀錄下來,保存這難得一見景象。
原始網頁
TVBS記者獨家在台東看到難得一見的陸龍捲,馬上用攝影機紀錄下來,就連在氣象站服務了30年的專家也說,在台灣,這可是一輩子都很難看到的奇景,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影響,龍捲風不容易生成,陸龍捲出現的機率更低,就算出現,也只維持大約5分鐘,而這樣的罕見景象,也讓氣象站人員直呼大開眼界。
開車在路上,天空中突然出現一朵奇特的雲,拖著長長的尾巴,但是再仔細一看,這不是龍捲風嗎?
才一會兒的時間,空中的細線被風吹散,而這種龍捲風,俗稱陸龍捲,通常呈現漏斗狀,是梅雨包覆積雨雲,向下延伸形成,但是出現時間也不長,大約只有5分鐘左右,也因為台灣的地理環境影響,陸龍捲的出現機率非常低,但是如果繼續向下延伸到地面,恐怕會帶來嚴重災害。台東氣象站主任林壽賜:「陸龍捲通常出現機率比較低,而且不容易到達地面,如果到達地面的話,它的破壞力非常的強。」
民國93年在台東成功外海,出現3條水龍捲的照片,這可讓已經在氣象站服務了20、30年的專家,當作珍藏,而「陸龍捲」在台灣更是稀奇,一輩子都不一定看的到,TVBS記者獨家在台東看到這般奇景,用攝影機紀錄下來,保存這難得一見景象。
原始網頁
徵求移居火星 NASA僅供「單程票」
美國太空總署正在評估一項史無前例火星殖民計畫,這個計畫要徵求4名太空人,長期移居到火星居住,由於從地球到火星,需要飛行長達9個月的時間,因此參與計畫的太空人,要想辦法在火星自給自足,改變火星的環境,恐怕這輩子再也無法回到地球。
好萊塢電影「火星任務」,太空人踏上火星的探索之路,而現在這項太空計畫,真的有可能實現,美國太空總署艾姆斯研究中心主任沃登證實,目前NASA,正在募集資金打造太空船,準備讓人類長期移民火星。艾姆斯研究中心主任沃登:「我們準備籌募基金建立計畫,即將投入資金在技術研發上,讓我們打造百年星艦。」
估計這項計畫需要花上100億美元,希望能在2030年之前,送第一批太空人前往火星,不過這項為期9個月的火星旅行,因為要把太空人送回地球,代價太高昂,因此將會是一趟單程旅行,太空人到火星後,不但要在低溫而且空氣稀薄的艱困環境下生存,還得要想辦法改變火星的環境,自給自足,以後不能再回地球。火星研究專家馬克迪:「登上火星的太空人不只是去露營,這個計畫是要讓他們,去想辦法改變火星。」
不只是美國,俄羅斯從去年開始,也讓部分太空人,進行火星登陸後的生活模擬。看來科學家完全不擔心,火星人會攻佔地球,反而是野心勃勃的,準備帶領地球人移居火星。
原始網頁
好萊塢電影「火星任務」,太空人踏上火星的探索之路,而現在這項太空計畫,真的有可能實現,美國太空總署艾姆斯研究中心主任沃登證實,目前NASA,正在募集資金打造太空船,準備讓人類長期移民火星。艾姆斯研究中心主任沃登:「我們準備籌募基金建立計畫,即將投入資金在技術研發上,讓我們打造百年星艦。」
估計這項計畫需要花上100億美元,希望能在2030年之前,送第一批太空人前往火星,不過這項為期9個月的火星旅行,因為要把太空人送回地球,代價太高昂,因此將會是一趟單程旅行,太空人到火星後,不但要在低溫而且空氣稀薄的艱困環境下生存,還得要想辦法改變火星的環境,自給自足,以後不能再回地球。火星研究專家馬克迪:「登上火星的太空人不只是去露營,這個計畫是要讓他們,去想辦法改變火星。」
不只是美國,俄羅斯從去年開始,也讓部分太空人,進行火星登陸後的生活模擬。看來科學家完全不擔心,火星人會攻佔地球,反而是野心勃勃的,準備帶領地球人移居火星。
原始網頁
2010/10/25
轉貼文章:教書七年來始終不變卻不能說的真心話
原文為長江所撰
原網址為http://mypaper.pchome.com.tw/yangdze/post/1313066349
十六年前,有一位老帥哥在他的課堂上說「尊師重道」是狗屁。他是一位以新潮思想為特色,並讓身為英文白癡的我欠一份人情的民進黨籍英文教授。我畢業後的某年,還看過他在立法院發言的帥樣。
十六年後,是我也登上講台的第七年。這七年中的前三年,我的講桌上貼著一句格言:「師嚴而道尊」,結果不太有作用;後四年,我不想貼,而且不敢貼了,但是,它在我心裡面的體悟,卻只有越來越深的份。
「嚴師為難,師嚴而道尊」。不管小孩遇到什麼樣的老師,我們都要想盡辦法讓小孩相信老師、喜歡老師、崇拜老師,才有可能讓孩子接受這位老師「所僅有的一切教育機會」。縱然不是每位老師在「家長」的心目中都是完美的,然而一旦不能做到前述這點,就什麼都沒有了!
上級長官常提醒我們:「教育是服務業......。我們要讓孩子快樂,要讓家長滿意......」但是事實上,教育不是服務業,從來就不是。
服務業只是「第三級產業」的一種,而教育不是一種「產業」,教育是一種「事業」(有的分類法說這種是「第四級產業」)。「事業」是花錢的單位,是國家基於不得已,必須設置的花錢單位;而「產業」是用來賺錢的。
教育,是要建立學生的優良人格,糾正學生的道德偏差;簡而言之,是「他沒有的東西要他有,他有的東西要他沒有」,這種事情大多不順遂,怎麼會有「滿意」、「快樂」的價值觀呢?當教育演變成「家長導向」,甚至於「學生導向」的時候,教育的尊嚴是不存在的;當教育的尊嚴不存在的時候,教育便是不存在的。
眼看私立幼稚園的老師,對學生扮小丑,對家長扮業務,我完全無法相信這有什麼教育的機制存在。
眼看私立高中、私立大學,完全不會寫考卷也可以「考上」,而且多如繁星的學校還搶著招生,我完全無法理解這個國家的高等教育為什麼要花這麼多自欺欺人的錢。
服務業,是要賺錢的;賺錢的手段,是要討好顧客。教育,是花錢的;花了錢之後,來教育學生、教育家長、教育社會大眾;把幼稚的小孩、不良的學生、敗壞的社會風氣,帶領出一片光明。教育是要靠著教育人員的道德良知,來領導學生,間接的領導社會,走向正確的路;服務業卻是基於賺錢的目的,被顧客領導,提供顧客需要的服務。這兩者截然不同,怎麼可以混為一談?
打從教育思潮演變成「我們要讓孩子快樂,要讓家長滿意,教育是服務業......。」之後,教育的成效一落千丈,再也一蹶不振。以前的教育,是老師挑學生,家長配合老師;現在的「叫慾」,是學生挑老師,老師配合家長。結果呢?七年級世代的被稱為草莓族,八年級的希望根本看不到。速食店的店員,點餐態度傲慢,擦桌子是在拿抹布塗桌子;出納小姐留著長指甲,上面厚厚的彩繪煞費功夫,卻使她根本無法點鈔;錯別字一大堆的文案充斥於生活中,不只攤販錯字連篇,連電視、電影、報紙、甚至政府宣傳品,都一一淪陷了。整個社會的知識水準和道德修養陷入了極大的困境,更具毀滅性的八年級炸彈、九年級炸彈還在後面等著,但看出這片悲觀的人大都不是在關切真正該關切的事情。他們關切著「教育品質如何提升」。
大學聯考總分十三分的學生,他老媽對記者說,她才不會讓小孩去念爛學校;犯下多起姦殺分屍案的某狼落網,對記者露出冷血的笑,阿嬤還大剌剌的質問為什麼要抓她的乖孫。
小孩不好不怪小孩,只怪別人。社會早已陷入一場「溺愛戰爭」,一切都是溺愛惹的禍!
「溺愛戰爭」是商業週刊近期刊登的一則篇名,揭示了溺愛所造成的社會價值崩解問題,它不是只有台灣有,而是全球的問題。當溺愛戰爭已經席捲全球,台灣卻還一直傻呼呼的喜歡聞外國人的香屁。
台灣從民國八十年代的「教育改革」運動初期至今,十多年來許多知名學者大力鼓吹人本主義(正名:教育心理學之人本學派),好像人本主義是新新時代潮流,不信人本主義就是老古板。實情是臺灣人特別崇洋,而且喜歡撿外國(正名:某些白種人的國家)剛出爐不成熟的東西炫耀一番,表示他很先進,或老喜歡撿人家在外國已經證明失敗的東西來臺灣玩(例如建構式數學,正名:建構主義精神在數學科教學上的不當應用)。人本主義不是一無是處,也有可取之處,但跟它唱反調的行為主義學派在白人社會中並非如臺灣捏造得好像是個過氣的東西,而是依然能和人本主義支持者分庭抗禮的。
再者,我們也不要去談論什麼學派了。光看「教育心理學」,或「心理學」這門學科好了。心理學,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中,其實是一門很年輕的學門,簡而言之,它是一個很不成熟的學門。如果它是成熟的,那麼它應該會被研究出一套定理,而不是出現許多長期以來沒有定論的學派,甚至糟糕的是這些學派好像只有越來越多的趨勢,而提出學說的人們各自為政,每套理論並不是朝向一個統整的路在走。
「心理學」有多年輕呢?答案是一百年。就這麼一百年!人類真正將心理學視為一種科學,而脫離空談(說好聽叫「哲學」)的層次是拖到二十世紀初才起步的事!反觀有多少的學門是已經發展了幾千年之久啊!不說千年,那些發展了幾百年的學門如物理、化學,都曾經發生過革命性事件;心理學這門學科,又是如何值得人們咬定它說的都是真理呢?
九年前,我在師範學院修習教育學分的時候,也曾經對一些教育相關理論科目認真的研習過,但進入教育職場真正接觸學生之後,七年來我只覺得這些理論離我越來越遠、越來越不切實際了。我每天都要面對連常理都不能解釋的學生行為偏差,連常理都不能解釋的家長溺愛狀態,根本來不及去碰觸教育的高深理論,就已經被現實所打敗!
教師教學績效不佳是因為輔導專業能力不足?
有人苦口婆心的勸我要去進修輔導專業知能,因為如果我的輔導專業能力不足,在這個職場上將會是一個動不動就發作的病灶。我要有空的話當然會願意,如果輔導技術高超,確實可以幫助許多學生成長,但是「輔導學生」能夠真正解決所有學生的人格問題嗎?我覺得現在我真正「動不動就發作的病灶」應該是討好學生、巴結家長、粉飾太平的「專業能力」不足!偏偏,這個專業科目沒有人寫書,並且設立學科、正式成為師範學院的課程。
教師應時時留意教育思潮的變革,與時俱進?
「教育思潮」的謬誤實在太多,因為「思潮」常會混雜著許多不專業的民意,偏偏在民主社會中,這些不專業的民意卻會被冠上正當性與領導性。近年來世界性(尤其臺灣,前面講到)的教育思潮,基本上都指向了溺愛。
就以「體罰」這件事情來說吧。在台灣,現在好像已經沒有人敢大剌剌的說他支持體罰了。別說在學校體罰被視為違法,私底下好像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老師們也把「體罰要偷偷進行,只能做不能說」,或「體罰不是不行,但是要老鳥才能做,或等你成為明星老師,才可以體罰」,變成「還敢去想體罰就是落伍、無能、不適任教師」。不只學校,好像連家庭凍結了體罰,因為我這個月想去五金行買以前很容易賣到的藤條,竟然找了好幾家都沒有賣了!
那些反對體罰的書籍,名正言順的說「至今沒有一個教育理論支持體罰」(是嗎?)我看到的卻是「至今沒有一個教育理論反對體罰」,因為行為主義的各種實驗,都是利用體罰作例子的(行為主義有表示獎勵的效果比處罰大,但沒有明確的實驗區分處罰的種類及其效益差別),而反對體罰的理論者也沒有實驗證明體罰和不良影響的「因果關係」!
最好笑的是,這些心理學界的所謂理論權威,甚至學派創始人,當年建立理論的過程其實是極其粗糙而備受質疑的。以「認知學派」的創始皮亞傑實驗為例,後世就證明了他個人的經驗心得只是因為他對小孩子問話的技巧不足。可是學術界很奇怪,我們總是對於某些已經變成教科書的理論,被推翻的過程避而不提;就像學界早就質疑進化論的真實性,並證明進化論不可能是真的,但課本上卻不願意面對進化論已經被推翻的事實。「人本學派」的創始人羅傑斯,發現跟學生談話不要告訴他答案,只要問他問題,就可以使學生自己找出答案並滿意的離開,卻沒有告訴大家他是一個「高中」老師!不是小學!更何況,人本學派創始初期,那些受實驗的對象,都是些過去飽受體罰的學生,他們對於有個老師竟然不體罰了,當然是奉為神明,全力擁戴,所以得到良好的成效啊!而今天我們眼前的孩子,卻是從小的溺愛,根本就不稀罕大人的勸導或讚美啊!
現在全世界,只是以訛傳訛的,以國傳國的,接連認為體罰不對,應該禁止,提不出個有力的證明,然而人類由體罰而成長的歷史卻是長達萬年,恐怕從史前時代就開始的狀態。若演化論是真的,恐怕基於演化的道理,人類需要體罰才能健康成長的基因早就定型了,現在「突然」不要體罰了,大家為什麼要相信結果不會滿盤皆輸?古有明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要提醒我們,教育是長遠之計,一段教育歷程的成敗,必須要一百年的時間才能蓋棺論定,不是一個小小的幾年的實驗、新理論,就可以證明某種教育方法是正確的。教改以來我國也步入了廢除體罰的死巷,然而,如果不是體罰的廢除造成了草莓族的蔓延,難道是學生人數從五十人變成三十人所造成的嗎?難道是師資培育水準從師範變師專,師專變師院,師院變教大所造成的嗎?難道是學校越來越有錢,從黑板變成電視,從電視變成單槍而造成的嗎?難道是教科書越來越精彩,字體變大、印刷精美、圖文並茂、教具多樣化所造成的嗎?
教育失敗,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面對教育的失敗,原因是什麼?誰要負責?誰要改進?卻有很多不同的聲音。然而不管聲音多麼分歧,臺灣現在的聲音都只有一個共同點:很少聲音把矛頭指向家庭教育的失敗,更少有人明確指出教育失敗是家庭溺愛所造成的惡果(我現在只聽到證嚴法師幾天前說了),只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將矛頭指向「教育品質」這塊。不管是質疑課程,質疑學制,還是質疑學校、質疑師資等等,反正都是針對提升教育品質在思考。但是為什麼沒有人去想「誰證明了教育品質有退步」?除非是教育品質有退步,我們才能夠朝這塊努力嘛!然而教育品質不斷的在進步,卻是接觸過教育現場的人很難感受不出來的。就算我們沒空接觸教學現場好了,請問現在的教師有誰在上課「留一手」,放學後向學生收錢補習?現在有哪個老師利用校外教學或其他油水中飽私囊?現在有哪個老師在教室賣自修,收取回扣,並且利用上課時間聽股市買賣股票?哪有教師晚上酗酒,隔天蹺課,叫學生自習的?這些故事,以前都有過,現在哪有這些狀況?現在的每一個老師,都深愛著學生,白天上課,晚上改作業,寒暑假還要準備課程,弄得自己每天起得比雞早,睡得比貓少,做得比牛多。
如果教育品質沒有退步,那誰要對教育的失敗負責?
這樣認真的教學,最後受到質疑的,竟然就是那些認真的老師!那些想要認真管教學生的老師,總是備受質疑,因為家長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被老師揪出偏差行為。那些想要把學生教得更優秀的老師,總是備受質疑,因為家長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喊苦,無法接受小孩子做不到老師的要求,就跟家長哭訴的場面。家長無法理解為什麼老師無法在學校就把自己的孩子教好,讓他們回家就不用再管孩子的事。
大家都忘了學校教育只是輔助,家庭教育才是主體。
這是在我們小時候的社會課就有上到啊!那些家長當年的月考也考這個,為什麼如今同樣出身五、六年級世代的家長,都忘了呢?
學校裡的老師「根本」就「不可能」在沒有家庭教育的基礎上,把孩子教成一個完整的人!
成功的學校教育,只能建築在成功的家庭教育上!退一步說,家庭教育就算不力、不彰,那至少可以「支持」學校教育吧?現在最需要教育的那些孩子,卻總是那些家庭叫慾在跟學校教育扯後腿的。以前的社會貧困,家長教育水準不高,也許沒辦法指導孩子課業,但是對於品格的要求,卻十分嚴厲,而且懂得尊師重道,謙卑的認為「老師在幫我們教小孩,我們也要努力把小孩教好,不要把壞小孩送去學校丟臉」。那時的小孩被老師處罰,是無所不用其極的掩飾、隱瞞,絕不能讓家長知道,否則還要再挨上幾頓打——媽媽再打一次、爸爸再打一次、如果還有姑姑舅舅也輪流全部各打一次......。但是現在的家庭教育者卻常做出反教育的行為,小孩被處罰(而且還不是體罰喔),只想質疑老師「為什麼處罰我小孩?你是不是對他有偏見?」處處和學校教育作對,使學校教育綁手綁腳,雙面夾殺,不但談不上對孩子能有什麼教育,連自保不被投訴,不被認為是「不適任教師」都有困難。
第一線的教育人員才是教育的專業人員,永遠都是。他們不需要修習特別多的教育專業知識,不需要充足的教學經驗,即使是一個最菜最菜的菜鳥老師,也比讀過一堆教育書籍的家長,要專業得多。因為:他在這個環境中。一個老師只要待在教學現場,他馬上就可以瞭解三十幾個孩子的狀況,而看到一個小社會的整體。這是眼中只有自己孩子,當局者迷的家長怎麼也沒有的優勢。一個老師只要待在教學現場,他馬上就可以比對出三十幾個孩子的親子關係,知道什麼樣的家長會教出什麼樣的小孩,這是眼中只有自己教法,當局者迷的家長怎麼也沒有的優勢。家長為什麼要質疑老師的專業?這完全是耽誤孩子的成長機會,一點也不切實際啊!
當家長要我們看「優秀是教出來的」、「56號教室的奇蹟」,家長是不是也要看點書?不要再去找百家爭鳴的育兒書了,應該看一看「溺愛戰爭」、「這些孩子的心裡長了蟲」。
原網址為http://mypaper.pchome.com.tw/yangdze/post/1313066349
十六年前,有一位老帥哥在他的課堂上說「尊師重道」是狗屁。他是一位以新潮思想為特色,並讓身為英文白癡的我欠一份人情的民進黨籍英文教授。我畢業後的某年,還看過他在立法院發言的帥樣。
十六年後,是我也登上講台的第七年。這七年中的前三年,我的講桌上貼著一句格言:「師嚴而道尊」,結果不太有作用;後四年,我不想貼,而且不敢貼了,但是,它在我心裡面的體悟,卻只有越來越深的份。
「嚴師為難,師嚴而道尊」。不管小孩遇到什麼樣的老師,我們都要想盡辦法讓小孩相信老師、喜歡老師、崇拜老師,才有可能讓孩子接受這位老師「所僅有的一切教育機會」。縱然不是每位老師在「家長」的心目中都是完美的,然而一旦不能做到前述這點,就什麼都沒有了!
上級長官常提醒我們:「教育是服務業......。我們要讓孩子快樂,要讓家長滿意......」但是事實上,教育不是服務業,從來就不是。
服務業只是「第三級產業」的一種,而教育不是一種「產業」,教育是一種「事業」(有的分類法說這種是「第四級產業」)。「事業」是花錢的單位,是國家基於不得已,必須設置的花錢單位;而「產業」是用來賺錢的。
教育,是要建立學生的優良人格,糾正學生的道德偏差;簡而言之,是「他沒有的東西要他有,他有的東西要他沒有」,這種事情大多不順遂,怎麼會有「滿意」、「快樂」的價值觀呢?當教育演變成「家長導向」,甚至於「學生導向」的時候,教育的尊嚴是不存在的;當教育的尊嚴不存在的時候,教育便是不存在的。
眼看私立幼稚園的老師,對學生扮小丑,對家長扮業務,我完全無法相信這有什麼教育的機制存在。
眼看私立高中、私立大學,完全不會寫考卷也可以「考上」,而且多如繁星的學校還搶著招生,我完全無法理解這個國家的高等教育為什麼要花這麼多自欺欺人的錢。
服務業,是要賺錢的;賺錢的手段,是要討好顧客。教育,是花錢的;花了錢之後,來教育學生、教育家長、教育社會大眾;把幼稚的小孩、不良的學生、敗壞的社會風氣,帶領出一片光明。教育是要靠著教育人員的道德良知,來領導學生,間接的領導社會,走向正確的路;服務業卻是基於賺錢的目的,被顧客領導,提供顧客需要的服務。這兩者截然不同,怎麼可以混為一談?
打從教育思潮演變成「我們要讓孩子快樂,要讓家長滿意,教育是服務業......。」之後,教育的成效一落千丈,再也一蹶不振。以前的教育,是老師挑學生,家長配合老師;現在的「叫慾」,是學生挑老師,老師配合家長。結果呢?七年級世代的被稱為草莓族,八年級的希望根本看不到。速食店的店員,點餐態度傲慢,擦桌子是在拿抹布塗桌子;出納小姐留著長指甲,上面厚厚的彩繪煞費功夫,卻使她根本無法點鈔;錯別字一大堆的文案充斥於生活中,不只攤販錯字連篇,連電視、電影、報紙、甚至政府宣傳品,都一一淪陷了。整個社會的知識水準和道德修養陷入了極大的困境,更具毀滅性的八年級炸彈、九年級炸彈還在後面等著,但看出這片悲觀的人大都不是在關切真正該關切的事情。他們關切著「教育品質如何提升」。
大學聯考總分十三分的學生,他老媽對記者說,她才不會讓小孩去念爛學校;犯下多起姦殺分屍案的某狼落網,對記者露出冷血的笑,阿嬤還大剌剌的質問為什麼要抓她的乖孫。
小孩不好不怪小孩,只怪別人。社會早已陷入一場「溺愛戰爭」,一切都是溺愛惹的禍!
「溺愛戰爭」是商業週刊近期刊登的一則篇名,揭示了溺愛所造成的社會價值崩解問題,它不是只有台灣有,而是全球的問題。當溺愛戰爭已經席捲全球,台灣卻還一直傻呼呼的喜歡聞外國人的香屁。
台灣從民國八十年代的「教育改革」運動初期至今,十多年來許多知名學者大力鼓吹人本主義(正名:教育心理學之人本學派),好像人本主義是新新時代潮流,不信人本主義就是老古板。實情是臺灣人特別崇洋,而且喜歡撿外國(正名:某些白種人的國家)剛出爐不成熟的東西炫耀一番,表示他很先進,或老喜歡撿人家在外國已經證明失敗的東西來臺灣玩(例如建構式數學,正名:建構主義精神在數學科教學上的不當應用)。人本主義不是一無是處,也有可取之處,但跟它唱反調的行為主義學派在白人社會中並非如臺灣捏造得好像是個過氣的東西,而是依然能和人本主義支持者分庭抗禮的。
再者,我們也不要去談論什麼學派了。光看「教育心理學」,或「心理學」這門學科好了。心理學,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中,其實是一門很年輕的學門,簡而言之,它是一個很不成熟的學門。如果它是成熟的,那麼它應該會被研究出一套定理,而不是出現許多長期以來沒有定論的學派,甚至糟糕的是這些學派好像只有越來越多的趨勢,而提出學說的人們各自為政,每套理論並不是朝向一個統整的路在走。
「心理學」有多年輕呢?答案是一百年。就這麼一百年!人類真正將心理學視為一種科學,而脫離空談(說好聽叫「哲學」)的層次是拖到二十世紀初才起步的事!反觀有多少的學門是已經發展了幾千年之久啊!不說千年,那些發展了幾百年的學門如物理、化學,都曾經發生過革命性事件;心理學這門學科,又是如何值得人們咬定它說的都是真理呢?
九年前,我在師範學院修習教育學分的時候,也曾經對一些教育相關理論科目認真的研習過,但進入教育職場真正接觸學生之後,七年來我只覺得這些理論離我越來越遠、越來越不切實際了。我每天都要面對連常理都不能解釋的學生行為偏差,連常理都不能解釋的家長溺愛狀態,根本來不及去碰觸教育的高深理論,就已經被現實所打敗!
教師教學績效不佳是因為輔導專業能力不足?
有人苦口婆心的勸我要去進修輔導專業知能,因為如果我的輔導專業能力不足,在這個職場上將會是一個動不動就發作的病灶。我要有空的話當然會願意,如果輔導技術高超,確實可以幫助許多學生成長,但是「輔導學生」能夠真正解決所有學生的人格問題嗎?我覺得現在我真正「動不動就發作的病灶」應該是討好學生、巴結家長、粉飾太平的「專業能力」不足!偏偏,這個專業科目沒有人寫書,並且設立學科、正式成為師範學院的課程。
教師應時時留意教育思潮的變革,與時俱進?
「教育思潮」的謬誤實在太多,因為「思潮」常會混雜著許多不專業的民意,偏偏在民主社會中,這些不專業的民意卻會被冠上正當性與領導性。近年來世界性(尤其臺灣,前面講到)的教育思潮,基本上都指向了溺愛。
就以「體罰」這件事情來說吧。在台灣,現在好像已經沒有人敢大剌剌的說他支持體罰了。別說在學校體罰被視為違法,私底下好像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老師們也把「體罰要偷偷進行,只能做不能說」,或「體罰不是不行,但是要老鳥才能做,或等你成為明星老師,才可以體罰」,變成「還敢去想體罰就是落伍、無能、不適任教師」。不只學校,好像連家庭凍結了體罰,因為我這個月想去五金行買以前很容易賣到的藤條,竟然找了好幾家都沒有賣了!
那些反對體罰的書籍,名正言順的說「至今沒有一個教育理論支持體罰」(是嗎?)我看到的卻是「至今沒有一個教育理論反對體罰」,因為行為主義的各種實驗,都是利用體罰作例子的(行為主義有表示獎勵的效果比處罰大,但沒有明確的實驗區分處罰的種類及其效益差別),而反對體罰的理論者也沒有實驗證明體罰和不良影響的「因果關係」!
最好笑的是,這些心理學界的所謂理論權威,甚至學派創始人,當年建立理論的過程其實是極其粗糙而備受質疑的。以「認知學派」的創始皮亞傑實驗為例,後世就證明了他個人的經驗心得只是因為他對小孩子問話的技巧不足。可是學術界很奇怪,我們總是對於某些已經變成教科書的理論,被推翻的過程避而不提;就像學界早就質疑進化論的真實性,並證明進化論不可能是真的,但課本上卻不願意面對進化論已經被推翻的事實。「人本學派」的創始人羅傑斯,發現跟學生談話不要告訴他答案,只要問他問題,就可以使學生自己找出答案並滿意的離開,卻沒有告訴大家他是一個「高中」老師!不是小學!更何況,人本學派創始初期,那些受實驗的對象,都是些過去飽受體罰的學生,他們對於有個老師竟然不體罰了,當然是奉為神明,全力擁戴,所以得到良好的成效啊!而今天我們眼前的孩子,卻是從小的溺愛,根本就不稀罕大人的勸導或讚美啊!
現在全世界,只是以訛傳訛的,以國傳國的,接連認為體罰不對,應該禁止,提不出個有力的證明,然而人類由體罰而成長的歷史卻是長達萬年,恐怕從史前時代就開始的狀態。若演化論是真的,恐怕基於演化的道理,人類需要體罰才能健康成長的基因早就定型了,現在「突然」不要體罰了,大家為什麼要相信結果不會滿盤皆輸?古有明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要提醒我們,教育是長遠之計,一段教育歷程的成敗,必須要一百年的時間才能蓋棺論定,不是一個小小的幾年的實驗、新理論,就可以證明某種教育方法是正確的。教改以來我國也步入了廢除體罰的死巷,然而,如果不是體罰的廢除造成了草莓族的蔓延,難道是學生人數從五十人變成三十人所造成的嗎?難道是師資培育水準從師範變師專,師專變師院,師院變教大所造成的嗎?難道是學校越來越有錢,從黑板變成電視,從電視變成單槍而造成的嗎?難道是教科書越來越精彩,字體變大、印刷精美、圖文並茂、教具多樣化所造成的嗎?
教育失敗,是不爭的事實。但是面對教育的失敗,原因是什麼?誰要負責?誰要改進?卻有很多不同的聲音。然而不管聲音多麼分歧,臺灣現在的聲音都只有一個共同點:很少聲音把矛頭指向家庭教育的失敗,更少有人明確指出教育失敗是家庭溺愛所造成的惡果(我現在只聽到證嚴法師幾天前說了),只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將矛頭指向「教育品質」這塊。不管是質疑課程,質疑學制,還是質疑學校、質疑師資等等,反正都是針對提升教育品質在思考。但是為什麼沒有人去想「誰證明了教育品質有退步」?除非是教育品質有退步,我們才能夠朝這塊努力嘛!然而教育品質不斷的在進步,卻是接觸過教育現場的人很難感受不出來的。就算我們沒空接觸教學現場好了,請問現在的教師有誰在上課「留一手」,放學後向學生收錢補習?現在有哪個老師利用校外教學或其他油水中飽私囊?現在有哪個老師在教室賣自修,收取回扣,並且利用上課時間聽股市買賣股票?哪有教師晚上酗酒,隔天蹺課,叫學生自習的?這些故事,以前都有過,現在哪有這些狀況?現在的每一個老師,都深愛著學生,白天上課,晚上改作業,寒暑假還要準備課程,弄得自己每天起得比雞早,睡得比貓少,做得比牛多。
如果教育品質沒有退步,那誰要對教育的失敗負責?
這樣認真的教學,最後受到質疑的,竟然就是那些認真的老師!那些想要認真管教學生的老師,總是備受質疑,因為家長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被老師揪出偏差行為。那些想要把學生教得更優秀的老師,總是備受質疑,因為家長無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喊苦,無法接受小孩子做不到老師的要求,就跟家長哭訴的場面。家長無法理解為什麼老師無法在學校就把自己的孩子教好,讓他們回家就不用再管孩子的事。
大家都忘了學校教育只是輔助,家庭教育才是主體。
這是在我們小時候的社會課就有上到啊!那些家長當年的月考也考這個,為什麼如今同樣出身五、六年級世代的家長,都忘了呢?
學校裡的老師「根本」就「不可能」在沒有家庭教育的基礎上,把孩子教成一個完整的人!
成功的學校教育,只能建築在成功的家庭教育上!退一步說,家庭教育就算不力、不彰,那至少可以「支持」學校教育吧?現在最需要教育的那些孩子,卻總是那些家庭叫慾在跟學校教育扯後腿的。以前的社會貧困,家長教育水準不高,也許沒辦法指導孩子課業,但是對於品格的要求,卻十分嚴厲,而且懂得尊師重道,謙卑的認為「老師在幫我們教小孩,我們也要努力把小孩教好,不要把壞小孩送去學校丟臉」。那時的小孩被老師處罰,是無所不用其極的掩飾、隱瞞,絕不能讓家長知道,否則還要再挨上幾頓打——媽媽再打一次、爸爸再打一次、如果還有姑姑舅舅也輪流全部各打一次......。但是現在的家庭教育者卻常做出反教育的行為,小孩被處罰(而且還不是體罰喔),只想質疑老師「為什麼處罰我小孩?你是不是對他有偏見?」處處和學校教育作對,使學校教育綁手綁腳,雙面夾殺,不但談不上對孩子能有什麼教育,連自保不被投訴,不被認為是「不適任教師」都有困難。
第一線的教育人員才是教育的專業人員,永遠都是。他們不需要修習特別多的教育專業知識,不需要充足的教學經驗,即使是一個最菜最菜的菜鳥老師,也比讀過一堆教育書籍的家長,要專業得多。因為:他在這個環境中。一個老師只要待在教學現場,他馬上就可以瞭解三十幾個孩子的狀況,而看到一個小社會的整體。這是眼中只有自己孩子,當局者迷的家長怎麼也沒有的優勢。一個老師只要待在教學現場,他馬上就可以比對出三十幾個孩子的親子關係,知道什麼樣的家長會教出什麼樣的小孩,這是眼中只有自己教法,當局者迷的家長怎麼也沒有的優勢。家長為什麼要質疑老師的專業?這完全是耽誤孩子的成長機會,一點也不切實際啊!
當家長要我們看「優秀是教出來的」、「56號教室的奇蹟」,家長是不是也要看點書?不要再去找百家爭鳴的育兒書了,應該看一看「溺愛戰爭」、「這些孩子的心裡長了蟲」。
2010/10/21
2010/10/18
Stellarium 軟體
stallarium 軟體在此下載
http://sourceforge.net/projects/stellarium/
進入網頁後,"綠色框框"內,按download,
再一次進入網頁後,選"Extra-data-files"後方的download
stallarium Stellarium 正體中文增強包
http://timc.idv.tw/stellarium/
大家好好玩吧~~
http://sourceforge.net/projects/stellarium/
進入網頁後,"綠色框框"內,按download,
再一次進入網頁後,選"Extra-data-files"後方的download
stallarium Stellarium 正體中文增強包
http://timc.idv.tw/stellarium/
大家好好玩吧~~
2010/9/29
國際地科奧林匹亞 臺灣連續4年蟬聯冠軍
我國高中生參加「第四屆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傳回捷報,代表我國的4名參賽高中生獲得3金1銀的好成績,在19個參賽國當中,臺灣獲得國際排名第一名,也是連續4年蟬連冠軍。第四屆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今年共有19國、67名各國優秀學生參賽,是這項競賽舉辦以來,參賽國數最多的一次,代表我國4位參賽選手獲得3金1銀,國際排名第一名,讓我國連4年都稱霸。今年我國參賽的學生,包括: 臺南一中三年級的楊泓翊、臺中一中二年級的黃柏翰與宜蘭高中二年級的張志勤分別奪金,臺中一中三年級呂昆霖則拿到銀牌,其中,楊泓翊個人成績也是國際第一,去年參加國際化學奧林匹亞競賽拿下國際排名第三,楊泓翊的媽媽說,泓翊很謙虛,和同學互動很融洽,一路上學習都遇到好老師,楊泓翊也對空手道、羽球很有興趣,科學方面最愛看科學雜誌。
依教育部獎勵辦法規定,獲得金牌、銀牌的參賽學生,可分別獲得20萬元、10萬元獎學金,還可保送大學院校本學系或推薦進入各大學院校各學系就讀。
原始網頁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27日電)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結果今天揭曉,台灣學生獲3金1銀,排名世界第1;其中台南一中學生楊泓翊更拿下世界第1,他說儘管地科很出色,但最喜歡物理,未來想從事物理研究。
台灣參加2010年第4屆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在19個國家、67名參賽學生中,共獲得3金1銀,排名世界第1,成績優異。獲獎學生包括台南一中學生楊泓翊、台中一中學生黃柏翰與宜蘭高中學生張志勤奪金,台中一中學生呂昆霖摘銀,為台灣爭光。
帶隊教師林沛練表示,今年考試特色是地質、大氣、海洋與天文4個項目都有野外考試,測試選手操作儀器及觀察分析的能力,楊泓翊在大氣及海洋都拿到世界第1。
楊泓翊高一時獲得國際化學奧林匹亞的金牌,全世界排名第3,今年更拿下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國際第1名,教師眼中,他是個謙虛又認真的學生。
楊泓翊表示,知道名次後很開心;儘管地科與化學都很出色,他還是最喜歡物理,因為物理可以從簡單的計算理解自然宇宙發生的事情,寫題目感覺非常有成就感,明年想挑戰國際物理奧林匹亞,未來最想念的是台灣大學物理系。
楊泓翊喜歡閱讀文學及科學書籍,運動方面喜歡羽球和空手道,他說,自己準備某件事情時就會非常專心,例如準備化學競賽,就會花很多時間讀化學。990927
原始網頁
我國參加2010年第4屆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於9月27日傳回捷報,在19個國家、67名參賽學生中,共獲得3金1銀,國際排名世界第1名,成績優異!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委員會於本次競賽共頒發7金14銀26銅。我國參賽學生中,臺南一中楊泓翊、臺中一中黃柏翰與宜蘭高中張志勤分別奪金,臺中一中呂昆霖摘銀,再度為我國爭光,也為我國參加2010年各科國際奧林匹亞競賽劃下完美句點。
我國自2007年起參加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我國參賽的國際排名自第1屆起蟬聯4年第1的成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12金4銀。本項競賽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張俊彥教授等多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國內選拔過程分為初賽、複賽及選拔訓練營等階段,今年初賽總計全國有340 名學生參加,之後經過複賽及選拔營等過程,選出4名學生代表我國參賽。我國代表團於99年9月19日出發前往印尼參賽,競賽活動當地時間9月27日上午舉行閉幕典禮並頒獎。本次代表團由國立中央大學林沛練教授領隊,並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劉德慶教授、傅學海教授、國立臺灣大學范光龍教授、國立中央大學張瑜芬教授及教育部代表隨隊。代表我國參賽的4名高中學生獲獎情形及個別介紹如下:
學生姓名 就讀學校 年級 獎牌 個人國際排名
楊泓翊 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 二 金牌 1
黃柏翰 國立臺中第一高級中學 一 金牌 2
張志勤 國立宜蘭高級中學 一 金牌 4
呂昆霖 國立臺中第一高級中學 二 銀牌 8
因應地球科學的學科性質及配合921地震發生10週年,我國曾於98年主辦本項競賽。隨著全球環境與氣候劇烈變遷的影響,地球科學在各國中學科學課程漸受重視,本次競賽為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舉辦以來參賽國數最多的一次,參賽國計有:柬埔寨、法國、印度、印尼、烏克蘭、義大利、日本、南韓、台灣、科威特、馬爾地夫、尼泊爾、奈及利亞、斯里蘭卡、美國、菲律賓、羅馬尼亞、泰國及俄羅斯,未來參賽國還有再增加的可能。本項競賽明年預定在義大利舉行,我國將持續選訓優秀學生參與競賽,以促進國際交流並爭取榮譽。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之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獲得本項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獲得榮譽獎者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另於競賽獲金牌、銀牌與銅牌者,分別可獲得教育部頒發之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獎學金,但同一年度獲得同一學科或不同學科二種以上獎項者,應擇優以最高獲獎額辦理。
我國參加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歷年獲獎情形如下:
年 主辦國 參賽國家數 屆次 獲獎情形 國際排名
2007 韓國 7 1 3金1銀 1
2008 菲律賓 6 2 2金2銀 1
2009 臺灣 14 3 4金 1
2010 印尼 19 4 3金1銀 1
依教育部獎勵辦法規定,獲得金牌、銀牌的參賽學生,可分別獲得20萬元、10萬元獎學金,還可保送大學院校本學系或推薦進入各大學院校各學系就讀。
原始網頁
地科奧林匹亞 楊泓翊世界第12010/09/27 19:37:19
(中央社記者林思宇台北27日電)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結果今天揭曉,台灣學生獲3金1銀,排名世界第1;其中台南一中學生楊泓翊更拿下世界第1,他說儘管地科很出色,但最喜歡物理,未來想從事物理研究。
台灣參加2010年第4屆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在19個國家、67名參賽學生中,共獲得3金1銀,排名世界第1,成績優異。獲獎學生包括台南一中學生楊泓翊、台中一中學生黃柏翰與宜蘭高中學生張志勤奪金,台中一中學生呂昆霖摘銀,為台灣爭光。
帶隊教師林沛練表示,今年考試特色是地質、大氣、海洋與天文4個項目都有野外考試,測試選手操作儀器及觀察分析的能力,楊泓翊在大氣及海洋都拿到世界第1。
楊泓翊高一時獲得國際化學奧林匹亞的金牌,全世界排名第3,今年更拿下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國際第1名,教師眼中,他是個謙虛又認真的學生。
楊泓翊表示,知道名次後很開心;儘管地科與化學都很出色,他還是最喜歡物理,因為物理可以從簡單的計算理解自然宇宙發生的事情,寫題目感覺非常有成就感,明年想挑戰國際物理奧林匹亞,未來最想念的是台灣大學物理系。
楊泓翊喜歡閱讀文學及科學書籍,運動方面喜歡羽球和空手道,他說,自己準備某件事情時就會非常專心,例如準備化學競賽,就會花很多時間讀化學。990927
原始網頁
教育部公告消息
我國參加2010年第4屆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於9月27日傳回捷報,在19個國家、67名參賽學生中,共獲得3金1銀,國際排名世界第1名,成績優異!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委員會於本次競賽共頒發7金14銀26銅。我國參賽學生中,臺南一中楊泓翊、臺中一中黃柏翰與宜蘭高中張志勤分別奪金,臺中一中呂昆霖摘銀,再度為我國爭光,也為我國參加2010年各科國際奧林匹亞競賽劃下完美句點。
我國自2007年起參加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歷年均獲佳績,我國參賽的國際排名自第1屆起蟬聯4年第1的成績,參賽至今總計榮獲12金4銀。本項競賽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張俊彥教授等多位教授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國內選拔過程分為初賽、複賽及選拔訓練營等階段,今年初賽總計全國有340 名學生參加,之後經過複賽及選拔營等過程,選出4名學生代表我國參賽。我國代表團於99年9月19日出發前往印尼參賽,競賽活動當地時間9月27日上午舉行閉幕典禮並頒獎。本次代表團由國立中央大學林沛練教授領隊,並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劉德慶教授、傅學海教授、國立臺灣大學范光龍教授、國立中央大學張瑜芬教授及教育部代表隨隊。代表我國參賽的4名高中學生獲獎情形及個別介紹如下:
學生姓名 就讀學校 年級 獎牌 個人國際排名
楊泓翊 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 二 金牌 1
黃柏翰 國立臺中第一高級中學 一 金牌 2
張志勤 國立宜蘭高級中學 一 金牌 4
呂昆霖 國立臺中第一高級中學 二 銀牌 8
因應地球科學的學科性質及配合921地震發生10週年,我國曾於98年主辦本項競賽。隨著全球環境與氣候劇烈變遷的影響,地球科學在各國中學科學課程漸受重視,本次競賽為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舉辦以來參賽國數最多的一次,參賽國計有:柬埔寨、法國、印度、印尼、烏克蘭、義大利、日本、南韓、台灣、科威特、馬爾地夫、尼泊爾、奈及利亞、斯里蘭卡、美國、菲律賓、羅馬尼亞、泰國及俄羅斯,未來參賽國還有再增加的可能。本項競賽明年預定在義大利舉行,我國將持續選訓優秀學生參與競賽,以促進國際交流並爭取榮譽。
教育部為獎勵學生之優異表現,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獲得本項競賽獲得金、銀、銅牌獎者,可保送大學院校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院校各學系。獲得榮譽獎者可推薦入大學院校各本學系。另於競賽獲金牌、銀牌與銅牌者,分別可獲得教育部頒發之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與5萬元獎學金,但同一年度獲得同一學科或不同學科二種以上獎項者,應擇優以最高獲獎額辦理。
我國參加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歷年獲獎情形如下:
年 主辦國 參賽國家數 屆次 獲獎情形 國際排名
2007 韓國 7 1 3金1銀 1
2008 菲律賓 6 2 2金2銀 1
2009 臺灣 14 3 4金 1
2010 印尼 19 4 3金1銀 1
2010/9/27
2010/9/26
摘譯自2010年9月16日ENS瑞士,日內瓦報導;段譽豪編譯;莫聞審校
9月16日「國際臭氧層保護日」當天,聯合國科學家表示,由於停用了包括冷煤與噴霧罐氣體等近100種會破壞臭氧層的物質,極地平流層上方幾個臭氧層的破洞已經停止擴大。 「過去數十年間,全球以及南北極上空的臭氧已不再減少,但也沒有增加」,臭氧層能夠保護地球以及地球上的居民免於來自太陽的紫外線傷害。
研究也指出,極區以外的臭氧層將在本世紀中葉恢復到1980年的水準,但是每年南極地區春季的臭氧層破洞,將需要比預期更長的時間來恢復。
逐步淘汰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物,是《蒙特婁議定書》的規定,這是一份為了保護平流層中的臭氧所訂定的國際性協議,在去年於全球已被普遍接受。
該報告證實蒙特婁議定書發揮了功用。這份報告於9月16日國際臭氧層保護日發表,以慶祝這份於1987年簽署的協議。
如果沒有蒙特婁議定書,「大氣中的破壞臭氧物質可能會在2050年以前增加10倍,」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史坦納(Achim Steiner)表示,「這可能導致超過2千萬人罹患皮膚癌,以及超過1.3億人罹患白內障,更不用說對人體免疫系統、野生動物以及農業生產所造成的傷害了。」
此外,蒙特婁議定書也「減少了氣候的變遷,而帶來了許多益處」,根據這份報告,許多破壞臭氧的物質也是潛在的溫室氣體。
另外一個重要的科學挑戰是依據對臭氧與氣候變遷之間複雜的關係的了解,來預測臭氧未來的濃度。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16日呼籲,蒙特樓協議是一個「非常好的典範」,設立了廣泛的框架與明確的目標,當政府有信心並且設定好開始的步驟後,以循序漸進的施行方法,來制定更遠大的目標。「當蒙特婁議定書與1987年簽定時,各國政府並沒有預想要淘汰任何有害臭氧的化學物質,」「然而全球各國強力的遵守協議,簽訂各國已經減少生產與使用這些有害的化學物質達到98%以上。」
世界氣象組織的秘書長亞羅(Michel Jarraud)說,「臭氧層的問題點出了對大氣層長期監測與研究的重要性,沒有這些研究,臭氧層所受到的破壞將有增無減,我們甚至無法在更多更嚴重的傷害發生前發現這件事。」 南極臭氧破洞是由英國科學家法爾曼(Joe Farman)、加德納(Brian Gardiner)與尚克林(Jonathan Shanklin)在1985年的英國南極調查時所發現。
報告中發現,現今在春季臭氧破洞變大時,南極仍有高量的紫外線輻射。
在禁止破壞臭氧的化學物質以及處理這些替代品所造成的傷害之間,有一個複雜的權衡關係。
許多破壞臭氧的化學物,例如曾用在冰箱與噴霧罐的氟氯碳化物(CFCs),已經被淘汰。但是替代的物質像是氟氯烴(HCFCs)或是氟化烴(HFCs)則增加了,許多這類的物質的溫室效應都更加嚴重。
該報告預測,根據2007年蒙特婁議定書的協議內容,氟氯烴的排放總量將未來10年內開始下降,但是現在增加的速度卻比四年前更快。
其中數量最多的HCFC-22在2007-2008年間的增加幅度比2003-2004年間的速度要快50%。
根據這份報告,HCFs的數量與排放量正以每年8%的速度增加。HFC-23是HCFC-22生產過程中的一種副產品,它雖然對臭氧層沒有影響,但其溫室效應卻是二氧化碳(現在最多的一種溫室氣體)的14000倍之多。大多數氣候科學家均同意,地球增溫的幅度必須低於攝氏2度,以避免氣候變遷最糟的後果-海平面上升、物種滅絕、極端氣候事件、風暴、洪水以及乾旱。
「蒙特婁議定書是科學家與決策者之間共同合作的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成功緩解了環境與社會面臨的嚴重威脅。」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亞羅說,「人類活動將繼續改變大氣的成份,世界氣象組織的全球大氣監測計畫將繼續進行這些重要的監測、研究以及評估,以提供了解並預測在區域和全球尺度下,氣候變遷所需的科學數據。」Ozone Holes No Longer GrowingGENEVA, Switzerland, September 16, 2010 (ENS)
The ozone holes high in the stratosphere over each of the polar regions have stopped growing due to the phase out of nearly 100 ozone-depleting substances once used in products like refrigerators and spray cans, United Nations scientists said today in a new report.
"Over the past decade, global ozone and ozone in the Arctic and Antarctic regions is no longer decreasing but is not yet increasing," the study finds. The ozone layer protects Earth and its inhabitants from the harmful ultraviolet rays of the Sun.
The ozone layer outside the polar regions will recover to pre-1980 levels before the middle of this century, but the annual springtime ozone hole over the Antarctic is expected to take much longer, the study projects.
The phase out of ozone-destroying chemicals is required under the 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 an international agreement written to protect the stratospheric ozone layer, which last year achieved universal ratification.
The report confirms that the Montreal Protocol is working. It was published on September 16, the annual 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Ozone Layer, to mark protocol's signature date in 1987.
"Atmospheric levels of ozone-depleting substances could have increased tenfold by 2050," without the Montreal Protocol, said UNEP Executive Director Achim Steiner.
"This in turn could have led to up to 20 million more cases of skin cancer and 130 million more cases of eye cataracts, not to speak of damage to human immune systems, wildlife and agriculture," Steiner said.
The Montreal Protocol has "provided substantial co-benefits by reducing climate change," because many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 are also potent greenhouse gases,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An important remaining scientific challenge is to project future ozone abundance based on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linkages between ozone and climate change.
UN Secretary-General Ban Ki-moon today called the Montreal Protocol "an excellent example" of setting a broad framework, clear targets and a gradual approach to implementation as governments gain confidence and build on initial steps, setting more ambitious goals.
"When the Montreal Protocol was signed in 1987, governments did not originally envision the phase-out of any ozone-depleting substance," said Ban. "Yet, as a result of strong national and global compliance, parties to the Montreal Protocol have cut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these harmful chemicals by more than 98 percent."
Michel Jarraud,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 said, "The ozone-hole issue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long-term atmospheric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without which ozone destruction would have continued unabated and might not have been detected until more serious damage was evident."
The Antarctic ozone hole was discovered in 1985 by British scientists Joe Farman, Brian Gardiner, and Jonathan Shanklin of the British Antarctic Survey.
In Antarctica today, high levels of ultraviolet radiation continue to be seen when the springtime ozone hole is large, the report finds.
There is a complex trade-off between banning ozone depleters and dealing with the harm caused by their replacements.
Many ozone depleting chemicals, such as CFCs, chlorofluorocarbons, once present in products such as refrigerators and spray cans, have been phased out.
But demand for replacement substances called HCFCs, hydrochlorofluorocarbons, and HFCs, hydrofluorocarbons, has increased. Many of these are powerful greenhouse gases.
The report projects that total emissions of HCFCs will begin to decline in the coming decade due to measures agreed under the Montreal Protocol in 2007. But they are currently increasing faster than four years ago.
The most abundant one, HCFC-22, increased more than 50 percent faster in 2007-2008 than it did in 2003-2004.
Abundances and emissions of HFCs currently are increasing at about eight percent per year,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HFC-23 is a byproduct of HCFC-22 production. Although it has no impact on the ozone layer it is more than 14,000 times more powerful as a climate-warming greenhouse gas than carbon dioxide, the most abundant greenhouse gas.
Most climate scientists agree that keeping the global temperature rise to under 2 degrees Celsius is essential to averting the worst consequences of climate change - rising sea levels, extinction of species, extreme weather events, storms, floods, and droughts.
"The Montreal Protocol is an outstanding example of collaboration among scientists and decision-makers that has resulted in the successful mitigation of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and societal threat," said WMO chief Jarraud.
"Human activities will continue to change the composition of the atmosphere," said Jarraud. "WMO's Global Atmosphere Watch program will therefore continue its crucial monitoring, research and assessment activities to provide scientific data needed to understand and ultimately predict environmental changes on both regional and global scales."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sep2010/2010-09-16-01.html
原始網址
9月16日「國際臭氧層保護日」當天,聯合國科學家表示,由於停用了包括冷煤與噴霧罐氣體等近100種會破壞臭氧層的物質,極地平流層上方幾個臭氧層的破洞已經停止擴大。 「過去數十年間,全球以及南北極上空的臭氧已不再減少,但也沒有增加」,臭氧層能夠保護地球以及地球上的居民免於來自太陽的紫外線傷害。
研究也指出,極區以外的臭氧層將在本世紀中葉恢復到1980年的水準,但是每年南極地區春季的臭氧層破洞,將需要比預期更長的時間來恢復。
逐步淘汰破壞臭氧層的化學物,是《蒙特婁議定書》的規定,這是一份為了保護平流層中的臭氧所訂定的國際性協議,在去年於全球已被普遍接受。
該報告證實蒙特婁議定書發揮了功用。這份報告於9月16日國際臭氧層保護日發表,以慶祝這份於1987年簽署的協議。
如果沒有蒙特婁議定書,「大氣中的破壞臭氧物質可能會在2050年以前增加10倍,」聯合國環境署執行主任史坦納(Achim Steiner)表示,「這可能導致超過2千萬人罹患皮膚癌,以及超過1.3億人罹患白內障,更不用說對人體免疫系統、野生動物以及農業生產所造成的傷害了。」
此外,蒙特婁議定書也「減少了氣候的變遷,而帶來了許多益處」,根據這份報告,許多破壞臭氧的物質也是潛在的溫室氣體。
另外一個重要的科學挑戰是依據對臭氧與氣候變遷之間複雜的關係的了解,來預測臭氧未來的濃度。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16日呼籲,蒙特樓協議是一個「非常好的典範」,設立了廣泛的框架與明確的目標,當政府有信心並且設定好開始的步驟後,以循序漸進的施行方法,來制定更遠大的目標。「當蒙特婁議定書與1987年簽定時,各國政府並沒有預想要淘汰任何有害臭氧的化學物質,」「然而全球各國強力的遵守協議,簽訂各國已經減少生產與使用這些有害的化學物質達到98%以上。」
世界氣象組織的秘書長亞羅(Michel Jarraud)說,「臭氧層的問題點出了對大氣層長期監測與研究的重要性,沒有這些研究,臭氧層所受到的破壞將有增無減,我們甚至無法在更多更嚴重的傷害發生前發現這件事。」 南極臭氧破洞是由英國科學家法爾曼(Joe Farman)、加德納(Brian Gardiner)與尚克林(Jonathan Shanklin)在1985年的英國南極調查時所發現。
報告中發現,現今在春季臭氧破洞變大時,南極仍有高量的紫外線輻射。
在禁止破壞臭氧的化學物質以及處理這些替代品所造成的傷害之間,有一個複雜的權衡關係。
許多破壞臭氧的化學物,例如曾用在冰箱與噴霧罐的氟氯碳化物(CFCs),已經被淘汰。但是替代的物質像是氟氯烴(HCFCs)或是氟化烴(HFCs)則增加了,許多這類的物質的溫室效應都更加嚴重。
該報告預測,根據2007年蒙特婁議定書的協議內容,氟氯烴的排放總量將未來10年內開始下降,但是現在增加的速度卻比四年前更快。
其中數量最多的HCFC-22在2007-2008年間的增加幅度比2003-2004年間的速度要快50%。
根據這份報告,HCFs的數量與排放量正以每年8%的速度增加。HFC-23是HCFC-22生產過程中的一種副產品,它雖然對臭氧層沒有影響,但其溫室效應卻是二氧化碳(現在最多的一種溫室氣體)的14000倍之多。大多數氣候科學家均同意,地球增溫的幅度必須低於攝氏2度,以避免氣候變遷最糟的後果-海平面上升、物種滅絕、極端氣候事件、風暴、洪水以及乾旱。
「蒙特婁議定書是科學家與決策者之間共同合作的一個非常好的例子,成功緩解了環境與社會面臨的嚴重威脅。」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亞羅說,「人類活動將繼續改變大氣的成份,世界氣象組織的全球大氣監測計畫將繼續進行這些重要的監測、研究以及評估,以提供了解並預測在區域和全球尺度下,氣候變遷所需的科學數據。」Ozone Holes No Longer GrowingGENEVA, Switzerland, September 16, 2010 (ENS)
The ozone holes high in the stratosphere over each of the polar regions have stopped growing due to the phase out of nearly 100 ozone-depleting substances once used in products like refrigerators and spray cans, United Nations scientists said today in a new report.
"Over the past decade, global ozone and ozone in the Arctic and Antarctic regions is no longer decreasing but is not yet increasing," the study finds. The ozone layer protects Earth and its inhabitants from the harmful ultraviolet rays of the Sun.
The ozone layer outside the polar regions will recover to pre-1980 levels before the middle of this century, but the annual springtime ozone hole over the Antarctic is expected to take much longer, the study projects.
The phase out of ozone-destroying chemicals is required under the 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 an international agreement written to protect the stratospheric ozone layer, which last year achieved universal ratification.
The report confirms that the Montreal Protocol is working. It was published on September 16, the annual 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Ozone Layer, to mark protocol's signature date in 1987.
"Atmospheric levels of ozone-depleting substances could have increased tenfold by 2050," without the Montreal Protocol, said UNEP Executive Director Achim Steiner.
"This in turn could have led to up to 20 million more cases of skin cancer and 130 million more cases of eye cataracts, not to speak of damage to human immune systems, wildlife and agriculture," Steiner said.
The Montreal Protocol has "provided substantial co-benefits by reducing climate change," because many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 are also potent greenhouse gases,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An important remaining scientific challenge is to project future ozone abundance based on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linkages between ozone and climate change.
UN Secretary-General Ban Ki-moon today called the Montreal Protocol "an excellent example" of setting a broad framework, clear targets and a gradual approach to implementation as governments gain confidence and build on initial steps, setting more ambitious goals.
"When the Montreal Protocol was signed in 1987, governments did not originally envision the phase-out of any ozone-depleting substance," said Ban. "Yet, as a result of strong national and global compliance, parties to the Montreal Protocol have cut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these harmful chemicals by more than 98 percent."
Michel Jarraud, secretary-general of th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 said, "The ozone-hole issue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long-term atmospheric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without which ozone destruction would have continued unabated and might not have been detected until more serious damage was evident."
The Antarctic ozone hole was discovered in 1985 by British scientists Joe Farman, Brian Gardiner, and Jonathan Shanklin of the British Antarctic Survey.
In Antarctica today, high levels of ultraviolet radiation continue to be seen when the springtime ozone hole is large, the report finds.
There is a complex trade-off between banning ozone depleters and dealing with the harm caused by their replacements.
Many ozone depleting chemicals, such as CFCs, chlorofluorocarbons, once present in products such as refrigerators and spray cans, have been phased out.
But demand for replacement substances called HCFCs, hydrochlorofluorocarbons, and HFCs, hydrofluorocarbons, has increased. Many of these are powerful greenhouse gases.
The report projects that total emissions of HCFCs will begin to decline in the coming decade due to measures agreed under the Montreal Protocol in 2007. But they are currently increasing faster than four years ago.
The most abundant one, HCFC-22, increased more than 50 percent faster in 2007-2008 than it did in 2003-2004.
Abundances and emissions of HFCs currently are increasing at about eight percent per year,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HFC-23 is a byproduct of HCFC-22 production. Although it has no impact on the ozone layer it is more than 14,000 times more powerful as a climate-warming greenhouse gas than carbon dioxide, the most abundant greenhouse gas.
Most climate scientists agree that keeping the global temperature rise to under 2 degrees Celsius is essential to averting the worst consequences of climate change - rising sea levels, extinction of species, extreme weather events, storms, floods, and droughts.
"The Montreal Protocol is an outstanding example of collaboration among scientists and decision-makers that has resulted in the successful mitigation of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and societal threat," said WMO chief Jarraud.
"Human activities will continue to change the composition of the atmosphere," said Jarraud. "WMO's Global Atmosphere Watch program will therefore continue its crucial monitoring, research and assessment activities to provide scientific data needed to understand and ultimately predict environmental changes on both regional and global scales."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sep2010/2010-09-16-01.html
原始網址
2010/9/23
李家同:教育差距 使貧富世襲
(中央社記者許秩維台北23日電)學者李家同今天表示,教育差距使貧富成世襲,不同教育程度的勞動者,平均日薪也會有所不同;窮人想要翻身,一定要靠教育。
明道大學承辦「教育理念國際學術研討會」,今起一連舉辦3天,首日邀請李家同專題演講,與大家分享他對教育的看法。
李家同表示,教育差距會直接影響貧富,社會對於教育差距漠不關心,也不知如何解決,令他特別擔心;尤其是城鄉發展差距甚大,呈現M型趨勢,對教育發展來說並不是好事。
針對教育程度的差距,李家同認為,首先應該了解孩子功課不好的原因。根據他的觀察,孩子功課不好的原因包括回家不做功課、文化刺激少等原因,這些狀況在偏遠地區尤其嚴重。
李家同說,偏遠地區的孩子因為父母多在外工作,或父母對教育無所謂,或父母想要關心卻受限教育程度不高;此外,沒錢買書或缺乏買書的習慣,都造成孩子在教育上學習成效不佳,也加深城鄉教育程度的差距。
李家同提到,義務教育缺乏品質管制、小學教育太過多元化,也是影響的原因之一;所謂的品質管制並不是指留級,而是要配合學生的程度。他也表示,現在教育強調特色教學,並不是不好,但仍要顧及學生的基礎學問是否學好。
教育程度差距造成影響甚大,李家同建議,應該關心孩子功課不好的問題,因為這些功課不好的孩子可能國中畢業後找不到好工作,也可能會成為黑道吸收對象,大家應該給這些孩子更多關懷。990923
原始網頁
明道大學承辦「教育理念國際學術研討會」,今起一連舉辦3天,首日邀請李家同專題演講,與大家分享他對教育的看法。
李家同表示,教育差距會直接影響貧富,社會對於教育差距漠不關心,也不知如何解決,令他特別擔心;尤其是城鄉發展差距甚大,呈現M型趨勢,對教育發展來說並不是好事。
針對教育程度的差距,李家同認為,首先應該了解孩子功課不好的原因。根據他的觀察,孩子功課不好的原因包括回家不做功課、文化刺激少等原因,這些狀況在偏遠地區尤其嚴重。
李家同說,偏遠地區的孩子因為父母多在外工作,或父母對教育無所謂,或父母想要關心卻受限教育程度不高;此外,沒錢買書或缺乏買書的習慣,都造成孩子在教育上學習成效不佳,也加深城鄉教育程度的差距。
李家同提到,義務教育缺乏品質管制、小學教育太過多元化,也是影響的原因之一;所謂的品質管制並不是指留級,而是要配合學生的程度。他也表示,現在教育強調特色教學,並不是不好,但仍要顧及學生的基礎學問是否學好。
教育程度差距造成影響甚大,李家同建議,應該關心孩子功課不好的問題,因為這些功課不好的孩子可能國中畢業後找不到好工作,也可能會成為黑道吸收對象,大家應該給這些孩子更多關懷。990923
原始網頁
2010/9/22
2010/9/17
2010/9/13
「安達魯西亞號」17至22日泊靠宜蘭 17世紀古船風采重現
2010/09/13 18:48
記者陳木隆/宜蘭報導
仿17世紀「加雷翁艦」複製而成的西班牙「安達魯西亞號」,17日將駛進宜蘭蘇澳港後,19到22日在頭城烏石港碼頭開放參觀,要讓台灣民眾一睹西洋古艦的風采,近距離體驗大航海時代的海洋文化之旅,遙想海上英雄的冒險情境。宜蘭縣長林聰賢13日率同文化局長鄭文堂及工作團隊,到蘭陽博物館與該船設計和工程相關人員接觸及交流,文化局工作團隊特別圍上西班牙節慶的紅領巾,讓這些遠道而來的佳賓,感受到濃濃的熱情與活力。
「安達魯西亞號」正在上海世博西班牙館展出,預計9月15日離開上海,接著就要開抵台灣宜蘭。為了這趟台灣行,該船主要人員13日特別提前到宜蘭了解靠港場地及相關事宜。主要人員包括:船隻設計者伊格那西歐.費南德茲.維哈、維多利亞號基金會文化部負責人瓜達露貝.費南德茲.莫雷德、船隻建造者哈爾金.卡瑞德.加西亞、工程師荷西.路易士.里維拉.貝雷斯等人。
伊格那西歐.費南德茲.哈維指出,「安達魯西亞號」是由西班牙安達魯西亞自治區維多利亞號基金會仿17世紀「加雷翁艦」(Galeon) 打造而成,全長約55公尺,高40公尺,重500多噸,有6層甲板、3大桅桿、7張帆。為了忠實呈現大航海時代的情境,船身用松木打造,船上也設計了10門加農炮,是當時航行於海上貿易發達的旅途中,用來自衛的武器。此船僅靠風力推動前進,依羅盤辨認方位,靠繩索控制風帆,調整航向與速度。
這艘仿古船3月循著三百多年前的航線,從西班牙塞維亞(Sevilla)出發,航經地中海、紅海和印度洋,沿途停靠馬爾他、以色列、埃及、斯里蘭卡、新加坡等地,歷經五個多月的時間,最近就要從上海駛抵台灣,展開「面向太平洋─2010安達魯西亞號宜蘭行」活動。
鄭文堂指出,早在1624年西班牙人在航向日本途中發現了台灣,宜蘭是第一個獲得西班牙名稱的地名,西班牙人在蘇澳上岸之後,將蘇澳附近海岸命名為「Santa Catalina」。《台灣番政志》譯為「聖塔.卡塔利那」,《宜蘭縣志》譯為「三打卡打里拉」。
「面向太平洋-2010安達魯西亞號宜蘭行」活動,分成兩大主軸,即「安達魯西亞號」登船參觀、「面向太平洋」特展。「安達魯西亞號」預定17日抵達蘇澳港,18日早上8時航向頭城,下午2時抵達烏石港。主辦單位將以台灣傳統禮俗迎接該船入港,19日至22日停泊在烏石港漁會大樓旁碼頭,開放參觀時間為早上10時到下午6時,同時結合港區整體佈置與文化展演活動,展現兩國文化藝術內涵與海洋文化交流面向。
林聰賢表示,安達魯西亞號的到來,意義重大,因為它即將成為台灣面相海洋、航向世界的一個里程碑,從不同面向了解世界,積極培養海洋國家的視野和態度。在短時間內可以邀請到「安達魯西亞號」來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感謝金車股份有限公司、長榮鳳凰酒店等縣內企業的幫忙。
主辦單位策畫「面向太平洋」特展,在遊客排隊動線上設計介紹「安達魯西亞號」以及沿途停靠國家的介紹展板,從烏石港漁會大樓旁碼頭一路延伸至遊客服務中心;在遊客服務中心2樓,也展出更詳盡的大航海時代歷史背景及相關民俗文化展,參觀時間為9月18日至22日早上9時至下午6時。
主辦單位還開放登記立案的教育團體預約,包括學校、安親班等20人以上,40人以下團體,接受預約日期為9月20、21日,每時段至多受理兩組預約,其餘名額開放給現場排隊民眾;預約者須於指定時間內報到,逾時視同放棄,改以現場排隊。相關事項可撥(03)9322440轉372、373,或撥打專線(03)9359176洽詢。
要看完整照片及新聞請上http://www.nownews.com/city/Yilan
原始網頁
記者陳木隆/宜蘭報導
仿17世紀「加雷翁艦」複製而成的西班牙「安達魯西亞號」,17日將駛進宜蘭蘇澳港後,19到22日在頭城烏石港碼頭開放參觀,要讓台灣民眾一睹西洋古艦的風采,近距離體驗大航海時代的海洋文化之旅,遙想海上英雄的冒險情境。宜蘭縣長林聰賢13日率同文化局長鄭文堂及工作團隊,到蘭陽博物館與該船設計和工程相關人員接觸及交流,文化局工作團隊特別圍上西班牙節慶的紅領巾,讓這些遠道而來的佳賓,感受到濃濃的熱情與活力。
「安達魯西亞號」正在上海世博西班牙館展出,預計9月15日離開上海,接著就要開抵台灣宜蘭。為了這趟台灣行,該船主要人員13日特別提前到宜蘭了解靠港場地及相關事宜。主要人員包括:船隻設計者伊格那西歐.費南德茲.維哈、維多利亞號基金會文化部負責人瓜達露貝.費南德茲.莫雷德、船隻建造者哈爾金.卡瑞德.加西亞、工程師荷西.路易士.里維拉.貝雷斯等人。
伊格那西歐.費南德茲.哈維指出,「安達魯西亞號」是由西班牙安達魯西亞自治區維多利亞號基金會仿17世紀「加雷翁艦」(Galeon) 打造而成,全長約55公尺,高40公尺,重500多噸,有6層甲板、3大桅桿、7張帆。為了忠實呈現大航海時代的情境,船身用松木打造,船上也設計了10門加農炮,是當時航行於海上貿易發達的旅途中,用來自衛的武器。此船僅靠風力推動前進,依羅盤辨認方位,靠繩索控制風帆,調整航向與速度。
這艘仿古船3月循著三百多年前的航線,從西班牙塞維亞(Sevilla)出發,航經地中海、紅海和印度洋,沿途停靠馬爾他、以色列、埃及、斯里蘭卡、新加坡等地,歷經五個多月的時間,最近就要從上海駛抵台灣,展開「面向太平洋─2010安達魯西亞號宜蘭行」活動。
鄭文堂指出,早在1624年西班牙人在航向日本途中發現了台灣,宜蘭是第一個獲得西班牙名稱的地名,西班牙人在蘇澳上岸之後,將蘇澳附近海岸命名為「Santa Catalina」。《台灣番政志》譯為「聖塔.卡塔利那」,《宜蘭縣志》譯為「三打卡打里拉」。
「面向太平洋-2010安達魯西亞號宜蘭行」活動,分成兩大主軸,即「安達魯西亞號」登船參觀、「面向太平洋」特展。「安達魯西亞號」預定17日抵達蘇澳港,18日早上8時航向頭城,下午2時抵達烏石港。主辦單位將以台灣傳統禮俗迎接該船入港,19日至22日停泊在烏石港漁會大樓旁碼頭,開放參觀時間為早上10時到下午6時,同時結合港區整體佈置與文化展演活動,展現兩國文化藝術內涵與海洋文化交流面向。
林聰賢表示,安達魯西亞號的到來,意義重大,因為它即將成為台灣面相海洋、航向世界的一個里程碑,從不同面向了解世界,積極培養海洋國家的視野和態度。在短時間內可以邀請到「安達魯西亞號」來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感謝金車股份有限公司、長榮鳳凰酒店等縣內企業的幫忙。
主辦單位策畫「面向太平洋」特展,在遊客排隊動線上設計介紹「安達魯西亞號」以及沿途停靠國家的介紹展板,從烏石港漁會大樓旁碼頭一路延伸至遊客服務中心;在遊客服務中心2樓,也展出更詳盡的大航海時代歷史背景及相關民俗文化展,參觀時間為9月18日至22日早上9時至下午6時。
主辦單位還開放登記立案的教育團體預約,包括學校、安親班等20人以上,40人以下團體,接受預約日期為9月20、21日,每時段至多受理兩組預約,其餘名額開放給現場排隊民眾;預約者須於指定時間內報到,逾時視同放棄,改以現場排隊。相關事項可撥(03)9322440轉372、373,或撥打專線(03)9359176洽詢。
要看完整照片及新聞請上http://www.nownews.com/city/Yilan
原始網頁
50年來最大冰山 撞島裂兩半
2010/9/12 下午 05:56:00
(中央社台北12日電)近50年來最大的北極冰山,在撞上格陵蘭島西方的岩石島嶼後,裂成兩半。
「美國線上新聞」(Aol News)報導,這塊冰山其實是個巨型浮冰島,大小是曼哈頓(Manhattan)4倍大,這塊冰山上月自格陵蘭島的彼得曼冰川(Petermann Glacier)分裂出來。這是自1962以來,有體積這麼大的冰山,表面積達100平方英里,厚度約為紐約帝國大廈高度的一半。
這塊冰山自格陵蘭島分裂出來後,開始在格陵蘭島與加拿大間的狹窄水道內爾斯海峽(Nares Strait)內緩慢漂浮。當時科學家認為,這座冰山可能會卡在海峽內,阻擋重要航道。
但衛星影像顯示,冰山不斷撞擊喬島(Joe Island)後,分裂成兩半。喬島凸出於內爾斯海峽,是個岩石小島。
德拉瓦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研究內爾斯海峽的穆恩喬(Andreas Muenchow)副教授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衛星影像中,我們幾乎看不到喬島,因為這座島比冰山還要小,但就是有這麼一座島,是一塊岩石。」
衛星影像顯示,這座冰山在經過內爾斯海峽時,裂成兩半。(譯者:中央社張曉雯)990912
原始網頁
(中央社台北12日電)近50年來最大的北極冰山,在撞上格陵蘭島西方的岩石島嶼後,裂成兩半。
「美國線上新聞」(Aol News)報導,這塊冰山其實是個巨型浮冰島,大小是曼哈頓(Manhattan)4倍大,這塊冰山上月自格陵蘭島的彼得曼冰川(Petermann Glacier)分裂出來。這是自1962以來,有體積這麼大的冰山,表面積達100平方英里,厚度約為紐約帝國大廈高度的一半。
這塊冰山自格陵蘭島分裂出來後,開始在格陵蘭島與加拿大間的狹窄水道內爾斯海峽(Nares Strait)內緩慢漂浮。當時科學家認為,這座冰山可能會卡在海峽內,阻擋重要航道。
但衛星影像顯示,冰山不斷撞擊喬島(Joe Island)後,分裂成兩半。喬島凸出於內爾斯海峽,是個岩石小島。
德拉瓦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研究內爾斯海峽的穆恩喬(Andreas Muenchow)副教授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衛星影像中,我們幾乎看不到喬島,因為這座島比冰山還要小,但就是有這麼一座島,是一塊岩石。」
衛星影像顯示,這座冰山在經過內爾斯海峽時,裂成兩半。(譯者:中央社張曉雯)990912
原始網頁
2010/9/10
2010/9/6
*遇見國境之北 **★想在北方之鑽★*
在台灣北方海面上,閃耀著三顆與眾不同的鑽石
有著豐富的海洋資源
是北方漁民生活之歸依
更是候鳥們南遷的中繼站!
如此美麗的環境,怎不讓人深深著迷呢?
一、主辦單位: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宜蘭縣政府
二、承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
三、協辦單位:基隆市政府、台北縣政府、海軍司令部政戰部文宣心戰組、海軍蘇澳後勤支援指揮部、交通部觀光局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基隆市八斗國小、宜蘭縣南安國中、基隆市海洋教育科技資源中心、宜蘭縣海洋教育資源中心、野柳社區發展協會、新空間股份有限公司、野柳地質公園、台北縣萬里鄉瑪鋉漁村文化生活協會、宜蘭縣討海文化保育協會
四、合辦單位:國立新店高級中學
五、計畫目標:
1. 介紹海洋國家公園擔任保育海洋資源的角色。
2. 介紹北方三島海洋資源與海洋生態多樣性。
3. 介紹北方三島漁業發展現況、火山地形及特殊生態環境。
4. 介紹北方三島特別的媽祖海上繞境等海洋信仰。
5. 分享海洋保育經驗。
6. 讓參與親師、學童有更豐富之海洋體驗。
7. 讓參與教師具備更充分的海洋相關知能,以利各校海洋教育之推動。
六、辦理時間與地點:
9/25(六) 08:30-17:30 基隆場(八斗國小:基隆市北寧路396巷52號)
10/2(六) 08:30-17:00 宜蘭場(南安國中:宜蘭縣蘇澳鎮南建里學府路117號)
10/6(三) 08:30-17:00 宜蘭場(南安國中:宜蘭縣蘇澳鎮南建里學府路117號)
10/16(六) 08:30-17:30 台北野柳場(台北縣野柳社區活動中心:台北縣萬里鄉港東新?1之5號、台北縣萬里區漁會對面)
10/17(日) 08:30-17:00 台北三芝場(北觀處三芝遊客中心暨名人文物館:台北縣三芝鄉埔坪村埔頭坑164-2號)
七、參加對象:
凡對海洋教育有興趣之民眾均可報名參加。(完全免費,每場80人(宜蘭場各160人),額滿為止)
☆各場次所在地區之民眾可優先錄取
☆凡參與本活動之中小學教師可申請8小時之研習時數,請記得在報名表中勾選『是,我需要教師研習時數8小時』
八、活動費用:0 元(本次活動相關費用由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專案補助)
九、報名方式
a. 個人報名 ( http://party.tamee.org/201008 )
b. 團體報名,請填寫附件中團體報名表,或點選 http://party.tamee.org/20100802 下載
十、聯絡人資訊
社團法人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
聯絡電話:02-2872-0815;0987-669-271廖小姐
E-mail:can@tamee.org
十一、課程內容請見附件,或點選 http://party.tamee.org/20100802 下載
有著豐富的海洋資源
是北方漁民生活之歸依
更是候鳥們南遷的中繼站!
如此美麗的環境,怎不讓人深深著迷呢?
一、主辦單位: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宜蘭縣政府
二、承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
三、協辦單位:基隆市政府、台北縣政府、海軍司令部政戰部文宣心戰組、海軍蘇澳後勤支援指揮部、交通部觀光局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基隆市八斗國小、宜蘭縣南安國中、基隆市海洋教育科技資源中心、宜蘭縣海洋教育資源中心、野柳社區發展協會、新空間股份有限公司、野柳地質公園、台北縣萬里鄉瑪鋉漁村文化生活協會、宜蘭縣討海文化保育協會
四、合辦單位:國立新店高級中學
五、計畫目標:
1. 介紹海洋國家公園擔任保育海洋資源的角色。
2. 介紹北方三島海洋資源與海洋生態多樣性。
3. 介紹北方三島漁業發展現況、火山地形及特殊生態環境。
4. 介紹北方三島特別的媽祖海上繞境等海洋信仰。
5. 分享海洋保育經驗。
6. 讓參與親師、學童有更豐富之海洋體驗。
7. 讓參與教師具備更充分的海洋相關知能,以利各校海洋教育之推動。
六、辦理時間與地點:
9/25(六) 08:30-17:30 基隆場(八斗國小:基隆市北寧路396巷52號)
10/2(六) 08:30-17:00 宜蘭場(南安國中:宜蘭縣蘇澳鎮南建里學府路117號)
10/6(三) 08:30-17:00 宜蘭場(南安國中:宜蘭縣蘇澳鎮南建里學府路117號)
10/16(六) 08:30-17:30 台北野柳場(台北縣野柳社區活動中心:台北縣萬里鄉港東新?1之5號、台北縣萬里區漁會對面)
10/17(日) 08:30-17:00 台北三芝場(北觀處三芝遊客中心暨名人文物館:台北縣三芝鄉埔坪村埔頭坑164-2號)
七、參加對象:
凡對海洋教育有興趣之民眾均可報名參加。(完全免費,每場80人(宜蘭場各160人),額滿為止)
☆各場次所在地區之民眾可優先錄取
☆凡參與本活動之中小學教師可申請8小時之研習時數,請記得在報名表中勾選『是,我需要教師研習時數8小時』
八、活動費用:0 元(本次活動相關費用由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專案補助)
九、報名方式
a. 個人報名 ( http://party.tamee.org/201008 )
b. 團體報名,請填寫附件中團體報名表,或點選 http://party.tamee.org/20100802 下載
十、聯絡人資訊
社團法人台灣海洋環境教育推廣協會
聯絡電話:02-2872-0815;0987-669-271廖小姐
E-mail:can@tamee.org
十一、課程內容請見附件,或點選 http://party.tamee.org/20100802 下載
2010/9/5
2010.9 越前屋宜大店
宜蘭大學附近好像多了不少好吃的店,
今天我們家到越前屋去嚐鮮
星期日的晚上,座無虛席!! 還好下午我們有先訂位
生魚片丼定食大約150左右,先送上我們單點的:土瓶蒸及茶碗蒸
口味一般般啦。
這是太將捲壽司,一份五片(這是"愛瘋"的鏡頭拍的,愛瘋的拍照效果還是沒有數位相機好)
免費吃到飽的味增湯
它好像叫時鮮山菜,
還沒上菜前,我們都以為是涼拌過貓,
或其他綠色蔬菜,
沒想到是....涼拌菇菇
說真的,跟某家罐頭菇的口味很像
涼拌鱈魚肝....
這道是超級大地雷
它是最貴的小菜,
但調味調的不太好,
只有醋的酸味以及洋蔥的味道
魚肝的反倒被壓下去,沒有融合一起
龍蝦沙拉
這是主菜
綜合生魚片丼
乍看之下份量有點少,但生魚片是滿滿一層,
下方的飯份量也不少
飯有調味,一片生魚片夾著飯,
好好吃喔~~~
一份才150!!
大推薦!!!
今天我們家到越前屋去嚐鮮
星期日的晚上,座無虛席!! 還好下午我們有先訂位
生魚片丼定食大約150左右,先送上我們單點的:土瓶蒸及茶碗蒸
口味一般般啦。
這是太將捲壽司,一份五片(這是"愛瘋"的鏡頭拍的,愛瘋的拍照效果還是沒有數位相機好)
免費吃到飽的味增湯
它好像叫時鮮山菜,
還沒上菜前,我們都以為是涼拌過貓,
或其他綠色蔬菜,
沒想到是....涼拌菇菇
說真的,跟某家罐頭菇的口味很像
涼拌鱈魚肝....
這道是超級大地雷
它是最貴的小菜,
但調味調的不太好,
只有醋的酸味以及洋蔥的味道
魚肝的反倒被壓下去,沒有融合一起
龍蝦沙拉
這是主菜
綜合生魚片丼
乍看之下份量有點少,但生魚片是滿滿一層,
下方的飯份量也不少
飯有調味,一片生魚片夾著飯,
好好吃喔~~~
一份才150!!
大推薦!!!
2010/9/1
2010/8/29
台大地質系實驗室火警 1消防員嗆傷
TVBS 2010/08/29
台灣大學地質系3樓實驗室,晚上接近9點傳出火警,由於實驗室裡頭還有殘留部分低輻射的化學物質,讓消防人員不敢大意,派了大批的消防人員和救護車待命,火勢順利在20分鐘後撲滅,所幸沒有人員傷亡,只有一名最早到場的消防人員,被嗆傷送醫。
消防人員:「借過,借過。」
台大地質系三樓實驗室起火,還嗆傷了一名消防人員,緊急送醫。台大地質系學生:「有同學互相通知說三樓起火,要我們趕快離開,所以我們當下就馬上跑出來,邊跑邊跟其他間研究室通知,起火了,趕快出來。」
就怕實驗室裡頭殘留的化學物質,因大火起變化,消防人員一點都不敢大意,出動了21台消防車,以及相關人員到現場觀察。
消防隊長:「初步了解,起火地點是在靠窗戶,也就是一個實驗廚的加熱板,所引燃的一個火災,目前初步了解,裡面一些低輻射性的物質,並沒有外洩。」
所幸火勢在20分鐘之後,就順利撲滅,沒有人員因此受困受傷,至於真正的起火原因,還在調查當中。
原始網頁: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29/8/2bzbk.html
台大實驗室火警 幸無輻射外洩 西元2010年08月28日
【民視即時新聞】由於抽風機電線走火,台灣大學地質研究所實驗室28日晚間發生火警,雖然火勢迅速撲滅,不過由於起火點附近有存放低放射金屬,一度讓現場人員很緊張,所幸檢測後,並沒有發現輻射外洩的情況。
台灣大學地質系3樓實驗室,晚上接近9點傳出火警,由於實驗室裡頭還有殘留部分低輻射的化學物質,讓消防人員不敢大意,派了大批的消防人員和救護車待命,火勢順利在20分鐘後撲滅,所幸沒有人員傷亡,只有一名最早到場的消防人員,被嗆傷送醫。
消防人員:「借過,借過。」
台大地質系三樓實驗室起火,還嗆傷了一名消防人員,緊急送醫。台大地質系學生:「有同學互相通知說三樓起火,要我們趕快離開,所以我們當下就馬上跑出來,邊跑邊跟其他間研究室通知,起火了,趕快出來。」
就怕實驗室裡頭殘留的化學物質,因大火起變化,消防人員一點都不敢大意,出動了21台消防車,以及相關人員到現場觀察。
消防隊長:「初步了解,起火地點是在靠窗戶,也就是一個實驗廚的加熱板,所引燃的一個火災,目前初步了解,裡面一些低輻射性的物質,並沒有外洩。」
所幸火勢在20分鐘之後,就順利撲滅,沒有人員因此受困受傷,至於真正的起火原因,還在調查當中。
原始網頁: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29/8/2bzbk.html
台大實驗室火警 幸無輻射外洩 西元2010年08月28日
【民視即時新聞】由於抽風機電線走火,台灣大學地質研究所實驗室28日晚間發生火警,雖然火勢迅速撲滅,不過由於起火點附近有存放低放射金屬,一度讓現場人員很緊張,所幸檢測後,並沒有發現輻射外洩的情況。
2010/8/23
小冰河期 五年後報到
商業周刊 第1187期 2010-08-23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40980
科學預言》2015年太陽將變冷?恐爆糧食危機
撰文者:楊少強
外電這兩天頻頻報導,今年一到六月全球平均溫度達攝氏十二.二度,刷新所有時期紀錄。「地球在發燒」變成最近的流行詞。
但儘管「全球暖化論」已是時代主流,但近來卻有科學研究顯示,世人該擔心的並非溫度步步高升,而是未來幾年氣溫可能急速下降。
新的研究預言:地表可能將冷卻、甚至可能出現新一波「小冰河時期」,而其主要依據,則是太陽活動異常的趨緩。
今年六月十四日,《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雜誌的一篇長文「太陽怎麼了?」(What's wrong with the sun
?),就分析太陽活動趨緩的成因及造成的影響。
太陽黑子的多寡是太陽活動力的指標,有的太陽黑子存在時間甚至可長達近百年,但過去兩年來,這些太陽黑子大體上都消失了。這種太陽黑子不分新舊,集體「大退潮」的現象,讓研究太陽的科學家們大感意外。
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科學家海瑟威(David
Hathaway)就說:「太陽這種行為是我們有記憶以來從沒見過的。」
太陽黑子活動期間,會伴隨太陽劇烈的噴發,產生太陽風暴,其能量相當於十億顆原子彈。而太陽黑子活動以十一年為週期,在十一年週期結束之際,太陽黑子數量減少,此時太陽風暴逐漸消失,一切變得更平靜,但這個「太陽活動最小值」(solar
minimum)時期不會持續太久,通常一年內新的太陽黑子與太陽風暴就會捲土重來,開啟另一個新週期,此時太陽活動也開始步入最高點。
太陽黑子週期反常!
數量少又慢半拍,活動力太冷靜
太陽黑子來來去去,大體上都按照這個固定模式。不過最近一次太陽黑子週期結束時卻有點反常:上一次太陽黑子週期結束是在二OO七年底,海瑟威收到的電腦預測報告是「更多太陽黑子、更多能量爆炸。」甚至有科學家預言,下一個太陽黑子週期將創下太陽活動最劇烈的紀錄。
但如今太陽實際上的表現卻比科學家預期的還要「冷靜」,第一個跡象就是二OO八年,當年有七三%的時間完全沒有任何太陽黑子,這即使在史上有跡可考的「太陽活動最小值」時期,也是非常低的紀錄,近代唯有一九一三年、當年有八五%時間無太陽黑子可比擬。
隨著二OO九年降臨,太陽仍未如科學家預期重啟活力,一直到二OO九年十二月中,一群可持續數年的太陽黑子群總算出現了,但這卻未必意味著太陽活動就此步上正軌。
太陽可能越來越小!
輸出能量減少,內部也產生變化
同時,太空船觀測結果亦顯示,太陽輸出的能量似乎有些微減少:紀錄顯示在最近一次「太陽活動最小值」期間,太陽輸出能量比上一時期減少了O.OO一五%,看似微不足道,但卻足以令科學家認為事關重大,因為這顯示太陽有可能在收縮--也就是未來太陽可能越來越小。
這些線索都暗示著太陽內部出現變化,但至今科學家仍搞不清楚,太陽內部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不過,幾乎可確定的是:太陽活動的改變,對地球氣候將有重大影響。
據英國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科學家洛克伍德(Mike
Lockwood),在《環境研究快報》(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所公布的研究,他分析三百五十多年來太陽黑子數目,與歐洲相關地區氣溫的資料,結果發現,當太陽活動趨緩時,歐洲冬天的平均溫度也跟著下降,而二OO九年及今年初,歐洲冬天異常嚴寒,也和這個原因脫不了關係。
地表氣候跟著異常!
噴射氣流往赤道移,冬天變更冷
為何太陽活動的變化會影響地球氣候?這和地球在中、高緯度高空的「噴射氣流」(jet
streams)有關。「噴射氣流」是在地表高空七到十二公里處、由西向東吹的強勁氣流,其時速可達數百公里,人們搭飛機時常碰到亂流就是來自於此。這種氣流常見於地球的中高緯度,它就像一道「萬里長城」,阻擋了極地冷空氣向溫帶及熱帶流動,因此這些地方才不致像極地一樣天寒地凍。
洛克伍德的研究認為,當太陽活動進入低潮期,地球上的噴射氣流也會改變位置,一方面使西風帶的風無法再進入歐洲--這種來自大西洋上的空氣,其作用是使歐洲變得較暖;另一方面,原本在極地與歐洲間充當「萬里長城」的噴射氣流,也會從原本所處位置的中、高緯度,被推得更接近赤道,此時北冰洋及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就再無阻礙,開始往歐洲方向吹,寒冷天氣隨之而來。
這種太陽活動趨緩導致地球變冷的情況並非沒有先例,例如所謂的「蒙德最小期」(Maunder
minimum),這指的是一六四五年至一七一五年期間,太陽黑子消失而太陽活動進入低潮的時期,當時的歐洲大陸及北美,天氣變得極度酷寒,因此當時也被稱為「小冰河時期」。
這一切的根源來自於太陽活動的趨緩,雖然大部分科學家都認為,太陽仍會按其週期活動,但其活動力仍將是十九世紀以來最低的。
此外太陽也可能正在失去製造太陽黑子的能力:無太陽黑子日在二OO七年有一百八十三天,二OO八年是二百六十六天,二OO九年二百五十九天。
美太陽觀測室預測:
太陽黑子五年後可能全消失
最驚人的預測則來自美國國家太陽觀測室(National Solar Observatory)科學家潘恩(Matthew
Penn),他用模型預測,「到二 一五年,太陽黑子可能完全消失,」屆時如《新科學家》雜誌所言,「可能給人類帶來一個新的『小冰河時期』。」
太陽活動的變化,使地球氣候跟著改變,地表上所有生物無疑也會受到影響。對萬物之靈的人類來說,或許在科技保護下不致受到太大傷害,但人們賴以維生且「看天吃飯」的糧食,仍可能因此遭到巨大衝擊。如何確保糧食供應,或許是人們面臨太陽活動變化時,最應該思考的問題。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40980
科學預言》2015年太陽將變冷?恐爆糧食危機
撰文者:楊少強
外電這兩天頻頻報導,今年一到六月全球平均溫度達攝氏十二.二度,刷新所有時期紀錄。「地球在發燒」變成最近的流行詞。
但儘管「全球暖化論」已是時代主流,但近來卻有科學研究顯示,世人該擔心的並非溫度步步高升,而是未來幾年氣溫可能急速下降。
新的研究預言:地表可能將冷卻、甚至可能出現新一波「小冰河時期」,而其主要依據,則是太陽活動異常的趨緩。
今年六月十四日,《新科學家》(New Scientist)雜誌的一篇長文「太陽怎麼了?」(What's wrong with the sun
?),就分析太陽活動趨緩的成因及造成的影響。
太陽黑子的多寡是太陽活動力的指標,有的太陽黑子存在時間甚至可長達近百年,但過去兩年來,這些太陽黑子大體上都消失了。這種太陽黑子不分新舊,集體「大退潮」的現象,讓研究太陽的科學家們大感意外。
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科學家海瑟威(David
Hathaway)就說:「太陽這種行為是我們有記憶以來從沒見過的。」
太陽黑子活動期間,會伴隨太陽劇烈的噴發,產生太陽風暴,其能量相當於十億顆原子彈。而太陽黑子活動以十一年為週期,在十一年週期結束之際,太陽黑子數量減少,此時太陽風暴逐漸消失,一切變得更平靜,但這個「太陽活動最小值」(solar
minimum)時期不會持續太久,通常一年內新的太陽黑子與太陽風暴就會捲土重來,開啟另一個新週期,此時太陽活動也開始步入最高點。
太陽黑子週期反常!
數量少又慢半拍,活動力太冷靜
太陽黑子來來去去,大體上都按照這個固定模式。不過最近一次太陽黑子週期結束時卻有點反常:上一次太陽黑子週期結束是在二OO七年底,海瑟威收到的電腦預測報告是「更多太陽黑子、更多能量爆炸。」甚至有科學家預言,下一個太陽黑子週期將創下太陽活動最劇烈的紀錄。
但如今太陽實際上的表現卻比科學家預期的還要「冷靜」,第一個跡象就是二OO八年,當年有七三%的時間完全沒有任何太陽黑子,這即使在史上有跡可考的「太陽活動最小值」時期,也是非常低的紀錄,近代唯有一九一三年、當年有八五%時間無太陽黑子可比擬。
隨著二OO九年降臨,太陽仍未如科學家預期重啟活力,一直到二OO九年十二月中,一群可持續數年的太陽黑子群總算出現了,但這卻未必意味著太陽活動就此步上正軌。
太陽可能越來越小!
輸出能量減少,內部也產生變化
同時,太空船觀測結果亦顯示,太陽輸出的能量似乎有些微減少:紀錄顯示在最近一次「太陽活動最小值」期間,太陽輸出能量比上一時期減少了O.OO一五%,看似微不足道,但卻足以令科學家認為事關重大,因為這顯示太陽有可能在收縮--也就是未來太陽可能越來越小。
這些線索都暗示著太陽內部出現變化,但至今科學家仍搞不清楚,太陽內部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不過,幾乎可確定的是:太陽活動的改變,對地球氣候將有重大影響。
據英國雷丁大學(University of Reading)科學家洛克伍德(Mike
Lockwood),在《環境研究快報》(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所公布的研究,他分析三百五十多年來太陽黑子數目,與歐洲相關地區氣溫的資料,結果發現,當太陽活動趨緩時,歐洲冬天的平均溫度也跟著下降,而二OO九年及今年初,歐洲冬天異常嚴寒,也和這個原因脫不了關係。
地表氣候跟著異常!
噴射氣流往赤道移,冬天變更冷
為何太陽活動的變化會影響地球氣候?這和地球在中、高緯度高空的「噴射氣流」(jet
streams)有關。「噴射氣流」是在地表高空七到十二公里處、由西向東吹的強勁氣流,其時速可達數百公里,人們搭飛機時常碰到亂流就是來自於此。這種氣流常見於地球的中高緯度,它就像一道「萬里長城」,阻擋了極地冷空氣向溫帶及熱帶流動,因此這些地方才不致像極地一樣天寒地凍。
洛克伍德的研究認為,當太陽活動進入低潮期,地球上的噴射氣流也會改變位置,一方面使西風帶的風無法再進入歐洲--這種來自大西洋上的空氣,其作用是使歐洲變得較暖;另一方面,原本在極地與歐洲間充當「萬里長城」的噴射氣流,也會從原本所處位置的中、高緯度,被推得更接近赤道,此時北冰洋及西伯利亞的冷空氣就再無阻礙,開始往歐洲方向吹,寒冷天氣隨之而來。
這種太陽活動趨緩導致地球變冷的情況並非沒有先例,例如所謂的「蒙德最小期」(Maunder
minimum),這指的是一六四五年至一七一五年期間,太陽黑子消失而太陽活動進入低潮的時期,當時的歐洲大陸及北美,天氣變得極度酷寒,因此當時也被稱為「小冰河時期」。
這一切的根源來自於太陽活動的趨緩,雖然大部分科學家都認為,太陽仍會按其週期活動,但其活動力仍將是十九世紀以來最低的。
此外太陽也可能正在失去製造太陽黑子的能力:無太陽黑子日在二OO七年有一百八十三天,二OO八年是二百六十六天,二OO九年二百五十九天。
美太陽觀測室預測:
太陽黑子五年後可能全消失
最驚人的預測則來自美國國家太陽觀測室(National Solar Observatory)科學家潘恩(Matthew
Penn),他用模型預測,「到二 一五年,太陽黑子可能完全消失,」屆時如《新科學家》雜誌所言,「可能給人類帶來一個新的『小冰河時期』。」
太陽活動的變化,使地球氣候跟著改變,地表上所有生物無疑也會受到影響。對萬物之靈的人類來說,或許在科技保護下不致受到太大傷害,但人們賴以維生且「看天吃飯」的糧食,仍可能因此遭到巨大衝擊。如何確保糧食供應,或許是人們面臨太陽活動變化時,最應該思考的問題。
2010/8/19
2010/8/17
自然美景
1.月亮彩虹
彩虹是太陽光受到空氣中小水珠折射引起的,尤其在雨後常見。而月亮彩虹則罕見得多,只有在滿月或臨近滿月之夜且月亮低垂之時才會出現。一個欣賞月亮彩虹的勝地便是美國肯塔基州的坎伯蘭大瀑布,上圖正是坎伯蘭的月亮彩虹之景。
------------------------------
2.海市蜃樓
海市蜃樓是由地面景物或空中景象受到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幻影。海市蜃樓最常見于炎熱的地面上,例如柏油路上或是沙漠上。
------------------------------
3.日暈
和彩虹一樣,日暈也是高空的太陽光受到潮濕空氣(特別是冰晶)折射而形成的。有時環繞太陽的兩個甚至更多個圈形或弧形日暈變得極亮,形成所謂的“幻日景象”。月亮和其它亮星,如金星,有時也會有光暈。
------------------------------
4.金星帶
在迷霧繚繞的晚上,在天際與地平線間出現的一條粉紅或棕黃的色帶就是金星帶
------------------------------
5.北極光
在南半球產生的話也稱為南極光,太陽風穿過地球高空的大氣層,帶電粒子被激發,產生電磁風暴和可見光,這便是極光。多見于兩極,春分秋分之時。
------------------------------
6.紅月
隨著大氣狀況不同,月亮偶爾會被微染上顏色,例如藍色、橙色以及紅色。過多的煙塵、粉塵或是月食都可能造成月亮的變色
------------------------------
7.乳狀雲
這種形狀怪異的烏雲總是預示著暴風雨的即將來臨,更常見于雷暴雨前,我們至今無法完全破解它的形成秘密。
------------------------------
8.非水態雨
這種現象雖然罕見,但卻真實存在。有這種天空中下的不是水而是動物或是昆蟲的實例。從神話時代直到近代,歷史上間或出現過多次這樣的現象。氣象學家對其成因尚有爭議。
------------------------------
9.重力風
由于重力的緣故會形成攜帶稠密空氣的風。在南加州這種現象被稱為Santa Ana,在地中海地區被稱為Mistral,在亞得裡亞海區域被稱為Bora,在日本被稱為Oroshi,在格陵蘭被稱為Pitaraq,而在火地島在被稱為Williwaw。火地島的Williwaw和穿越南極的重力風是極具破壞力的,有時可以達到100哩每小時的速度。
------------------------------
10.火燄彩虹
火燄彩虹是極為罕見的景象,只有太陽處于天頂,太陽光穿射過高海拔處的卷雲,並且卷雲富含冰晶時,火燄彩虹才有可能產生。
------------------------------
11.綠光
綠光也稱綠閃。只有太陽完全下山和即將升出地平線的瞬間才可能出現。它一太陽上方的綠色閃光的形式很簡短地出現,一般只有幾秒。這是大氣折射陽光造成的。
------------------------------
12.球狀閃電
球狀閃電是很罕見的現象。這是一種圓球形、以較正常速度極慢的速度移動的閃電。據記載,球狀閃電的直徑可達8英尺,造成巨大破壞,甚至有過球狀閃電炸毀整座大樓的記載。
------------------------------
13.妖精現象、射流、調皮小鬼現象 (應稱為紅色精靈)
這些指的都是在雷暴附近區域的上空中產生的現象。它們以圓錐狀、白熱以及擴散的形式出現。它們直到上個世紀才剛被發現,因為這些現象的產生地點之奇以及持續時間之短(持續不到一秒)。
原始網頁http://blog.citytalk.tw/?p=42793
彩虹是太陽光受到空氣中小水珠折射引起的,尤其在雨後常見。而月亮彩虹則罕見得多,只有在滿月或臨近滿月之夜且月亮低垂之時才會出現。一個欣賞月亮彩虹的勝地便是美國肯塔基州的坎伯蘭大瀑布,上圖正是坎伯蘭的月亮彩虹之景。
------------------------------
2.海市蜃樓
海市蜃樓是由地面景物或空中景象受到光的折射而形成的幻影。海市蜃樓最常見于炎熱的地面上,例如柏油路上或是沙漠上。
------------------------------
3.日暈
和彩虹一樣,日暈也是高空的太陽光受到潮濕空氣(特別是冰晶)折射而形成的。有時環繞太陽的兩個甚至更多個圈形或弧形日暈變得極亮,形成所謂的“幻日景象”。月亮和其它亮星,如金星,有時也會有光暈。
------------------------------
4.金星帶
在迷霧繚繞的晚上,在天際與地平線間出現的一條粉紅或棕黃的色帶就是金星帶
------------------------------
5.北極光
在南半球產生的話也稱為南極光,太陽風穿過地球高空的大氣層,帶電粒子被激發,產生電磁風暴和可見光,這便是極光。多見于兩極,春分秋分之時。
------------------------------
6.紅月
隨著大氣狀況不同,月亮偶爾會被微染上顏色,例如藍色、橙色以及紅色。過多的煙塵、粉塵或是月食都可能造成月亮的變色
------------------------------
7.乳狀雲
這種形狀怪異的烏雲總是預示著暴風雨的即將來臨,更常見于雷暴雨前,我們至今無法完全破解它的形成秘密。
------------------------------
8.非水態雨
這種現象雖然罕見,但卻真實存在。有這種天空中下的不是水而是動物或是昆蟲的實例。從神話時代直到近代,歷史上間或出現過多次這樣的現象。氣象學家對其成因尚有爭議。
------------------------------
9.重力風
由于重力的緣故會形成攜帶稠密空氣的風。在南加州這種現象被稱為Santa Ana,在地中海地區被稱為Mistral,在亞得裡亞海區域被稱為Bora,在日本被稱為Oroshi,在格陵蘭被稱為Pitaraq,而在火地島在被稱為Williwaw。火地島的Williwaw和穿越南極的重力風是極具破壞力的,有時可以達到100哩每小時的速度。
------------------------------
10.火燄彩虹
火燄彩虹是極為罕見的景象,只有太陽處于天頂,太陽光穿射過高海拔處的卷雲,並且卷雲富含冰晶時,火燄彩虹才有可能產生。
------------------------------
11.綠光
綠光也稱綠閃。只有太陽完全下山和即將升出地平線的瞬間才可能出現。它一太陽上方的綠色閃光的形式很簡短地出現,一般只有幾秒。這是大氣折射陽光造成的。
------------------------------
12.球狀閃電
球狀閃電是很罕見的現象。這是一種圓球形、以較正常速度極慢的速度移動的閃電。據記載,球狀閃電的直徑可達8英尺,造成巨大破壞,甚至有過球狀閃電炸毀整座大樓的記載。
------------------------------
13.妖精現象、射流、調皮小鬼現象 (應稱為紅色精靈)
這些指的都是在雷暴附近區域的上空中產生的現象。它們以圓錐狀、白熱以及擴散的形式出現。它們直到上個世紀才剛被發現,因為這些現象的產生地點之奇以及持續時間之短(持續不到一秒)。
原始網頁http://blog.citytalk.tw/?p=42793
2010/8/8
來看英仙座流星雨
英仙座流星雨是年度主要流星群之一,數量穩定且出現時間在暑假,是每年最受歡迎的流星雨。
英仙座流星雨活躍日期為7月17日至8月24日,今年極大期預估發生在8月13日凌晨2:30~15:00間,ZHR值可達100顆左右;另有流星雨專家預測數量較多的時間也可能在8月13日07:30~10:00。一般可從8月12日晚上22時輻射點東昇後,一直觀察到8月13日凌晨天亮前;或自13日晚上22時觀察到14日凌晨天亮前。除了流星雨外,不妨利用望遠鏡順道欣賞一下位在南方、非常明亮的木星。
由於逢眉月,傍晚就已西沈,少了月光干擾,觀測條件相當良好。最佳的觀察時間是8月12日午夜過後(8月13日凌晨0時)到天亮之前,愈接近天亮,輻射點仰角愈高,也愈接近極大期時間,因此可見流星數量應該會愈來愈多,估計每小時約可見數十顆流星。此群流星速度中等(每秒59公里),平均亮度約2等,在流星雨中算是較亮且容易觀察的。
只須挑選無光害且視野遼闊之處,用雙眼欣賞整個天空即可;因每顆流星出現的時間和位置並不固定也無法預測,故觀看時切勿只盯著天空某個固定的地方,以免錯失他處出現的流星。另外,可利用三腳架固定數位相機或數位攝影機,對準天空、按下快門後做長時間曝光攝影,即可拍攝流星雨。一般數位相機拍攝訣竅之一是將感光度調到最高,並以延遲曝光模式拍攝,將更易捕捉流星,而不致會晃動相機使星點變形。
英仙座流星群的母彗星是109P/Swift- Tuttle(史威福-塔托彗星),繞日週期約為130年,上次回歸是1992年,是造成1990年代英仙座流星雨數量增多的主因;然而目前彗星正遠離中,流星數量也有逐年降低的趨勢。
更多詳細圖文資料,可上[天文館網站/網路天文館/天象預報]項下取得,歡迎多加利用。(http://tamweb.tam.gov.tw/forecast/forecast.asp)
原始網頁
當從地球中心向外看,土星或金星的赤經經度與月亮相同時,稱為「土星合月」或「金星合月」。
由於金星、火星和土星的位置在這段期間相當接近,因此當8/13/15:14土星合月之後,緊接著就在8/13/20:08發生金星合月;事實上,還緊接著在8/14凌晨1:23發生火星合月。可在8/13傍晚入夜後,朝西方低空觀賞。
其中,金星亮度-4.5等,土星亮度1.1等,火星僅1.5等。因此金星與月亮接近時,比較引人注目,可循著金星,在其左下方是月齡3.5的眉月,在其右方是土星,在金星左上方則是火星。如右圖。
原始網頁
英仙座流星雨活躍日期為7月17日至8月24日,今年極大期預估發生在8月13日凌晨2:30~15:00間,ZHR值可達100顆左右;另有流星雨專家預測數量較多的時間也可能在8月13日07:30~10:00。一般可從8月12日晚上22時輻射點東昇後,一直觀察到8月13日凌晨天亮前;或自13日晚上22時觀察到14日凌晨天亮前。除了流星雨外,不妨利用望遠鏡順道欣賞一下位在南方、非常明亮的木星。
由於逢眉月,傍晚就已西沈,少了月光干擾,觀測條件相當良好。最佳的觀察時間是8月12日午夜過後(8月13日凌晨0時)到天亮之前,愈接近天亮,輻射點仰角愈高,也愈接近極大期時間,因此可見流星數量應該會愈來愈多,估計每小時約可見數十顆流星。此群流星速度中等(每秒59公里),平均亮度約2等,在流星雨中算是較亮且容易觀察的。
只須挑選無光害且視野遼闊之處,用雙眼欣賞整個天空即可;因每顆流星出現的時間和位置並不固定也無法預測,故觀看時切勿只盯著天空某個固定的地方,以免錯失他處出現的流星。另外,可利用三腳架固定數位相機或數位攝影機,對準天空、按下快門後做長時間曝光攝影,即可拍攝流星雨。一般數位相機拍攝訣竅之一是將感光度調到最高,並以延遲曝光模式拍攝,將更易捕捉流星,而不致會晃動相機使星點變形。
英仙座流星群的母彗星是109P/Swift- Tuttle(史威福-塔托彗星),繞日週期約為130年,上次回歸是1992年,是造成1990年代英仙座流星雨數量增多的主因;然而目前彗星正遠離中,流星數量也有逐年降低的趨勢。
更多詳細圖文資料,可上[天文館網站/網路天文館/天象預報]項下取得,歡迎多加利用。(http://tamweb.tam.gov.tw/forecast/forecast.asp)
原始網頁
2010/08/13 土星+金星合月 & 08/14 火星合月
當從地球中心向外看,土星或金星的赤經經度與月亮相同時,稱為「土星合月」或「金星合月」。
由於金星、火星和土星的位置在這段期間相當接近,因此當8/13/15:14土星合月之後,緊接著就在8/13/20:08發生金星合月;事實上,還緊接著在8/14凌晨1:23發生火星合月。可在8/13傍晚入夜後,朝西方低空觀賞。
其中,金星亮度-4.5等,土星亮度1.1等,火星僅1.5等。因此金星與月亮接近時,比較引人注目,可循著金星,在其左下方是月齡3.5的眉月,在其右方是土星,在金星左上方則是火星。如右圖。
原始網頁
2010/8/7
2010 勝博殿
2010.8.4 勝博殿(新月廣場4F)
科展慶功決定到勝博殿 6月才開幕的日式豬排餐廳
菜單都是以炸豬排為主,偶有炸蝦之類的點綴一下菜單系統也很多.....實在不知道如何下手
每一道看起來都不錯,一直在三心二意
終於完成點餐
服務生送來一大碗高麗菜絲以及黑豆及醃製醃蘿蔔兩道小菜,
說是無限供應(飯及湯也是吃到飽)
每人送上一碗芝麻,以及一根硏磨棒,就磨起芝麻了
芝麻研磨後,散發出芝麻的香氣.....
除了認真磨芝麻外,也要拍拍照
磨磨磨....但,一加入醬油後,芝麻香氣就不見了
感謝如吟贊助小菜卷"豬肉味增沙拉"
這是勝博殿舉辦的活動,一張小菜券上有六點,每消費300元可集一點
集滿6點可換豬肉味增沙拉一份
沒想對豬肉可以配味增做成沙拉,這是一道美味的菜
我們的主菜上來了....
六道主菜加小菜碗碟加五碗豬肉味增沙拉,
擺滿整桌
餐後甜點有草莓冰淇淋與抹茶冰淇淋可選,
這是抹茶冰淇淋
吃飽喝足了,來張大合照
科展慶功決定到勝博殿 6月才開幕的日式豬排餐廳
菜單都是以炸豬排為主,偶有炸蝦之類的點綴一下菜單系統也很多.....實在不知道如何下手
每一道看起來都不錯,一直在三心二意
終於完成點餐
服務生送來一大碗高麗菜絲以及黑豆及醃製醃蘿蔔兩道小菜,
說是無限供應(飯及湯也是吃到飽)
每人送上一碗芝麻,以及一根硏磨棒,就磨起芝麻了
芝麻研磨後,散發出芝麻的香氣.....
除了認真磨芝麻外,也要拍拍照
磨磨磨....但,一加入醬油後,芝麻香氣就不見了
感謝如吟贊助小菜卷"豬肉味增沙拉"
這是勝博殿舉辦的活動,一張小菜券上有六點,每消費300元可集一點
集滿6點可換豬肉味增沙拉一份
沒想對豬肉可以配味增做成沙拉,這是一道美味的菜
我們的主菜上來了....
六道主菜加小菜碗碟加五碗豬肉味增沙拉,
擺滿整桌
餐後甜點有草莓冰淇淋與抹茶冰淇淋可選,
這是抹茶冰淇淋
吃飽喝足了,來張大合照
2010/8/3
第1次打工 準大學生成強盜
2010-07-28 中國時報 【李忠一/宜蘭報導】
大學指考網路志願選填今天截止,宜蘭縣卻有一名穩上國立大學的蘇姓準大學生,在登記截止前夕,鑄下大錯,人生恐將變調!蘇生暑期打工,不慎加入強盜集團,又因法律常識薄弱,參與結夥搶劫,警方昨宣布破案,蘇生父母眼見愛子被銬上手銬,完全無法接受,淚眼相對地問說:「為什麼會這樣?」
剛從國立宜蘭高中畢業的蘇生(十九歲),是宜中語文實驗班的資優生。今年指考分數三五四分,李姓導師說:「錄取國立大學應無問題。」蘇生還曾返校與師長討論,傾向選擇企業管理相關科系。 根據學校紀錄,蘇生三年廿七次嘉獎,五次小功,表現優異,因此當警方宣布破案時,李老師說,「我以為是同名同姓。」「簡直是惡夢一場!」
警方說,第一次打工的蘇生,是聽國小同學建議,加入何金樹(廿三歲)的「旺來人力派遣公司」,但何某背負五百萬元貸款,派遣工作的卅萬元款項又沒收到,竟演變為「強盜派遣公司」,成員相互提議犯案手法。
負責「總指揮」的何金樹,製作任務分工表,決定每次作案的參與人數、工作項目,連同何金樹在內的九名成員,在七月間犯下三件強盜案,第一件搶走一名女子的十九萬元財物,參與犯案有六人,則依「戰功」論賞,每人分得二萬三千元至五千元不等贓款。
蘇姓學生參與集團的第二、三件強盜案。第二件蘇生負責地形勘查,因不負責搶人財物,「戰功不足」只分得三千元贓款;第三件的銀樓搶案未得逞,負責把風的蘇生一毛錢都沒分到。
警方指出,集團九人平均年齡不到廿歲,多數成員都知道這樣做不對,卻不知道嚴重性,加以得手容易,何金樹又曾對蘇生說「你只負責把風,沒有法律責任。」蘇生因此誤入歧途。警方感嘆:「他(指蘇生)人生才剛要起步,為什麼犯下糊塗事?」
蘇生的父母焦急地在警局守候,悲痛地說「第一次打工怎會這樣?」一手拉拔的兒子,參與結夥搶劫,打死他都不相信!「前兩天到台北面試,很順利的晚上就接到通知錄取了。」被警方逮捕前,蘇生在網誌透露回歸正途的念頭,表示將離開集團,改擔任電腦展工讀生。豈料警方透過監視器追查到一名成員,前天布下警網,除一名未成年黃姓少年未到案,何金樹、蘇生等八人昨依強盜等罪嫌送辦。
根據學校紀錄,蘇生三年廿七次嘉獎,五次小功,表現優異,因此當警方宣布破案時,李老師說,「我以為是同名同姓。」「簡直是惡夢一場!」
警方說,第一次打工的蘇生,是聽國小同學建議,加入何金樹(廿三歲)的「旺來人力派遣公司」,但何某背負五百萬元貸款,派遣工作的卅萬元款項又沒收到,竟演變為「強盜派遣公司」,成員相互提議犯案手法。
負責「總指揮」的何金樹,製作任務分工表,決定每次作案的參與人數、工作項目,連同何金樹在內的九名成員,在七月間犯下三件強盜案,第一件搶走一名女子的十九萬元財物,參與犯案有六人,則依「戰功」論賞,每人分得二萬三千元至五千元不等贓款。
蘇姓學生參與集團的第二、三件強盜案。第二件蘇生負責地形勘查,因不負責搶人財物,「戰功不足」只分得三千元贓款;第三件的銀樓搶案未得逞,負責把風的蘇生一毛錢都沒分到。
警方指出,集團九人平均年齡不到廿歲,多數成員都知道這樣做不對,卻不知道嚴重性,加以得手容易,何金樹又曾對蘇生說「你只負責把風,沒有法律責任。」蘇生因此誤入歧途。警方感嘆:「他(指蘇生)人生才剛要起步,為什麼犯下糊塗事?」
蘇生的父母焦急地在警局守候,悲痛地說「第一次打工怎會這樣?」一手拉拔的兒子,參與結夥搶劫,打死他都不相信!「前兩天到台北面試,很順利的晚上就接到通知錄取了。」被警方逮捕前,蘇生在網誌透露回歸正途的念頭,表示將離開集團,改擔任電腦展工讀生。豈料警方透過監視器追查到一名成員,前天布下警網,除一名未成年黃姓少年未到案,何金樹、蘇生等八人昨依強盜等罪嫌送辦。
原始網頁
十九歲正是青春年少,卻因法律常識薄弱,在暑期打工期間誤入歧途,面臨本刑七年以上的重罪刑罰。這位原本可望錄取國立大學的孩子,正走在人生的分歧點上,而誰來救他呢?
這是一名國立高中語文資優班應屆畢業生的故事,他第一次打工,加入人力派遣公司,卻陰錯陽差地參與結夥搶劫,被依強盜罪嫌移送法辦。做水電的父母心急如焚,教過他的師長驚訝不已。
雖然已經年滿十八歲,但其實準大學生不過是剛從高中畢業的大孩子,對充滿誘惑、陷阱的現實社會缺乏警覺,遑論險惡人心。然而,根據警方的說明,他參與的案件僅負責地形勘查、把風,分得三千塊,卻淪落到要被戴上手銬,收押禁見。
準大學生的遭遇,既暴露高中法治教育的不足,也凸顯此案例在執法實務上是否有違比例原則的問題。譬如說,涉案少年恐被以七年以上重刑論處,但涉嫌貪汙罪的高官卻在更一審大幅逆轉,改判一年二月,減為七月。
三千元的分贓和六百萬的詐財,或許不能拿來相提並論,貪汙詐財與結夥搶劫兩者之間又有何差異?對社會大眾而言,除了比例失衡的認知落差外,最為不捨的是那個打工的孩子,他可能只為了要賺取學費、貼補家用罷了。
在學校紀錄中,孩子高中三年廿七次嘉獎、五次小功,成績表現優異。現在他的人生已從彩色變黑白,眼前等待的是無盡無邊的黑夜。
原始網頁
大學指考網路志願選填今天截止,宜蘭縣卻有一名穩上國立大學的蘇姓準大學生,在登記截止前夕,鑄下大錯,人生恐將變調!蘇生暑期打工,不慎加入強盜集團,又因法律常識薄弱,參與結夥搶劫,警方昨宣布破案,蘇生父母眼見愛子被銬上手銬,完全無法接受,淚眼相對地問說:「為什麼會這樣?」
剛從國立宜蘭高中畢業的蘇生(十九歲),是宜中語文實驗班的資優生。今年指考分數三五四分,李姓導師說:「錄取國立大學應無問題。」蘇生還曾返校與師長討論,傾向選擇企業管理相關科系。 根據學校紀錄,蘇生三年廿七次嘉獎,五次小功,表現優異,因此當警方宣布破案時,李老師說,「我以為是同名同姓。」「簡直是惡夢一場!」
警方說,第一次打工的蘇生,是聽國小同學建議,加入何金樹(廿三歲)的「旺來人力派遣公司」,但何某背負五百萬元貸款,派遣工作的卅萬元款項又沒收到,竟演變為「強盜派遣公司」,成員相互提議犯案手法。
負責「總指揮」的何金樹,製作任務分工表,決定每次作案的參與人數、工作項目,連同何金樹在內的九名成員,在七月間犯下三件強盜案,第一件搶走一名女子的十九萬元財物,參與犯案有六人,則依「戰功」論賞,每人分得二萬三千元至五千元不等贓款。
蘇姓學生參與集團的第二、三件強盜案。第二件蘇生負責地形勘查,因不負責搶人財物,「戰功不足」只分得三千元贓款;第三件的銀樓搶案未得逞,負責把風的蘇生一毛錢都沒分到。
警方指出,集團九人平均年齡不到廿歲,多數成員都知道這樣做不對,卻不知道嚴重性,加以得手容易,何金樹又曾對蘇生說「你只負責把風,沒有法律責任。」蘇生因此誤入歧途。警方感嘆:「他(指蘇生)人生才剛要起步,為什麼犯下糊塗事?」
蘇生的父母焦急地在警局守候,悲痛地說「第一次打工怎會這樣?」一手拉拔的兒子,參與結夥搶劫,打死他都不相信!「前兩天到台北面試,很順利的晚上就接到通知錄取了。」被警方逮捕前,蘇生在網誌透露回歸正途的念頭,表示將離開集團,改擔任電腦展工讀生。豈料警方透過監視器追查到一名成員,前天布下警網,除一名未成年黃姓少年未到案,何金樹、蘇生等八人昨依強盜等罪嫌送辦。
根據學校紀錄,蘇生三年廿七次嘉獎,五次小功,表現優異,因此當警方宣布破案時,李老師說,「我以為是同名同姓。」「簡直是惡夢一場!」
警方說,第一次打工的蘇生,是聽國小同學建議,加入何金樹(廿三歲)的「旺來人力派遣公司」,但何某背負五百萬元貸款,派遣工作的卅萬元款項又沒收到,竟演變為「強盜派遣公司」,成員相互提議犯案手法。
負責「總指揮」的何金樹,製作任務分工表,決定每次作案的參與人數、工作項目,連同何金樹在內的九名成員,在七月間犯下三件強盜案,第一件搶走一名女子的十九萬元財物,參與犯案有六人,則依「戰功」論賞,每人分得二萬三千元至五千元不等贓款。
蘇姓學生參與集團的第二、三件強盜案。第二件蘇生負責地形勘查,因不負責搶人財物,「戰功不足」只分得三千元贓款;第三件的銀樓搶案未得逞,負責把風的蘇生一毛錢都沒分到。
警方指出,集團九人平均年齡不到廿歲,多數成員都知道這樣做不對,卻不知道嚴重性,加以得手容易,何金樹又曾對蘇生說「你只負責把風,沒有法律責任。」蘇生因此誤入歧途。警方感嘆:「他(指蘇生)人生才剛要起步,為什麼犯下糊塗事?」
蘇生的父母焦急地在警局守候,悲痛地說「第一次打工怎會這樣?」一手拉拔的兒子,參與結夥搶劫,打死他都不相信!「前兩天到台北面試,很順利的晚上就接到通知錄取了。」被警方逮捕前,蘇生在網誌透露回歸正途的念頭,表示將離開集團,改擔任電腦展工讀生。豈料警方透過監視器追查到一名成員,前天布下警網,除一名未成年黃姓少年未到案,何金樹、蘇生等八人昨依強盜等罪嫌送辦。
原始網頁
短 評-法外情2010-07-30 中國時報 【本報訊】
十九歲正是青春年少,卻因法律常識薄弱,在暑期打工期間誤入歧途,面臨本刑七年以上的重罪刑罰。這位原本可望錄取國立大學的孩子,正走在人生的分歧點上,而誰來救他呢?
這是一名國立高中語文資優班應屆畢業生的故事,他第一次打工,加入人力派遣公司,卻陰錯陽差地參與結夥搶劫,被依強盜罪嫌移送法辦。做水電的父母心急如焚,教過他的師長驚訝不已。
雖然已經年滿十八歲,但其實準大學生不過是剛從高中畢業的大孩子,對充滿誘惑、陷阱的現實社會缺乏警覺,遑論險惡人心。然而,根據警方的說明,他參與的案件僅負責地形勘查、把風,分得三千塊,卻淪落到要被戴上手銬,收押禁見。
準大學生的遭遇,既暴露高中法治教育的不足,也凸顯此案例在執法實務上是否有違比例原則的問題。譬如說,涉案少年恐被以七年以上重刑論處,但涉嫌貪汙罪的高官卻在更一審大幅逆轉,改判一年二月,減為七月。
三千元的分贓和六百萬的詐財,或許不能拿來相提並論,貪汙詐財與結夥搶劫兩者之間又有何差異?對社會大眾而言,除了比例失衡的認知落差外,最為不捨的是那個打工的孩子,他可能只為了要賺取學費、貼補家用罷了。
在學校紀錄中,孩子高中三年廿七次嘉獎、五次小功,成績表現優異。現在他的人生已從彩色變黑白,眼前等待的是無盡無邊的黑夜。
原始網頁
2010/8/1
八八風災系列節目
八八風災屆滿週年 公視推出系列節目
8/2 pm10:00將播出「莫拉克後的返家路
8/9 pm10:00將播出「災後有機產業」以及「呼救、搶救--投身災區的公民報導者」
8/4 pm10:00推出八八風災週年體檢系列,
8/5.6兩天晚間十點,播出「Bye-Bye 莫拉克」
8/8 pm1:30及pm10:00也將播出日本NHK電視台製作的『NHK Special』專題報導節目「當土石崩落」
8/4-6 pm3:00將播出「那年,雨不停國
8/10 am11:00播出「回家」
莫拉克風災週年Discovery頻道首播「米靈岸‧莫拉克風災」
《聚焦台灣:米靈岸‧莫拉克風災》
首播:2010/08/08 22:00
重播:2010/08/09 02:00, 12:00, 2010/08/15 06:00, 16:00
◎發稿日期:2010 / 07 / 29
記取風災教訓 追蹤災後重建現況
【台北訊】去年八八風災,重創南台灣,在即將屆滿週年之際,公視特別製播相關系列節目,透過新聞、戲劇、紀錄片等不同形式,回顧風災帶來的影響,更進一步追蹤災後重現的現況。
包括公視晚間新聞自八月二日起將推出【風雨家園365天—莫拉克風災週年系列報導】,鎖定三大重點:家園、產業與校園重建。透過第一手採訪,看到災民在遷村與安置過程中的無奈掙扎,面對可能已不適合居住的舊家園,那份對生計無著落與文化人際網絡斷裂的憂心;以及災區橋樑道路一再搶通、遇到豪大雨又一再被沖毀的國土脆弱困境,透露出百年防洪疏濬計畫的付諸闕如。
而長期關心台灣土地的「我們的島」,八月二日晚間十點將播出「莫拉克後的返家路」,從高屏溪的上游到下游,重回災後現場進行流域總體檢,八月九日將播出「災後有機產業」以及「呼救、搶救--投身災區的公民報導者」,除了透過報導重新思考人與山的關係,也紀錄長期進入災區一邊報導、一邊行動的公民故事。另外,也有七位在地居民、公民記者以及學生,他們用在地的觀點,製作出七部風災短片。
周三晚間十點「獨立特派員」,則是推出八八風災週年體檢系列,針對災區通訊問題、防災系統整合、及救難直昇機的效能,深入剖析政府的救災防災系統與執行力,是否提升了?
此外,八月五日、六日兩天晚間十點,播出由於黃嘉俊、林育賢、溫知儀、林文龍及張淑滿五位導演拍攝的「Bye-Bye 莫拉克」,記錄風災中的孩子如何面對重大創傷,詮釋自己所遭遇的問題、如何走出創傷。在八月八日當天下午一點半及晚間十點,公視也將播出日本NHK電視台製作的『NHK Special』專題報導節目「當土石崩落」,內容深入探討2009年莫拉克颱風大雨重創南台灣的實況,及分析小林村滅村地層崩裂原因,並以日本各個地震區地層做研究,結合動畫模擬,剖析造成地形崩解、大規模土石流的成因,以及未來防患之道。
除了新聞及紀錄片外,八月四日至六日下午三點,則將播出陳慧玲執導,張書豪、簡嫚書主演,以「重建之路上心靈的療傷歷程」為出發點的連續劇「那年,雨不停國」,希望能撫慰災民受創心靈。八月十日早上十一點,則是以那瑪夏鄉為故事背景地,八八風災中發生的真實事件為故事基調的「回家」,演繹出經歷八八風災小朋友的心路歷程,以及他們面對人生低潮時的樂觀與勇敢。
官方網頁
《聚焦台灣:米靈岸‧莫拉克風災》
首播:2010/08/08 22:00
重播:2010/08/09 02:00, 12:00, 2010/08/15 06:00, 16:00
預告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9wvwH1hkg
莫拉克颱風於2009年8月初登陸台灣。台灣南部遭受重創,連夜降雨更是創下歷史新高。據台灣中央氣象局統計,莫拉克颱風在48小時內的累計雨量超過台灣一整年的平均雨量。數以千計的災民頓時流離失所,死亡人數更多達600人。Discovery 頻道一個小時特別節目《聚焦台灣:米靈岸‧莫拉克風災》將於8月8日,週日晚間10點首播,並於8月9日,週一中午12點重播。
全球氣候變遷是無形的禍首,而莫拉克颱風則成了台灣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場惡夢。但是,少數災民幸免於難,有幸存活下來的五位生還者帶著眷屬逃離了往日的幸福家園。 他們的血淚掙扎故事述說了人類面對著自然天災的無力感。這些生還者的韌性,描繪了氣候變遷災民們內心的窘迫心情,孤注一擲的決定,為的只有用生命來換取一線希望。我們將通過生還者的親口敘述,以及專家學者的分析將歷史真實還原與重現。
氣候變遷專家指出,颱風能量增強或許與全球氣候變化有關。在未來,「超級颱風」的摧毀性預計將增強五倍。人類能否經得起未來風災的猛烈攻襲呢? 這是一場人類與大自然的拉鋸戰,敬請鎖定Discovery 頻道《聚焦台灣:米靈岸‧莫拉克風災》。
8/2 pm10:00將播出「莫拉克後的返家路
8/9 pm10:00將播出「災後有機產業」以及「呼救、搶救--投身災區的公民報導者」
8/4 pm10:00推出八八風災週年體檢系列,
8/5.6兩天晚間十點,播出「Bye-Bye 莫拉克」
8/8 pm1:30及pm10:00也將播出日本NHK電視台製作的『NHK Special』專題報導節目「當土石崩落」
8/4-6 pm3:00將播出「那年,雨不停國
8/10 am11:00播出「回家」
莫拉克風災週年Discovery頻道首播「米靈岸‧莫拉克風災」
《聚焦台灣:米靈岸‧莫拉克風災》
首播:2010/08/08 22:00
重播:2010/08/09 02:00, 12:00, 2010/08/15 06:00, 16:00
八八風災屆滿週年 公視推出系列節目
◎發稿日期:2010 / 07 / 29
記取風災教訓 追蹤災後重建現況
【台北訊】去年八八風災,重創南台灣,在即將屆滿週年之際,公視特別製播相關系列節目,透過新聞、戲劇、紀錄片等不同形式,回顧風災帶來的影響,更進一步追蹤災後重現的現況。
包括公視晚間新聞自八月二日起將推出【風雨家園365天—莫拉克風災週年系列報導】,鎖定三大重點:家園、產業與校園重建。透過第一手採訪,看到災民在遷村與安置過程中的無奈掙扎,面對可能已不適合居住的舊家園,那份對生計無著落與文化人際網絡斷裂的憂心;以及災區橋樑道路一再搶通、遇到豪大雨又一再被沖毀的國土脆弱困境,透露出百年防洪疏濬計畫的付諸闕如。
而長期關心台灣土地的「我們的島」,八月二日晚間十點將播出「莫拉克後的返家路」,從高屏溪的上游到下游,重回災後現場進行流域總體檢,八月九日將播出「災後有機產業」以及「呼救、搶救--投身災區的公民報導者」,除了透過報導重新思考人與山的關係,也紀錄長期進入災區一邊報導、一邊行動的公民故事。另外,也有七位在地居民、公民記者以及學生,他們用在地的觀點,製作出七部風災短片。
周三晚間十點「獨立特派員」,則是推出八八風災週年體檢系列,針對災區通訊問題、防災系統整合、及救難直昇機的效能,深入剖析政府的救災防災系統與執行力,是否提升了?
此外,八月五日、六日兩天晚間十點,播出由於黃嘉俊、林育賢、溫知儀、林文龍及張淑滿五位導演拍攝的「Bye-Bye 莫拉克」,記錄風災中的孩子如何面對重大創傷,詮釋自己所遭遇的問題、如何走出創傷。在八月八日當天下午一點半及晚間十點,公視也將播出日本NHK電視台製作的『NHK Special』專題報導節目「當土石崩落」,內容深入探討2009年莫拉克颱風大雨重創南台灣的實況,及分析小林村滅村地層崩裂原因,並以日本各個地震區地層做研究,結合動畫模擬,剖析造成地形崩解、大規模土石流的成因,以及未來防患之道。
除了新聞及紀錄片外,八月四日至六日下午三點,則將播出陳慧玲執導,張書豪、簡嫚書主演,以「重建之路上心靈的療傷歷程」為出發點的連續劇「那年,雨不停國」,希望能撫慰災民受創心靈。八月十日早上十一點,則是以那瑪夏鄉為故事背景地,八八風災中發生的真實事件為故事基調的「回家」,演繹出經歷八八風災小朋友的心路歷程,以及他們面對人生低潮時的樂觀與勇敢。
官方網頁
莫拉克風災週年Discovery頻道首播「米靈岸‧莫拉克風災」
《聚焦台灣:米靈岸‧莫拉克風災》
首播:2010/08/08 22:00
重播:2010/08/09 02:00, 12:00, 2010/08/15 06:00, 16:00
預告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9wvwH1hkg
莫拉克颱風於2009年8月初登陸台灣。台灣南部遭受重創,連夜降雨更是創下歷史新高。據台灣中央氣象局統計,莫拉克颱風在48小時內的累計雨量超過台灣一整年的平均雨量。數以千計的災民頓時流離失所,死亡人數更多達600人。Discovery 頻道一個小時特別節目《聚焦台灣:米靈岸‧莫拉克風災》將於8月8日,週日晚間10點首播,並於8月9日,週一中午12點重播。
全球氣候變遷是無形的禍首,而莫拉克颱風則成了台灣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場惡夢。但是,少數災民幸免於難,有幸存活下來的五位生還者帶著眷屬逃離了往日的幸福家園。 他們的血淚掙扎故事述說了人類面對著自然天災的無力感。這些生還者的韌性,描繪了氣候變遷災民們內心的窘迫心情,孤注一擲的決定,為的只有用生命來換取一線希望。我們將通過生還者的親口敘述,以及專家學者的分析將歷史真實還原與重現。
氣候變遷專家指出,颱風能量增強或許與全球氣候變化有關。在未來,「超級颱風」的摧毀性預計將增強五倍。人類能否經得起未來風災的猛烈攻襲呢? 這是一場人類與大自然的拉鋸戰,敬請鎖定Discovery 頻道《聚焦台灣:米靈岸‧莫拉克風災》。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