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7/30

三百年一遇! 全日食美景近尾聲

TVBS 2009-07-22 11:45
這次日全食的「全食帶」,全長1萬公里,從印度、尼泊爾、橫越長江流域,最後在太平洋中部結束;而大陸則是全球陸地上最接近日全食的國家。
按此看影音檔

西湖親眼見「鑽石環」 民眾激動尖叫

TVBS 2009-07-22 14:56
眾所矚目日全食今天上午登場!TVBS記者也守候在杭州西湖旁,為你捕捉觀測日全食的過程,尤其是今天上午杭州的天氣,一下晴一下暗,讓一大早來到西湖旁觀測的民眾心情大洗三溫暖,不過老天爺很眷顧,就在準備進入「食既」之前,杭州突然天氣放晴,太陽也露臉,讓在西湖畔的民眾看到超完美日全食。
按此看影音

來去看日全食 江南旅遊團爆滿

台視 2009-07-20 14:24

調整字級: -->
調整字級: 三百年難得一見的日全食奇觀,即將在22號登場,這個號稱本世紀歷時最久的日全食,最佳觀測位置就是在長江流域,時間上來說以杭州為例,早上8點21分到10點59分,兩個多小時 而且日全食長達三分鐘 也難怪上海和杭州的日食旅遊團,也幾乎全部爆滿。

按此看影片

2009捍衛地球大作戰決賽電視轉播-8/1(六)上午10:00於公共電視頻道

2009捍衛地球大作戰決賽轉播即將於 8/1(六)早上10:00~11:00在公共電視13台 準時播出

2009捍衛地球大作戰決賽,來自全台的2萬4千多位菁英所挑選出來的高中選手,各個都是一時之選,在決賽會場中,充分展現捍衛地球的決心以及勇氣,帶著學校的榮耀以及使命,決賽前不眠不休的企劃準備,規畫縝密的決賽報告以及跨國相關環保能源政策的新知研讀。以跨越高中生的超齡知識水準以及強悍的抗壓心臟來面對這場賽事,到底決賽中會迸出甚麼樣子的火花,到底這些優秀的青年學子們如何來用知識力以及行動力捍衛地球....
精采的比賽內容,你們絕對不能錯過喔先附上節目的預告片給大家看看 請點選我...

哇!看到了 登陸「追日」台師生興奮

7/21
我們提前抵達原本預定的拍攝地點:杭州西湖邊的"平湖秋月"
選擇捉腳架放置的位置,要拍攝的地景等

當天我們在準備時記者也在一旁準備,順便取景
下面是報導內容

記者:詹瑋琦  攝影:余信翰 杭州* 報導
明天將登場的「超完美日全食」,全世界屏息以待!大陸估計,至少有來自10個國家,上百名的國際天文學專家抵達長江流域沿岸,準備觀賞這場天文盛宴;而一般的遊客數就很難精確統計出來,不過TVBS記者從4天前開始進駐杭州西湖後,就陸續為您帶來當地的第一手資訊,今天也記錄了來自台灣的高中師生組團到杭州,今天興奮的進行觀測日全食的預演。

台灣師生觀測團:「哇,變色了!成功了!」

拿著裝有濾鏡的照相機對準太陽,這群台灣來的師生觀測團超興奮,每個人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裝備,陽春一點就像這樣,在相機前面加裝黑色濾鏡,專業的則是拿出了高倍望遠鏡,等著7月22日的超完美日全食。

台灣觀測日食團老師:「我們有分工合作,有些人是負責拍日冕,那有些人是負責拍,比如說太陽行進的路徑。」

雖然站在風光明媚的西湖邊,不過天氣實在太熱,一面架設機器測試拍攝,一面還得要忙著防曬,為了不想錯過這天文史上難得看到的奇景,這群台灣的天文愛好者,特地組團跨海來追日。

台灣觀測日食團老師:「我比較期待說能看到那個日冕,還有拍日全食之後背體的一些其他天體現象。」

師生們千里迢迢,從台灣飛到杭州來看日全食,因為一生中,可能只有一次這樣的機會,錯過這次,至少再等3百年。

活動照片
http://www.tvbs.com.tw/FILE_DB/newsphoto/ghost/200907/ghost-20090721175048.JPG
http://www.tvbs.com.tw/FILE_DB/newsphoto/ghost/200907/ghost-20090721175026.JPG
http://www.tvbs.com.tw/FILE_DB/newsphoto/ghost/200907/ghost-20090721175034.JPG
http://www.tvbs.com.tw/FILE_DB/newsphoto/ghost/200907/ghost-20090721175041.JPG
原始網頁

瘋日全食! 追日行程擠破頭 觀日鏡賣到翻

2009.7.19 早上八點的飛機起程前往大陸
所以在宜蘭的我和伊珊四點就要出發,一整個睡眼惺忪

在機場時有記者來採訪我們這個團隊
一大團的粉紅大軍,請見下面報導


2009/07/19 13:38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再過幾天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就要出現,最近大陸只要跟日全食有關的商品都大賣,能看到日全食的地方旅館家家預定客滿,還有旅遊業者趁機推出「追日」觀光和空中「觀日」等行程,推出後立刻爆滿。

最近在大陸商場上到處可以看到民眾搶買眼鏡,但這可不是一般眼鏡,而是專門用來觀賞日全食的眼鏡。7月22日將出現日全食天文奇景,由於是500年才一遇,因此大陸民眾趨之若鶩,在最佳觀測地區江蘇、南京、浙江、海寧,各旅館幾乎預定客滿。另外,大陸旅遊業者更看好商機,最近推出不少所謂「追日」觀光或「觀日」行程,生意好到不行。

有大陸旅遊業者指出,「這個價位150元(人民幣),然後送專業觀測眼鏡以及有紀念性T恤衫。」而大陸民眾則直呼,「太幸運了!這可能是我有史以來最有意義的一次旅行。」

不過,不但商品熱銷,就連相關天文書籍也熱賣。有人就說,「我想到這裡來找一些這方面的書,來普及一下自己這方面知識。」看來腦筋動得快的大陸商家利用日全食已經大賺一筆。(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楊釗、王哲男)

進入原始網頁,把游標移到照片處可以點看看影音檔
原始網頁

7月22日紫金港校区的日全食

這是浙江大學攝影協會的人拍攝的照片
文內所指的"粉紅色人"就是我們這團

裡面有我的及很多老師的照片喔
算是 我們的活動照啦

請見網頁 請按此(浙江大学摄影学会论坛)
上面的網頁,這個日全食網頁好像被移除了,
老堅提供另一個網頁請按此,但是這個網頁要先註冊登錄才能看到照片

重慶日食影像

這是我在e-mail裡收到的重慶日食影像
供大家參考

歡迎點閱網路相簿.http://picasaweb.google.com.tw/as2875 並請賜教.謝謝!

2009/7/27

動用所有的武器看日食

我收到的e-mail檔案,放上來供大家欣賞
(我們在浙大遇到朋友,好像沒有這麼誇張的)

超瞎!!
酒瓶這麼深…真的看的到太陽嗎?!
Janni說:沒試過,也不建議大家嘗試,減光效果應該不夠。









Janni說:這真的可以!雖然看起來很瞎!!








Janni說:不夠好!如果要看,應該是用x光片黑色部分觀看,白色部分減光不夠,對眼睛有傷害。









Janni說:這......









Janni說:正確版+陶醉的表情












Janni說:好!算你狠,但我想知道這是x光片還是太陽濾紙?

網路上的日食影像


浙江電視台"天象奇觀" 9min片段 請按此 (現場直撥,還可以聽到記者在抱怨..)

中天新聞 3'48"片段 請按此

中天新聞"六十多名台灣追日族 蘇州看日食"片段 請按此

中天新聞"全世界都在看「天文奇景日全食」"4:42片段 請按此

2009日全食Total Solar Eclipse精彩直播 6:12"優仕網影片 請按此

090722 Total Eclipse 中国主持人直播日食"丟臉" 中視新聞

皆既日食2009@杭州・西湖 請按此

東シナ海上空から見た皆既日食 請按此

我不是故意只放中天新聞,因為YouTube上只找得到他們家的

2009/7/26

明信片這麼難買?

這次去大陸杭州看日食,原本想寄西湖的明信片回來
但西湖沿岸的小攤
賣得都是絲手帕.傘.及其他東西
找不到有賣明信片的
之前去西湖時 還有很多明信片的丫

唉~~

不過
我們的日食觀測也不再西湖了
所以想西湖明信片的堅持度不那麼高了
(還是要有明信片啊)

還有一個大問題:
郵票比明信片難買!
之前請舜文舅舅幫忙問,寄到台灣的明信片的郵資一元即可
(之前我還跟飯店櫃臺買過5元的!)

好不容易在7/22大家都早起看日食過後,
第二天讓大家好好休息,9:15上車,飯店8:00叫早
所以我和伊珊決定早起進浙大校區找尋郵局
在大家還在休息的6:45起床,7:30吃早飯,8:00-9:00在浙大晃

浙江大學 真的很大! 而且8點的太陽也很大
原來最近的一條路,因為新建工程被封了,
所以只好繞道而行
終於找到了位於"學生公寓裡"的中國郵政,它長得就是公寓樣
很多棟大樓,而且陽台上很多衣物隨風飄揚,不只外衣,連內衣都有,
男女生皆是.......
不小心抬頭,還看到有人只穿一條小褲褲在陽台探望....天啊!

辛苦找到了浙大郵局,牌子上寫著8:30營業,例假日9:00營業,那時時間是8:20,嗯再等一下
7/23星期四應該是平時日吧? 等等等....就是等不到郵局開門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如果再等下去,可能即時趕回旅社,還要退房耶
8:45看到郵局中有人影了,他比個手勢"9點營業"..
就進入內室了,我和伊珊好急!!
都來到了郵局門口,以後的行程中應該也沒機會進郵局了
要等嘛~~要等嘛~~~??
好不容易等到行員又出現,
急忙跟他表示:我們9點要從飯店退房,能不能先買?
他才通融開門.... 終於買到郵票
回到飯店後,衣服又被汗沾濕了,一早的早操活動可累壞了!!

第一份明信片終於在上海黃浦江碼頭買到,但數量不夠!
又是和馨穎.伊珊share的,所以只好寫給朋友.寫給自己.請伙伴簽名囉

離開大陸前夕,
終於在浦東機場的賣店中找到我的明信片
雖然不是杭州的明信片.不是杭州的郵戳,也算是我的心意啦

時間真的不夠,
只好拜託伊珊.彥宏.銘鈺.慧琴.元婷.雯霖...甚至連售貨小姐都下來幫忙
儼然變成家庭代工廠
一陣手忙腳亂之後,終於及時完成
還拜託售貨小姐幫忙寄出
大~~工~~告~~成~~~
......
唉~剛剛順手按了esc鍵
畫面瞬時空白,就在最後第二行處!!!!
快哭了~~~
呼~還好 bolgspot 比某些留言版聰明
在管理頁面中我找到了草稿檔(我沒有按儲存草稿喔)
真好 我愛blogspot

2009/7/18

2009.7.22 要去看日食喔

明天日全食觀測團要出發囉~
不知道HK會不會受到颱風影響?
希望不會!

我的行李箱竟然19.9 kg
直逼20kg門檻!
我帶了兩支腳架,一台Nikon,第二台Canon還是我自己背上飛機,
不然一定會破20
難得這是我自己的行李帶得很少說

好期待這次的旅行

暑假前,覺得沒當行政 又不是導師的我
應該有很多自己的時間

結果還是一整個忙!!
這是日食行回來後還有很多事等著做
出發前 也不知道在忙什麼,
沒有多做一些規劃....
不管囉,玩!是目前最重要的事!
其他的事,回來再做~~ :P

2009/7/13

彩虹伴我歸

今天參加科學季:仰觀蒼穹四百年的解說員培育活動
聽了一整天的課
真累!

回程時,在坪林附近,就看到高速公路旁就有一條彩虹,
哇~第一次在高速公路上看到彩虹





出高速公路,又在東側看到彩虹








在宜蘭外環道上,又是一條!
一路上有三條彩虹伴我回家~~







2009/7/11

領導人才培育營 第八期初階

7/11
先貼相簿,等休息夠了,再回來寫網誌
相簿網址


2009/7/9

2009.6.8 望遠鏡下的太陽

98年‎6‎月‎8‎日 約中午12:30拍攝這天學科中心與台師大科教所合辦研習,安排在科教大樓頂樓,讓大家練習操作望遠鏡,大太陽之下,揮汗如雨,
拍了幾張太陽的照片,這天的太陽寧靜的很,一點黑子都沒有。

2009.7.4 太陽影像

2009.7.4 到上宸光學使用望遠鏡觀測太陽,
所拍下的照片,
仔細找看看,可以看到日珥及黑子喔

拍攝日期:2009.7.4 am11:23
使用相機:
Canon PowerShot SD870 IS
光圈 f/4.5,曝光速度 1/320秒,ISO-80,焦距 11mm
望遠鏡規則:
Meade DS-2080
口徑80mm ,焦長800mm,焦比F10,目鏡26mm
本照片是將數位相機放在望遠鏡後方直焦攝影拍下的照片,太陽盤面左下角處,有兩個黑子(建議將照片放大)



拍攝日期:2009.7.4 am11:36
使用相機:
Canon PowerShot SD870 IS
光圈孔徑 f/5,曝光速度 1/500秒,ISO-80,焦距 13mm
望遠鏡規格:
MEADE PST-DS太陽日珥望遠鏡
口徑:40mm,焦長:400mm,焦比:10,頻寬:<1.0A
目鏡:1.25吋 K-20mm(20倍),重量:1.4公斤
本照片是使用太陽望遠鏡(口徑:40mm, 焦長:400mm, 焦比:10, 頻寬:<1.0A, 觀察波長:656.3nm,目鏡:1.25吋K-20mm(20倍))觀測太陽時,直接將數位相機放在目鏡後方拍攝(直接攝影)的照片。
請把照片放大,觀看2點鐘方向,可以看得到一個日珥。

2009/7/4

日本天文觀測發現 氫氣雲吸入黑洞現象

日本的天文觀測專家宣布,他們最近成功的利用地面天文望遠鏡,觀測到銀河中心的氫氣雲被吸入黑洞的天文現象。
日本共同社報導,東京大學教授「吉井讓」所領導的研究小組,頭一次利用設置在智利北部海拔5640公尺高山頂上的地面望遠鏡,成功捕捉到了氫氣雲特有波長的近紅外線。

這個研究組從6月上旬開始持續觀測,發現明亮的氫氣雲,像漩渦一樣逐漸向巨大的黑洞移動。他們希望全面調查氫氣雲的分佈情況,進而能揭示銀河的中心構造。

過去,受到大氣中水蒸氣的干擾,在地面很難觀測到氫氣雲發出的近紅外線,只有位於地球軌道上運行的哈博望遠鏡曾經觀測到這種近紅外線。

如今在智利高山上這座直徑達一公尺的地面望遠鏡也可觀測到氫氣雲的近紅外線,研究人員認為,透過長時間大範圍的觀測,將有助於了解銀河的構造。


原始網頁
貼文日期:2009.7.4

2009/7/3

科學人文章:買空賣空的碳排放權

廣為人知的碳補償方案,可能對降低排放量幫助極微!
撰文╱穆克紀(Madhusree Mukerjee)


買空賣空的碳排放權
廣為人知的碳補償方案,可能對降低排放量幫助極微!
撰文╱穆克紀(Madhusree Mukerjee)










要減少造成全球暖化的工業氣體,有個方便的辦法是聯合國的「潔淨發展機制」(CDM)。CDM是京都議定書的條款之一,允許工業國家向減碳成本較低的貧窮國家購買「碳補償」,以降低自己的溫室氣體淨排放量。這項方案於2005年首次發行碳排放權,至今已經移轉高達2億500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權,到2012年將增加到29億公噸。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組織的狄波爾(Yvo de Boer)斷言,排放目標越來越嚴格時,「碳補償扮演的角色將更形重要」。

不過,CDM招致的批評越來越多。批評者表示,儘管管理機關十分努力,但仍有很大一部份的補償排放權是以會計手法製造出來的,只能算是虛幻的「買空賣空」。結果,溫室氣體照樣排放,但在其他地方並沒有真正的碳減量做為補償。

這種會計手法源於「外加性」的概念。一項減碳計畫必須可以從未來將產生的碳排放中取得排放額度,才可能獲得收益,而有存在的價值。也就是說,減碳計畫所能降低的碳排放量,必須外加到沒有CDM時所產生的碳排放量。因此,開發商如果在印度建造風力發電廠來取代燃煤發電廠,就可將兩種發電廠的碳排放量差額當做碳補償來出售,但如果風力發電廠的建造不是為了取代燃煤發電廠,就不可以出售。

但是,許多CDM計畫似乎完全沒有補償到碳排放量。位於美國加州柏克萊的「國際河流組織」發現,有1/3的CDM水力發電計畫早在取得排放權之前就已完工。德國應用生態研究所的史奈德(Lambert Schneider)估計,全世界的CDM計畫中,2/5有類似的外加問題。美國史丹佛大學氣候學家瓦拉(Michael Wara)猜想這個數字可能更高,但他表示:「實際數字我們無從得知。」

任職於英國環保智庫「角樓」(Corner House)的研究員羅曼(Larry Lohmann)解釋,要斷定哪些計畫是「外加的」可能有點困難。他指出:「沒有任何一種世界基準或事件可以說明沒有這項計畫會有什麼結果。這個問題無法解答。」

另一個疑慮是有悖於常情的誘因。專家在評估位於開發中國家的碳補償計畫時,通常會與當地已經通過審查的計畫做比較。這會誘使該國先採取污染最嚴重的方式,再採行碳減量措施,盡量提高可由CDM計畫獲得的排放額度。出售這種以人為方式擴張的排放額度,最終將使實際碳排放量變得比完全沒有補償措施時還高。

例如奈及利亞的石油公司在煉油時燃除天然氣的爭議,這些與石油一同發現的天然氣有40%被燃燒掉了。國有的奈及利亞阿吉普石油公司計畫以克威爾煉油廠產生的廢天然氣發電,取代原本應該消耗的化石燃料,這種方式每年可產生150萬公噸可供出售的二氧化碳排放權(一公噸二氧化碳的排放權,稱為「認證排放減量額度」,在歐洲的售價為15美元左右)。這項計畫被認定為外加,因為開發廠商的動機是為了出售碳補償。但「監視石油」這個環保組織的卡利波(Michael Karikpo)認為,這種認定方式簡直「無法無天」,因為一旦經常燃除天然氣,就會釋放出苯等致癌物質並造成酸雨,在奈及利亞是違法的,藐視法律的公司不應該因此而獲利,他進一步表示:「這就像付錢給罪犯要他們不再犯罪一樣。」儘管如此,依然有很強的誘因讓開發商宣稱某項計畫為外加性。位於奈及利亞的泛洋石油公司,就曾以處理並銷售歐維德奧卡瑞福油田的廢天然氣,獲得CDM的認可。假如奈及利亞政府開始強力執行禁止燃除的法律,就會使該計畫成為非外加性,減少的利益相當可觀。

CDM的執行理事會已經加強審核過程,改良外加性的鑑定,並減少違反常理的誘因。舉例來說,理事會已不再接受新的HFC-23燃燒計畫,這是一種在冰箱製造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因為它產生的額外排放額度反而促使廠商建造燃燒HFC-23的專用化學廠房(因為HFC-23具有保留熱的能力,因此一公噸可取得1萬2000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額度)。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9年第89期7月號】


原始網頁
貼文日期:2009.7.3

科學人文章:從月球到火星

史上唯一曾經造訪月球的地質學家現身說法,提供自身的經驗給未來造訪火星的太空人,並提出前進火星可能面臨的艱難挑戰。
撰文╱施密特(Harrison H. schmitt)
翻譯/甘錫安

重點提要
■40年前阿波羅探月計畫開始執行時,主要著眼點其實不在科學,但科學界卻獲益良多——太空人採集月球樣本、取得測量數據,縮小了月球起源的可能假設範圍,並且提供了觀測其他行星的對照組。
■本文作者參與了1972年12月阿波羅17號最後一次月球航行,成為史上唯一造訪過月球的地質學家。他在文中提到,探索月球和在地球上進行地質工作相當類似。他學會了在腦海中排除隕石撞擊所造成的影響,看出下方的岩石種類。不過,在外星環境中不容易判斷距離,僵硬的太空衣手套也影響了動作的靈活度。
■在火星任務中,也會遭遇類似的問題。


40年前的7月,月球表面首度出現生物。40年後,火星會不會同樣出現生物?美國總統歐巴馬重申前任總統於2004年提出的太空航行遠大目標:太空梭將於2010年除役,美國將開發新一代的戰神火箭,於2020年重返月球,接下來可能在2030年代中期繼續前進火星(請參閱2007年11月號〈奔向月球那一天〉),這項計畫稱為「星座計畫」。

就目前而言,美國政策制訂者比較關心的其實不是火星,而是最後一次太空梭升空到戰神火箭首次飛行之間的空檔,因為在這段時間內,美國如果想將太空人載運到太空站,就必須依靠俄羅斯或私人企業。這段空檔時間原本預估為兩年,現在已經延長為六年,今年5月,歐巴馬執政團隊宣佈,將請經驗豐富的航太專家奧古斯丁(Norman Augustine)主持一項計畫審查,設法讓太空計畫重新步上軌道。

儘管距離登陸火星的目標還相當遙遠,美國航太總署(NASA)至少已經開始著手設計日後可以航行於行星間的太空船,規劃人員的參考依據,就是本文作者施密特在文中提到的相關經驗。

比科羅拉多河大峽谷兩側更高的山峰,矗立在細長狹窄的陶拉斯–利特羅峽谷上方;比地球上任何地方所見更加明亮的太陽,照亮了隕石坑底部和陡峭的山坡,與黑漆漆的天空形成強烈對比。1972年,我和同組人員賽南(Gene Cernan)在為期三天的任務中,造訪了這座有將近40億年歷史的山谷,探索了山谷中年代略晚一點的火成岩和火山灰,阿波羅太空計畫就此劃下句點,那是史上第一次,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次有地質學家到另一個星球進行實地的研究。如今,美國、歐盟、俄羅斯都有國際合作團隊計劃將太空人送往火星,執行實地研究工作,而且可能會在2030年之前成行。對於第一位有幸目睹火星日出的地質學家而言,有哪些事物是已經相當熟悉的?又會有哪些新的經驗?

關於阿波羅太空任務的報導,大多將重點放在它的歷史記錄和高科技成就,但參與任務的我們還記得科技程度不高、比較人性的另一面:在月球表面徒步行走,用地質鎚開鑿、搬運岩石,以及在外太空環境下辨別方位等,這些實地探索的原則和技巧都是地質學家很熟悉的,並沒有什麼特別,目的也依然是描繪自然特徵的結構、記錄相對年代和變化,以便推斷其由來,以及未來是否可能提供資源給人類使用。另外,即使在地球之外,關於規劃和執行探索任務的做法,例如該怎麼蒐集與記錄樣本(如果有的話)等,也沒有改變。如果不大可能再度造訪同一個地方,這些做法就顯得更加重要,尤其是我們必須具備人類的感性、經驗與想像,才能充份了解探索任務的科學與人文價值。

每次要探索新的天體時,我們都必須以前一次探索其他地方的經驗為基礎,地質學家這200多年來探索地球時也是如此。我們必須不斷地問,哪些可能是類似的?哪些又可能是不同的?火星的地質、可達性、探索策略和最佳人員組合,跟阿波羅計畫的經驗相較之下有何不同?

親臨月球現場

地球上影響地質樣貌的作用十分複雜。地殼、岩漿、水和大氣的交互作用、海洋板塊和大陸碰撞、來自太空的天體撞擊,以及包含人類在內的生物圈都會改變地貌。在月球上,過去40億年的作用大多是外在的,只來自撞擊和構成太陽風的高能量粒子作用(請參閱2004年1月號〈重返月球〉)。

月球沒有大氣,因此表面物質直接暴露在太空的極度真空之中。以秒速數十公里飛行的隕石與彗星(其中有些可能小如塵粒)不斷撞擊月球,改變月球上的岩石、岩石碎片、玻璃和塵土,這樣的過程產生了細小且有部份表面光滑的碎屑,覆蓋在大多數年代較久的火山碎岩流和撞擊形成的地層表面,厚度往往達數公尺,稱為「月表岩屑」,常被誤認為是月球的土壤。因此,在月球上進行實地探索時,地質學家必須擁有可與X射線比擬的視覺。為了找出主要不同岩石之間的界面(也就是接觸面),我必須仔細觀察月表岩屑在撞擊下逐漸形成與擴散的過程,如何掩蓋了岩石中礦物、色彩與紋理原有的對比。

舉例來說,我在陶拉斯–利特羅峽谷中,觀察了兩種岩石的接觸面,一種是紋理較細的深色玄武岩,另一種是年代較早的灰色碎裂岩石,稱為撞擊角礫岩。這個接觸面剛形成時應該相當鮮明,兩種岩石之間明顯不連貫。但是暴露在太空中38億年後,有幾百公尺長的接觸面已經變得模糊不清。在另外一個地方,沙土崩落沉積物和深色表岩屑之間的接觸面,從山崩發生至今的一億年間僅延伸了數十公尺。弄清楚這些接觸面改變的過程之後,我就能判定它的原始樣貌,這就和地球上的地質學家必須判定陸地侵蝕作用如何抹去或遮蓋底下的岩石接觸面與結構,是一樣的道理。

要實地鑑別月球表面暴露的圓石中不同種類的岩石,必須了解微隕石連續撞擊所造成的影響。速度極高的微粒打到月球表面時,會產生小範圍的高溫電漿,並熔化撞擊點的岩石。噴出的電漿與熔化的岩石又沉積在周圍的月球表面,形成薄薄的褐色光滑鏽斑(因為含有極小的鐵粒子),佈滿整個圓石表面。就如同在地球上的乾燥地區,地質學家必須看穿岩石表面上的荒漠岩漆一樣,我必須很快地掃視與解讀鏽斑底下的東西之後,才能動手拿鎚子敲下或敲破圓石。

【欲閱讀更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9年第89期7月號】


原始網頁
貼文日期:2009.7.3

星國水資源再利用 台灣可借鑑

2009.7.2
【台灣醒報記者賴宥霖報導】媒體報導新加坡藉由回收利用雨水及再生水,成功解決水資源不足的窘境,學者表示,新加坡與台灣地理環境類似,都是雨水充足但留不住水,台灣可以參考星國的作法;水利署則回應,新加坡利用雨水及再生水的作法,是目前台灣努力的方向,但台灣跟新加坡相比,有先天上的限制。

新加坡因幅員太小,境內幾無大型河川,只能依靠雨水來維持國內用水,不夠的部分只好跟鄰國馬來西亞購買。但新加坡政府經過多年努力,已經能夠利用雨水及處理再生水,解決用水窘境。

台灣的地理條件與新加坡類似,都是降雨量充足,但往往留不住水,造成「無雨則旱、有水則澇」的情形。

水利署副署長吳約西表示,新加坡利用雨水及再生水是台灣現在正在努力的方向,不過台灣有先天限制。

吳約西指出,新加坡的作法是在都市中建構雨水收集網絡及污水下水道,再將雨水及污水回收再利用,因為新加坡面積較小,可以很容易普及,但是台灣面積相對大很多,目前污水下水道的普及率還不到20%。

不過吳約西說,水利署方面仍然持續再做努力,例如在竹科、工研院、木柵動物園等地區,就有回收利用雨水的設備;高雄楠梓加工區也有建立工業廢水回收的模場,將工業廢水回收再利用;家庭廢水方面,台中的福田水資源回收中心,則可以把家庭廢水經過處理後用作工業用途。

「新加坡的作法是台灣可以參考的方向。」台大地理系教授孫志鴻也說,台灣未來必定是要走向利用雨水及再生水的方向,政府應該訂定法令,規定每棟房子建雨水蒐集池。

孫志鴻舉例,在山坡地上建房子不會透水,水就會自然往下排,要用水再從山下抽上來,與其如此,不如直接攔截雨水。「不只山坡地,在都市也可以作。」孫志鴻說,台灣應該發揮「螞蟻雄兵」的精神,雖然房子量不多,但蒐集起來就會很可觀。

原始網頁
貼文日期:2009.7.3

被震昏頭?! 深海皇帶魚飄到花東岸上

2009/07/01
本月初台東才出現超大地震魚,果然從28日起花蓮秀林地區就連續發生50餘起地震,沒想到,30日又有民眾在海邊看到一條長6公尺的地震魚。花東地區一個月出現2次罕見的地震魚,加上又接連地震,民眾驚呼真的是太巧了!
6、7名壯漢七手八腳,才好不容易抬起一條地震魚,放進寶麗龍箱裡,由於體積實在太過龐大,還得要對折再對折,折3折才放的進去,拿到磅秤上一秤重達將近40公斤,攤開來看,長達將近6公尺,是近年來出現最大的地震魚。


地震魚本名皇帶魚,身長最大可到11公尺,重量超過200公斤,平常棲息在深海中十分罕見,除非地質出現變化像是地震,才會游到淺海,本月初才有民眾捕獲一條,28日開始花蓮就出現頻繁地震。


雖然地震魚出現和地震到底有沒有關還很難證實,只是罕見的龐然大物一個月接連出現2次,花東也出現頻繁地震,只能說真的是太巧了!(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吳宜霖、龍宗緯)

原始網頁
貼文日期:2009.7.3

【夢幻島國-大溪地】深海水變冷氣 大溪地省電妙招


2009.7.1
「夢幻島國-大溪地」系列報導,今天我們要帶您來看看,大溪地人如何保護這片自然美景,大溪地因為是由好幾個小島組成的,因此很難興建電廠,電力資源相當珍貴,特別是空調系統,往往耗掉一個飯店多達75%的電力,大溪地Bora Bora一家飯店,研發出把海底深海水,轉化成免費空調的新技術,記者林宏宜、王經綸,來自大溪地的報導。

這裡是大溪地,因為距離文明大都會有點遙遠,少了人為的汙染,讓這片海特別潔淨,其實在這片海底下,蘊藏著地球暖化,更多珍貴的答案。

TVBS特派記者林宏宜:「大溪地的地殼變動,是地球相對穩定的地區,也因此這個地方,所有的海平面高度都跟地球暖化有關,1萬年前,我現在所站的這個地方,是一個30多公尺的小丘,現在全部都沒入大海當中。」

科學家來到大溪地採集這裡的珊瑚化石,想要藉由化石的成份,計算出南極冰河融化的速度,以及地球海水高度,究竟產生多大改變。這是大溪地的Bora Bora島,很少有地名,像這樣唸起來就像在唱歌一樣,這個島不僅美,還為地球進行過一場偉大的實驗。

這家位在Bora Bora的五星級度假村,看起來沒什麼兩樣,但是它裡面的空調系統,不靠傳統電力,而是仰賴深藏在海底的深海水。首席科學家John Craven:「他們發現可以利用深海的水,下面是冷水,到上面變溫水,就可以產生電力,就像在陸地上發電一樣。」

簡單的說,就是將熱力轉化成動力來發電,因為地球的海水,冷溫從南極往北極走,熱溫再從海洋表面往南極繞,海底溫度3度來到海面13度,利用這種海水的溫度熱差,就這樣產生了冷卻電力。飯店發言人:「我們節省了大概85%的能源,每年可省200萬桶石油。」

這是2006年,整個計畫夢想的開端,要把一條長2300公尺的水管,通到900公尺深的海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們在陸地上先把水管表面封上水泥,然後一段一段接起來,尾端再綁上重物,讓水管延著垂直的珊瑚礁,到深海取水,這條管線耐震度很強,有颶風來襲,會隨巨大波浪擺動,不會受到損壞。

就這樣,整個度假村,每天吸到的都是來自大海深底的環保冷空氣,而當初提供這個創意的,居然是一位大明星,那就是好萊塢老牌演員馬龍白藍度。飯店集團CEO Richard Baily:「他建議我們採用一種叫『SWAC』的技術,海水冷氣系統,我們就開始研發,然後運用到Bora Bora的飯店。」

除了把深海水變空調,因為大溪地的電力非常貴,Bora Bora很多飯店,開始用太陽能來發電,這家民宿更是早在7年前,就開始用太陽能源,民宿的老闆過去在捷克當市長,他的飯店每天都靠這430片太陽能板,來產生電力。Bora Bora民宿老闆:「電力都來自太陽,8分鐘前才轉換成電能,是一種乾淨能源,而且非常夠用。」

為了保住這片自然美景,大溪地的企業寧可多花點錢,把經營眼光放遠,他們說少了這片純淨,大溪地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

TVBS
貼文日期:2009.7.3

環繞觀測太陽兩極 尤利西斯號太空漫遊18年


(路透洛杉磯30日電)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表示,太空探測器尤利西斯號 (Ulysses)在執行任務18年、航行近88億5000萬公里、環繞太陽幾乎3圈任務後,今天正式停止運作。

NASA地面控制人員在太平洋夏令時間下午1時(格林威治標準時間晚間8時)過後不久,關閉與這個與福斯汽車差不多大小的探測太空船無線電通訊。然而,專案經理馬西(Ed Massey)表示,尤利西斯號將繼續繞著地球所處太陽系的恆星,無止盡地在深遠、橢圓形軌道上的運行。

  他表示,尤利西斯號有機會最終來到與木星其中一個衛星夠近的地方,改變航向,藉引力把它帶出太陽系、進入宇宙。馬西表示,他們關閉無線電發射機時,尤利西斯號的位置大約在距離太陽7億500萬公里的地方。

  NASA與歐洲太空總署合作的尤利西斯號,1990年10月搭乘美國「發現號」(Discovery)太空梭升空,成為首艘繞行太陽兩極的太空船。截至6月中旬為止,它飛行距離已達近88億500萬公里、繞行太陽軌道幾乎3次。

  以「奧德賽」(The Odyssey)英雄命名的尤利西斯號,設計用來協助科學家研究太陽輻射,且原本計劃只運作5年。

中央社(翻譯)
貼文日期:2009.7.3

德荷間萊因河水溫百年升攝氏3度 生態堪憂

(法新社柏林30日電) 德國環保團體「環境與自然保護聯盟」(Bund)今天表示,萊因河德國與荷蘭間河段水溫較100年前平均升高攝氏3度,沿岸發電廠是罪魁禍首。

由Bund委託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該河段因為工業、核能與火力發電廠排放廢水,使水溫上升攝氏2度;另因全球暖化上升1度。

Bund表示,萊因河為全歐最大河流之一,水溫上升將影響野生動物。若河水溫度達到攝氏25度,以逆流產卵聞名的鮭魚將停止回游,而萊因河曾測得28度水溫。(譯者:中央社蔡和穎)

貼文日期:2009.7.3

光點竄!民眾呼幽浮 原是金星閃爍


嘉義一名婦人,清晨在天空上發現會左右移動的光點,嚇了一大跳,以為是飛碟,拿DV拍下,送到天文協會讓專家鑑定,才發現原來是金星。
大大的光點,在天空中不停移動,把鏡頭拉近一點看,還發現光點一會兒繞圈圈,一會兒左右移動,嘉義一名婦人,清晨4點多起床,打開窗戶,就看到天空出現光點,嚇了一大跳,腦海閃過的念頭是,遇上外星人開著飛碟,到地球逛大街。陳姓婦人:「它在左右移動,很快地繞一圈,所以我覺得很不可思議。」

婦人用DV拍下光點出現的過程,從那個方位出現,怎麼移動,說得活靈活現,還把帶子送到嘉義市天文協會,專家一看才發現,婦人口中的幽浮,其實是九大行星裡最亮的金星。嘉義市天文協會總幹事黃師俊:「從4月底到9月底,金星會出現在東方,加上很明亮,民眾會以為那是不明飛行物體。」

天文專家說,這金星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也是在地球上可觀測到最亮行星,在黃昏、日出前最常看見,因為如此,才讓不少民眾誤以為是飛碟;至於為什麼星體會忽大忽小、左右移動,專家說,可能是民眾用DV拍攝,機器不斷對焦的緣故,純粹是誤會一場。

被垂直撕開的隱沒板塊

編輯 JR 報導
科學家發現:隱沒於西太平洋、日本島東方的千島-日本海溝與伊豆-小笠原海溝的板塊,如同懸掛的布幔,由下而上、正被垂直撕開。
當板塊從海溝隱沒入地球內部之後,深部地震與地震層析影像(Seismic Tomography)為兩種可用來追蹤板塊去向的方式。過去的觀測顯示,在西太平洋的隱沒板塊傾向於平躺在上下地幔的交界、大約在地表下660km處;而在東太平洋、隱沒在南美大陸底下的板塊,則直接穿入下地幔、絲毫不受660km交界的阻擋。為何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演化,目前仍不清楚。最近的研究發現,被阻撓在上下地幔交界的板塊,正上演更慘烈的一幕:由下而上被撕開。

這是由日本海洋科學研究機構【註一】科學家Masayuki Obayashi領導的研究小組,從高解析的地震層析影像推測而得。他們發現在千島-日本海溝與伊豆-小笠原海溝隱沒的板塊,當其隱沒到日本島西南方的下方時,被垂直撕開,而這個破裂的過程可能仍在進行中。本研究論文已發表在『科學』期刊上。

Obayashi et al.認為這個隱沒板塊深入地幔後,因遭遇上下地幔交界的阻擋,而導致板塊平躺與被撕裂【註二】。這想法已經得到證實:他們在板塊撕裂頂端的位置找到一群地震,它們的震源機制顯示這裡的確受到了水平方向的拉張力(圖B標示(1))。除此之外,在板塊撕裂處向下延伸的方向(圖B標示(2)),沒有觀測到任何地震,這表示板塊已分裂成兩塊、分別往不同的方向移動。

這個平躺在660km交界處的板塊,是否就在此逐漸的升溫消融、並與周遭的地幔物質融為一體?還是繼續堆積,等待一舉沒入下地幔?科學家還需要更多高解析的觀測,才能對整個過程有更深的認識。

【註一】JAMSTEC,Japan Agency for Marine-Ear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註二】隱沒板塊示意圖。A為保持整體的板塊。B為Obayashi et al.觀察到被垂直撕開的板塊。

原始論文
Tearing of stagnant slab, Obayashi et al., Science, 324, 1173-1175(2009)

參考來源: Physicestoday: Slabs Do Not Go Gently

摘自科景980628報導
貼文日期:2009.7.3

濱海公路怪怪屋 節能又環保

最近經過金山石門交界的民眾大概都會看到濱海公路的山坡上有間奇怪的房子,半球體造型,就像突出在地面的大型螞蟻屋,屋主是一位從來沒蓋過房子的數學老師,他利用力學原理,用紅土磚塊取代鋼筋水泥,蓋了一間節能環保屋。

米白色外牆、半球體造型,遠遠看就像個大型螞蟻窩,而這個怪到不能再怪的建築,竟是一個數學老師的家。

利用數學中共構力學原理,結合泡泡外型,只用紅土跟磚頭,花半年時間就蓋成這座環保屋,別以為紅土蓋的房子就一定很普通,跟著屋主到裡頭看看,挑高鏤空的設計,讓光線灑進屋內每個角落,一體成型的白色簡約風,從一開始畫設計圖到落成,屋主完全無師自通。

這個完全手工製的環保屋才剛蓋好1個月就要遇上8月颱風季,能不能順利度過颱風考驗,屋主信心十足,還說將來更要加蓋風力發電,讓環保屋延續個100~200年都沒問題。

摘自民視新聞網
貼文日期:2009.7.3

土星衛星地底可能隱藏海洋甚至生命?

(法新社巴黎24日電) 根據今天刊出的研究,土星的衛星恩西拉達斯(Enceladus,土衛二)地底下,可能有一片富含鹽分的海洋,大幅提高太陽系存在地外生命的可能性

歐洲研究人員在噴發入太空數百公里的蒸氣與冰晶噴發物中發現鹽粒子,這是恩西拉達斯冰封地殼下存在液狀海洋,至今最有力證據。

要出現生命需要三個要素,科學家已經知道,直徑只有500公里的恩西拉達斯,擁有其中兩個要素。

其中一個是能量來源。在這個例子中,因為土星作用在恩西拉達斯不對稱軌道上的引力不斷改變,造成「潮汐暖化」所產生,也有可能是其他力量造成。

2004年起繞行土星探測的卡西尼(Cassini)太空探測船也發現,從恩西拉達斯南極俗稱「虎紋」的裂縫中,噴發出大量羽狀物質,這些羽狀物中,含有許多可能維持生命的有機化學物質。

剩下的,就是第三個要素:液態水。

2005年卡西尼探測船發現恩西拉達斯擁有這個巨大的噴泉之後,科學家強烈揣測其地殼下存在海洋,今天公佈的研究結果,對解答行星科學熱烈討論的話題大有幫助。

德國海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Heidelberg)波斯柏格(Frank Postberg)團隊研究卡西尼的宇宙塵分析器(Cosmic Dust Analyzer),並以實驗測試他們的發現。

他們刊登在英國期刊「自然」(Nature)的報告顯示,恩西拉達斯羽狀物質內的冰粒含有大量鈉鹽,這顆衛星若隱藏海洋,這片海洋可能與地球的一樣,都含有大量鹽分。(譯者:中央社鄭詩韻)

AFP
貼文日期:2009.7.3

<黃金海岸流失亮警訊>蓮花掃過 沙掩觀汐平台

自由時報 2009/6/24
〔記者蔡文居/台南報導〕蓮花颱風過後,安平觀汐平台的木棧道階梯竟遭海砂淹沒,黃金海岸一帶的廢棄蚵架全越過堤岸散落一地。環保團體表示,這是警訊,顯示台南海岸侵蝕嚴重,造成國土一點一滴地流失。

市府建設處表示,觀汐平台這幾年只要有颱風過境,部分設施就會遭到海砂覆蓋,該處將儘快派人清理,有一筆300萬元經費,近日即可發包,未來將墊高木棧平台40公分,以避免遭海砂覆蓋。

台南社大海洋廢棄物監測社這2、3年來,除了每月定期到二仁溪等海灘監測、撿拾垃圾外,也發現到台南海岸線近幾年來的退縮情形日趨嚴重。

社大海廢社表示,尤以黃金海岸一帶的海岸線被侵蝕得最嚴重,靠近親水公園處已侵蝕到堤防,這次颱風過境,當地一些廢棄蚵架全被海浪沖上岸,並越過堤防。

市政府委託成大水工所的監測調查,1993年至2004年期間,二仁溪北岸灣裡一帶海岸線因侵蝕後退最大達100公尺,國土流失的速度十分驚人。安平的觀汐平台臨海木棧道階梯,也被颱風刮起的海砂淹沒、沖毀,沙灘一直往後退,國土一寸一寸地消失在大海中。

原始網頁
貼文日期:2009.7.3

義大利威尼斯海港著手興建海藻發電廠

一座以利用微型海藻光合作用的發電系統,晚近於義大利威尼斯港口開始動工。這些微型海藻經過科學家篩選,在港口附近進行栽培。最新的發電系統不會排放二氧化碳,應可提供40 MW的電力。這座發電廠將需要約10-12公頃的土地,一部分用來培植微型有機物,另一部份用來作為生殖(biomasse)能源的轉換。
2009/6/24

海藻將於透明的圓柱管中進行培植,充沛的陽光可讓微型有機物進行光合作用,並以倍數速度繁殖。拜電漿科技所賜,經過離心作用與乾燥過程的生質會維持一座「發電機」,產生高溫瓦斯氣流。轉換成碳之後的分子分裂將推動產生能源之渦輪。

這項科技專利已由美商公司 Solena 所持有。這項建造計畫預計需要21的月的時間,造價為2億歐元。

資料來源?a href="Ghttp://www.bulletins-electroniques.com/actualites/58760.htm" target="_blank">Ghttp://www.bulletins-electroniques.com/actualites/58760.htm

7.22日全食 台灣無緣見到「鑽石環

自由時報2009/6/22 最佳觀測點在長江流域沿岸

〔記者林嘉琪、蘇孟娟/綜合報導〕天狗七月來食日!本世紀最壯觀的日食現象將在七月二十二日發生,台灣大學天文所教授孫維新指出,當天上午八時至十一時,中國長江流域一帶將發生本世紀最壯觀的日全食,太陽完全消失的「全食」時間長達五分三十秒,屆時日夜驟變,極具特殊感官經驗。台灣則因地處稍偏,民眾抬頭可看到日偏食畫面。

台灣想看日全食 再等37年

這次台灣看見的是日偏食,不過也是近年來全食帶最近台灣的一次,下回想要看,得等到二○四六年。

本次日全食於陸地可見區域,集中在印度和中國間,最佳觀測區位於長江沿岸。日全食過程中的「鑽石環」美景最受民眾歡迎,可惜台灣不在全食帶內,無法欣賞這只「瞬間出現的空中鑽石」。

台大天文所規劃網路、電視直播

台大天文所正規劃網路及電視台直播事宜,也在招募天文種子學校,可上網(star.phys.ntu.edu.tw/astronomy.php;star.phys.ntu.edu.tw/community.php)查閱相關資訊。

孫維新提醒,墨鏡或是燻黑的玻璃都不適合直接看太陽,主辦單位正製作三十萬支日食觀測眼鏡,預計七月十日後開放索取,辦法會在近期公布。

日本國家天文台舉辦一場在太平洋觀測活動,委託中央大學甄選兩名學生,台中一中二年級學生黃鈺翔榜上有名,他拍攝的天文攝影作品,曾獲選學校自然科學評鑑佳作。
原始網頁
貼文日期:2009.7.3



最壯觀日全食 2台生登郵輪追日

本世紀最壯觀的日全食七月廿二日登場,在日本國立天文台和NHK電視台合作規畫下,被喻為全球最瘋狂的追日族將搭乘「太平洋金星號」郵輪出海追日。台中一中二年級黃鈺翔和彰化女中一年級羅茵茵由中央大學推薦,將與亞洲各國學生共同搭船出海追日。

「太平洋金星號」追日之旅預定七月廿日從橫濱出海,預定航行是到太平洋適當海域觀測廿二日上演的日全食,廿四日返抵橫濱。

為促進各國學生文化交流,NHK和日本國立天文台廣邀海峽兩岸與印度、印尼等國高中生共襄盛舉,台灣獲邀學生僅須自行負擔台灣與日本的往返機票,搭乘郵輪與船上食宿費用全由主辦單位負責。

日本國立天文台研究員渡部日前透過電子郵件,委託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教授葉永烜協助遴選兩名台灣高中生參與「太平洋金星號」觀測計畫,葉永烜和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陸續接獲許多學生詢問電話。

為公正、公平,葉永烜要求參加甄選學生必須撰寫五百字的中英文短文,說明自己為什麼喜歡天文,以及對這次的觀測有何期待,上周中大天文所五位教授共同審查。葉永烜指出,黃鈺翔和羅茵茵兩人獲得全體教授一致推薦,「尤其是黃鈺翔很厲害,一、兩句話就把所有的教授都感動了!」

葉永烜表示,黃鈺翔的文章寫著,「在每個有星星的晚上,我都會抬起頭望著天空,想像這麼大的宇宙藏著多少事,等待我們去追尋!相形之下,人類又是多麼地渺小,天文學有無限的可能性等待我們去發現!」

對於羅茵茵,葉永烜以「她是個天才嗎?」形容暑假後升高二的女生。「她的爸媽都不懂英文,為了學英文,她竟然在六、七歲時,自己搭機到美國找親戚,還跑到當地圖書館看科幻小說和百科全書。她說很想學地球科學。」她的電子郵件信箱就是以「stardust」(星塵)為代號,對天文的痴迷由此可見。

巧的是,黃鈺翔和羅茵茵因在同家補習班補化學,兩人早就熟識。這次兩人是約好一起報名,沒想到同時入選。
中時電子報

[新聞]大考中心回嗆 考難有利補教

中時電子報 2009/07/02 03:17 陳至中/台北報導
指考第一天登場,傳出物理科「爆簡單」,引發補教及大考中心隔空交火。大考中心副主任、退休物理教師的沈青嵩表示,往年物理科均標只有二十多分,是所有考科最低的一科,「投資報酬率」極低。因此長久以來造成許多學生對物理失去興趣,甚至在高二、高一早早放棄物理,嚴重影響教學現場士氣。
他表示,今年物理的確較往年簡單,均標估計可提升十分,這是出題老師「有意為之」的結果。整體而言,中間偏易的試題變多,但仍有難題,能在物理科拿高分的人還是少數。


引導產生興趣 有助教學

沈青嵩高聲回嗆補教批評,認為補習班總是希望考題越難越好,才能符合他們的教學取向,今年與其預期相違。出題重點不是繁複的計算、把所有人考倒,引導學生對物理產生興趣、瞭解並能應用基本的觀念,才有助教學。且就算均標比去年多十分,平均也只有三十多分,稱不上「沒水準」。

補教業批評大考中心出題費過高,浪費人民納稅錢,大考中心表示,一科八十萬是一整年的「研究費」,包括研究課綱、探討可行出題方向、開發題型等。真正用在命題的金額,一個命題委員只有四到六萬元,且耗費半年以上時間,沒外界想得「那麼好賺」。

大考中心主任簡茂發也認為,就測驗理論來說,一分設計良好的試卷本就該由各種不同難度的題目組成,以反應考生程度差異。觀察過去幾年物理科成績分布圖,高峰過度偏向「零分」端,也就是絕大多數考生都拿低分,反而沒有鑑別。


全教會:簡單但出得不錯

全國教師會昨天也找了台北市五位高中物理老師解物理試題,他們同意題目很簡單,未來指考物理科都應該與今年類似,才有利學校教學。

全國教師會物理科召集人、台北市成功高中老師蔡豐光說,過去指考物理都太難了,一些學生再怎麼努力學習也考不好。今年題目該考的觀念都有考,出得算不錯,可以引導學生不致放棄物理。

原始網頁
貼文日期:2009.7.3

世界十大地質奇蹟

大自然的很多景物都是巧奪天工,令人拍案叫絕。近日國外一家媒體盤點了世界十大地質奇蹟,有機會的話,旅遊時一定要去看看。


一、美國猶他州和亞利桑那州交界處的神秘「石浪」

位於猶他州和亞利桑那州交界處的神秘「石浪」是由1.9億年前的沙丘演變而成。在不到200平方米的山間縫隙中,血紅的砂岩如海浪翻騰,剛和柔的奇妙結合令人歎為觀止。順著砂岩的紋路觸摸著精緻的波浪痕跡,彷彿還可以感受到億萬年前沙暴的精心設計和雕刻。







二、亞利桑那州的羚羊峽谷

羚羊峽谷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最北部,距離小城佩奇大約三十公里,是北美印地安人最大部落納瓦霍人的屬地。這裡過去是野羚羊的棲息處,因峽谷裡常有野羚羊出沒而得名。峽谷總長約400多米,谷頂兩側的距離很窄,但由谷頂到谷底的垂直距離卻高達十數米。狹縫型峽谷分為兩個獨立的部分,也就是上,下羚羊峽谷。上羚羊峽谷亦稱「裂紋」 而下羚羊峽谷則稱作「螺旋」 。光線完全是自然光通過不同深度的紅色岩層縫隙的折射射入洞內的,因此光線時刻在變化,一年四季,甚至每天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角度看到的色彩都不同,置身其中,真似進入了一個五彩繽紛魔幻世界,令人終身難忘。








三、洪都拉斯藍洞

距洪都拉斯伯利茲市60英里的海域有一處叫做「藍洞」的水下坑洞,這個大洞直徑為1000多英尺,洞內水深480英尺,是冰河時代末期形成的一個石灰石坑洞。
在某些靜謐的近海洋面上,會突然出現一汪深藍色的圓形水域,從高空看,彷彿是大海的瞳孔,從莫名深處的望過來,深邃、神秘、詭異,這種現象被人們稱為藍洞。全世界海洋中分佈有許多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藍洞,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位於中美洲洪都拉斯首都Belize City(伯利茲城)東面60英里海面上的藍洞。
伯利茲藍洞位於大巴哈馬淺灘的海底高原邊緣的燈塔暗礁,完美的圓形洞口四周由兩條珊瑚暗礁環抱著。關於它的成因,科學家們經過無數實地勘察及分析,如今早已大白於天下。巴哈馬群島屬石灰質平台,成形於一億三千萬年前。在二百萬年前的冰河時代,寒冷的氣候將水凍結在地球的冰冠和冰川中,導致海平面大幅下降。因為淡水和海水的交相侵蝕,這一片石灰質地帶形成了許多巖溶空洞。藍洞所在位置也曾是一個巨大巖洞,多孔疏鬆的石灰質穹頂因重力及地震等原因而很巧合地坍塌出一個近乎完美的圓形開口,成為敞開的豎井。當冰雪消融、海平面升高後,海水便倒灌入豎井,形成海中嵌湖的奇特藍洞現象。
藍洞近137米的深度及洞內的鐘乳石群顯然不適合於一般潛水者探訪,而且這裡的鯊魚品種繁多,雖說名聲友好,但身處神秘森幽的海下洞穴,又有神出鬼沒的鯊魚環伺在側,恐怕沒誰能感覺安全吧。但也正因如此,才猶如充滿魔力的磁場一般,強烈地吸引著全世界勇敢的潛水愛好者們前來親身體驗一探究竟,使其成為全球最負盛名的潛水聖地之一,頗有「平生不潛此藍洞,即稱高手也枉然」之意。

要搭小船才能進入藍洞


藍洞的結構示意圖




四、墨西哥巨人水晶洞

該洞位於墨西哥奇瓦瓦沙漠地下深處,洞深達1000英尺,洞內到處都是壯觀的發光巨型石柱,有松樹那麼高,全部為半透明的金色和銀色。晶體的形狀令人驚歎叫絕。晶體形成於含有硫酸鈣的地下水。由於地下一英里處是岩漿,在岩漿的不斷加熱下,含有硫酸鈣的地下水從數百萬年前就開始滲透整個洞穴,從而形成水晶洞。西班牙格拉那達大學的加西亞-魯伊斯說:「這真是自然奇觀啊!」
接近籃球場大小
2000年發現的這個巨型水晶洞是一個寬10米長30米的馬蹄形石灰岩溶洞。巨大的水晶柱從洞穴的上面和四周突出來。加西亞-魯伊斯說:「世界上沒有哪個地方的礦物世界能有如此的漂亮了。」
巨型水晶還將繼續生長
加西亞-魯伊斯估計在奈加山脈的其他地方可能還有這種巨型水晶存在。他說:「洞穴裡面要含有巨型水晶,它就必須坐落在一個溫度能夠保持在接近58攝氏度但又不高於這個溫度的深度的地方。」
現在人們能夠進入這個水晶洞觀看那裡的巨型水晶是因為礦業公司用抽水泵將裡面的水抽走了,如果停止抽水,那麼水晶洞又會被水淹沒,那裡的水晶又會繼續生長。

這些巨大的水晶長達11米,重達55噸,這些巨大的漂亮的水晶都是天然形成





五、毛裡塔尼亞的撒哈拉眼

在撒哈拉大沙漠西南部毛裡塔尼亞境內有個十分壯觀的圓形地貌,直徑為30英里,這就是有名的「撒哈拉眼」。最初人們以為是隕石落下地面形成的,但後來地質學家認為這是地面隆起並受到侵蝕的產物,至於圓形的成因仍然是個謎。




六、巴西藍湖洞

  巴西馬托格羅索地區擁有很多神奇的地下湖泊。世界著名的「藍湖洞」就是其中之一。其內部的鐘乳石、石筍數不勝數,更有美不勝收的遼闊無邊的藍湖令人讚歎不已。藍湖各種各樣的地質風貌令人叫絕,內湖深藍色的水更使遊客留戀忘返。




七、愛爾蘭的巨人之路

  巨人之路位於北愛爾蘭東北海岸,看起來就像巨型石階,把它叫做「巨人之路」再恰當不過。它是一座古老火山噴發的產物。這些玄武岩柱乍看像四方形,其實大部分都是六角形,不過也有一些是四角形、五角形甚至六角形的。最高約為12米。懸崖上部分凝固熔岩達28米厚。2005年被列為英國第四大自然奇觀。





八、烏茲別克斯坦的地獄之門

地獄之門位於烏茲別克斯坦達瓦茲附近。35年前地質學家鑽探天然氣時,意外發現一個巨大的地下洞穴,當時所有的鑽井現場設備和營帳都落了下去。沒有人敢下去,因為那裡的洞穴中都充滿了氣體,他們只好把它點燃,阻止有毒氣體洩漏出來。從那以後,洞內的天然氣不間斷地燃燒。沒有人知道這些年來有多少寶貴的天然氣被白白燒掉。





九、澳大利亞波浪巖

圖片來源:德瑞克心情旅攝
  澳大利亞西部的波浪巖是天然岩層。由於它像高高的海浪因而得名。露出地面的部分佔地幾公頃,「浪潮」的部分岩石高約15米,長約110米。照片中顯示的是罕見岩石牆。


















十、菲律賓巧克力山

 巧克力山由1268個面積相同、幾近完美的圓錐形山丘組成,佔地達50平方公里。巧克力山的形成有多種原因。可能是由於石灰岩風化、亞海洋火山或海床的隆起。近期理論認為,這是一個古老活火山的自我毀滅,它噴出來的大塊岩石四散,後來覆蓋上了石灰石,隨後從海床中湧出。

2009/7/2

全球減碳目標 緩不濟急

台灣醒報2009/06/11 15:55

【記者楊舒婷綜合報導】日本提出的減碳目標,讓環保人士直呼「太可怕!」。是日本政府近日宣布,預計於未來11年達成的減碳目標15%─遠低於聯合國計畫的20%。將於本周五告一段落的波昂氣候變遷會議,持續為年底哥本哈根會議加溫,希望能協商出新的減碳目標與方案,替代原訂只到2012年的京都議定書。
日本首相麻生太郎於會議間表示,15%的減碳目標,和歐盟所訂定的一樣可靠有效。然而多數觀察家認為,日本的這項行動,無法說服其他國家加入減碳行列。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氣候變遷行動小組領導人金‧卡斯坦森更表示,日本提出的15%目標,事實上沒比京都議定書時代承諾的減碳目標好多少。他認為:「麻生首相這項減碳計畫相當駭人。簡直是幫企業開了盡情汙染環境的大門。」

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認為,已發展國家應在2020年以前,減碳25%至40%。麻生首相近日提出的15%計畫,可能誘使美國、澳洲跟進、設定過低的減碳目標。

目前歐巴馬承諾2020年前達成減碳目標8%,但國會可能只願意停在6%;而澳洲是計畫降低5至15%,但前提是其他國家也承諾力行減碳目標。

金磚四國中的中國、印度更表明不簽署、拒絕加入減碳行列,認為應由已發展國家擔負責任。

目前工業國家承諾的減碳目標,皆不符合科學研究報告所建議的數字。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執行秘書德布爾表示:「如果想避免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最糟後果,工業國家必須好好執行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建議的減碳目標。在達成最終協商之前,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原始網頁
貼文日期2009.7.2

達爾文化石博物館中的牙醫師

這是一位地科老師介紹的網頁,
看了網頁的介紹,讓我好想去參觀這個化石館....聽說7月對外開放了!

講到石燕...我的第一顆石燕,是大二專題研究課時,
某位老師給我的....它真的是很古老的化石!

達爾文化石博物館中的牙醫師

五月中旬一個炎熱的星期天下午,一群來自台北市各個國小資優班的學生,在台大地質系陳文山教授帶領下,進入位在基隆市西定路的「達爾文化石博物館」。在此起彼落的驚歎聲與孩子們好奇地發問中,館長許威傑醫師神采飛揚,唱作俱佳地熱情解說著。

  我認識許威傑醫師已經三十年了,他大我二屆,我們跟同一個房東租房子,一起渡過大學生活。他原本是藥劑師,後來插班考上牙醫系,所以非常專注在課業上,當時忙於社團活動的我,考試總是能順利高分通過,恐怕有大半的原因得歸功於他以及他的女朋友(現在的太太)大我一屆的鄧珪醫師的指導呢!

  許威傑醫師15年前在三重夜市的拍賣市集中,花二百元買了十顆石燕化石,隔天翻查了漢聲出版社出版的目擊者叢書,發現手中的化石居然是非常久以前的生命遺跡,這過去億萬年前曾經活躍過的生物在此時此刻與自己相遇,在感動之下,也一頭栽入化石的欣賞與收集。

  這十多年來他在看診後的所有休閒時間,全花在奔波於國內外各地尋找化石,在欣賞之餘,也對古生物與地質產生濃厚的興趣,想進一步拜師學藝,就以52歲高齡考上台大地質研究所。

  老實說,地質研究是非常累的學問,對於學生時代沒有上過地球科學課程的許醫師而言,必須一點滴從頭補足最基本的知識,而且還有辛苦的野外地質調查。更慘的是他在上第一次野外課時,就把手摔斷了,所有人都打賭他一定會知難而退,想不到他還是撐下來了,在讀研究所的那幾年中,他常常在星期六晚上門診結束後,開車南下,半夜在雲林古坑找個加油站,睡二、三個小時,清晨五六點再繼續往南走,進行地質調查,然後星期天傍晚再開車回台北,隔天一早就得看診。

  除了這種精神與體力雙重負荷之外,這時候偏偏又發現罹患胃癌,住院手術之後又進行化療。我是在他頭髮長回來之後才知道這個消息,問他為什麼沒有告訴大家,他還一臉無辜地說:「那又不是什麼好事情,為什麼要說?」當朋友們心疼他那一段日子的煎熬時,他還輕鬆地說:「幸好有尋找化石與研究的動力在支撐著,讓我可以順利渡過癌症治療的過程。」

  其實像他這種好事與大家分享,挫折卻獨自承担的個性,幾十年來都沒有改變。

  今年他將收藏了15年的化石,成立了達爾文化石博物館,有四個樓層,二樓從生命起源開始,跨越數十億年的時光隧道,從36億年前的藍綠藻礦化的疊層石開始,從古生代、中生代、到新生代的各類化石,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三葉石與菊石等,三樓展示木化石、蕨類等化石,以及各種恐龍的化石,若是你注意看,會發現有個化石的口中有一顆許醫師幫忙做的假牙呢!四樓是令人歎為觀止的大型精品,五樓則是多媒體教室。

  許醫師希望這些化石能夠吸引小朋友的興趣,對古生物產生好奇,看能不能有一些本土的小小達爾文誕生。化石是地球歷史亙古以來生命的紀錄,也是物種演化的唯一見證,許醫師感性地說:「沒有接觸她,不知地球歷史的悠久!沒有接觸她,不知生物種類的多樣性!沒有接觸她,不知地球還有如此的奇珍異寶。」

  當我跟在小朋友後面聽著許醫師的解說,忽然聽見有個看起來很世故的孩子問:「你買了這麼多珍奇地化石,一定花了很多錢吧?你一定很有錢吧!」

  只見許醫師苦笑著回答:「花多少錢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花了15年的時間,把握所有的機緣,全心全意地努力,才能把這些成果分享給大家!」

  的確,分享是許醫師最大的心願,他把這些心血結晶無私地提供出來,免費讓學生或各個研究團體參觀,還加上他全程陪伴,義務地解說與導覽。

  當所有學生與老師們離去後,我與許醫師坐在四樓角落,喝著現磨的咖啡,聽他講著未來的夢想:「現在這個化石博物館只是回饋社會的初步,目的是推廣地球科學知識進而培養大家關心與愛護地球,再來他希望能夠結合各方面的力量成了一間具有研究、蒐藏、展示與大眾教育功能的真正博物館,甚至擁有專業的團隊尋找生物演化上各個失落的環節來完成物種生命樹的完整性!」

  看著許醫師眼中綻放出的光茫,我也衷心地祈禱著,盼望他的夢想能早日實現,因為這也是台灣孩子們的福氣啊!


原始網頁http://blog.chinatimes.com/sow/archive/2009/06/04/409471.html
貼文日期:2009.7.2